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天柱的头像

张天柱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1/19
分享

又见朋友


——我和《朋友》作者著名作家李春雷的交往记事

    若好运撞上门,门板都挡不住。

201798日下午5点整,我收到一份非常珍贵的快递,是著名作家李春雷老师给我寄来的3本书,一本是《茉莉芬芳》,一本是《春雷新闻作品选》,一本是由中央宣传部主管《党建》杂志社出版的《学习》活页文选,是2014年出版的第18期,这期活页文选共刊登了两篇文章,放在首篇的是李老师写习近平总书记和河北作家贾大山交往记事的《朋友》,第二篇是习近平总书记写的《秘书工作的风范——与地县办公室干部谈心》,在活页文选的右下角,李老师用炭素黑色粗笔以他独有的字体写着:天柱兄惠存,春雷,20179月。

晚上627分,我给李老师回复了一条短信:李老师,您寄来的书已收到,非常的感谢李老师,赠书情谊,铭记在心。

李老师回复:白皮书极珍贵!

李老师短信中所说的白皮书就是那本给我寄来的只有31个页码的活页文选。

我的心带着敬意,透过夜幕飞向了华北平原上那座名叫邯郸的古城……

我和李老师的交往,还的从李老师的作品说起。

我本一介寒子,从小耽思文墨,从事烹文煮字的文字工作有些年头了,先写通迅报到,后写诗歌和散文,也写过小说,但是因为不懂得文学艺术的绮思机心,情波韵流,写来写去,总感到没有多少突破,老在原地盘桓,为此很是伤心过一阵子,2010年冬天,我从《中国作家》杂志纪实文学上读到了李春雷老师写的《鄂尔多斯高原》后,像块石头溅起了心底的波澜,也可能就是从那篇文章起,我就开始喜欢上了李老师的记实文学,后来,李老师又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宝山》、摇着轮椅上北大》、《赤岸》、《大山教授》、《山生》、《木棉花开》等一批脍灸人口的作品,就越发喜欢上了李老师的作品。2008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李老师主动向中国作协请缨参战,并成为第一批赶到现场的作家,几度死里求生,正是目睹了崩塌和撕裂,亲历了灾难和死亡,倚马七纸,他蘸着汗水泪水血水挥笔写出了震动文坛的优秀短篇报告文学《夜宿棚花村》。

《夜宿棚花村》成了国人喜爱的作品,当然也是我喜爱的作品。

2013年腊月二十三,正是传统的小年,这一天,李春雷老师冒着零下10度左右的严寒,驱车数百公里,前往正定县城,采访习近平总书记与作家贾大山的交往故事。2014年整个春节期间,历经20天后,李老师动墨横锦,摇笔散珠,关住激情的闸门,将感情的丝线一一编织在稿纸上,以最纯正的文学笔法去书写《朋友》,为历史留下了最真实、最精美的记忆。

《朋友》真实的记录了习近平与贾大山10余年的交往细节,情感深厚,感人至深,作品生动再现了习总书记与知识分子和普通群众同呼吸、心相印的崇高风范,践行群众路线、与群众亲如一家的优良作风,以及心里始终装着群众、视群众为亲人的赤子情怀。发表后,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朋友》被新华社破天荒以通稿形式发表,随后,《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等全国近千家报刊相继连载,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其震憾程度,鲜有其匹。

《朋友》成了我案头倍加喜爱的作品,《朋友》读了多少遍,我真的数不清了,在我的书柜中现存有好几个不同的版本。

文中有些章节,我都能倒背如流。

“春雨润青,夏日泼墨,秋草摇黄,冬雪飞白。岁月如歌,他们共同享受着友谊的芬芳……

19855月的一个午夜,大山已经休息,突然有人敲门,近平请他去一趟。

原来,近平要调走了,第二天早晨7时开车离开。白天交代工作,直忙到半夜,送走所有同事,才腾出时间约见老朋友。好在,这个时间,正是他们最畅快的时光。

关于这一次离别,大山后来从未提起,倒是在近平的笔下,有一段清楚的记载:……那个晚上,我们相约相聚,进行了最后一次长谈。临分手时,俩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依依别情,难以言状”。

“大山的家里,一切如旧,还是三十年前的模样。当年的房屋,当年的木床,当年的茶几。坐在那里,凝视时空,如幻如梦。恍恍惚惚中,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影子,隐隐约约里,我似乎听到了那时的笑声。惟有那两尊唐三彩骆驼和骏马,依然新鲜如初,精神而挺拔地伫立着,伫立在时光的流影里,相互顾盼,心照不宣,像一对永恒的朋友……”

雨露不滋无本草,风云只化有鳞鱼。《朋友》如大江出峡,汪洋恣肆,如探骊得珠,曲尽其妙,被誉为当代短篇报告文学创作和欣赏的优秀范本。李老师厚积博发,卓然成家,以平视的叙述角度、质朴的文学语言、真实的情感表达,写出了高山一样巍峻、大海一样情深的《朋友》,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既导源于华北平原遗风,又得益于传统文学陶染,更是他对自身潜质不懈开掘使然。

李老师笔下的习贾友谊,千载难逢,亘古未有;李老师笔下的习贾交往故事,令人感动,让人深思。

2016年冬天,我在佛教圣地五台山游览,被五台山风景区文联主席安建华“一生用生命为传承五台山的文化事业”的事迹所感动,我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仅用三天的时间,就写就了一篇7000多字的记实文学《安建华和五台山》,因拿捏不准发往何刊何报,就给李老师发了过去,想让他看看。发过去后,我心恍恍惚惚,忧忧悒悒,李老师作为全国著名作家,手头有很多要办的事情,案头有很多需要创作的东西,,根本不会关注我一个无名鼠辈的一篇稿件。发出稿件后,委实令我介介蹴蹴。

事实证明,我估计错了。

稿件是上午10点发出的,晚上9点多,李老师就给我发来了回复邮件。内容如下:

“天柱兄好!大作读过,面太宽,文太长,意太浅,文字和结构还不够讲究。从作品的角度来看,还有一些差距。

写作是一本专业,就像书法、游泳,其中有太多的讲究,也就是门道,终其一生都是门外汉。我们绝大多数文学爱好者,甚至作家,都是门外汉,就像运动爱好者,平时跑跑步,游游泳,那只是锻炼身体,娱乐心情。又像书法,谁都会写字,看起来也漂亮,但那都是随手字,根本不是书法,要进入书法境界,就要拜师,就要扎扎实实地从基本功开始。

祝兄日进有功!

                                                  春雷

                                               2017727

读了李老师的回复邮件,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认真看了报告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写作要领,又读了李老师的《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宝山》、《木棉花开》、《茉莉芬芳》、《赤岸》等一批优秀的报告文学,如同懂得酒的醇香根本不是高梁米发酵的气味,逐渐悟出了点李老师所说的“门道”,就所采访到的资料重新进行了编排,重新调整了创作路数,两天的时间,压缩成了约有5000多字的一篇报告文学《安建华和五台山》,首先投给了《忻州日报》,《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头条以醒目的位置进行了刊发,忻州电视台根据我的报告文学,拍出了专题片《佛国云鹤》;再后来,《中国联合商报》刊发后,搜孤等十大几家网站也进行了转载,五台山的这位“佛国云鹤”终于飞出了大山……

2017年春节刚过,县委组织部决定要编撰《来自静乐党旗下的报告》一书,书中人物都系各个不同时期的静乐骄子,部里领导决定让我写一个解放战争的老兵,接受任务后,经过一个多月的采访,我写出了约2万字的记实文学《走出硝烟的老兵》,写成后,我心里总是忐忑不安,坐卧不宁,怅怅悻悻,煎煎急急,又冒着试试看的心态,下午把文章给李老师发了过去,晚上就接到了李老师的回复,内容如下:

“天柱兄好!

大作看过,可见用心。其中的故事比较精彩,文字也不错。但总体还是一个回忆录,文章的剪裁和张力还不到位,显得不够整体聚气,而且几个标题也不够简明精准,修改后可在当地内刊上发表一下。

 祝安!

                                           春雷

                                        2017724

晚上八点,李老师又给我打来电话,对我如何进行作品修改,通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通话。电话中,李老师就这种题材给我口头立了个写作大纲,写几部份,第一部份写啥,第二部份写啥,哪用倒叙,哪用插叙等,都给我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如何写好的辅导……其中有段话给我下了很深的印记:“做文章如同做棉衣,最主要的作用是保暖,若非,抗不过几个月的寒冷,不管布料质地多么好,还是金扣子,银拉锁,貂皮领,如果有几个跑气漏风的洞洞,一切都白搭。所以,一定要把这些或大或小的洞洞们补住,让它严密起来。只有这样,才是一件实用的棉衣,能给人实实在在的温暖。当然,最好是在设计、制作棉衣时就不留任何孔隙,天衣无缝。做文章就如同做棉衣,首先要实用,而后才是美观,虽然美观更有很多的层次,但那些都是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的,若非都是塑料花朵……”

这是一位文学老师、也是一位慈祥长兄发自心底的由衷吟诵,就像是山泉出自幽谷的自然鸣泄。

文有鼓点,教人心颤;诗人佳句,令人眼新。李老师一席话有振聋发聩、醍醐灌顶之感,真是大师工匠,玩文学玩创作,玩到了这般境界,真令文学晚辈自愧弗如。

放下电话,不由的对老师愕然肃敬!

接完李老师的电话,看了李老师的回复邮件,趁热打铁,对照自己的作品,反复琢磨其中的内核,我用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又进行了二度再创作,经过重新搭架和反复的修改,写好后,交给了有关部门,有关领导和文化圈子的人士看了以后,一致高度赞扬稿件写的好,说写出了挚情,说写出了高度。文章发表后,好评如潮,老兵和老兵的家属看了作品后,热泪盈眶,握住我的手连声说谢谢,说我给老兵立了传记功不可没。

在人生的小径上,常常似有神使鬼差,一次邂逅相逢,一次班荆道故,竟使一个文学跋涉者,在冥冥里忽闻天籁,于混沌中顿悟禅机。

一个文坛伯乐。就这样平平常常的两封信,却成了我创作上的一个分水岭,引领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回首往事,李老师对我厚爱有加,就像大海把全部爱心都交给了那一页页白帆。

一个蔼然仁者。就这样两封平平常常针对我创作上的信件,拔冗扶携,悉中肯綮,却成了我和李老师的牵线红娘,成就了我和李老师一对有师生之谊的很要好的《朋友》。

李老师的“人梯精神”彰彰在人耳目!竹节梅香,堪称士林师表!

收到赠书的日子里,我一直沉浸在李老师赠书的欣喜之中。读着老师给我寄来的《朋友》,读着《朋友》中每个章节和《朋友》中的每行文字,我和李老师的往事历历在目,是文学创作上的老师,更是心心相印的朋友,此情此谊,实在让人倍感珍惜,其乐融融。

孔子曾这样论述朋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也。李老师是将三者溶为一体的《朋友》。

这本由李老师签名首页的活页文选之文章,是精品,是样板,是楷模,是导师,我要保存到永远永远,一是习总书记和作家贾大山的《朋友》情谊震憾着我,二是我和李老师的《朋友》情谊滋润着我。

李老师在《朋友》结尾中赞习贾之谊:“哦,朋友,朋友,两心如月,冰清玉洁,肝胆相照,辉映你我。

汗溉沃壤,春华秋实。这段话,我愿此生和李老师乐享!

 

 

 

 

                     山西静乐县作家协会:张天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