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新立的头像

王新立

鲁迅文学院学员

散文
201905/30
分享

教我如何不想他

教我如何不想他

——感悟吴金印

    在一个英模辈出的国度里,崇尚英模是每一个国人与生俱来的情结;渴望与英模相逢、一睹英模风采,更是每一个崇尚英模情结的人心中共有的夙愿。

从卫辉市唐庄镇乡镇干部学院学习归来,想起与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邂逅前后的一幕幕情景,我的脑海里倏然跳出本文开头那段话,同时,耳际也响起了中国新诗的拓荒者刘半农那首感人至深的诗篇《教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在这首诗中,诗人承袭了传统的借物起兴的手法,从微风、月光、海洋、落花、游鱼入手,深刻表达了对祖国的拳拳思念之情。对于我来说,恰恰可以借用这首诗的意境,表达自己对这位享誉全国的人民好公仆的仰慕之情。

4月下旬的一天,我收到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邀请我去卫辉市唐庄镇参加奔流作家研讨班的通知。一看报到地点,心里不禁大喜:唐庄镇,这不正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百名人民好公仆”“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至今仍在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吗?对于这位诞生和成长在和平时代的老英模,我已经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和熟知他的感人事迹:就是这位普通的乡镇党委书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贫困山乡狮豹头公社任职的十一年时间里,带领全公社干部社员,从山石缝里掏土造梯田,在工地茅草庵里一住八年,硬是在悬崖峭壁间营造良田2400亩,被当地百姓誉为“造地书记”;依然是这位乡镇党委书记,自1993年以来先后被组织任命为卫辉市委副书记、新乡市委副书记、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后,一直要求兼任唐庄镇党委书记,至今已经30多个年头;还是这位乡镇党委书记,以种子和大地作比喻,留下了“干部和群众是种子和大地的关系,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离开群众就是死路一条”的执政箴言......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多年来,我一直对吴金印充满了崇敬之情,渴望有朝一日能够近距离感受一下这位老英模的熠熠风采,可一直苦于没有机会。这次奔流作家研讨班在唐庄举行,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我决不能错过!

4月23日下午,我乘上北上的高铁,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疾驰,在新乡东站下车后,换乘新乡发往鹤壁的公交大巴,最后,在卫辉市唐庄镇下了车。平生第一次来唐庄,不辨东西,不明方向,我要报到学习的地点乡镇干部管理学院在哪里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走到公路边的一个洗车店。一位师傅正穿着胶衣,手中拿着一根喷溅着雪白水花的水管在给一辆黑色的轿车清洗美容。我走上前问道:“师傅,请问到唐庄乡镇干部管理学院怎么走啊?”冲车的师傅略一迟疑,连声问道:“唐庄乡镇干部管理学院?你说的是我们唐庄镇党校吧?哦,您是来学习的吧?”我点点头。“您是来学习吴书记的吧?好!好!您从这里往前走,有一条工业路,顺着工业路一直走到与旅游路交叉处,会看见一处新建筑,那就是我们唐庄镇党校。”洗车师傅热情的给我指引着路径,我却一时糊涂起来,初来乍到,不管是工业路还是旅游路,对我来说,都是一样陌生。我又问:“从这里到党校有多远?”“有四五里吧。要不,我帮你您去镇上叫辆出租?”“不就是几里路嘛,我走过去算了。”就在我和洗车师傅对话的当口,我发现有一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正静静地站在我的身边,饶有兴趣地倾听着我与洗车师傅的交谈。

离开洗车店,按照洗车师傅的指引,我一路向前走了过去。大概走了有500多米的路程,一辆挂着豫g牌号的黑色轿车徐缓地停在我的身边,半开的车窗内探出一张年轻的脸:“同志,请上车吧,我送您去党校!”我心中一愣,仔细一看,原来开车的小伙就是刚才我在洗车店问路时,遇见的那位在一旁倾听我们谈话的年轻人。我以为他是一位出租车司机,就脱口问道:“到唐庄镇党校多少钱?”“不要钱。”“为什么?”“因为您是来这里学习吴书记的!吴书记是一个好人啊!”听了小伙子的回答,我心里一热,油然升起一种感觉:吴金印,这位朴实的乡镇党委书记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植根于唐庄镇百姓心中。尤其在英雄价值取向多远化的当下,能够赢得一个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如此的评价,吴金印的所作所为必定有过人之处。由此,也更增添了我对吴金印书记的崇拜之情。

沿着107国道,车子一溜烟的驶向唐庄镇工业大道。小伙子降低车速,主动给我介绍说:“这一片厂区,都是吴书记这些年给我们引来的大型企业。您看,那是百威啤酒产业生产基地。你知道百威啤酒吗?那可是世界知名品牌呀!不知俺们吴书记用的啥手法,硬是把这个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拉到我们镇上来啦!听说,就这一个企业,一年就可以给我们唐庄镇提供几个亿的税收呢!”我饶有兴趣地听着小伙子的介绍,一边把脸贴近车窗,清楚的看见百威厂区的大门前,长龙般的大型货车正在出出进进……

车子转了一个弯,进入旅游大道,很快停在兴建中的唐庄镇党校大门前。这时,一位身穿制服的保安迎上来,“啪”地打了一个敬礼,亲切的问道:“您有什么事吗?”开车的小伙把头探出车窗,和气的解释道:“这位客人是来这里学习咱们吴书记的,他不熟悉路,我就把他送来了。”“谢谢您了!”保安一边替我表达着谢意,一边作着车辆放行的手势。我急忙打开车门,告诉开车的小伙儿,车子不要进校区了,我走过去就行了,并向他合掌致谢。小伙子一脸羞涩,连声说:“您来这里是学习我们吴书记的,我送送您是应该的!”说完,与我挥挥手,就驾车远去。望着疾驰而去的车子,我为小伙子的热情相助,为吴金印在当地产生的崇高威望心升敬意。

      随后的七天时间里,在唐庄乡镇干部管理学院,我相继聆听了阎连科、王剑冰、焦述、葛一敏等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精彩绝伦的文学讲座。这些文学大家对文学创作所生发出的独到见解,给了我醍醐灌顶的警醒,让我对文学心存感动。学习间隙,我一直暗自期盼着,能够有机会见上吴金印一面,但一直未能如愿。所幸的是,在两次午餐时,我与一位长期在吴金印身边工作的唐庄镇干部刘长利坐到了一起。因为刘长利先生也是一位报告文学作家。这几年,他一直近距离接触吴金印,十分熟悉吴金印的内心情感世界。他创作的6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金印在心中》已由省内一家正规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圆圆的餐桌旁,我与刘长利老师一边吃着自助餐,一边交谈着。在刘老师娓娓动情的讲述中,吴金印的形象在我心目中变得愈加高大起来。

刘长利老师讲了这样一件事:吴书记在狮豹头乡工作十五年,有七年时间生活在群众家中,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有八年时间住在山上,带领全乡群众筑坝造田。15年间,吴金印和党委一班人带领群众打了6个山洞,筑起85道大坝,建起25座水库和蓄水池,修水渠3.8万米、高标准山区公路20公里、架桥8座、造田2400亩,让山里人有了自己的旱涝保收田。吴金印为山里人谋了福,山里人把吴金印当成亲人。有一年夏天,卫辉山区一连下了几天暴雨,吴金印担心他和山区群众新造的百亩梯田被雨水冲毁,就在雨后初晴的一个日子里,带着乡里两名工作人员去现场查看。正巧对面山坡上有一位放羊的老汉,远远看见吴金印的身影,就打着手势问:“你是吴妞吗?” 吴金印听见对方叫着自己的乳名,也放大嗓门高兴地说:“大爷,我是吴妞啊!”听见对方的回答,那位放羊的大爷面向不远处的山村,放声喊道:“乡亲们,你们快过来呀,咱们的吴妞书记回来了!”听见大爷的喊声,不到十来分钟的工夫,呼啦啦从各家门院里涌出老老少少几十个山民。他们拥上前围着吴金印,争相拉着他的手问长问短,那股亲热劲感动得吴金印和他一起来的两位乡干部热泪盈眶。

说起吴金印与山区群众深厚的感情,刘长利老师还讲了一件杨务新杀鸡的故事:家住狮豹头公社池山大队的杨务新,是一个五保户,他和老伴都已60多岁,无儿无女。吴金印来到池山驻队后,坚持每天给老人家担水。这让老两口心里很是过意不去:咱和人家吴金印非亲非故,却受他这样贴心地照顾,咱那啥报答人家哩?正好有一天,生产队把吴金印的派饭派到他家,老两口高兴得脸上的皱纹绽出一朵花。拿啥款待自己的恩人呢?老两口一商量,就把家里最值钱的一只老母鸡杀掉,用文火炖了一个上午。等到吃晌午饭时,吴金印来到老人家里,老人急忙把炖好的鸡和鸡汤用瓦盆盛好,端到吴金印面前,喊着他的小名,笑眯眯地说:“妞啊,你吃吧!”吴金印一看,心里一愣,温热的泪水立刻充盈双眼。他压抑着内心的感动,不动声色地对杨务新老人说:“您老先吃着,我有点事出去一下。”老两口信以为真,连声说:“你赶紧去办事,俺在家里等你。”就这样,老两口在家左等又等,就是不见吴金印回来的影子。老两口没办法,就走出家门寻找,最后,在另一个村民家里,他们找到了吴金印,看见他正端着一碗红薯稀饭“呼噜呼噜”喝得起劲呢!杨大娘哭着说:“吴妞啊,俺给您炖的鸡,熬的鸡汤,你咋不吃不喝啊?”吴金印也哭了,哑着喉咙说:“您老的心意我领了!我是党的干部,我不能搞特殊,不能脱离群众啊!” 刘长利老师在讲完这件事时,也动了感情,用感叹的口气说:“这就是吴金印!这就是真正的人民公仆!难得啊!”此时,我在静静的倾听着,也在殷殷的期盼着……

就在作家研修班即将结束的前一天,为了满足学员们心中的愿望,会议主办方特地租了一辆大巴,带上全体学员实地参观了唐庄镇四合社区、青年洞、唐公山等吴金印工作和奋斗的地方,让我们用眼用心去实地感悟吴金印书记的不凡之举。在距离“青年洞”不远处的山壁上,我看到当地村民李和平1991年为吴金印凿刻的一块“风刮不走、人抬不走、车拉不走”的《凿洞改河造田碑记》:“…….这里峰峦叠嶂,沧河环绕,乱石滚滚,一片荒滩。为改变山区面貌,为民造福,在原狮豹头公社党委书记吴金印直接领导下,终于在山区开创了小平川……共造出自流灌溉旱涝保收田500亩,一年夏秋两季可收获粮食50万斤。为了发扬革命精神,感谢人民,感谢共产党,故刻石铭记,万古流芳。”站在刻有碑文的石壁前,我发现“吴金印”三个字被人为的凿掉了,就问来自卫辉市的一位作家学员,他告诉我:“这三个字是吴金印自己凿掉的。当时,吴金印看到这块碑文后,态度坚决的说,筑坝造田,治山治水,是大家干的,不是哪一个人的成绩,要说成绩,应归功于党,归功于群众!”

在通往唐庄镇唐公山的路途上,刘长利给我们详细讲起了唐公山的来历:1987年11月,吴金印调任唐庄镇党委书记以后,根据唐庄镇西有山区,东有平原,北有丘陵,南有洼地的地形特点,与党委政府一班人科学制定了“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乡镇企业跳大梁,沿着国道做文章”的经济发展思路。几十年过去了,唐庄镇有了万亩林果、万亩蔬菜、万亩旱涝保收田,有了百威英啤酒集团、北新建材、六合集团等世界及国内500强知名企业在唐庄镇落地生根。唐庄镇的老百姓感恩吴金印,渴望永远记着吴金印,2013年7月1日这天,他们瞅准吴金印与镇干部外出学习的空当,就在一座以前名叫“老狼窝”而今已变成“花果山”的龙山石崖上,刻下了斗大的三个字:吴公山。当吴金印回来后,看到这三个字,当即命令几个刻字的群众把那个“吴”字改写成“唐”字。他说:“改造穷山恶水,是群众的功劳,我吴金印有多大本事,敢贪这个功!如果一定要刻字纪念,就应该写成‘唐公山’——‘唐公’就是唐庄公民、唐庄公众!”仰视高大的唐公山,我在不停地思索着:在物欲横流、人生价值多元化的当下,作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如何不忘初心?如何坚守执着?如何淡泊名利?从吴金印那一行行看似平凡的奋斗足迹中,我想找到更加明确的答案。也正是这个原因,坚定了我渴望与吴书记见上一面的决心。我想通过我的眼睛直接感受吴书记的内心情感,领悟他心系人民、敢于担当的精神操守。

从唐公山、百威啤酒生产基地参观归来,已是下午四点多钟。学员们下了车,走进唐庄乡镇学院宾馆,纷纷乘坐电梯想赶回休息室洗漱一番。一时间,电梯间门前排起了队伍。见此情景,和我同行的学员刘志伟便拉着我,走到摆放在宾馆前台大厅里的一组沙发边坐了下来。此时的我,依然沉浸在一路参观中的所见所闻。时间大概过去半个钟头,刘志伟忽然惊喜地对我说:“你看,那不是吴书记吗?”顺着志伟手指的方向,我真切地看到:一位头戴蓝布帽,身穿暗蓝色老式干部制服,脚蹬黑布鞋的古稀老人,正步履稳健的登上宾馆大门前的石级台阶,走向宾馆大厅。他的身后随行着这次奔流作家班刚刚结识的报告文学作家刘长利。看见吴书记走进大厅,我急忙迎上前,主动作了自我介绍,吴书记用温厚的声音向我问好,并亲热的伸出手来。就这样,在一个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背景下,一老一少的两双手第一次握在一起。在我的感觉中,这是一双宽厚的手,一双温暖的手,一双充满力量的手。就是这双手,曾经抡起18磅大锤,在狮豹头的跑马岭上打钎凿洞,拦河造田;就是这双手,曾经为池山大队烈属宋大娘端屎端尿,洗脚穿鞋,侍奉终老;就是这双手,曾经擦去因自己忙于劈山造田,而耽误治疗造成终生聋哑残疾女儿脸上委屈的泪珠......

由于我以前从事过新闻宣传工作,多少还掌握一些新闻采访技巧。趁此机会,我问吴书记说:“今天,我们刚刚从您工作过的狮豹头乡回来,看了您带头开凿的青年洞,开垦的旱涝保收田,还看了您费尽辛苦引进的国内外500强企业。请问,您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去干这么多的事情?”吴书记慈祥地笑笑说:“我一个人哪有这么大的力量啊?这一切成绩的取得完全来自群众。群众好比土地,我不过是一粒种子,只有把根扎到土里,才能开花结果!”我又问道:“在您工作过的两个乡镇,您留下一路闪光的足迹,也付出了太多太多,您不觉得有些亏欠吗?”“有什么亏欠呀!我们吃的是农民种的粮食,穿的是农民种的棉花,拿的工资是人民纳的税金,实际上是人民养活了我们。如果我们不给他们服务,还不如老百姓养的一只鸡哩,养大一只鸡一年还能下一筐蛋呢!”当我还想再采访几个问题时,站在身边的刘长利向我使了一个眼色说:“今天下午有一个学习班刚开课,按照安排,吴书记马上要和他们座谈。咱们就暂且告辞吧!”一听这话,我灵机一动,提出要和吴书记合影留念。吴书记很是愉快的说:“好啊!”说着,拉着我的手走到宾馆前厅的一张大型壁画前,把一个美好瞬间定格在永远的记忆中!

    学习归来,我一直怀想着吴金印:他的事迹是那样动人心魄,他的容貌是那样随和慈祥,他的语言是那样朴实无华。握住他的手,我像握着一幅新时代太行精神的逼真画卷。我深切的感觉到,只有走进吴金印,才会有真情的诗,才会完成花与云、人与神之间的互动转换。正如我省报告文学作家王刚在解析以史来贺、郑永和、吴金印、刘志华为代表的新乡先进群体所形成的“星云团”之光现象时所概述的那样:看上去,它就是一团厚实而明亮的红色辉光。......它们炽热而灿烂地活跃着,尽情释放出强烈的高能辐射,激发着周围环绕的氢气,使它们染上了鲜明的红色光谱。正在引起人们惊喜的瞩望,也在激发人们深入的探究!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