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康海群的头像

康海群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17
分享

山海之间

有一种情怀是向往,有一种寄托在远方,纵使相隔万水千山,也不会把真爱阻断。

2018年10月,我和赵娟、叶亚均、黄海东、王桂云、陈周丽等一行六人,积极响应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号召,奔赴陕西南郑进行为期不等的支教活动。

说起我支教的初心,可追溯到童年。童年,勾起我跨越山海梦想的那个人,是我的大舅吴明煌。

因为家庭成分问题,当年在如东县中学业优异的大舅政审未予通过。高考无望,大舅奋斗的热情并未消减。18岁那年,他听从祖国的召唤,去新疆支边,做了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大舅是个学识渊博的人,能说会道,琴棋书画,皆颇有造诣。大舅回老家的次数不多,小时候的我就喜欢倚在大人身旁,拈着碧绿的葡萄干边吃边听他讲述新疆的趣闻。那是一个遥远的地方,坐火车单程就要七天七夜。那时候,我的心就跟随绿皮火车的“呜呜——”声到了边疆。

上小学时,大舅来信鼓励我好好学习,我以超乎寻常的认真回信,字迹工整,文从字顺,大概也没有多少错别字,得到大舅的夸赞,我感到无比的喜悦。上初中时,大舅说,要是我在老家考不上高中,就带我去新疆上学,考高中,上大学。我的那个小心脏被撩拨得欢跳不止。想不到的是,那年中考,我竟然考上了师范学校。

上师范有段时间,我对外国文学感兴趣,写信给大舅,正逢大舅脱产进修上大学。收到我的那封信的第二天,他就要参加主修科目的专业考试,考的就是外国文学史。他在信中说,虽然记忆不比从前,但一本书只要大略翻翻,就能考个八九十分。那封信七八页纸,大舅一气呵成,蓝色的墨水书写,文字清秀隽永。我躲在学校宿舍的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如饥似渴地一口气读完,尽管还不能完全弄懂,但他提纲挈领的勾勒,娓娓道来的真知,让我在不知不觉间受到了外国文学的启蒙。可以说,当年大舅的一封信为我打开了一扇窥视外部世界的窗。

大舅是当地的名师,退休后被多所学校聘用,又继续在讲台上干了几年。前年,他和大舅妈回了老家一趟,古稀之年,说话依然声如洪钟。历经世事沧桑,一双儿女业已扎根边陲,他也早把自己的一颗心安顿在了异乡。如今,正在新疆乐呵呵地安度晚年呢。大舅的人生况味就像美国小说家保罗·加利科笔下的雪雁,它坚守在英格兰北边一个人迹罕至之地,“不走了——因为,这是它自己选择的家”。大舅将自己的内心纯化为如浴火后的雪莲般干净,以实现他青年时代的期许。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记:“从舅唐仲俊,年八十五六,极康宁。自言少时因读《千字文》有所悟,谓‘心动神疲’四字也,平生遇事未尝动心,故老而不衰。”大舅年轻时作出的抉择,坚守了一辈子,大概他亦深谙“心动神疲”道理的。

大舅扎根边疆教育的情怀无数次打动了我。可以说,大舅是拖曳风筝的那根线,让我多少次在梦中,在山海之间,作心灵的长途遨游。

而直接促使我付诸支教行动的,则是一位青年教师的毅行善举。前年教师节期间,局里要表彰一批先进教师,安排我整理他的事迹,他坚守初心,肩扛使命,勤勉工作,支教西藏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我发现了初心所迸发的磅礴力量。

是的,神奇而美丽的西藏,早年少年读书时就走进了他的心房,牵引着他远眺的目光。

工作后,当得知西藏偏远地区急需优秀教师时,更坚定了他早年的梦想:我要去西藏,为那里的孩子送去希望。

2015年6月,他报名支教援藏。尽管家有年迈的父母,妻子刚刚生养,嗷嗷待哺的小孩更需要他照看。作为家里的顶梁,总有牵绊,何况一去就是两年!然而,他的心早已飞向雪域高原,飞进了西藏的课堂,因为,那里有他的梦想与荣光。于是,他安顿好家人,响应远方西藏拉萨江苏实验中学的召唤,毅然前往。自此,来自黄海之滨的格桑花扎根雪域高原,深情绽放。

这里,对一个外地教师而言,并非人间天堂。西藏高原的缺氧,那是必须面对的困难。到达后,头晕、头疼、流鼻血、喘不过气、睡不着,感冒,反反复复,持续一个多月是正常。

每天上课,都是一场生命的考验。每登一步台阶都异常的艰难,爬上四楼教室,久久站立不停地喘,课上连续讲几句更是雪上加霜。因此,一次性氧气瓶和抗高原反应药物,那是他的随身家当。

以川菜为主的饮食,麻、辣、多油,上火、伤胃,很不习惯。在家几乎不下厨的他又要学着买菜、做饭。西藏气压低,饭菜难熟,对他来讲,能吃上一顿可口饭菜比登天还难。

用心教好西藏的孩子是他的理想。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西藏孩子学习基础之差超乎想象。怎么办?怎么办?必须寻找适合西藏孩子的良方。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案;课堂由浅入深,巩固提高,精讲多练,螺旋上升;课后一对多、一对一辅导。渐渐,他的教学走上高效、精湛。“以前我上课老打瞌睡,听不懂就不愿意听,接着就犯困。现在感觉数学课越听越轻松了,再也不打瞌睡了!”这是他班上藏族女生白玛央金的肺腑之言。

两年支教任务结束后,可以回乡的他选择留藏。这样,在西藏的三尺讲台上,汉藏两族共同浇灌的格桑花再度精彩绽放,越开越灿烂!

只问耕耘,天道酬勤。2016到2019,连续四年,他所带班级创造高考辉煌,一位学生高考数学成绩竟然摘取了西藏自治区的桂冠。

支教在雪域高原,他用爱与责任,用点滴小事影响着西藏学生、家长和老师,也改变着他们的命运。由于事迹突出,他先后获评“优秀援藏干部”“优秀援藏干部人才”、“2017感动南通·教育人物”。

他就是江苏省如东县掘港高级中学顾爱军老师。初心最可贵,初心最动人。山海之间,顾老师操守志节、坚毅卓绝、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支教任务,实现了初心的光荣绽放。

他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也让我多了一层对大山的向往。于是,当得知苏陕扶贫协作需要支教老师时,我就火急火燎地报了名。

支教第一天,我们就组建了支教临时党支部,策划了“山海有约”“六个一”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即每到一地由我做一个江海文化介绍;每人上一节示范课;做一场学科讲座;签订一份帮扶结对协议;开展一组教育调研;走访一名贫困学生。

这期间经历的酸甜苦辣,人生百味,一言难尽。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收获了友情。在南郑区教育体育领导们的关心支持下,在如东赴南郑区发改局党组成员、挂职副局长孙陈建的精心指导下,我们一行六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协作活动。我海先后受邀参加了陕西省教学名师刘兴艳工作室暨陕西省学科带头人刘波工作坊送教下县活动、陕西南郑学校德育暨教育扶贫工作交流研讨现场会和南郑区文艺家进校园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基地授牌仪式。印象最深的是去黄官镇开展“山海有约”教研活动。那天吃过午饭,我们去塘口小学两名贫困学生家庭走访。出塘口小学几分钟,就遭遇堵车。前头两辆吊装车正从路边的小溪里起吊一块石头。我们下车跑过去看,哇,好大的一个石头!听路人说,石头重达65吨。两辆吊装车挥舞着臂膀鼓捣了半天,才将石头吊上了岸。一看时间,已经是下午5:30分。通车后,车子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道盘旋而上,当我们来到半山腰上的两位贫困学生家里时,天色已暗,月挂山顶,雪映丛林。我们原想顺路到附近的龙池去看看,终因山路积雪,未能成行。当晚,我赋诗一首,表达寻龙池不遇之心境:“千淘万漉出深涧,龙吊擎钩映苍茫。路人何愁石挡道,松泉犹羡米颠狂。”

鲁迅说过一句话,“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对我们来说,黄海之滨是家,汉山之麓也是家;牵挂在南黄海,也在秦巴山。南郑区教研室刘尊全书记跟我们接触最多,他在一次活动中这样总结:“如东支教老师以提升我区教师素质为己任,以开展网上教研为主要方式,以课程建设为重要抓手,通过座谈交流、现场指导、网络互动、驻校观察、专题讲座、示范教学、课堂诊断、评课议课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两地结对帮扶工作,实现了两地优质教育资源最大可能的共享,功不可没!尤其是如东教育人不忘育人初心、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务实精致做教育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更好地前行。”

教育协作,是苏陕协作的重头戏,是帮扶机制从“输血”升级到“造血”的关键。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作为国家层面的大战略、大布局和大举措的背景之下,江苏省如东县与陕西省南郑区充分发挥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由县教育体育局牵头组织,财政、团委、民政、文明办等部门共同参与,强势推进“志智双扶”,确保了教育扶贫实效。如东县副县长、南郑区挂职副区长徐炜高度评价,说“你们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特别肯钻研、特别善协作、特别负责任、特别讲科学‘六个特别’的如东教育精神,播思想,送理念,做示范,卓有成效,影响深远!”

短短几个月,我们以赤胆忠心书写着教育的传奇,支教事迹先后被共产党员网、光明网、中国网、陕西网以及《教师报》《汉中日报》等数十家媒体报道,在苏陕两地广为流传,成为佳话。在一次送教活动中,我动情地说:

前世

笃定多望了你一眼

今生

才跨越万水千山

昨夜依稀梦见

亿万年前

故乡大海的潮汐

多情地抚摸秦岭巴山

原来

我们是群溯源而上的鱼儿

山海之间

我们成了牵线的红娘

正如村上春树所写的那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从南黄海之滨到秦巴汉水,我们奔赴生命中那片森林,挥洒青春与热血、光荣和梦想,这一切都源于初心的力量!

是的,初心如灯,照亮前行道路;初心如旗,引领奋斗脚步。怀揣着伟大的中国梦,我们的奋斗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一定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征程上续写人生新篇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