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桑之未落的头像

桑之未落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1/16
分享

《洛神赋》:为谁而赋

       三国时代,蜚声文坛的“三曹”之一曹植写了一篇千古咏叹的《洛神赋》。诗人用精致优美的语言呈现了一位尽善尽美的梦中女神——洛水之神宓妃。诗人笔下的女神,“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芳泽无加,铅华弗御”“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样一个仙姿卓绝的女神形象,不仅为诗人所眷恋,也为后人所仰慕。后世的艺术家争相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对曹植创作的洛神形象以及《洛神赋》这个文学作品的眷爱。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依此创作的《洛神赋图》成为绘画史上的一件稀世之作,而书法大家王献之和赵孟頫都将洛神丰姿飘逸的形象融进了书法创作,留下了垂范后世的墨宝。
     《洛神赋》表现了女神令人神往的美和诗人的仰慕,同时也留下了一个悬而未决的千年疑问:它究竟为谁而赋?虽然作者曹植在其中明确写道,那位让他眷恋不已的美丽女子是传说中的洛水之神,但由于历史的机缘巧合,古今不少人认为,那位美丽的女子有其现实所指,那就是曹植的嫂嫂,魏文帝曹丕的夫人甄宓;曹植爱慕其嫂,《洛神赋》是为甄宓而作。
       诗人已作古千年,断无可能向他讨要一个明确的是非答复。但言为心声,《洛神赋》无疑是意有所指的。为谁言,指向谁?答案在于曹植这个关键人物。品读那段历史,了解诗人的经历处境和人生况味,或许能够拔开迷雾,看见一点真相。
       (一)
       曹植是汉末一代枭雄曹操的儿子。曹操子嗣众多,一母同胞的曹丕和曹植因才质超群而为曹操所器重。在曹丕和曹植之外,他另有两个最喜爱的两个儿子,却偏偏早逝——禀赋奇高的曹冲尚在幼年便因病夭折;骁勇的曹昂也在宛城之战中战死。曹操、曹丕和曹植父子三人都文采出众,并称“三曹”。
       生活在汉室衰微,群雄纷起的末代乱世,曹操原本一介“游侠”,因为足智多谋,又能抓住时机,便在乱世中崛起了。汉末权臣董卓废掉少帝刘辩,新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并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董卓为吕布所杀,汉献帝刘协又辗转落入曹操手中。曹操手里握着献帝这张牌,一路征战讨伐,势力渐渐强大,官爵也步步高升,从司隶校尉升到汉丞相,最后被封为魏王,权势甚至超过了有名无实的献帝。
       曹丕和曹植都继承了其父曹操的文学基因,但为人迥异。曹丕不仅能文,还善武,常常追随曹操出入战场,颇有领兵打仗的将才,但为人善矫饰,有心机。曹植有天资,负盛名,且性情率真。在曹操的情感天平上,曹植的分量曾一度超过了曹丕。
       一生勇武的曹操,到老也不得不发出“神龟虽寿,尤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的悲叹。英雄也有老迈之时,不得不把权位事业交给下一代。两个儿子身边各拥着一帮意气相投的亲信,为争世子之位明争暗斗。虽说立嫡长子是宗法惯例,但曹操偏爱曹植的才华,再加上时时有亲近曹植的人在曹操耳边吹风,曹操的砝码一度倾向曹植。
       然而,曹植终归是年轻气盛,文人气质太重,心机太浅,又常常贪杯做出一些出格的事,触犯曹操的底线。经过再三权衡,曹操还是把权力交给了看上去老成持重的曹丕。
       曹丕看似务实,却是个善于伪装的人。当初看到父亲倾向于弟弟曹植一方,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面上却表现得风轻云淡,暗地里加紧了与幕僚亲信的谋划。他知道自己轻易阻挡不了父亲的旨意,便暗暗地给兄弟使绊子。曹植喜欢喝酒,他便找曹植喝酒。有一次,曹操派曹植带领人马去支援在外作战的曹仁。曹植在出发前喝得酩酊大醉,耽搁了军务,惹得曹操大为光火。
       最终,在曹丕里里外外多方筹谋下,在曹操的再三定夺下,曹丕击败了曹植,成功地继承了世子之位。
       其实,如果没有一帮幕僚亲信的鼓动,曹植本人应该对权位没有那么上心。曹操去世前,曾召见在外带兵的儿子曹彰回来觐见。但曹彰赶回来却没能见着曹操最后一面。曹彰便去见了曹植,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魏王召见我,一定是为了立你为储这件事。“而曹植则回了这么一句话:”此事不要再提,免得落得个袁氏兄弟那样的下场。“
       袁氏兄弟指的是袁绍的两个儿子——老大袁谭和老三袁尚。袁绍死后,袁尚仗着有母亲支持,与哥哥袁谭争权,于是亲兄弟倒戈相向,大打出手,袁家实力分割。最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曹操一举消灭了袁家势力。
       曹植能这样考虑,可见是个能以大局为重的人。虽然之前他被身边一干人鼓动而不能对立储之事置身于外,但毕竟也不像曹丕那般精于算计,把权位看得高于一切。
       (二)
       公元220年,曹操染病不治。世子曹丕继位为丞相和魏王。曹丕即位后,着手对曾经站在曹植一边与他作对的人进行了清理与铲除。当初与曹植过从甚密的三人,主簿杨修早为曹操所杀,丁仪与丁廙两兄弟及其家族中所有男丁均被曹丕下令屠杀殆尽。看到曹丕如此赶尽杀绝,曹植犹如惊弓之鸟,整日生活在恐惧中。实际上,曹丕也曾对曹植动了杀机,但碍于母亲卞夫人,才不敢明里对曹植磨刀霍霍。还记得曹植在七步之内写下的那首保命诗吗?
                •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与其说是这首诗打动了曹丕的手足之情和恻隐之心,不如说曹植敏锐的文思帮他逃过了一劫。
•      曹丕智谋与功勋不及其父,野心和权欲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曹操在世时,虽然称霸一方,却也还不敢废汉帝而自立。他深知这样做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曹丕却顾不了那么多。他暗地里逼着献帝让位,明里却做出献帝主动禅位的假象。在他的安排下,一众官员三番五次上疏,奏请接受魏王禅让。魏王自己则五次三番地效仿上古圣人许由,“义正言辞“地推辞不就。如此这般地“推让”了三个回合,曹丕才“众望所归”地“接受”了禅让。可怜的献帝刘协则退居二线成了“山阳公”。汉朝四百多年的历史就此结束。
•      篡位的帝王,自然对自己身后的名声有所顾忌。老奸巨猾的曹丕,在篡位后干脆把黑锅推给他死去的老爹。登上帝位后,他自称“文皇帝”,追谥曹操为“武皇帝”。这样一来,曹操就成了马上打天下的魏国开国之君了。事实上,曹操在世时,曾流露了想当“文皇帝”的愿望——他更愿意自己是拥有德治仁政和四方爱戴的一代明君,就像西周的周文王,而不是通过武力夺取了商朝政权的周武王。父子俩似乎都对“武皇帝”这个称号暗存忌讳。曹丕处处有心机,此番可见一斑。
       由于种种机缘,曹丕没能杀了曹植,但实际上曹植的日子也过得生不如死。曹丕先后当上世子和皇帝之后,曹植的待遇一落千丈。本来江山已为自家所有,百废待兴,正是他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时候。但是曹丕毫不留情地斩断了他的政治前途。好友杨修和丁氏兄弟都被杀,以前亲近他的人大都投靠了新帝曹丕。曹丕对他一贬再贬,把他远远地赶出了王权的中心。曹植在偏远的封地彻底成了一个无所事事的闲人。
       受到冷遇的曹植,不甘心自己“怀抱利器而不用”,不断上疏,言辞恳切、态度卑微地表明了自己参政报国的强烈愿望,却每次却都被曹丕的冷水泼灭。据《三国志•魏书》记载:“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 兵人给其残老,人数不过二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显然,心胸狭窄、报复心强的曹丕不仅在政治上判了曹植死刑,在物质生活上也待之刻薄,一心要把他逼到绝处,最后让其自生自灭。势单力薄的曹植怀才不遇,孤愤难鸣,最后郁郁而终,时年四十一岁。
       曹植短暂的一生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遭遇。曹操曾因喜他文采璀璨而看重他。那时,他如众星拱月,意气风发,挥斥方遒。后来,他不仅失势,还失去了可以依靠、信赖和倾吐骨鲠的人。曾经清高自信的曹植,也放下了身段,以卑微的姿态向文帝曹丕臣服,请求皇帝给他机会,却屡遭漠视。大概就是在这样的失望、苦闷与彷徨中,曹植想起了当年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在他的心目中,他们的境遇何其相似。屈原也是楚国贵族,也非常忠于自己的国家但是却不被重用,最后还被贬出王庭。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屈原在孤苦愤懑中写下《离骚》,借香草美人来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追求。自此,香草美人成为失意的文人士子寄托政治理想的一种文化和文学符号。
       才学渊博的曹植岂能不懂屈原的《离骚》?其中的韵味和惆怅,他浸淫弥久,也在期待和失望的交织中写下自己的《离骚》——《洛神赋》。“丰姿艳逸”的洛神宓妃,承载着曹植万般期盼又深知无望的政治追求。那美丽的文字和同样美丽的形象,将他胸中缱绻不去的失意与哀愁衬得越发鲜明。
•     (三)
       最后,不妨来说说另一个人物——甄宓。甄宓早在闺中就以才貌闻名远近,袁家慕名求娶为袁绍二子袁熙的妻子。袁熙常年驻守幽城,甄宓留守袁家大本营邺城,陪伴婆母。袁绍死后,曹操、曹丕攻破了邺城。曹丕垂涎甄宓美色,便娶她作了夫人。甄宓比曹丕年长几岁,初时也很受曹丕喜欢。料想甄宓也同样爱这个文武双全的魏王子。不然,她后来又怎会不甘于曹丕的冷淡,从而招来杀身之祸?
•     曹丕称帝后,又不断地纳了许多美女,再加上后宫里的倾轧,渐渐冷落了甄宓。史书上对曹丕冷落甄宓的具体缘由语焉不详,民间亦各有说辞。根据曹丕对待儿子曹叡的态度来看,也有人认为是因其怀疑曹叡的生父另有其人——到底是谁,是袁熙,甚或是曹操,史书上没有说破,谜底只埋在当事人的心里。
       要说甄宓与曹植有染,似乎更经不起推敲。首先,史书上记载的甄宓,品性端庄,亦有文才。这样的才女,应该和文才也佳的丈夫曹丕惺惺相惜才是,更何况曹丕是个文武兼备的英武男子。其次,甄宓比曹丕年长几岁,而曹丕又比曹植年长五岁,算起来,甄宓与曹植之间大约有十岁的代沟,甄宓不大可能不顾身份和伦理做出这等事。第三,”甄宓”其名,在史书上找不到明确的出处。《魏书》记载,”逸娶常山张氏,生三男五女:长男豫,早终;次俨,举孝廉,大将军掾、曲梁长;次尧,举孝廉;长女姜,次脱,次道,次荣,次即后。” 甄逸三男五女中,唯独小女没有名字记载。而曹植于公元222年在封地鄄城写了这篇赋,命名为《感鄄赋》,后来,他的侄子魏明帝曹叡大概觉得这名字不够美好,配不上那篇赋的文采,便以赋中女神为名,改为《洛神赋》。《洛神赋》描写的洛水之神,名为宓妃,是伏羲氏的女儿,因溺水而亡,被封为掌管洛水的水神。因为“伏”“宓”相通,故女神又称宓妃。可见,甄宓之名很有可能是后人根据洛神宓妃的名字附会的。
•     不管甄宓的真名叫什么,这个美丽女子的命运极其凄惨。她遭到多疑的曹丕的嫌弃后,心有不甘,写了一首《塘上行》,抒发心中的感伤,希望丈夫能够回心转意,重拾往日恩爱:
             •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 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
             •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爱恨相依。这首忧愤的小诗,表达了甄宓的不满,也表达了她对曹丕的在意。可是,曹丕没有领会,或者说不愿意领会,反而愈发震怒,竟下令将甄宓赐死,又恶毒地命人在其下葬时令其“以发批面,以糠塞口”,其状悲惨至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