搜索
郎咸勇的头像

郎咸勇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809/18
分享

论诗歌的白描手法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它是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指用朴素简练的笔法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把这种画法,拓展到文学创作上,就是指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最简练的笔墨,描摹景物的特征,不加烘托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反映作者的感情。

鲁迅曾对此做出过精到的阐释,他说:“白描并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白描手法属于叙事文学作品的手法,当然就常常出现在诗歌之中。

最喜欢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了,诗歌是这样的。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极尽白描之能事,描画出一幅暮夜投宿、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

诗之首句即以五个字勾画出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而一个“远”字,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由此可见,有人在暮色茫茫的山路上行进,并由此而推知他的孤寂劳顿和急于投宿。

诗的次句是对投宿人家的描摹,一个“贫”字,是从遥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简陋的茅屋,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逢寒冬,更出贫穷。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承上启下作用,上承日暮路遥的行色,下启夜来风雪的伏笔。

诗之三、四两句,描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柴门”承“白屋”,“风雪”承“天寒”,“夜”则衔接“日暮”。此二句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之萧条,写尽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诗人不写这些,而是展现了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

正所谓尺幅兴巨波,平地现奇峰,这应该归功于白描手法和想象手法。

为了展示笔者对于白描手法的深度理解,于是亲自下水,赋写《老翁》,小诗如下:

老翁

石桌竹椅茅茨屋,松枝山泉小火炉。

老翁静观水煮茶,一任水沸叶沉浮。

读了小诗的第一、二句,你会一下子想起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之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因为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使用了九种景物,并列组合成了一幅秋郊夕照图。

而《老翁》之第一、二句,结构上虽非刻意模仿《天净沙·秋思》,却也可以说与之有着某种血缘关系和师承关系啊。

你看,第一句使用了“石桌”、“竹椅”和“茅茨屋”三组名词性诗歌意象,而第二句使用了“松枝”、“山泉”和“小火炉”三组名词性诗歌意象,这六组名词就排列组合成了一幅平和淡静、悠然自适的生活画面。

于是,读者仿佛看到了这么一幅画面——

在几间东倒西歪、低矮粗陋的“茅茨屋”前,有一张未经雕琢的“石桌”,“石桌”一旁是几把拙朴的“竹椅”;旁边生着一个“小火炉”,炉子里燃着“松枝”,壶里煮着刚刚从屋后溪流里汲来的山泉,正发出生生声响。

是啊,人生在世,可寻青山一处,结屋三间,植竹满园,而旁开一径,能俯临清溪,当满足于房屋低矮,茅茨不剪,当安心于日食三餐,夜眠一榻,如此方能洗尽凡心,无事牵萦,超尘出世,随遇而安,才能达到“粗衣淡饭意出尘,鸟语空山隔帘闻”的人生高境。

诗歌第三、四两句也,一改前两句的语言特色,转而使用了正常的语言句式。

此二句也,上承第二句,描写了一位皓然老翁,蹲踞于“火炉”一旁,静观壶水煮茶,一任沸水翻滚,茶叶沉浮,这里使用了细节描写手法也。

从老翁静观沸水煮茶、任茶叶在水深火热中翻滚折腾的景象来看,这位老翁虽貌似波澜不惊,却定是位曾被烧红锻打、又遭冷水淬火的遭遇颇丰之人,是位历经沧桑、翻过筋斗的坎坷老者,此时此刻,他会想到什么呢,是想到了时乖命拙,科场失意,还是想到了高才被屈,功业无成;是想到了背井离乡,孤灯独守,还是想到了憔悴不堪,悴色早生;是想到了困于烹牖,声名不出里巷,还是想到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于是就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总之,这首小诗通篇使用白描手法,虽然意象朴素,却是意境深远,满含哲理之思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