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宋福恒的头像

宋福恒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1/24
分享

乌兰牧骑进村来

乌兰牧骑进村来

那是1971年初春的一天,生产队用胶轮大车到邻村接回凉城县乌兰牧骑。听说下午要演出,可把我乐坏了,呼朋唤友跑到队里的饲养院。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可村西头诺大的饲养院里一派繁忙,备耕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插在当院如小山般粪堆顶上的一面写着“乌兰牧骑”四个金黄色大字的红旗迎风飘扬。社员们在粪堆下挥镐扬锹、刨粪打滤,干得热火朝天,没有一丝演戏的迹像。我和伙伴们傻眼了:往日,来村里打拳卖艺、耍猴变戏法的,早鸣锣吹号招徕观众。可这……孩子新鲜感强,大家也不在乎看戏了,都爬上粪堆,围了红旗追逐嬉闹。无意间,发现劳动的人群中有很多陌生面孔。他们干活很起劲,个个汗流满面。

到了半后晌,生产队长王二还说了声“大伙歇歇吧!”话音刚落,鼓乐骤起。那些陌生人迅速来到粪堆前的空地上,开始演出。他们虽未着装,可节目个个精彩。歌伴舞《学习大寨赶大寨》,舞蹈整齐划一、歌声优美动听。引得大伙儿跟着手风琴悠扬的乐曲放声高歌。队里的技术员杨七孩五十多岁的人了,竟跟在演员后面边舞边唱。那蹩脚的舞姿让乡亲们笑得前仰后合。表演唱《十唱金星好》,自现在还记着词呢。“一唱金星好,金星是个好地方,劳动模范郭老虎,干起活来最带头……”整个饲养院沸腾了,掌声不断、喝彩声四起。高潮未落,王队长呼喊干活的声音响起,演员社员又投入紧张的劳动中。我们一群孩子愤愤不平,骂着不近人情的队长,到大场面看搭戏台去。

好不容易等到傍晚,可突然刮起狂风。那风势足有电视剧《右云和她的县委书记们》中“黄龙”大,把刚搭好的戏台都吹翻了。我感到很失望,可吃罢晚饭,王队长洪钟般的吆喝随着呼呼的风声响彻村子的上空,“社员们,赶快来饲养院看戏——”我闻声而动,飞一般出了门,奔到饲养院。狂风仍刮着,背风的牛棚里吊了四盏马灯,发出昏暗的光。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正在摆弄乐器、化妆。不多时,乡亲们穿着皮袄棉衣提了小凳木圪礅涌入饲养院、坐到牛棚前。一阵喜庆锣鼓后,身着村妇服装的四个女子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扭上场。舞姿优美、歌声圆润。“金色的太阳出东方,丰收的粮食堆满场,心红志坚干劲大,姐妹们喜晒战备粮……”.边唱边做动作,扬木掀、动耙子、簸簸箕,这些熟悉的姿势让在场的姑娘媳妇大妈小婶激动不已。好像秋天场收劳动的快乐情景就在眼前,她们把晒好的战备粮袋装车载交到粮库,为保卫祖国做出贡献,那是多么光荣的事!二人台小戏《亲家俩学毛选》说白风趣诙谐、唱腔动听,既聊家常又说国事,村里人在喜言乐语中学习了毛泽东思想、明白了党的方针政策。最让我难忘的节目是,一个七八岁的男孩上穿白夹袄、下着天蓝裤、头上包了白羊肚毛巾说的一段快板。在节奏明快的鼓点声中,男孩子双手打着竹板跃上台。竹板上绾着的红绸条翻动飘荡,如蝴蝶群在他周身飞舞。当雨点般竹板声响起时,台上只见红绫飘、不见人影在。在一片喝彩声中他开了囗,“竹板一打走上台,我来说说学大寨,后营儿女显神威,前营河湾打井来。天寒地动无所畏,誓把山河重安排,耳朵冻成辣角角,鼻子就像冰圪塔……”男孩嘴巧声脆,讲述了去年冬天我们公社在前营村东河湾里打大井的故事。此时,参加过打大井的四十余位社员两眼直视、侧耳聆听,生怕露掉一个字,满脸的自豪感。他们的父母婆姨还和身旁坐着的人挤眉弄眼,显出极高兴的样子。

夜深了,风大天寒,可乡亲们裹紧皮袄棉衣,两眼盯着牛棚、如痴如呆。等到演出结束,他们一哄而起、涌进牛棚,拉了队员提了锣钹胡琴就往家里走。我挤进人群,想找那个说快板的男孩,滚得浑身是汗也没找着。却遇到妈妈拉着唱《亲家俩学毛选》其中的一个老婆婆,我只好随了她们回家去。那个扮老婆婆的队员,在台上尖嘴刻薄、出语伤人,我很不喜欢。当她与妈妈手拉手走在一起,一口一个婶子还不时翻回头摸摸我的头、询问学习情况时,我才觉得她很可亲。当我们回了家,父亲已把水烧开了。这个队员忙洗涮一番,还回俊俏姑娘本色。她叔婶叫得勤、管我叫小兄弟,似乎成了我们家一员。帮我造句做数学题,教我学习方法。睡到土炕上,还给妈妈讲猪饲料的用处、怎样预防鸡瘟……

五十余年一幌而过,虽说看了不少演出,可大都像过眼浮云。唯有那次凉城县乌兰牧骑进村演出的情景,不时出现在脑海里。细细想来,国家级的艺术团高雅、剧院里的演出庄重、村里乡下办红白事宴小戏班尽管红火热闹,但俗凡。只有乌兰牧骑这支文艺轻骑兵走乡进村,深入田间地头、老百姓的炕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演出的剧目紧跟时代、贴近人民、富有地方特色,接地气、入心入脑,所以自今记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