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行宾的头像

刘行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4/04
分享

春游江淮话黄山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江淮。”20多年前,我就从上海一位朋友赠送的刘晖画册上领略了黄山奇松气势如虹、雄健苍拙、千奇百怪、催人奋进的美。之后,因为采写《庐山划归九江蹒跚走来》需要借鉴“黄山撤山改市”的经验做法,有幸一睹了黄山美丽的风采。不过,这都是陈年往事了。这次有幸加入第三届“春游江淮请您来”百家媒体旅游推介活动,对重登黄山仍有许多期许,因为时代在变,黄山肯定也变得更加娇媚多姿了。

阳春三月,本来就是桃李争艳的好时节,黄山当然也是“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了。

登黄山前,我们“逃离”高楼大厦的“围堵”,乘坐观光车在合肥市郊胜日寻芳,极目最美皖南,只见处处都是“梅花篱落菜花畦,春水平田酿燕泥”的恬淡,处处都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绚烂,处处都是“梨花千树雪,杨柳万条烟”的妩媚。一路赏景览胜,掬水玩春,花香满衣袖,春雨润发丝,乐而夜忘归。

春山多胜事,芍药尽风流。在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那小桥流水人家,那白杨飞鸟云雾,那花妖蝶来的娇媚,那桃红柳羞的多情,无需刻意寻找,目极之处都是景,都是画,都是诗,都是春的浪漫。

前往太平湖,一路沿着巢湖线南行,春雨霏霏,桃花含情,薄雾藏绿,八百里巢湖与薄雾缠绵,与天地相融。途中,导游给我们介绍着“两根筷子夹着碗,东边不平北边平,屏障在西也在南,黄山还有九华山”皖南之美。泛舟太平湖上,微雨下的平湖烟波令人心旷神怡,诗兴大发:

一湖碧波飞轻舟,

两岸山色锁薄雾;

何来香水润肌肤,

竟是春雨恋平湖。

除了湖畔雾色中绝美的景致,湖底的美丽传说在导游的解说里多了几许神秘。

在“天下太平”拍了照,留下了自己的行踪,在龙窑寨探究了古瓷窑的深厚文化底蕴,在“猴魁岛”戏了近亲成婚的猴子猴孙,我们在猴王的欢送下,迎着丝丝缕缕的春雨转道向黄山进发。

在前往黄山的途中,浓雾严严实实地锁住了沿途的景色,只赐给我们一帘轻纱。绵密的春雨仍在无声地滋润着皖南大地。我们在黄山景区南大门留下了合影一路前行,排挞而来的青山绕着轻纱薄雾,让人难见黄山真容。

登上云谷索道的缆车,破雾而上,旁边的树,雾下的松和一些不知名的树木尽在朦胧中,只有悬崖峭壁上偶尔能见到少许旁枝虬出的奇松异木。隐约间,山泉的歌声自远处而来,似乎在宣讲着黄山的故事。

下了缆车,进入始信峰景区,沿途奇松、雾海、山泉、怪石装饰着一条麻石小径直通雾海深处。其间的怪松有的像瀑布,有的如凤尾,有的若鹰爪,有的像巨伞,昂然斜出。那棵被命名为凤凰松的奇松,宛若凤凰引颈平整地分成几股枝桠,又似凤凰展翅,勾引得游客纷纷按下快门。

站在十八罗汉朝南海观景台眺望,目极之处都是雾,雾里全是淅沥的春雨,让悬崖峭壁上小小的迎客松激动得热泪满面向游客吐露着亲情。 到达始信峰顶,那探海松则探着头窥视着神秘莫测的云海。导游介绍说,始信峰地处北海宾馆东侧,海拔高达1683米。明朝徐霞客游历至此,曾发出深深的感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而对徐霞客的感叹,有人则认为言过其实,可当此人从云谷寺漫游至此,顿感如入画境,似幻而真,始信黄山风景奇绝,遂名“始信峰”。

始信峰三面凌空,与另一奇峰中间只隔着几丈之远,古时断木为桥,游人手扶接引松以渡。现在建有石桥,名为仙人桥,桥旁石壁上有傅增湘等人的题刻。导游说,峰顶原有一松,主干直立,树冠整齐平展,可会聚八方佳音,名为聚音松,1992年7月因干旱枯死。该峰风姿独秀,小巧玲珑,奇景天成,古迹众多,明僧一乘曾建有 “定空室”,仅一席之地。明末抗清烈士江天一也曾在此长期独坐,其后裔江丽田隐居黄山时,也在此独坐抚琴,抒发情怀。当代学者李一氓补书碑记,刻于琴台附近石壁。登上峰顶,迎雾留影,大有山高我为峰之感。峰顶还有许多石刻,其中“始信峰”三字,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黄习远所题,孙湛所书。民国时期,傅增湘题有《始信峰》一诗:“奇峰今始信,不负此峰名。下瞰散花坞,峰峰玉琢成。摩霄无鸟过,架石有松横。我亦嗟才尽,空劳赠笔情。”1936年和1963年,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先后登临此峰 。

黄山之美是改革开放的结果。10多年前,作为首位呼吁庐山撤山设市的媒体记者,我专程采访了黄山市首任市长崔之康。

据其介绍,黄山与撤山设市之前的庐山一样,原来也是一个“三足鼎立”的地方。1934年,黄山开始成立建设委员会,首次确定黄山风景区的范围。黄山解放后的1949年6月,皖南行署开始接管黄山成立黄山管理处。当时,黄山管理处的主要任务是维修道路、房屋,保护山林资源与文物古迹,同时完成上级交办的接待任务。那时,黄山风景区平均每天仅接待30多位省部级以上领导、科学家、艺术家和劳动模范。

有幸是的,1979年7月,75岁高龄的邓小平徒步登上黄山。当时,时值旅游旺季,黄山玉屏楼宾馆住满了游客。见此情景,邓小平询问黄山管理处负责人:“这么多游客,晚上住的、吃的都解决了吗?”听到“都解决好了”的回答,邓小平放心不下,让工作人员去了解情况。当得知没住上客房的游客都住进了广场的帐篷后,邓小平这才放下心来。

之后,他召聚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徽州地委书记魏心一,就如何开发黄山旅游资源、发展黄山旅游业和山区经济等问题听取他们的汇报。随后,邓小平作出重要指示:“你们这个地方将是全国最富的地方,黄山就是你们发财的地方。”

邓小平离开黄山后,安徽省委决定:原属安徽省机关行政事务管理局管辖的黄山管理处撤销,成立厅级黄山管理局,隶属安徽省政府。从此,黄山正式对外开放,并由原来的服务接待型转身为旅游开放型。 此后,来黄山的游客日益增多。

随着黄山游客的增多,安徽省政府又决定成立一个黄山市。1983年12月1日,方案获国务院批准。1984年1月,省辖县级黄山市成立,原属徽州地区的太平县撤销,太平县的行政区域和歙县黄山公社、石台县广阳公社及黄山管理局的辖区为黄山市的行政区域,这就是“小黄山市”。

那么,大黄山市又是如何出现的呢?崔之康介绍,“小黄山市”出现后,黄山与徽州地区开始分治。当时,黄山市的定位是风景旅游和疗养城市。黄山管理局与“小黄山市”负责人实行交叉任职。 “小黄山市”成立后,管理体制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相反,黄山管理局、“小黄山市”、徽州地区,再加上徽州地区管辖的歙县形成“三国四方”的管理局面。因管辖黄山的“婆婆”太多,而“婆婆们”又各有主意,互相牵制,脏、乱、差现象严重,人们不仅戏称黄山是“变色的黄山”,而且纠纷不断,外商根本不敢来黄山投资开发。

对此,时任安徽省委、省人大领导高度重视,并就发展皖南旅游业和黄山管理体制问题进行调查。事后,中央领导认为进一步改革黄山管理体制势在必行。19天后,徽州地委、徽州行署向安微省委、省政府报告,要求撤销徽州地区行署、设立徽州市,原由徽州地区管辖的行政区域以及由省管的黄山管理局和“小黄山市”都划归徽州市管辖。接到报告后,安微省并未当即同意这个方案,而是让脱离28个月的黄山“回到”徽州地区:黄山管理局改由省和徽州地区双重领导,业务上以省为主;“小黄山市”由徽州地区代管。

“小黄山市”被代管后不久的1986年7月9日,几十位各界著名人士联名给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将“小黄山市”建成中国的世界公园,倡议把“小黄山市”改为省辖市。1987年4至5月,国务院相关领导来到徽州。之后,省辖地级黄山市成立,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则分别改为屯溪区和黄山区。

当年6月,徽州地委、徽州地区行署又向安微省委、省政府请示报告:一是黄山现行管理体制没有确定一个有实力的中等城市作依托,以动员各方力量做好黄山的服务;二是现行领导管理复杂,“小黄山市”由徽州地区代管,而省里很多部门开会、发文件仍把“小黄山市”作地级市看待,使地区难以实行有效的领导;三是黄山管理局是事业单位,不能行使政府职能,不利于景区的保护、开发。同时,黄山历来隶属徽州,除“山市合一”的两年多时间脱离徽州外,都属省、地双重领导,黄山旅游业的发展有赖于徽州经济的发展,徽州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依靠黄山,黄山的自然景观需要徽州的人文景观来衬托,徽州的旅游业离不开黄山这块牌子。 该报告建议:新成立的徽州市最好定名为黄山市,将“小黄山市”更名为太平市或太平县。把黄山这个名称放在更大范围内,符合大旅游的观点,这样可以把黄山和整个徽州更加紧密融为一体。

1987年11月27日,国务院批复,撤销徽州地区、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设立省辖地级黄山市,这就是现在的“大黄山市”,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则分别改为屯溪区和黄山区。同年12月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黄山管理局在级别与人员编制不变的基础上,更名为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1989年,安徽省人大常委会通过《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黄山市人民政府建立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主任由市长兼任,管委会在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主持风景区的管理工作。”至此,从法规形式上明确了黄山风景区的管理新体制。

然而,上个世纪90年代末,安徽省在“打好黄山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做好徽文章”。于是,关于徽州、黄山的话题又重新提起。对此,国务院有关领导作出批示:黄山的现有体制是适应黄山实际的,没有变动的必要。要坚决贯彻邓小平同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指示精神。 “大黄山市”设立后,不仅为黄山一心一意打造“安徽旅游龙头、华东旅游中心、中国旅游名牌、世界旅游胜地”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庐山撤山改市和将庐山划归九江市直管提供了范本。记者当年的梦想也早变成了现实。

这次再次登临黄山,除了观山睹松,更多的是对黄山的敬意和赞美,更恨不得自己也能变成黄山的一松一石,不求索取,唯求扮靓黄山的美丽,让世人传唱……

黄山有一处流动的景致是庐山、井冈山或是其它山无法媲美的,那就是斜斜石径上的挑山工。挑山工挑着担子上山或是下山,游客们便会自然而然地靠左或是靠右给他们让出一条道来,以示对他们的敬意,否则,他们便会对游客们说:“别挡了我的财路。”挑山工的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禁让我想起了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的服务员,挑着货郎担送货上门的“扁担”“背篓”精神。

黄山之所以会有这么一道流动的风景,主要是因为黄山每一处景区不通公路、山上没有居民,其地质地貌不宜工农。为满足游客们上山后的生活购物和造房装修需求,也为了山下村民稳就业的问题,黄山便出现了这一景观,难怪当年75岁高龄的邓小平也徒步登上黄山呢!

从黄山凌空而下,我们借着春日柔和的夜色进入了黄山市黟县美丽的乡村——西递村。

朦胧的夜色中,古徽派民宿前那口池塘里一道道彩练似的喷泉腾空而起,在星光点点的树林与村子之间,在天地之间,在游客的惊叹声中扭着秧歌,蹦着迪,弹着琴,彩雾里,金丝银线中,一会儿展示着村童嬉戏的图案,一会儿变化成阴阳八卦阵,一会儿幻化成“梦礼徽乡·西递传奇”的宣介词,它们似乎在用多彩的语言讲述着西递村由贫穷走向富裕的传奇故事。那扭捏的姿态,那柔和的神韵,那火蛇、闪电般的模样完全可与南昌市秋水广场那名闻天下的音乐喷泉一比高下。当地一位媒体朋友感叹说,这就是黄山沿线景点上一幅活脱脱的乡村振兴画卷。

夜色中,游走于这个中国传统村落里的古民宅中,犹如穿越千年时光,走进了上古的迷宫。灯火映照下的西递大街、追慕堂、抛绣球楼、胡文光牌楼尽情展示着它古香古色的美。

当地一位媒体记者介绍,西递村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黄山旅游线上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人类文明的见证,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村子距今已有950余年历史,保留着明清古民宅300余幢,其中保存完整的有12幢,素有“桃花源人家”之称 。

“在发展乡村旅游前,我们村的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家里的老房子大部分都空闲着,有的还低价卖掉。如今,我们的老房子都成了摇钱树。村民们不仅用老房子入股村里的乡村游分红,成了股东,还可以到旅游公司务工获得稳定的劳动工资。发展乡村旅游确实是乡村振兴的好路子。”村民开心地说,“现在,村里最大的变化就是村民基本上都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双栖的好生活。”

大巴车把我们送到了黄山市黟县北部的卢村后面的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极目而望,金灿灿的油菜花海里,卢村像仙女撒下的雪花聚集其中,联天接云,周遭是淡淡的雾霭。观景台后是环抱的群山,是撩云绕雾的竹林。山坡上是层层叠叠的茶园。我们置身于山水画中看风景,其实自身也成了一道风景。

临近村子,飞檐斗拱的“卢村”古门头便展现在眼前。穿过门头,沿着村道而行,两河相绕、依水而建的卢家客栈便出现在眼前。

顺着清澈的河水而上,两边都是临水而建的徽派古民居开设的店铺,店里经营的都是当地的土特产品。河畔有洗菜涤衣的村民,水中有戏水逐浪、划破青天的鸭群 ,河里还有“清泉石上流”的现实场景。

穿村而流的河的左岸,那座标着“徽州木雕第一楼”的古建筑吸引着我们的目光。导游介绍,卢村古民居群为清朝道光年间四品朝议大夫卢帮燮所建。闻名遐迩的木雕楼,是徽派艺术中的极品,由当时的主人雇佣2名工匠花费近20年的时间精雕细刻而成,其木刻雕功之精细、艺术成就之高深,令人叹为观止。楼内的至诚堂、思济堂、思成堂、玻璃院曾作为黄梅剧《徽州女人》的场景搬上了舞台。2002年著名电影演员斯琴高娃因主演《走出蓝水河》而来到卢村,并成为卢村“荣誉村民。

雕楼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副“肯吃亏不是痴人,能受苦方为志士”的楹联。从这座雕楼里,我不仅感受到徽州古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了悟了其博大精深,更是不敢以文人自居了。

游黄山不能不去齐云山,且不说齐云山那千奇百怪的自然风光,仅是那碑林石刻就令人眼界洞开。

坐上缆车,直上齐云,山高虽然不过500米,但别有一番洞天。导游说,齐云山古称“白岳”,与黄山南北相望,是我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美誉,因其最高峰“一石插天,与云并齐”而得名,乾隆皇帝称之为“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

游走于景区,只见数不胜数的奇峰、怪岩、幽洞、飞泉、池潭、游鱼、亭台、碑铭石刻、石坊、石桥、庵堂祠庙、奇树异木,在这里构成一幅幅丹岩耸翠、群峰如海、斑斓恢弘的山水人文画卷,令人叹为观止。

站在望仙台上的飞云亭极目远望,横江如练似蛇,黄山似骏马成群,山下的徽派村落如成群的白色蝶群,聚集在金黄的油菜花海与葱茏的树木间。怪不得明朝礼部待郎程敏政有诗感叹:“黄山白岳相对峙,细看从来无厌时”。

齐云山除了神奇的景观,更有上古灵乙道人在望仙台驾云成仙的传说。沿着栈道游览“九里十三亭”,细雨暂停,雾霭又起,信步前行,有如穿行于神秘的婚纱里,令人充满渴望与希翼。

导游说,整个栈道才1.5公里,却建了十三个凉亭,既是为了香客上山休憩,也是道家渴望长寿的体现 ,九即多、至阳,十三则为龟背纹版、至水,“九里十三亭”蕴含着阴阳和顺、健康长寿,故有“齐云山上走一走,延年益寿不用愁”之说 ,后因徐霞客三年两游此山,整个栈道又称“霞客古道”。

入一天门,进入一个偌大的道场,只见一女子身着练功服正在运气练功,那轻盈的神态与娴熟的功夫,给这个清静的世界凭添了几分别样的美丽。

道场下的那湖清水,将鱼的跳跃、山的姿色、树的虬髯、云的诡异、雾的缠绵、雨的绵润聚于一池。湖边一男一女正全神贯注地画着苍松与怪岩,任凭游人拍摄与观瞻,他们只专注于将美丽的山水画成诗意。

齐云山除了可上免费香,还是一座特别神奇的山,一年中竟有260天云遮雾掩,就是一天中也时晴时雨、时云时雾,变化莫测,记者游历时竟然三雨四雾,令人哭笑不得。面对如此诡异的天气与景致,我不禁发出感叹:腾云揽雾入天门,门内竟是雨撩云;石刻碑林成奇景,天下道场举世闻。

齐云山的栖真岩据传是该山最的早道士、唐朝的栖霞真人修行的地方;忠烈岩则是祭祀关公的地方;而寿字岩的“寿”字却是慈禧太后的手笔,传说只要在“寿”字上摸一摸,便可活到九十多,其实,这只是鼓励大家上山煅炼身体的一个理由而已。

景区的月华街是道士与山上居民杂居之所,也是山上的街市,又是香客、游人住宿之地。这里有8座古道房和许多徽派民居,它们与宫观、院房组成一个密集的建筑群,尽情展示着徽商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古往今来的香客纷至沓来……

3月18日,是我们这次春游江淮之行天气最好的一天,而我们游览的宏村也是黟县一个以水墨湖影、白墙黛瓦、画桥流水之美定格在了我们心中的古村落。

踏进宏村那飞檐斗拱、古色古香的村门,路旁的鲜花散发着清香;湖畔的古树伴着杨柳迎接着如织的游客;远山云雾缭绕,近处的房屋和田园如诗如画。依着湖光村景留下合影,我们踏着光洁的麻石古道,踏过湖心的画桥,进入村里一条流水潺潺的小巷,感受着宏村古老岁月的留痕。

导游说,宏村位于黄山西南,离黟县县城仅十多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个奇特的牛形古村落,取宏广发达之意,因此,宏村又叫弘村。南宋绍兴年间,宏村人为防火灌田,独运匠心,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围绕牛形九曲十弯的 “牛肠” 水圳,傍泉眼挖掘出“月沼”“牛胃”和“南湖”“牛肚”,使村子有了穿 “牛肠”而过的潺潺流水和“月沼”映天的水墨波影。

沿着“牛肠”而行,导游进一步解释说,“牛肠”两旁的民居是这个牛形古村落的“牛身”。村中的白果树和红杨树就是“牛角”。虽然经历了十年动乱,但宏村仍然保存了140余幢明清民居。村子里有名的景点是南湖风光、南湖书院、月沼春晓、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大树、雷岗夕照、树人堂、明代祠堂乐叙堂等。村子周边有闻名遐迩的雉山木雕楼、奇墅湖、塔川秋色。在皖南众多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最具代表性。这里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乡风貌,素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誉。

游走中,记者见到:村中各家各户都是商铺,各户主都是老板,各户皆有水道相连,汩汩清泉从各户潺潺流过,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处处皆是景,步步可入画。信步其间,悠然之情令人油然而生。

驻足承志堂,细心研读那精湛的“三雕”,我不仅感叹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布局,而且感悟到了中华古村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感叹古徽州人的聪明才智。

不过,宏村的美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月沼和南湖。是月沼和南湖的水让这个古村子有了千种风情、万般气象,让徽派建筑秀美的身影投射在灵动的水面,构成了天然的水墨画卷。

在湖面边,整个湖面倒影浮光,水天一色,远峰近宅、白墙灰瓦、婆娑树影,一一跌落湖中,湖水和云彩相互辉映,明暗协调,动静相宜,显得幽深、雅静、清新、明丽,依湖留影者你来我往,争夺最佳位置,各不相让。清嘉庆名士吴锡麟游南湖后说:“宏村南湖游迹之盛堪比浙江西湖”,因此,南湖便有了“黄山脚下小西湖”的美誉。

镶入村子心脏的月沼,更是一潭池水碧波涟涟、倒影婆娑,如一方明镜将岸边的房屋和天光云彩收入池中。池水的正北岸是汪氏宗祠,各类房屋在这幢建筑两边依次排开,紧密相连,将这块碧玉环抱其中,让这个古村落有了极强的生命力。

宏村的水来自泉眼,去向何处呢?导游说,村里的水圳九曲十弯,穿堂过屋,经月沼,注入南湖,然后出南湖,灌溉村旁的农田,滋润村旁的果木,重新流入濉溪,使静谧的山村有了动感,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也给黟县的乡村旅游提供了“游村玩水”的成功范例。

游罢皖南这个迷幻般的村子,站在高大的白果树下,我终于有了“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感慨。

游了黄山,最想去哪里呢?那当然是去游“山水画廊”新安江啦!3月19日上午,我们采风团的记者们迎着如丝的春雨乘坐游船开始了穿行“山水画廊”之旅。

尚未上船,大家就被新安江那绿色的山水画卷吸引了。在江边与江水画船合了影,我们便向着画廊前行。两岸的青山、绿树、油菜花、悬崖、徽派古村落映照在江水中,不时变换着姿态,以婉约柔媚的样子书写着一卷韵律优美而流动的长诗,令人如醉如痴。怪不得诗仙李白曾发出“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感叹。

依着船窗,极目而望,远山烟云缭绕,黄绿相隔,连绵起伏,几只鸟儿偶儿掠过江面,在雨帘中展示着“断肠春色似扬州”的多情。此时此刻,以“世外桃源”来形容眼前的景色一点都不为过。

导游说,新安江是千岛湖的上游,练江、渐江在浦口汇合后称“新安江”。“潺潺新安水,百转千回间”,秀美新安江畔的漳潭、绵潭和瀹潭山峦环抱,云雾萦绕、雨量充沛,这种气候非常适合枇杷、茶等作物生长,因此,两岸的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成了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这些林、果、茶与水中的鱼交相辉映,美不胜收,让人感觉进入了世外桃源。

一路上,听着导游的介绍,看着沿江的景色,我们不仅忘记了登黄山时的疲劳,还沿途拍摄皖南风光,粉墙黛瓦的古村落,沿江而长的古树奇花,临水而立的崖石,画里青山,水中乡村,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冒着春雨,撑着雨伞,披着雨衣,我们上岸参观了“因水得名,以水为美,依渔而兴”的九砂渔村。导游介绍,为了做好“两山”文章,九砂鱼民已全部退捕从事旅游产业奔小康了。如果我们是秋天来,就会见到村民们把秋收回来的红彤彤的辣椒、黄澄澄的柿子、金灿灿的玉米等农作物晾晒在江边的房前屋后,那景色才叫壮观呢!

离开九砂,继续泛舟江上,仍然是看不尽如梦似幻,赏不完江岸烟柳,品不完烟霞雾霭,拍不尽江村古韵。闭上双眼,感受新安江上独有的春意,任凭江风拂面乱发,心中始终是快乐的。

天公虽然不作美,我们还是冒雨上岸,到绵潭古埠观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九姓捕鱼大典。导游说,绵潭村自古有唱戏的传统,久而久之,一代代渔民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积累着生活硕果,打造了这样一场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还原九姓家族祭祀捕鱼的历史故事。

新安江素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它蜿蜒流淌,像一条弯曲的丝带,静静地卧在山城山间。除了坐在船上看山看水看徽派民居,更可以登临福地樟潭,看“徽州十里红妆”,睹千年古樟。导游说,徽州红妆是大户人家闺女的陪嫁物品,大至婚床,小至女红针箧,件件精镂细刻,内外应有尽有,一色朱红的贴金绵延铺陈十里,又称“十里红妆”。

出“十里红妆馆”,见到的便是逾越千年的古香樟,树冠浓荫蔽日,千年风雨悠悠而过,物是人非,星月流转,而只有它静静伫立,看沿岸烟雨,睹岁月流逝。

在我的心里,新安江就是一位风姿绰约的美少妇,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是撩人的。坐在船上,游客就是画中人;坐在车上,游客就是赏画人。新安江更是一首诗配音诗,看她两岸的山就是意境,听她船底的水就是韵律,她让皖南大地有了灵气,少了它,黄山也就少了血液,她是“因水而定,量水而行”的现实写照。她的美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会知道什么叫美到心底,美到窒息,因为迷醉于两岸青山一山绿过一山、江中绿波一波接着一波的美丽,上岸时,我竟忘了放在船上的行礼,难怪孟浩然会有“湖经洞庭阔,江入新安清”的感叹。

3月19日下午,我们来到歙县霞坑镇的石潭村。

该村民宅抱华源河而筑,依后山而居,以天然的河流为脉、以交错的街巷为络,以小巧而自由布局的徽州建筑院落为主体,村中有古祠堂、古水口、古庙、古桥、古埠头,特别是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叙伦堂,号称“百梁厅”。

因为时间仓促,我们未能进入村子一睹其徽派建筑的风彩,只驱车上山去了村后的观景台。站在观景台极目远眺,周遭是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山茶和葱茏的树木,山下的村落明媚清丽,像群群彩蝶飘落在树木花丛间,爬在山坡上,极显水墨山水的魅力。对面远处的群山像连绵不绝的绿色巨龙,连云绕雾,组合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据了解,石潭村,别名石溪、石川,是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古石潭人善于经商,造就了发达的商业文明。这里曾是歙县徽商从水路经新安江前往杭州的重要通道。2014年,石潭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游石潭村给我的印象是:山路弯弯如银蛇,白云生处菜花斜;千山万壑如骏马,水墨皖南美如画。

我寻访过赣州、正定、南京等众多古城,也去过赤壁的三国古战场,它们不仅述说着中华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展示着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这次与春游江淮的采风团踏进徽州古城,却让我领略到了徽州古城的别样风彩。

导游介绍说,古徽州曾经管辖着歙县、祁门、黟县、休宁、绩溪、婺源,而黄山大部在歙县境内。徽州古称歙州,是古时的衙署所在地。黄山,就在汤口镇;徽州,就是歙县政府所在地徽城镇。

站在古城墙门口,望着“徽州府”三个大字,一种庄严威武的感觉油然而生。从大门进入古城,踏着光洁的青石板路,在城里行走,犹如穿越千年时光,感受着岁月的沧桑。抬头眺望飞桅斗拱,黛瓦巨柱,似乎在这里写书着徽州古文化的辉煌。

进入古徽州府衙,仪门的正中央蹲着两座石狮,四个石礅立柱扎在地面,木石榫卯咬合、双层木柁支起上方的木质棚檐。正中双柁之间悬挂着红褐色的金字匾额:“承流宣化”,其含义就是奉皇帝之命教化百姓。

穿过一座谯楼,进入防护森严的‘城中城’徽州府署,迎面是一座雕刻精致的四柱石亭,亭内竖着一石碑,尽管年代久远,但还是能看得出上面刻着“公生明”三个大字。里面石碑两侧建着对称的双亭,上面书写着“息民亭”三个字。正前方是府署大堂,两侧长廊房屋是衙役当差的值守之地。

大堂里显得十分威严,“回避”“肃静”的标牌十分醒目,各种兵器插立两边,堂内立柱上均有楹联,其中一联:“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騖聲華忘政事,養廉惟儉儉己儉儉人非儉還從寬大保廉隅”。意在教育后人为官要清正廉洁。官员升堂办案的案几座椅后面有“明镜高悬”的匾额悬挂在上方。

折步后堂,威仪大减,藏在大堂后面的“木驴”仍然展示着侮辱女性的刑具。里边一处院落渐次展示了徽州府的精华所在,一间堂屋之上,悬挂着一幅金色的竹简,正中“天下徽工”熠熠生辉。旁边的屋子和小院分别展示着笔、墨、纸、砚,锡艺坊、铜艺坊、竹艺、木雕;百工坊更是群艺华彩,漆器、歙砚、木艺等令人眼花缭乱。

在这里,我感悟到了古徽州的历史文化底蕴,体验到了古徽州各种工艺的博大精深,追溯到了古徽州文化史的源远流长。

走进官老爷的息塌处,“少造一冤一枉乃为官正道,多索一分一厘是祸国殃民”也在告诫着人们如何为官。

穿过“静沼”小门,进入后花园,乾坤虽小却遍藏秀色,假山亭榭、曲转回廊别有洞天。“崇学堂”则笼罩着尊师重教、家庭和睦、积德向善的氛围,在这里,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国学的本真。

走出徽州府衙,顺着城墙台阶拾阶向上,登上古城墙俯视古城,一览无余。走上谯楼平坦处,明代徽州知府何歆的铜像矗立着。导游说,何歆就是徽派建筑马头墙的始祖。

下城墙进古城,一座造型雄伟的石牌坊跃然入目。其上“先学后臣,大学士”的字迹十分醒目,‘八柱井字’独树一帜,创造了中国古代牌坊中绝无仅有的孤例。在这座古里,还有最具原始徽韵的“斗山街”。

时光匆匆,岁月悠悠。沿着通幽的小巷和古色古香的街道,离开古城回首而望, 徽州古城那宏大奇特的身影已深深镌刻在了我的记忆里,虽然仍有许多名人墨迹来不及细究深研,或许,这就是我下次再来的理由。

十一

江西兴国有个三僚村依托罗盘文化让旅游经济逐渐发展起来,而在黄山市徽州区却有一个被朱熹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的呈坎八卦村,将旅游经济做得风生水起。

踏着春雨滋润过的石板路,我们“春游江淮请您来”采风团的记者走进了这个徽州古村落。导游给我们介绍说,呈坎村古时候叫龙溪村,唐朝末年江西南昌府的罗氏两兄弟迁居到这里居定后,将龙溪村改名为呈坎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呈坎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

随着导游的脚步,我们走进了这个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流水潺潺的村子。村子里,二圳五街九十九巷与小桥、流水、人家融为一体,使村子有了不同风格的亭、台、楼、阁、井,祠、社,构成了一幅极具“梦里水乡”的美丽画卷,令人心旷神怡,流迹往返。

导游说,呈坎村是黄山旅游区一处宏大的古村落,目前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建筑100多处,其中有罗东舒祠、长春社、罗润坤宅等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其精湛的工艺、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和彩绘将徽派古建筑艺术中的古、大、美、雅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叹。

呈坎不仅被中外专家和各地游客誉为"中国古建筑艺术博物馆",而且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光是董其昌、林则徐等历代名人题写的牌匾墨迹就有30多处。1995年5月,呈坎村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并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推荐目录。

游走在这个水墨丹青似的村子,好像走进了古人摆下的八卦阵,"忱山、环水、面屏"的古代风水理论在这里展示得活灵活现。最牵动我神精的是村子里那涓涓清流,它们穿街走户,一路欢歌,以“上善若水”的情怀,发挥着消防、排水、泄洪、灌溉的作用。因各条溪水绕村穿巷而过,让呈坎村有了小桥流水人家、波光云影的灵动,元朝的环秀桥、明代的隆兴桥倒映在水中,让游客有了弄姿摆拍的绝好背景。村口那古人打更防盗、节日悬灯照明的更楼,更是古村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使村子凸显了以山为本,以水为魂的田园诗意。

据导游介绍,呈坎村共有五条街巷,呈南北走向;小巷与大街垂直交错,相互吟唱,呈东西走向。街巷全部由花岗条石铺就,两侧民宅鳞次栉比、纵横相接、排列有序、青墙黛瓦、高低错落、黑白相间、淡雅清秀,长街短巷犬牙交错,宛如迷宫一般。漫步其间,商铺林立,一步一景、步移景异、无处不景,让人觉得人在画中游,画在眼里走,其乐无穷。

村子里还有宋、元建筑各一幢,其中的长春社是宋朝时的建筑,明朝进行了修缮,是徽州仅存的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公共建筑;另一幢罗会泰的宅子是元代的建筑,呈正方形,高大精美、宛如古堡。呈坎村不仅明清建筑数量多,而且祠堂、民居、更楼、石桥种类繁多,仅三层楼的民居就保存了七幢。尽管这些古建筑十年动乱时期被大量破坏,但仍然占黄山市首位,而且类型丰富,风格之独特,在全国都属独一无二,并有"呈坎民居甲天下"的美誉。

呈坎历史上科甲不断、英才辈出、人文会萃,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高官隐士、高僧巨贾、诗人画家、史学家、制墨家、自然科学家。苏东坡在《罗氏族谱》中有“文德武功名留简竹,理学真儒后先继续”的评说。

呈坎村自宋代以后徽商兴起,贾而好儒,贾德结合,儒政相通,文化教育事业兴旺发达,在徽州文化历史发展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朱熹在《罗氏族谱》序中称赞"以进士发科嗣世家业赫,为歙文献称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呈坎钟灵毓秀、英才辈出、兴旺发达、经久不衰,是当之无愧的文化村和江南第一村,它的古建筑文化与江西省南昌罗家集的油纸扇文化一样,将在皖赣文化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二

游黄山,有一个地方尤其值得去,那就是棠樾村头的牌坊群。小时候,在南昌市安义县石鼻镇邓家村也见过一些石牌坊,而像黄山棠樾村这样七座牌坊逶迤成群连在一起的,我还是首次见到。

春天的油菜花将这处古牌坊群拥抱在棠樾村外一条光洁的石板道上。我们“春游江淮请您来”采访团的记者一边在石板道上拍照,一边听导游讲解着这七座牌里的感人故事——

棠樾牌坊群是徽商文化的活标本,按照“忠孝节义”的顺序排列,记录着棠樾鲍氏家族明、清两代四百年间亦官亦商的兴衰,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

第一座麻石牌坊建于明朝嘉清年间,距今已有450多年。牌坊四柱落墩,古朴雄伟,挑檐下的“龙凤板”上有“圣旨”两字镶在其中,横梁正反各有浮雕雄狮一对,英武异常。导游说,被皇帝表彰的鲍灿,一生并未做过官,但因教育子孙有方,其孙子在捍卫明朝江山的战斗中,屡建奇功,被皇帝“荣封三代”,特为其祖上立了这个牌坊,以示表奖。

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的“慈孝里”牌坊,是皇帝亲批“御制”。牌坊上铭刻的“慈孝诗”记载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元代歙县守军李世达部叛乱后抢劫百姓,凡稍富裕的人家,都在所不免。棠樾人鲍寿孙和他的父亲都被乱军捉获,乱军决定:父子二人要杀一个。在这种紧急情况下,鲍寿孙父子互相争死,一个说“杀我,让父亲活”;一个说“杀我,让儿子活”。正在争执不下的时候,林间忽起大风,声音犹如追兵,乱军仓惶逃窜,鲍寿孙父子免死于乱刀之下。后来鲍寿孙做了官,朝廷为了表彰寿孙父子的父慈子孝,特给棠樾御制了“慈孝里”石坊。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听到这个故事后,欣然写下“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并拨银两将“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缮。

第三、四、五座牌坊分别是“立节完孤”“乐善好施”“节劲三圣”牌坊,一座一座都有不少感人肺腑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节劲三冬”牌坊是为一位继母所建。据说这位继母在丈夫死后,历尽妇道,对前妻之子重于亲生,年老之后倾其家产,为死去的丈夫维修祖坟。这一举动感动了当地官员,打破了“孔孟之道”继妻不准立牌坊的常规,破例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与其他夫人相等的牌坊。虽然获此地位,可牌坊上的“节劲三立”的节字还是留下了伏笔:把节字的草字头与下面的“卩”错位雕刻,以表示继室与原配在地位上永远是不能平等的。

棠樾石牌坊群不仅和村中的男祠,女祠一起形成了黄山市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还与周围的古祠堂、古民居、古亭居、古亭阁、在皖南广阔的田园风光、秀丽的山光水色映照下,成为天然的影视基地,据介绍,《红楼梦》《烟锁重楼》等三十多部影视名剧都在此拍摄取景。

探研棠樾村的牌坊文化,记者认为与当下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有曲同工之妙,可起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效果。

十三

黎阳是我们这次“春游江淮请您来”的采风团冒雨夜泊的一个驿站。

夜色阑珊下的春雨,如银线金丝,将微州黎阳老街淋浴成一位刚出浴的少妇,令人如梦似幻、如醉如痴。这个位于皖浙赣边陲的商业中心与新安江码头的重镇,历经1800年余年的风雨沧桑,素有“唐宋之黎阳,明清之屯溪”的美誉。

雨帘下,灯光里,老街的麻石街面闪着银光,充满着朦朦胧胧的诗意,让镇海古桥、藏书楼,龙山寺显得格外娇美神秘。导游说,这里是传统的民间艺术中心,有吊狮、地戏、龙舟、黎阳仗鼓、隆阜抬阁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老街深厚的文化底蕴。

屯溪老街街巷幽深曲折,古朴依然,像一卷卷意境幽远的唐诗宋词,令人百读不厌;而黎阳老街却随着时代的步伐,发展成为餐饮酒吧集中的现代时尚街区,焕发出新时代的发展风彩。横跨在黎阳老街和屯溪老街之间的镇海古桥,在夜色和柔和的灯火下,如卧虹似弯月,婀娜多姿。导游说,这座古桥是隆阜财主戴时亮为嫁女儿独自建造,横跨在横江口上经历了四百多年的风雨,如今,它是通往黄山机场、西郊和江西婺源的重要通道。

游走中,记者了解到,黎阳老街由三条街区构成,分别是滨江酒吧休闲街区、特色美食街区及徽文化体验街区。整个街区以八座保存完好的百年徽派民居为基础,结合现代西方元素,新老建筑有机交融,让游客既能体会到千年古镇的厚重历史,又能感受到现代都市的时代气息。

霏霏春雨中,撑着雨伞行走在黎阳的街巷,我不禁吟起了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黎阳的夜,韵味十足,在雨水的滋润下,凸显着它的安详。五彩缤纷的光影投射到古老的徽派建筑的墙上,一种古今交融的景象在我心中珍藏。

夜泊黎阳,我感受了黄山市区的热闹,在这里都化为了宁静与安祥,在这片街市上,各家店铺、餐厅、酒吧造型各异,夺目的灯光将整条街都映照成斑驳的美,醉人的美。而长长的街道,五光十色的灯光与深不可测的夜空,交织成一首意境幽深的诗,永远镌刻在了我的心里,让月亮都失去了光彩……

十四

“春游江淮请您来”的最后一站,是黄山市徽州区的西溪南村。为了留下难以忘却的纪念,我先推出一张进入黄山景区的合影,以示我们来过和有始有终。

下了大巴车,徒步过了一座没有护栏的石板桥,沿着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水,迎着鸭子的欢歌笑语,在一片杨树林前,一个古村落便隐约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导游说,这就是有着1200年历史的徽州古村落——西溪南村。

西溪南村位于丰乐河南岸,又称丰溪、丰南、溪南。村子建于后唐,经五代、两宋,鼎盛于明清。村外的丰乐河像一条玉带蜿蜒而来,滋润着一片高大的杨树林,其中的每一棵都在淙淙的流水声中绿成春天的样子,让天上的云彩也逊色了几许,让鸟儿依恋地鸣叫其间。杨树林下,河滩洲上,满是不知名的野花奇草,河水中还有戏水的小鱼,给人一种超然世外、心旷神怡之感。

尽管西溪南村村民历来以农为本,而外出经商的人足迹依然遍布扬州、南京、杭州及江淮一带。村子里的古遗址遗迹也许要算老屋祠、老屋阁、绿绕亭、国园历史最为悠久的吧,文化品位和价值也可能是最高的。

驻足在这个以街为经、以巷为纬、东西贯通、南北通达的村子,见到的是街依溪行,屋缘街建,其南侧是杨柳成行,依依袅袅,万缕千丝,让丰乐河的潺潺流水多了几分妩媚,添了几许春情,增了几成醉意。

座落于西溪南前街北侧的果园,源自汉朝班固的《西都赋》,园主是巨富吴天行。相传唐伯虎、祝允明到西溪南作客时为其规划。园内有曲池、假山、亭台、书斋,且遍栽珍花异卉。园内有仙人洞、观花台、石塔岩、牡丹台、仙人桥、芭蕉台六景。据说园主人曾拥有百妾,花前月下,常见倩影翩翩;亭榭之中,每闻笙歌婉转。如今,园子被开发成高档民宿,让游玩徽州的游客也可享受一回园主的极乐时光。

按行程,玩罢西溪南我们就要各奔东西、打道回府了,而西溪南留给我的印象,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尤其是溪边的那一片青葱的杨树林,以千丝万缕的情愫,纠缠着我的情感,让我欲罢不能。更有那凫水的野鸭、淙淙的清泉、不设门票的村落,叫我何以忍心离开?

游了黄山,看了徽州古城,登了齐云山,走了西递、卢村、宏村、呈坎古村落,穿越了新安江画廊,夜泊了黎阳古镇,按理,我该心满意足了,然而,我却发现西溪南的美,是一种纯净的美。同伴也说:“看遍徽州古村落,唯有西溪南不一样。”

是啊,黄山的美,在松在雾,西溪南的美在河在桥在水,更有那烟火人家与文人骚客穿越时空的墨迹仙踪……

西溪南,此生我来过,无憾了!你是否记住我?反正我记住了你:石桥清流鸭戏水,杨柳春雨鸟栖地;古村民宿游客醉,烟火人家不思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