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利修的头像

孙利修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1/01
分享

乳娘“红嫂”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

这优美动听、亢奋人心的旋律,一直在深深地打动着,吸引着我,让我对蒙山沂水,这块红色的土地,充满了无限向往与遐想。

沂蒙山的风光究竟是如何的好看呢?当年沂蒙红嫂用自己的乳汁救助八路军伤员的故事是真的吗?

去年5月份,我有幸参加“江苏省作协·苏北地区市县基层作家读书班”为期一周的学习活动。活动前四天是授课、研讨,后三天是外出采风。这次采风的地点就选择在山东的沂蒙山革命老区。正好利用此行来满足、释怀我心中的好奇与疑问。

510号的早上,在省、市作协的安排下,我们全体学员,坐上了旅游大巴,离开了宿迁市区,向沂蒙山区出发了。

车飞快地行驶在京沪高速公路上。看着路边的麦田如碧绿的海洋,泛着波浪,麦田里麦子已抽出长长的穗头;一棵棵高大提拔杨树站立在道路的两旁,空中飞舞着雪花似的杨絮。想象着即将见到的青山、绿水的画面,心情是无比的迫切与激动,就像是去会见一位仰慕已久的朋友。

大概三个多小时,车便进入了沂蒙山区。远处高大逶迤的山脉,近处的低矮简单的石头房,还有那无数棵枝繁叶茂的果树,山上高高低低大小不一的梯田……都迅速吸引了我的眼球。这是山区特有的风景,对于我这个常年生长在平原地带的人来说,有着无限的好奇与诱惑!

这次采风的第一站是蒙山。当日中午,我们便来到了蒙山脚下。在当地导游小姐的带领、安排下,我们在山脚下一户农家家庭式的饭店里吃了点午饭。午饭虽然简单,但山里农家特有的饭菜让我食欲大开。刚出锅的小馒头,酥软香脆的煎饼,劲道十足老豆腐,清香可口的蒲公英叶子,细细的香喷喷的玉米稀饭……都是让我吃了还想吃。尤其是忙里忙外的沂蒙大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一直有“山东大汉”的说法,所以山东的男人给人的感觉,外形高大魁梧,走起路来如风,说起话来如钟,具有《水浒传》中描写的那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豪爽的性格。所以我心里一直以为,山东的男人如此,女人也应如此。还有如果她们没有高大的身躯,“红嫂”又是怎么去救八路军伤员的呢?可是眼前这家的女主人让我彻底改变了想法。只见女主人身材瘦小,也有着南方女子的纤细,说话也是慢声细语的,并不是想象中那种身材高大,粗声粗语的女汉子现象。只是穿着简单装朴素,皮肤粗糙黝黑了一点。难道当年的“红嫂”也是长这个样子吗?心中增添了疑问。

吃过午饭,我们就开始爬山了。达到山顶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走森林索道,坐游览车到达山顶;一条是走山路,登着台阶拾级而上。导游让我们各自选择,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登山这条路。因为在我的心底认为,出来游玩山水,不仅仅是观看风景,还要亲自体验登山途中那种的感觉。其途中的艰辛和乐趣,是坐索道体会不到的。

我是和徐州、盐城几位文友结伴而行的。我们边走边停,边赏景,边谈笑,边拍照。一路上是轻松惬意,谈笑风生。有一种身在深山中,物我两相忘的感觉。感受到了到了蒙山那种“飘然绿色上,尽在逍遥中,置身氧吧内,身心皆轻松”的美妙意境。

在攀登的途中,我们路过了一个山洞。导游介绍说,这是“红嫂洞”,是当年红嫂掩藏八路军伤员的地方。

在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日寇对我沂蒙山区进行了疯狂的扫荡。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八路军某部小分队与穷凶极恶的日寇周旋于大山深处。一位八路军小战士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被敌人追到这片荒芜的山岗。山上一间破草房里面住着一个大嫂。大嫂看见八路军战士负了重伤,后面又有敌人追赶,情况万分紧急。于是她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引领小战士,来到了这个隐蔽的山洞里,躲过了鬼子的追击。此时,小战士陷入昏迷,正在哺乳期的大嫂将乳头放到他的嘴边,把乳汁一滴一滴滴进他的嘴里,小战士才苏醒过来。此后的日子里,她每天都要冒着生命危险,给小战士送饭。为了让小战士早日养好伤,她又杀了家里正在下蛋的老母鸡,一直到小战士伤痊愈归队。

“大嫂,你就是我的亲娘啊!”这是小战士归队前,眼含热泪,辞别大嫂时说的话。

听着导游小姐生动、深情的介绍,我仿佛身临其境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多少个革命战士怀抱着着枪杆,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英勇无畏地向前冲去,一个个敌人倒下了,一个个战士也到下了。有许多沂蒙大嫂在忙碌着给伤员包扎伤口,抬担架,喂饭……

从山上下来,导游又把我们带到了位于蒙山脚下的“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

刚走进纪念馆的大门,一尊年轻妇女一手搀起伤员,一手掀开衣角用乳汁救护的铜像,高高耸立在了我们的眼前。导游说,她就是前文中的“红嫂”——明德英。站在铜像前,我们肃然起敬。

在沂蒙山这块革命的热土上,像明德英这样的红嫂,还有很多。如祖秀莲、王换于、张淑贞、李桂芳、刘曰美等。根据纪念馆内的图片、文字资料介绍,我们又看到了一个个让人眼睛湿润的故事。

1941年冬,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员郭伍士在执行侦察任务途中,突与一队日军遭遇,被敌击中数弹倒地,后日军又趋前连击两枪,并用刺刀乱刺其腹部,认定郭已死后离去。后被红嫂祖秀莲发现,立即扶回家中抢救。为防日伪军搜捕,祖秀莲一家在西山沟里挖了个山洞,将郭伍士转移到山洞里,每天送水送饭,为其擦洗伤口。为了使郭早日痊愈,祖秀莲自己一家吃糠咽菜,用纺线卖的钱买回米、面做给郭吃。

大众日报社干部白铁华被鬼子抓去严刑拷打,抬回来时已经快断气了。红嫂王换于想办法慢慢撬开他的牙齿,用汤勺将糖水送进他嘴里,他的气渐渐越喘越粗,有了生的希望。听说獾子油拌头发能治烙伤,她就剪下自己的头发,10多天后,白铁华奇迹般地活过来了……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张淑贞和王换于是婆媳关系。王换于不仅自己投身抗日战争,还积极鼓励、带领儿媳妇张淑贞参也支援抗日的活动。

婆媳俩当年一起创办了“战时托儿所”,她们在用生命呵护部队机关官兵和烈士的孩子。那时婆婆王换于常对张淑贞说“咱的孩子没了还能再生,可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张淑贞给自家的孩子喂的是粗粮,把奶水都给托儿所里的小孩喝了。她们家四个孩子因没吃没喝而先后夭折了。几年中,她们前后共照顾了80多个孩子,这些孩子当中,有罗荣桓的女儿罗琳、儿子罗东进,徐向前的女儿小何等。

参观完纪念馆,我们的一行人的灵魂深处被彻底地震撼了!大家都默默无语,陷入了沉思之中。原来“红嫂”的称呼,指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八百里沂蒙山区一群平凡而伟大的女人!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她们送子送郎上前线,用乳汁救护伤病员,舍弃亲骨肉,养育革命后代,摊煎饼、做军鞋送前线……她们无私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

据馆内资料显示,抗战期间,沂蒙老区15.5万余名妇女先后以不同方式掩护了9.4万余名革命军人和抗日志士,4.2万余名妇女参加了救护八路军伤病员的工作,共救助伤员1.9万余人。

站在馆前广场的绿茵下,缅怀一个个红嫂的事迹,仰望朴实亲切的红嫂塑像,耳边似乎又响起那动人的旋律: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

通过此行,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沂蒙山区的确是个好地方,好山,好水,好儿女!青山绿水养育出许许多多的“红嫂”来,她们虽然没有大山一样的伟岸的身躯,但是有着大海一样的广阔的胸怀!

这种崇高的精神品质,宛若蒙山一样“青山不老”,沂水一样“奔流不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