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樊文举的头像

樊文举

鲁迅文学院学员

散文
201809/06
分享

崆峒雨中行


 

据史书记载,家乡西吉曾多次划归甘肃平凉行政区管辖。可能是因为这一地域关系,或因相传平凉崆峒山是仙人广成子修炼得道之所、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问道之处,我自幼就对素有“西来第一山”、“天下道教第一山”美称的崆峒山仰慕不已。心中一直期盼能一睹仙山的容姿风采,可这一心愿在心中一驻就是多年。

今年五一假期,我约了几家亲戚同去崆峒山,算是在不惑之年去了结少年时许下的一个夙愿,弥补心中一直惦记着的一个遗憾吧。

天刚麻麻亮,大家已按约定的时间准时聚齐。空中阴云低垂,山色空濛欲雨,虽恐天公不替人作美,但还是决定出发。一路上,几个孩子兴奋不已,像一群快乐的小鸟闹个不停。快到景区时,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而且越下越大。这雨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了心里。一下子,天变成了灰的,心变成了沉的。几个孩子也一脸愁容,好不失望。但已经来了,总不该就此返回吧。我鼓励大家说:“走吧!雨中自有雨中的乐趣。要不是今天来,恐怕我们难见雨中的崆峒奇观。”几个孩子听了我的话后,灰暗的心情又变得激动起来,手持雨伞,做着雨中登山的准备。

最先感到的是扑面而来夹着花香的清凉空气,使一路的疲劳荡然无存。真是未到仙山,先浴仙风。眼前看到的不知是烟还是雾,叫人根本无法辨识,只见灰蒙蒙一片,把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个严实。周围的悬崖石缝里,雨水滴滴答答,含羞似的依石而流。路旁的花草树木倒是被洗刷一新,像站在两旁满脸堆笑地迎接来客;虽无法看清远处的山川和草木,但想来一定也是如此。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眼前朵朵盛开的伞花,为仙山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登山的游人熙熙攘攘,五彩缤纷的伞花拥挤不前。雨水在路面上刷刷下流,人群在流水中上下穿行。

崆峒一词解释大致有三:一是古为空同氏族居住之地,以此得名;二是为道教圣地,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静自然之意;三是崆峒山洞穴居多,为空洞之意。为孩子们讲着崆峒一词的来历,随着上行的人流,不经意已到了通向各景点的中枢中台。哇,这就是崆峒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中的中台,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从导游图上看,著名的崆峒八台景点是这样构成的,东西南北四台依中台呈莲花形向四面展开(八台中的另三台为:八仙台、灵龟台、赵时春读书台)。站在这里,遥想秦皇、汉武、唐宗等历代帝王曾登临于此,寻求安家治国、养生之道的场面;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文人墨客泼墨撰写诗词、华章、碑碣、铭文的情景,更让这座仙山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遗憾的是岁月的利刃,将那些历史的足迹刮得踪影全无,实属一种不幸,难怪有人叹息文化在岁月中辉煌,也在岁月中消逝。从中台向西极目远望,崆峒山主峰马鬃山林海浩瀚、烟笼雾锁、雾随风动,山随雾或隐或现、层峦叠嶂,构成一幅水墨山水画卷。偶尔风过云开,向山顶望去,可见好多寺庙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风动云涌中,古老的仙山越发显得神秘。我们进入的第一个寺庙叫三皇楼,上层东面有三位古代帝王的彩塑,他们就是传说中的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轩辕。从三皇楼出来,移目凌空塔,更让人感叹不已。它是一座空心式砖塔,共七层,呈平面八角形,每个层面都有一个小门,每个塔角都有雕刻精美的佛像和浮雕。四周苍松翠柏,凌空浮云涌动。塔因景而幽寂,景因塔而灵秀。

过了朝天门,沿着陡峭的石阶向上攀登,只见石阶像一架巨大的天梯凌空而立,左右石峡壁峙、危岩夹耸,仰首望去,直通云霄,这便是登临绝顶的唯一通道——著名的上天梯。据说这石阶以前共有三百六十九阶,重建后变成现在的六百六十九阶,直通山顶的皇城。这些数字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三”代表三星高照、“六”代表六六大顺、“九”代表九九归一的意思有关。到上天梯处,我们一行中年龄最小的游客紫轩——我的女儿(不到十岁),迈开脚步,穿花一般,或直行或侧身,一路领先。我生怕小家伙滑倒,抓着铁扶手尽力赶上,紧追保护,没有顾上进入药王洞,就到了峭壁上刻有“皇帝问道处”的摩崖石刻地。《庄子·在宥》和《史记》中,均记载了这一千古胜事。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亲临这里,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穿过二天门,钻过玉女洞,折而向北前行,一块巨大的岩石挡住了去路,名曰磨针岩,其实是一块半圆柱形的巨石。此石东南北三面悬空,只有西面与上山的路相连,真可谓危崖突兀。此时,我已全身流汗,巴不得把衣服脱下来凉快凉快。要不是亲身经历,真难理解“一寸仅一步,天门攀铁柱,自向此间行,才得上天路”的深意。这时雨也越下越大,我们父女俩便走进旁边的寺庙,一边避雨,一边赏景。磨针崖平台上有一塔庙式建筑,其上飞檐斗拱,上覆青天瓦,朝东开一门,内塑有无量祖师和梨山老母像,这便是崆峒十二景之一的玄武针观。相传当年无量祖师在绝顶修炼,而未得道,有些心灰意冷,准备下山返俗,当他经过磨针崖时,看见一老妇手拿一根铁棒,在岩石上磨来磨去,便好奇地问道:“你磨铁棒干吗?”答曰:“磨针。”于是,老妇借题发挥,给他讲了“下得苦功夫,铁棒磨成针”的道理。无量祖师听后,坚定信心,重返山顶修炼,终成正果。身临神话传说发生地,这一家喻户晓的故事似乎更有了神力,让人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力量。

沿上天梯继续攀登,路边的野花野草,什么形状的都有,什么颜色的都有,挨挨挤挤,芊芊莽莽,似乎要把巉岩的山石装起来。忽然听见有潺潺声,却怎么也找不到流水。突然一拐弯,仰头向上望去,半空挂着一条两三尺宽的白带子,穿越林木花草岩石而下,随风摆动。女儿激动地大喊:“快看,瀑布!”虽然这根本就算不上瀑布,但它却汇集了瀑布的所有神韵和风采。为了不影响女儿的游兴,我说这是最小最小的瀑布。山中有了水,就如同人有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下子就增添了许多的灵性。我告诉女儿,如果今天不下雨,我们就无法看到崆峒瀑布了。她为此小手一合,连连点头,好像是在感谢上天给她独有的宠爱。不久我们来到一个不知名的平台处,三棵参天古松屹立平台中心,根扎石缝,高入云端,在半空展开枝叶,既像在和狂风乌云争夺日月之精华,又似在清风白云里嬉戏。平台正前方悬崖边上,一棵小松树根扎悬崖绝壁之中,凌空直立,撑开身子,像要与每一位游客握手问好。悬崖边上竖着的石柱,用铁链连起,时刻守护着每一位游客的安全。我为女儿在此拍照留念后,继续前行。

边说边赏边行,不多时已到十二元帅殿前。殿前门楣上一横匾书“东瞰五岳”四个大字,苍劲有力,神韵无比;两侧楹联书“崆峒雄姿笑迎南来北往客,西镇奇观奉送五湖四海宾”。殿内供奉着姜子牙所封的八位雷门元帅和四位护法灵官的塑像,依次是刘甫、辛环、马岗、赵公明、温琼、岳胜、苟张、邓忠、陶荣、张节、庞洪、毕环,个个栩栩如生、神采飞扬、精神威武。在回味《封神演义》中诸位神仙的故事之余,真叫人对中国民间艺术和雕塑家的技艺赞叹不已。顺着台阶上攀,不久就到了三教洞。洞内,释迦牟尼、太上老君、孔老夫子塑像供于一堂,佛、道、儒三教共存共尊。据历史记载,有些朝代教和教之间也水火不容,而且还会大打出手;但在这里三教同山,互不干扰,相干无事,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从冲突到融合,最终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事实,也显现了中华民族开放、博大、多样的文化体系。继续上攀,越过三天门,就到了道教的主要活动场所——皇城。皇城位于崆峒山主峰马鬃山之巅,是崆峒山寺观之首,也是全山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殿宇富丽堂皇,宛如古代帝王的皇宫。主殿为真武殿,亦称无量祖师殿,供奉着真武大帝。周围是灵霄殿、太白殿、太上乾殿、药王殿、三星殿、太上老君楼等庙宇。

当登上山顶时,一种飘然欲仙的感觉顿袭全身。天公也似乎很垂爱我们似的,雨停了,雾也开始慢慢地变薄,好像特意让我们一览远处的胜景。回头环顾四周,只见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伴之以林海浩瀚,视为缥缈仙境一点也不为过。再向下远望,只见泾河、弹筝湖交汇于望驾山下,形成虎踞龙盘之势,向西只见云海翻腾,飘浮不定。如果不是亲临皇城,真很难体会“山高平对月,寺回府看云”的妙句。此时,我不由得记起《易经系辞下》有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于天象,伏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似乎听见《商颂·殷武》诗吟:“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小雅·六月》吟唱“来归自镐,我行永久”,看见文王罹难而接过河图,周公旦续写爻辞而成就《易传》。久久凝望,云雾山岚缓缓飘过崖壁,谁知我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源头……

时间已到下午四时多,淋湿后粘在身上的衣服一阵比一阵冰凉,好像在提醒该到下山返回的时候了。于是,我们沿着石阶下山,但此时上山的游人似乎丝毫没有减少。虽然我们全身淋湿,但领略了晴天难得一见的雨中崆峒仙境,况且到山顶时,雨停而雾淡,也饱览了崆峒远景,算是一种机缘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