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完璧的头像

完璧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7/05
分享

《老成都》系列:走马街牛肉焦饼


20世纪50~60年代,走马街还是一般老百姓居住的地儿,青瓦平房,街坊和睦,虽不算热闹,每天早晚开关铺板门的“咿呀”声,仍不乏生气。就在这样一条街上,每日街坊们做饭时的炊烟里,飘逸着一种特殊的香气,那就是煎饼的香味。闻着那味,不想流口水都难。

听那个时候住在走马街和到过走马街的人讲,那时,人们的日子过得不富裕,如果小伙伴们嘴馋了,一个人舍不得买来“奢侈”,就会“凑份子”,你拿几毛钱,他给一二两粮票,到煎饼店买来香喷喷的煎饼,掰出几块,分而食之。那情景,现在的人是体会不到的:一个人在小心地掰饼时,其他人眼睛都盯住香饼,有人口水都流了下来……那时刻,仿佛满街就只有他们那几个小伙伴,其他什么都不存在似的。

要说只是因为那时候吃的好东西太少人才馋,似乎不太公平;其实,更重要的是那个煎饼非同一般,不光是真的好看好吃,而且还“出生”不凡,鼎鼎有名呢!此饼即是老字号的名小吃“三义园牛肉焦饼”。


牛肉煎饼(成都市锦江区方志办资料)


早在20世纪初叶,成都市走马街口的“三义园牛肉焦饼”就开张了。得名缘于联手创业的清末王静庭与两个朋友效仿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合伙开设了这家面店。这“三义园牛肉焦饼”,那会儿可是独家经营的“专卖店”,牛肉焦饼就是店中撑门面的“招牌小吃”。啥子是“焦饼”?也就是加了馅的煎饼。在火炉上的扁平锅里煎出来的馅饼,其口感酥脆,也就是成都方言的“焦”之意。据好吃的行家评价,牛肉焦饼“色泽金黄,咸鲜微麻,外酥内嫩,嫩而不生,熟而不老,焦而不糊,质地松软,皮脆味长”,真可谓:“麻辣烫咸甜、酥脆嫩香鲜”,其诸味百陈,上可品味于达官贵人之口,下可舒坦于平民百姓之胃。

哦,对了,那时的成都市民还把这种牛肉焦饼称为“哑巴焦饼”呢。

为啥叫“哑巴焦饼”呢?后来继承了“三义园牛肉焦饼”这个“品牌”的人,是个常年以街边油锅为伴,靠煎炸牛肉焦饼为生的哑巴。所以小店又以“哑巴牛肉焦饼”为别名。

据传,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夏季某天的子时,一个婴儿降生在了成都暑袜南街(离走马街仅上东大街一街之隔)的曹记剪刀铺里。初时,婴儿嗓音洪亮,使中年得子的店主曹建修大喜,为续传发家美梦,便给爱子取名为曹大亨。谁知到了孩子该说话的年龄,曹大亨反到不会说话了。看中医后,曹掌柜发现他的儿子竟然是先天哑巴。虽四访名医,结果也都一样。当然,虽是哑巴,学习也是耽搁不得的。曹大亨9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附近九龙巷一所盲哑学校读书。俗话说,福不双降,祸不单行,又是“天生”的,曹大亨不是读书的料,做不了“书虫”,两年后就辍学在家了。读书不行,未必就没有其他“天赋”?渐渐地,父亲曹建修发现儿子对他经营的剪刀很感兴趣。儿子常常在玩耍时学着父亲磨剪刀,继而发现儿子还有些悟性,磨的剪刀真还有模有样。曹建修忽然明白了儿子可能是当学徒的料,于是在曹大亨13岁那年,把他送到走马街口“三义园”做了学徒。

每日天刚亮,只要人们听到焦饼在锅中“滋滋”地歌唱时,小店门口就会围上不少的食客,一时人多吃不到,先闻闻那股浸心灸肺的香味,也就不觉得饥饿了。热腾出锅的牛肉焦饼,配上一小碗送给顾客的牛肉汤,食量大的还来上一碗红烧牛肉面,那早餐别提多带劲了。

“三义园”成为远近皆知的名小吃店,还与它身处商业口岸有关。东大街、春熙路、青石桥,有的是钱庄、当铺、商店、茶馆、旅店、剧场,当然也有的是来来往往的顾客。这吃呀,只要是品味足,品质好,就不分贵贱三教九流等,经过走马街,没有不到“三义园”来品尝牛肉焦饼和牛肉面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