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丰歌的头像

刘丰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2/10
分享

朦胧的城,清晰的城

 

作者:刘丰歌

 

 

城不大,是县城;名吉祥,叫紫阳。套用某童谣诗的形式给大家作个介绍,千万别忘了字是怎么写的:紫,紫,紫气东来的紫,红得发紫的紫,万紫千红的紫,就是紫阳的紫;阳,阳,艳阳高照的阳,三阳开泰的阳,丹凤朝阳的阳,还是紫阳的阳。记住了没?没记住?那只怪你自己脑子笨,不能怪我语言表达能力差;记住了?好,那我要真心诚意给你竖个大拇指。

县城在城的序列中,本就排行老幺,这个叫紫阳的县城,且不和全国其它县城类比,即使在直接管辖它的安康市下属九个县(市)中,它仍排不到前面,可见其城的规模委实不大。原因何在?文献早有描述:“峰有千盘之险,路无百步之平。”这样的地方能修出一座气势恢宏的大县城来吗?当然不能。那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呢?勿需我在此饶舌,紫阳本土作家李春平在他的小说《郎在对门唱山歌》中开始就作了经典描述:“走在城里就是走在山里,住在城里就是住在山上……城里的民居建筑层层叠叠,全是随坡顺势而建,居民早晨一开门,首先见到的便是别人家的房顶。”作家方英文在散文《紫阳腰》一文中也有形象描写:“看不见碟子大的平地,怎么办?山腰上凿一个凹,凹处凸起一栋楼,就这么锛石凿凹,就这么起房凸楼,硬是在夹江的山腰上,锛凿叠垒了一个城。”

城不大,不是城的错,谁让它塞在秦巴山脉那千沟万壑的夹缝中呢!那山像三个手指头,就那么一撮,便将城撮在一个指头蛋上。流经此处的任河与汉江从指头蛋的缝隙中以一个“Y”字的形状汇合后,右边那一笔还优雅地向右划了一个弧,如一条玉带,将城围在山脚,然后才潇潇洒洒地折身向东南流去。那山,那水,像过度溺爱自己孩子的父母,让城伸不开胳膊,迈不开腿脚,展不开翅膀。城,出生在这里,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山也青、水也秀;不幸的是山亦恶、水亦险。城,便成了半大个儿的孩子,傍着山,依着水,自得其乐地生活着,无可奈何地生活着。

 

 

作家贾平凹初到紫阳,一眼看到的是“一山满是屋舍,竟成了屋舍的山。”并惊讶“此行几千里路,以其孤城压江,委实稀罕。”或因其稀罕,在县城一转,竟让他喜欢上了这座迷你而独特的城,给了“有如重庆之盘旋,却比重庆更迷丽,有如天津之曲折,却比天津更饶趣”的评价。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诚如贾平凹所言,县城虽小,亦如苔花般展露着自己的芳华,以自己独有的特色屹立于全国一千多个县城之列。首先这儿的黄土就与众不同,它富含稀有元素“硒”,是全国两大富硒区之一。而且将这宝贝输送到生长在这片热土的农作物身上,为人们织就防癌抗癌的“保护衣”。特别是这片土地生长的富硒茶,是享誉全国的饮中珍品,当年可是有名的贡茶,如今也是“窗户口吹喇叭——名声在外。”连续四届荣登“中国十大富硒品牌”榜,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还只是冰山一角,紫阳茶获得大小荣誉数十项,想不出名都难。

紫阳还是全国唯一一座用道士的道号命名的县城。那个道士是宋朝人,名叫张伯端,道号“紫阳”,人尊称“紫阳真人”。真人的名头也不小,道行也很深,位列全真道南五祖之首。在小说《西游记》中,他将“旧棕衣”变成“新霞裳”,送给朱紫国王后金圣宫娘娘护身,使那个叫赛太岁的妖怪每见貌美如花的金圣宫娘娘心都猫抓似的难受,却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在小说《隋唐演义》《说唐》中,他还教过李元霸这个隋唐好汉排行榜稳居第一的徒弟。虽然小说情节都是后世作者们杜撰的,一个宋朝的道士也不可能穿越到唐朝去“打酱油”,能让他在作品中露脸,说明他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他能在紫阳这个偏僻之地潜心修道数十载,精心著就《悟真篇》,也证明紫阳的山水自有其不凡之处。

当然,一个地方能设置县衙,仅靠名人效应和秀丽的风景是远远不够的,何况紫阳这个地无三尺平的地方,地理位置本就不佳。其实紫阳城所处位置看似普通,若干年前却是控制汉江并连接川、陕的重要通道,且周边人口稠密,有“山大人不稀”之说。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已在境内的河谷阶地上垦殖生存。将县城修在这里,并非管理者心血来潮拍脑门决策,而是从政治、经济、治安等诸多因素考量论证后的最佳选择。于是,明正德七年十一月(151212月),朝廷一纸朱批,原紫阳堡就升格为紫阳县。紫阳县城就正式走进了历史舞台。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我就出生在这个叫紫阳县的地方。遗憾的是,紫阳县城于我曾长达十七年都是一个地理名词而已,尽管我生活的小镇高桥与它只隔着三十多公里的距离,却仿佛远在天边,我多年都无缘一睹它的容颜。我只知我是紫阳县辖区三十多万人口中的一员,如大片庄稼地中一株不会引起任何人注意的嫩苗。其间我虽数次抵达离它只有十多公里的向阳镇贾坪村我姐姐家,却无机会去看看它的模样,因为县城没有我家任何亲戚,也无父母亲任何朋友,自然是欠一个去的理由。何况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即使生活条件好一些的城里人,“旅游”一词也是个很奢侈的字眼,农村人的词库中更无这个词的踪影,压根未纳入收录的范畴,当然不可能以这个词的名义去转上一圈。家人一般也不会到那里去办什么事,需要买卖的东西都是到高桥镇交易。只有当过村支书的父亲开会去过多次,他说就是比高桥镇大得多,但与北京城和西安城比差得太远,连安康城都比不上。这几个地方父亲开会都去过的,他有发言权。父亲平时与人聊天说得最多的就是北京城。父亲是以全国劳模的身份开会去北京的。到过北京城可能是父亲一生的荣耀。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他是我们那个小山村唯一到过北京城、坐过卧铺火车、住过有沙发有暖气的宾馆的人,他有着吹牛的资本。到过北京城的父亲对县城便有些不屑一顾,他说县城比高桥好不到哪里去,顶多算几个高桥拼在一起而已。

对我而言,北京、西安和安康都离我太远,都没县城对我的吸引力大,我坚信它肯定比高桥镇要好得多,因为到过县城的同学谈起它来总是洋溢着满脸的自豪。他们从县城买的文具盒都比镇上卖的文具盒洋气、好看,是软塑料皮封面、海绵衬里、磁吸锁扣的那种塑料文具盒,盒盖上的卡通画也十分养眼。不像镇上卖的铁皮文具盒,看着档次低廉,漆面容易磨损,脾气还很暴躁,文具在里面稍一晃动就大呼小叫起来,受了天大委屈似的。当我看到班上同学从紫阳县城买来的塑料文具盒,就像我看多了穿着粗布裤褂的毛丫头,突然看到衣着光鲜的美少女一样,让我的小心脏如平静的湖水扔进一颗石子,激起一圈圈的涟漪来。心想县城文具盒都那么好看,肯定还有我没见过的其它好东西。紫阳城在我心中便成了云遮雾绕的山,总想把它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便成了我年少时的心愿。

 

 

初见紫阳城的面目,是高中毕业不久一次坐火车到安康,火车途经紫阳,且在紫阳站停了几分钟,我终于看到了山边的紫阳城、水上的紫阳城。城的确比高桥镇大了很多,但并不惊艳,更不让我震撼,他真的只是比高桥镇多了些平房、楼房而已,楼房与石板房毫无规则地拥在河边山坡,一副灰头土脸的模样,像乡间朴实的农家汉子。那次只是惊鸿一瞥,心中竟没激起多少波澜来,看来父亲说的不假。

再次邂逅紫阳城,我的脚步终于踏到了紫阳城的大街上,看到了更多的人,更多的商铺,还有更多的楼房,那时的楼房也不高,大都三四层左右。城里人的穿着打扮的确比镇上的人要时髦一些,但仍有许多和我一样的农村人在街边摆摊卖应季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和高桥镇逢场的日子差不多。那次是到县武装部去应聘守护铁路,他们要一个能写会画的人在民兵连干些写标语办黑板报之类的宣传工作。经高桥乡武装部季永贵部长鼎力推荐,我才有了这次紫阳之行。尽管我十分虔诚地将自己几大本写生和临摹本双手捧给县武装部政委,但我从他翻看后的表情和语气中并未发现希望的曙光,明白自己的水平与他们的标准还有着不小的距离。政委那一句礼节性的“回家等通知”,我已感知到被“pass”的命运,内心便一片巴凉巴凉的冷。原计划若能被武装部应聘,我要好好转一转紫阳城再回家。当希望变成失望时,早没了在县城游玩的心情。从县武装部出来,我的脚步变得与心情一样沉重,恨不能每一脚都把街道踏出一个坑来;眼睛也近视了一般,身边的楼房、街道、行人......都化做一团模糊的影。那是我第一次走进紫阳城,年少时所有美好的想象与向往化作目之所至的平凡与日常,甚至在情感上产生一种无法言表的隔膜。对县城的印象便如一张只勾勒出草图的画,具体细节还是一片空白的纸。

二进县城,是参军时到紫阳县城体检,那次是乡武装部统一组织,到县医院抽了几管血,做了B超、胸透等检查,就被乡武装部长带回,也没在县城转,只与紫阳轻轻擦了一下肩,便留下一个仓促离别的背影。

三进县城我已成为一名新兵,虽在县城待了两天,住的什么地方早已忘记。只记得按要求到理发馆理了发,不管什么发型都统一成了“板寸”模式;到武警紫阳县中队领取了服装被褥,现场换上了八三式警服;第二天晚上县武装部在电影院开了欢送会,领导讲完话后一名新兵代表上台进行了表态发言。第三天就在欢送的锣鼓声中踏上了开往部队的列车。那次进县城待的时间长一些,可一切都是统一行动,没有自由活动时间,对县城而言,我还是一个匆匆过客,轻轻地挥了挥衣袖,未带走一片云彩。到部队考上军校,每年寒暑假回家也只是在火车上看一眼县城的容貌。虽然我已年长了几岁,进入我视野的县城却像一名留级生,还在原来的班级待着,亦如原地踏步的队伍,没有前进的迹象。

四进县城,时间已过去了七个年头,那是1992年春,我携妻子回故乡看望亲人,与家住向阳镇的姐姐一起到县城办事,那时我已在省城和地级城市待了多年,一座小县城对我的吸引力早已不复从前。数年未曾谋面的紫阳城在我眼中似乎还是没啥变化,也未能勾起我游玩的激情,只用相机在县城的公路大桥上给妻子和姐姐照了张照片,作了到此一游的标记。县城在我心中的印象还是模糊的,像蒙着一层纱。

 

 

当时光进入二十一世纪初,与县城又是十年未曾谋面的我,再次踏进了县城的土地。那是2002年春节前几天,我和一位战友相约两家人一块回故乡过年。那天坐火车到紫阳下车已是深夜。因车站小,站台短,便有数节车厢停靠不到站台。我们乘坐的车厢刚好停在了铁路桥上。刚下车就听有人提醒身边同行的人要注意安全。我仔细一看,桥外面是一片幽深的黑。忙把刚才别人说过的话重复了一遍,并紧紧拉住从睡梦中醒来刚下车的孩子。

下了车往县城方向走,还是要经过那段多年未曾整修的斜坡土路,上斜坡后在一平坦处终于有了出租车,大都是黄色面的。问了下价钱,司机说,坐一车人只要五元,可到城内任何地方。两家人坐上去,便往战友的同学预订好的宾馆赶。到了宾馆却不见值班的人,宾馆已关了大门,怎么敲也没人应。战友便给他同学打电话,没应答。家属孩子长途奔波,已十分疲乏,于是决定找别的宾馆。因对县城不熟悉,让出租车司机拉着我们又找了两家宾馆,结果都关了门,也没见值班的人。这时战友的同学打来电话,问是否住进宾馆。原来他边等我们边收拾家务,没听着手机声。得知详情,他便让我们继续到他订的宾馆门口等他,他马上赶过去。等我们再返回原来的宾馆时,司机要打的费三十五元,他说拉着我们转了几个弯,在紫阳县出租车转一个弯要多收五元钱。这奇葩的理由的确让我们吃惊不小。我们说县城就这么小一点,开车最多两三分钟就一个弯,你这钱收得也太不地道了吧?他却振振有词地说这是紫阳跑出租的规矩。好吧,既然是规矩,我们只好入乡随俗,把钱给了他,大半夜的实在不想与他过多纠缠。只用手机将他的车牌号照了下来。

出租车刚走几分钟,战友的同学终于赶到了,他喊值班的人,半天没叫应,给前台打电话,隔着玻璃门能听着电话响,就是没人接。他一着急便用脚踢门,不知是力度欠准还是玻璃门质量太次,几脚下去,只听“哐铛铛”几声脆响,门上玻璃“哗啦啦”碎了一地。声音终于惊醒了看门的老头,睡眼惺忪地走过来开了门。战友的同学说,实在对不起,喊你不答应,我把门上玻璃踢碎了,明天叫人给你修好。老头似乎还与周公藕断丝连,一边揉眼一边茫然点头。再未发生口舌之争,我们心中的失落指数总算未继续升级。经过一番折腾,终于住进了宾馆。

家属们在一块聊天,感叹真正见识了紫阳发展的落后与民风的刁蛮。千里迢迢回到故乡,没想到刚踏进县城的土地就被出租车司机送了一份让人寒心的“见面礼”。人都说出租车司机就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我们碰到的那个司机或许只是个案,却已将家属孩子们对紫阳的印象一下降低到冰点。所幸战友将出租车乱收费的情况投诉后,县有关部门非常重视,立即对宰客的出租车主进行了罚款和停运一周的处理。这种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总算在我们心中提升了许多正能量的分值。后面亲人朋友的热情接待也消弭了心中的诸多不爽。

那次回紫阳,“铁路桥”“土坡”“宾馆”“出租车司机”这几个关键词如影视作品中不起眼的小配角,却以特殊的方式率先登场、强势抢镜,与故乡热情的亲朋、绿色的食品等“主角”们分庭抗礼,长期蛰伏我脑海的一角,电脑病毒般不时从记忆中跳出来,怎么也无法抹去。

 

 

从此后多少年与紫阳再未谋面。人虽未回故乡,心却时刻牵挂着那一方热土,毕竟身上永远印着“陕西紫阳人”的标签。即使县城发展再慢,即使那个出租车司机给紫阳人脸上抹了黑,让我也觉得面上无光,可紫阳毕竟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有着无法割舍的情缘。便时常通过网络观看紫阳县政府网站,了解紫阳官宣的各种新闻,关注紫阳的发展动态。同时也经常光顾那个名叫“紫阳人社区”的网络论坛,看紫阳的文人雅士们以文字和照片的形式展示的民间视觉的紫阳。发现紫阳城在故乡人年复一年的建设中,城一天天光鲜了起来,山一天天靓丽了起来,水还是原来的水,但在青山的映衬下,亦变得越发秀丽多姿,心里便有了一种难得的慰藉。但照片和视频中的景,总缺少那么一点真实,便盘算着有了闲暇时光,一定回紫阳住几天,仔细品味品味紫阳的风景,感知紫阳城这些年日新月异的变化。

后来终有机会到过几次紫阳,却因诸种原因,要么是擦肩,要么是夜晚,要么呈醉态,景朦胧,灯朦胧,眼朦胧,紫阳城在我心中仍是一片朦胧。

 

 

时光流向2017年,又是一年芳草绿,我携家人再次走进紫阳城,这次接待我们的战友直接把我们带到了文笔山公园。他开始说爬文笔山,我并未在意,公园对我吸引力不大,全国好些地方的公园都转过,难免大同小异,有种视觉疲劳。何况我从呱呱坠地就与大山为伍,在故乡十八年的青葱岁月中,早起开门见山,出门就要爬山,那种苦与累感触太深。对爬山实在兴味索然。战友见我情绪不高,就说文笔山公园可是紫阳置县五百多年建起的第一个公园,不仅是紫阳人的骄傲,且具有明显的本土特色,完全值得一游,你去看看就知道了。好吧,既然盛情难却,那就客随主便。

车过公路桥,沿岚紫路拐了几个弯来到一停车场停下,下车后就是沿伸到山上的台阶。进入诚信广场,闯入眼帘的便是高大的铜质紫阳真人塑像。陪同的战友介绍说,塑像总高度15.12米,取紫阳县1512年置县的寓意。我内心不禁一震,一座塑像,便为文笔山公园乃至紫阳这座城点了题,妙啊!那一级级向上沿伸到山顶的台阶呢?莫非就是为紫阳这座山城的特点及紫阳人民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作的序?看到公园那葱笼茂密的树木、葳蕤繁盛的花草与县城周边的青山绿水遥相呼应,我想那应该就是为紫阳这个山水之城和“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地及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写下的精彩篇章了吧!

沿台阶往上攀登,那一个个分列台阶两旁的十二生肖雕像,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雕像神态各异,却都栩栩如生。当我走到那匹马的雕像旁,便觉十分的亲切,因为马就是我的属相。看到它昂首向前的模样,如我登山的姿势一般,我便成了那匹“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马了。我澎湃的思绪继续飞扬,心想莫非设计者考虑到紫阳几十万人民为建设美好家园都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又不可能把每个人的雕像摆放到这个景点中,便想出如此妙招,让每个人从属相对应的雕像中就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呢?因不知设计者是谁,这个问题便没法找到答案。不过没答案也许就是最好的答案,让游人们如我般自己去猜去想也不失雅事一桩。

到了山顶便是一座巍峨耸立的楼阁,名曰“紫阳阁”,阁高五层,雄踞山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举目仰望,气势冲天。“壮观”二字不由自主就从我嘴中脱口而出,虽词不惊艳,却自觉贴切,也算为阁做了发自肺腑的点评。阁内陈列着一幅幅精美的摄影作品,看姓名均出自紫阳本土摄影家之手,这些同乡我从未见过面,但他们的摄影作品我在“紫阳人社区”网络论坛上经常看到,一个个都是摄影达人。他们用一双双捕捉美的眼睛将紫阳的风土人情定格到相机屏幕上,展示在这个阁楼中,使游人登楼便能将紫阳民俗风情一览无余。一栋楼,便是一个小小的民俗图片博物馆。建造者考虑周全,设计者构思巧妙。从中可看出紫阳人用心、用情、用所有才思,打造出了这一标志性的楼阁。

登楼到沿廊举目四望,但见山青青苍茫辽阔,云悠悠轻锁山巅,水碧碧波平如镜,楼巍巍鳞次栉比。那山因水而灵动,水亦因山而鲜活,城则因山而雄浑、因水而润泽。铁路桥、公路桥如卧波长虹,连起了县城南北,远山深处点点白墙黛瓦的民居或聚或散,如鹭栖山林、雁翔蓝天。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就这样展示在我的面前。看来紫阳这“汉江画廊”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

以前我眼中的紫阳城是山压城、水挤城,城是月牙形一条线;现在的紫阳城则是山托城、水依城,城是半月形的一大片。紫阳城,终于蜕变为我心中企盼的样子。一种自豪感如真气在我心中升腾了起来。其实真正该自豪的应是几十万紫阳儿女,是他们用热血和汗水在年复一年的默默耕耘中让紫阳城一天天改变了模样。我这个对故乡寸功未立的游子只不过自豪着他们的自豪、快乐着他们的快乐罢了。

随行的女士们从不同角度摆出优雅的造型,或自拍,或合影。我们几个不爱照相的大老爷们受女士们的情绪感染,更被优美的风景陶醉,也加入她们的行列,以多种排列组合的方式,将自己定格到紫阳这片灵山秀水的美景中。

离开公园返回城中,随意漫步在紫阳城的大街小巷,我第一次认真观察这座被我多年前光顾过,驻足过,却忽略过的小城。走进那窄窄的街道、那幽深的小巷,发现那些从外面看挤暖暖般一栋挨一栋、一栋骑一栋的建筑,内里自有乾坤,每栋楼都在自己合适的位置安放着。虽然楼与楼之间朝向、距离毫无章法可寻,像一口不规则的牙,却似谦谦君子,彼此都能礼貌地留出一条条小道、一个个深巷,让风自由穿梭,让人自由行走,让鸟儿自由飞翔。许多楼房靠沿着大道修建出一级级沿坡而上或顺坡而下的台阶连通到单元门口。路亦左弯右绕,将一栋栋楼、一个个院串联或并联起来,路上的行人、车辆电流似的让一座城也鲜亮了起来、活泛了起来。

奇妙的是城小,路窄,人多,车稠,却不堵车。问战友原因何在,他一语破天机,原来交通管理者很聪明,县城反正不大,主街只让车辆沿逆时针方向单行,一辆跟着一辆的后面转,就没有了迎头碰面的机会,就少了堵车与刮蹭的概率。

走进广场,视野顿时开阔。广场亦具紫阳山城特色,它是从斜坡用钢筋混凝土支柱凌空托起的一座根依尘埃体悬空的广场。一座广场,展示了山城逼窄中的大视野、局促中的大气象。与文笔山公园遥相呼应,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成为人们强身健体、交朋会友、赏景悦心的好去处。广场用本地出产的板石铺就,井字格般,铺排有序,组合成一张硕大的“稿纸”,任由一双双形态各异、材质有别、大小不等的鞋在上面书写出或豪放、或婉约、或蒙胧的“诗”。此时,广场上散步的、闲聊的、放风筝的、如我般旅游的人们,都在享受着休闲的时光,一片祥和景象。广场的下面也开发得恰到好处,建成了商场、街道、停车场,可谓综合利用,一举数得。

作为紫阳城曾经的“城”的符号,东城门楼则是紫阳城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城垣遗址,也是许多来紫阳旅游的人必去的“打卡”地。来到此处,但见这座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的城门楼亦修于四五十度的陡坡之上。高大的城门洞顶端书写着“各界人民团结起来,建设新紫阳”的口号,中间饰红色五角星。门洞两侧书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布告》,上面盖着玻璃罩。战友介绍说,由于紫阳解放前匪患严重,解放后,国民党残兵与土匪勾结,不断骚扰破坏新政权,当时的县政府便决定把布告张贴并书写在这座城门楼墙壁上,达到宣传政策、稳定人心,瓦解敌人、发动群众的目的。布告四字一组,对仗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全文一千多字,既揭露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又表达了解放军惩凶除恶的决心;既明确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又阐明了军队的工作思路和组织纪律。这顺口溜式的布告毫无八股文风,用词浅显易懂,能让老百姓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一篇小小的布告,看着看着,不得不让我这个写了许多年公文的人以另一种方式抬头仰视。

出东城门特意来到民俗小区。战友说这是紫阳人怀旧寻根的地方。所谓民俗小区,其实就是老街。据说是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时任县令张京甫呈请金州派丁夫筑东、西、南城墙而形成的格局。属典型的明清古建筑模式。其内石径幽巷,纵横穿插,诸葛亮的八阵图一般,一不小心就让人“找不着北”了。进入小区,如跨入另一个平行空间,时光的指针仿佛瞬间倒转了数十个年轮,一种古旧的气息扑面而来。布满斑痕的木牌楼,古老的花格木窗棂,坐木凳上抽烟的老头,门前晒太阳的老太太,街道玩耍的孩童,支着画夹写生的少女......构成一幅古朴典雅的风俗画。咫尺之外的喧嚣繁华与我突然那样遥远。这时便想起诗人木心《从前慢》那首诗来,“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置身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似乎只有那首诗能表达这诗一般的意境。奇怪的是,进了小区,身心很快便平静下来,如儿时钻进母亲的怀抱,心脏跳动的频率仿佛比平时慢了很多,很多。时间在这里也仿佛被一双无形的手拉得很长,很长。

 

 

浸淫在现代与传统交融、快节奏与慢生活交织的紫阳城,让我感慨的是这里不仅较好地保留了人们安放心灵的原乡,可闻鸡鸣犬吠声,可发思古之幽情,可寻儿时之童真。亦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那春笋般拔地而起的商业楼与住宅楼,繁华的商场、超市,热闹的饭店、酒楼,放松身心的歌厅、酒吧,休闲健身的公园、广场,处处展示着紫阳城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生活在这片热土的一些人、一些事也让我心生感动。我们到县城加油站为车加油,加油员是个十分漂亮的小姑娘,她加完油后收费时还主动问我们需不需要开发票。这与我在许多地方购物索要发票时被以各种理由搪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似一张小小的发票,展示的是紫阳人诚实的经营态度和良好的个体素质。从那个小姑娘身上,我看到了内在美与外表美的和谐统一。到紫府路停车就餐时,因还有一个朋友也开车从安康赶来相聚,电话告知车即将下高速,很快就到,我便给收费员大姐提了个不情之请,看她能不能给我们留一个车位。那位大姐毫不犹豫地说尽量想办法。这时刚好有辆车开走了,另一辆车准备停进来。她忙给司机说,请你到其它地方找个车位,这个车位给外地来的客人留下,他们不熟悉紫阳,停车不方便,我们本地人随便找个地方就停下了。那个本地司机连说几声理解理解便将车开走了。通过这两件小事,让我对陌生的紫阳人这个群体陡然生出更多的敬意与好感来。

以前对《管子·牧民》一文中“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句话不以为然,这次紫阳之行终于让我有了深刻的体会,紫阳人那自信优雅的气质和大度包容的胸怀不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吗?对数年前那个出租车司机的所作所为也给予了情感上的谅解。当时的他或许家有重病在床的亲人,急需医药费救治;或许他孩子等着他挣够交学费的钱,才能走进学校的教室。毕竟那时许多紫阳人还未走出贫困的阴影。要让一个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做到“君子固穷”毕竟不是件容易的事。在生活的重压面前,道德的操守一不小心就会被残酷的现实击溃。但愿如今的他已变成一个诚实的人、一个善良的人。因为现在的紫阳人生活条件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本实现了“仓廪实”“衣食足”的愿景。他也应该“知礼节”“知荣辱”了吧。

一晃离开紫阳城又是数年时光,在与故乡亲朋的电话与微信交流中,发现紫阳城每年都有新的变化。今天这个说河堤路滨江生态广场道路主体工程竣工了,下次你回来我陪你去转一转,看有没有兰州的滨河路美;明天那个说对县城北环路棚户区进行改造了,紫阳城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后天又有人说几家大型商业开发项目落户咱紫阳了,一旦建成运行,将有力推动紫阳的经济发展。

几年来,各种关于紫阳的信息既让我眼花缭乱,又让我心生欢喜。紫阳城在我心中,仍是时而清晰,时而朦胧,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般。因为我间接的印象始终赶不上它发展的步伐。它还有多少内在的美,也因我未长期浸淫在那片城池中,还远未体验到、感知到。但它永远是我眷恋的故乡、梦中的家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