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林黛的头像

林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8/18
分享

农家小炒

盐城西乡河道纵横,水网密布,不但有迷人的湿地风光,而且农产品十分丰富。所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总能感到满满的幸福。尤其西乡的美食,一定不能让人忘怀,叫人吃了还想吃,回味无穷啊!

单说这农家小炒,既有时令蔬菜,也有鸡鱼肉蛋,地道且实在,味鲜又爽口,必然叫你把持不住而奋不顾身般风卷残云。

春天里,当暖暖的春风在青青的麦田吹拂时,一旁的苕子、黄花子也和麦子一样,揉了揉惺忪的眼睛,精神抖擞起来。到了清明谷雨时节,阳光下的麦子已然挺直了健壮的腰杆,油菜花恣意开放,西乡的大地呈现一片金黄。——这些动人的景象并没有冷落苕子、黄花子,相反,苕子、黄花子正舒展眉头,不甘示弱地在田野的一隅泼皮地生长着。

本来,卑微的苕子、黄花子早先是用来喂猪以及“告草泥塘”作肥料的,但其头部较嫩,可用来青黄不接之时以充菜肴。尤为记得小时候我们一放学就窜到生产队的苕子田,趁人不注意掐一网包苕子头溜回家。

青青的苕子开着一串串紫色的小花,很清新的模样。黄花子和苕子长的差不多,只是叶子略大而圆。春光里它们妩媚极了,让人不忍触碰。但一想到没有下饭的菜,只好掐苕子头和黄花子头回家。洗净后,铁锅烧热,加入小榨豆油炸一下,放菜迅速翻炒,洒点盐,待苕子头和黄花子头有点蔫了但已呈翡翠色时,即可装盘。

盛上一碗“馠(hān)子饭”,搛一块清炒苕子或黄花子放于碗头,在小小的庄子上东家长西家短地溜一圈,一碗饭就不知不觉地扒掉了。岁月在阡陌的乡间悄悄流淌,苕子和黄花子们翠绿的色彩让乡村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在春天接近尾声时,有一个蔬菜跟上了,那就是莴苣,盐城西乡方言读作“乌玉薹”。这乌玉薹可以切成丝拌少许细盐、麻油直接作凉菜,另外一般是切成薄片炒鸡蛋,金黄色的鸡蛋配以翡翠似的乌玉薹,其色香味就俱全了。当然,乌玉薹切成丝炒肉丝也很爽口,家庭中是常见的。

果蔬繁茂,瓜瓞绵绵,西乡的夏天是多么的丰富多彩。

其实从清明开始,河浜上的韭菜就嫩嫩地在和风中婆娑起伏了,到了立夏时,韭菜基本就正式走上餐桌。一大早,到韭菜池上用歪歪(蛤蜊)壳当刀割一把嫩韭菜,中午拿几只草鸡蛋,都是散养的草鸡生的,用土灶的猛火爆炒,碧绿的韭菜、金黄的鸡蛋就爽爽毕毕地呈现在眼前——这盘韭菜炒鸡蛋是相当的夺目,并且浓香扑鼻,绝对的下饭。

而当盛夏,农家小炒就特别多了。简简单单,程序不复杂,易学易做,没有什么花靠。除了炒韭菜,还有炒红苋(盐阜方言音“寒”)菜也是家常的,炒红寒菜就是在热锅里炒至九成熟时放入用菜刀扑碎了的蒜瓣,必须要放的,起味,要的就是这个蒜味!炒茄子也必须放蒜瓣,就是先将茄子切成细条,和辣椒一起炒,在锅脐子处加适量开水,防止焦糊,也保持茄子的嫩度,待到炒熟后放入扑碎了的蒜泥,其味涎人,其色可餐。

值得一提的是,在骄阳似火的夏日里,西乡有的人家小院围墙或篱笆上会缠绕一片密匝匝的绿色叶子,这便是紫果叶子,实为紫葛叶,学名落葵。其果肉青而红而紫,赤豆般大小,西乡人称作山药。炒紫果叶子装盘前放入蒜泥,入口肥嫩舒爽、鲜美有清香味,被誉为“蔬菜皇后”,绝对是一道好菜!

夏天的瓜果,不要乱扔它们的皮,有时是一道好菜呢!比如,丝瓜皮就是非常好的东西。人们一般先用刨子将丝瓜皮刨掉不要,然后用其肉和辣椒炒或做汤。西乡人则不一样,先将长条的丝瓜切成段,在每小段上用刀划开,手指沿着开口剔去丝瓜肉,剩下一圈圈的丝瓜皮,切成丝,和红色辣椒丝在滚热的铁锅里炒,放入精盐和豆豉,在锅沿箍一圈少许的开水,炒熟时放蒜泥,装入青花瓷盘,青红相糅,不但色香味好,还绝对能走进大雅之堂。炒冬瓜皮是同样的步骤,只是冬瓜皮要用菜刀慢慢地从冬瓜上削切下来再切成细丝,其配料、炒法和炒丝瓜皮同理。

炒丝瓜皮和冬瓜皮可能在城里的大酒店不多见,但在盐城西乡却是家常菜。诸如这些家常菜不仅仅是废物利用,重要的是它们有一定的价值,营养学我没研究,但至少说它们非常下饭,能下饭的菜会给人好胃口,也就必然是好菜,这是西乡人的福祉啊!

西乡的农家小炒也不全是炒素,有时也会改善伙食,炒几个荤菜的,像上文说到的炒鸡蛋已属于荤菜了,呵呵。还有炒螺蛳,方言叫炒螺螺。小时候我们都是一到放暑假就每天下河摸螺螺和歪歪(蛤蜊,河蚌),整天在河里淘,乐此不疲,乐不思蜀。所以,炒螺螺成了家常菜。把摸回来的螺螺剪去其尾部,然后放入清水里淀养,滴几滴菜油,螺螺就会吐出其体内的泥渍。洗净螺螺,先在加热的铁锅里倒入菜油,放葱姜末起味,然后投入螺螺翻炒,加细盐和豆豉,放适量开水,待到螺螺盖子张开,放入蒜泥或切碎的蒜瓣,即可装盘。——吮螺螺是一件很惬意的事,边吮边喝啤酒,弄点白干也未尝不可。炒螺螺的卤汁泡饭简直就是好吃得没命,透鲜,平时吃一碗饭的人此刻肯定要吃第二碗的,嘿嘿!

和炒螺螺一样有河鲜味的是韭菜炒蚬子,此乃西乡颇具代表性的小炒之一。秦南仓的泾口位于蟒蛇河、朱沥沟、东涡河交汇处,上游顺水而来的蚬子在此聚集较多,这一带的渔民就常常在河中趟蚬子,煮熟后去其壳,把蚬肉子挑到菜场卖。蚬子除了和豆腐一起烧成可口的汤菜,更多的是和韭菜一起炒。先在热锅里放入豆油、葱姜末跳一下,把蚬肉子倒进锅里炒,待炒至八成熟,放入韭菜一起炒,装盘时可以洒点胡椒粉。韭菜炒蚬子一年四季皆宜,若是在春天用春韭炒,其味鲜美无比,开胃得很,吃饭、下酒都是不错的好菜。

农家小炒中典型的荤菜当数炒肉丝了,通常叫作小炒肉。尤为记得我读初中时,某年夏天应该是在暑假里,我和同学车招标到邻近的段村严姚江老师家里去玩。这位严老师比我们大不了多少岁,虽没教我们课,但他是我们学校其他年级的老师,车招标和他走得近,所以就带我去他家。中午就在严老师家门外的敞棚里摆了一张小方桌和几个小凳子,我们端坐着,就像孔夫子的学生和圣人在一起坐而论道。严老师的父亲端上了第一道菜,就是青椒炒肉丝。其实,菜未端上来之前我就闻到了诱人的香味。我们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肉丝,一边喝着廉价的果汁饮料,觉得很开心,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在乡下,青椒炒肉丝是标配。青椒是那种不算太辣但能吃出光合作用的自然味道,肉丝是猪的前夹肉切成丝,连肥搭瘦最佳,纯瘦也不好。炒的时候,把肥肉部分在热锅里跳几下,沥出些许脂油,再和瘦肉青椒一起炒,品香,样子也好看。青椒炒肉丝吃饭时是有档次的下饭菜,吃面条时是十分理想的好浇头。依此类推,若分别把韭菜、洋葱、青蒜、雪菜、茭白、莲藕、土豆等切成丝和肉丝炒,同样能取得令人垂涎的效果。

说到小炒,不能不提炒长鱼,虽说炒长鱼已有点超出小炒的范畴,但在农村来说,是一道有里子有面子的、能够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小炒。无论如何,吃炒长鱼是会让人记住乡愁的。长鱼就是黄鳝,在春末夏初的盐城西乡,惊蛰过后,万物复苏,秧池田里的小秧茁壮成长,小河里的水漾着柔波。此时,正是长鱼们蠢蠢欲动、出来觅食的时候,就有人开始“张丫子”了,“丫子”是用竹篾编成的直角形的笼子,口有竹尖倒须,长鱼钻进去就出不来。每天傍晚时,“张丫子”的人就把一根竹签穿上蚯蚓插入“丫子”里作为诱饵,然后把“丫子”放到秧田或小河里,次日一大早就来收“丫子”,少则4、5斤,多则10来斤,收获颇丰。整个夏天和秋天,水稻在田里安心生长的时光里,“张丫子”的人脚步也是不停息的,西乡人的口福也就持续着。

往往是家里来了客人,就去“张丫子”的人家称头2斤长鱼回来,这些长鱼一般都不算大,约为拇指粗细,先倒入锅里随冷水烧,待煮熟后将长鱼捞出来用裹粽子的粽针划成寸把长的丝,剔去骨、肠等。炒时最好先在土灶的铁锅里放入猪油(肥肉丝代替榨一下也可),这样比较香,主要是炒长鱼耗油多。火要猛,爆炒,放入好的白秋酱油、适量的开水。待炒至八成熟时,抓一把韭菜、几粒蒜瓣,糅合起来炒,随即装盘,洒上胡椒粉,一道非常有西乡特色的炒长鱼就做成了。炒长鱼的配菜除了韭菜,还有洋葱、青椒,也可以把这三样蔬菜混合起来和长鱼丝炒,但是讲究点的分别炒比较清爽。

西乡炒长鱼在众多农家小炒中工序相对复杂一些,要求也高一点,但“张“长鱼的那种场景却是永不磨灭的童年记忆。

到了中秋,西乡藕田的莲藕上市了。韭菜炒藕丝,青青又白白,吃来也爽口,这个菜方便易做。还有新鲜的告瓜也就是茭白切成丝和本土的红辣椒丝炒,绵软而又甜津津的,别有风味。

这以后往冬天过了,农家小炒就少了、淡了,基本是热气腾腾、汤汤水水的大盆菜。但自家地里长的蔬菜还是有的,炒起来方便,手到擒来,像清炒茼蒿、清炒菠菜或菠菜炒蛋、香菇炒青菜,还有水芹炒卜页、药芹炒茶干、咸菜炒坨粉、韭菜炒粉丝、韭菜炒豆芽、雪菜炒荸荠,等等。荤菜则是青蒜或雪菜炒肉丝、炒鸡蛋,以及茨菰嘴子炒肉,就是茨菰的尖嘴部位,竖切一刀和肉丝炒,很有本味,也接地气。虽然冬季小炒样数不多,但在酒席上也是不可缺少。

除了常规的小炒,西乡还通行杂炒。主要有肉丝、茶干、粉丝,连烧带炒,放点韭菜或青蒜杀白、吊味;还有一种是肉丝、切成细条的芋头、黄花菜、粉丝,连烧带炒。因这些杂炒的食材不能同时适应一种火候,在锅中炒的时间长度不一致,所以在一定的时间段都要加适量开水。杂炒由于食材的组成相应多些,故而比较有味,也适合下饭。

当然,盐城西乡的农家小炒还不止上述这些,我只是尽我所知对一些家常的小炒作了一番感性的描述。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西乡人,对西乡的饮食文化还是有所了解的,也必须知晓。民以食为天,西乡物产如此丰富,咱们有口福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