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阮以敏的头像

阮以敏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1/06
分享

烟雨溪边

阮以敏

 初冬的美丽乡村、省级传统村落溪边村,笼罩在一片烟雨之中。宽阔的蓝溪从西北方向款款而来,蜿蜒而过,在村尾绕了个弯,恋恋不舍地向东南方缓缓而去。

 蓝溪边上,古民居旁,几棵高大的早被秋风扫光了叶子的柿树,结满了柿子,犹如一盏一盏大红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起,在烟雨迷蒙中摇曳生姿,一派喜气。细小的枝干上,挂满了水珠,一串一串晶莹剔透。映衬着粉墙黛瓦、流水长桥,着实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偶有熟透的柿子掉落地上,裂开了,猩红猩红的,在草丛中、落叶丛中如鲜花盛开。

  溪边村属高原盆地,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宋乾道6年(1170年)建村,传说早年有三十六个小村庄,居住着三十六姓人家。如“东后门,三几洋,黄厝园,彭厝里,池陈里、新厝垄、黄丘楼、店后”等,至今还有许多古村落遗址。一代理学宗师朱熹当年流寓古田时曾在此讲学,因而文风鼎盛,民风淳朴,人才辈出。村中尚存有“蓝溪书院”“文昌阁”遗址,先贤过化之风深入村里的家家户户,许多村民家中厅堂都贴有朱伯庐治家格言。三公里的绕村长溪也因朱熹见溪中鲤鱼潭宽广深蓝,被其命名为蓝溪,溪边全境也统称为“蓝溪境”。陈氏始祖璇公600年前来此择地而居,秉承朱子理学遗风,儒家传统文化,以耕读传家,后代子孙众多,人丁兴旺,发展成为溪边村最大姓氏,约占全村95%以上,也是古田县陈姓望族。村中古民居众多,现保留有明清古厝约有一百多幢。最为久远的,是“五家里”,系溪边村五家世系始祖八厘公所建,有四百多年历史;最为气派的,是武庠生陈后聘故居,清康熙年间曾任福建总督府掌印官;最为宏大的,是水尾大厝,鼎盛时居住有20多户100余人。村内保存完好的古匾额“九旬五代”是陈讼水古厝,清光绪元年由泉州府儒学正堂黄宿源题匾。“留耕堂”取自《增广贤文》: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意为人必须心地善良行好事,后代方能得福报。“聚贤堂”意为贤能之士聚集一堂,也就是希望子孙后代都能成为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蓝溪上两桥飞度,三坝横跨,沿溪两岸青砖瓦房,古风古韵。有《西江月》词赞曰:“水秀山青人慧,茶香果盛菇丰。一湖蓝水泻金虹,岸柳鸣风作颂。三坝列横南北,两桥飞架西东,今朝玉凤舞长空,与世昌荣同共。”

   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的贯木拱廊屋桥——蜈蚣桥(又名蓝溪桥),结构造型巧妙优美,自东向西,横跨蓝溪。桥面铺鹅卵石,全长41.8米,单孔跨度34.8米,桥面宽5米。廊屋共有立柱68根,分四排站立,内二排每排16根,外二排每排18根,象征蜈蚣的18只脚,远远望去,形如蜈蚣,因称蜈蚣桥,为古田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古代黄姓居住地叫杨厝园,地形如燕窝,村对面有一山,形如蛇头,因惧怕蛇来吃燕子,故筹集巨资来兴修了这座蜈蚣桥。虽历尽沧桑,但在烟雨中依然活灵活现。贩夫走卒在此躲风避雨,乡人清客在此休憩交流。不知道有多少双大大小小的脚步从桥面走过,才把这鹅卵石打磨得如此光滑透亮?不知道又有多少爱恨情仇的故事在这廊桥激情演绎,留下一段又一段遗梦?

   村后的“飞凤衔书山”,势如飞凤衔书,形状逼真,传说神奇。盆地中央的“文峰纱帽山”,形如古代官员纱帽,站在纱帽山上,视野开阔,俯视群山,大有“一览众山小”豪气,纱帽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常地蒸云霞,蔚然成彩,更蒙上了神秘的面纱,难怪说溪边村占据了一方风水宝地。水尾的风水林,古松参天,棵棵挺拔。其中最大一颗千年古松,分枝三叉,为松中罕见,其高约30米,需四人才能合抱。三叉古松如三把宝剑,镇锁水尾,护卫村庄。水尾河道形似太极,风水林拓展,命名为“太极公园”。一片薄雾缭绕其间,如一缕轻纱虚无缥缈,置身其中,心无旁骛,宛若人间仙境。

   溪边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常青,因水质好,气候佳,还盛产红酒(米酿黄酒),几乎家家户户都珍藏有陈年佳酿。走进赫赫有名的蓝溪红酒业“陈峭老酒”生产车间,但闻糯米饭香扑鼻而来,工人们正在把蒸熟的糯米饭铺开散热,一辆辆推车来来往往。忍不住随手抓上一把,捏成一团,塞进口里,慢慢咀嚼,仿佛找到了童年的记忆。宽敞的存储仓库里,大大小小的酒坛子密密麻麻,坛口包上泥浆,扎上红绸布,按年份排列,如古战场排兵布阵,整齐划一。热情好客的主人拿出一坛私人定制的酒娘(酒酿酒),打开来,一阵清香沁人心脾。初冬时节,微风细雨中呷上几口,一股热流从头延伸到脚,暖烘烘,晕乎乎的,红光满面,真的是倍儿爽了!

 蓝溪水潺潺,蜈蚣桥悠悠,古屋石巷意绵绵,好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山村水墨画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