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行宾的头像

刘行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4/10
分享

感受西湖之美

阳春三月,和儿孙们一登上杭州西湖的游船,我就被眼前东风暖枝柳拂堤,画舫戏水波光碧;桃李绽放香风醉,游人如织彩蝶飞的美丽景致所深深吸引着。

在我的目光中,西湖之美,美在烟波浩渺的碧水,美在杨柳依依的“四堤”,美在湖心岛上的三潭印月,美在岸边一树树姹紫嫣红的花蕾,美在游客脸上的一盈盈笑意,美在水上游船的来来回回,美在三面林木合围一面吻着城市的吴侬软语,美在春雨如织的朦胧离奇……

坐在船舱里,游船在碧玉般的湖面上徐徐前行,船外的走廊上被拍照的美女们围堵得严严实实,我的目光只能偶尔从她们不小心露出的夹缝里偷窥到船舱外的风景,此刻,我感到船下的碧波是细细,是软软的,是带着清香的,是映着云彩的。阳光下,每一位游客都是心花怒放的,他们的脸上露着笑意,身上透着香气,眼里盛满了美景与醉意;船舱外,春风撩扯着美女的长衫短裙,梳理着她们的发丝,她们都 成了我眼里的风景;站起身来,只见远处若隐若现的苏堤、断桥、桃花织合成一条悠然而娇美的曲线……

游船到达湖中的三潭印月,我们下船享受其上的花笑柳垂、风香蝶飞,随处取景都是一幅绝美的湖光波影,都是一首桃李竞艳的诗,都是一帘柳丝依依的长卷……

西湖之美,前辈先贤已经写尽了她的娇媚,我只能傻傻的询问她的美究竟来自哪里?是不是来自环绕白苏、掩藏苏堤的层层叠翠?是不是来自摆拍的少男靓女?面对我的询问,阳光下,湖底的水草似乎也燥动起来了,呈现出翠绿的颜色,好像一群群舞者,穿着闪亮的裙子在水中起舞,舞姿是那样婀娜,是那么妩媚……

排队乘船上岸,穿行于桃红柳绿的白堤之上,人是香的,心是醉的,嘴是馋的,情是放纵的。女儿吃着烙饼,外孙啃着火腿糖,在堤上留过影,然后回望湖面,无数接送游客的船只和戏水的鸯鸳,将湖水搅得越发灵动起来了,柔柔的微风吹过,带着香气,在湖面泛起一层层微波。几条小鱼游到堤边,轻轻地、柔柔地展着尾,戏着水,让人感觉它们也在展示自己的娇柔之美,这种意境,这种清静,这种悠闲,让我忘掉了一生的疲惫。

西湖之水是醉人的,是碧蓝的,它静如处子,动则涟漪,用一种辽阔的姿态洗涤着我的心灵,让我忘记了世俗的烦恼、工作的压力、不健康的欲望,悠然回归到了纯净而高雅的世界,让我深刻感悟到了“上善若水”的意境。它有一种初恋般的魅力,有一种情人般的柔情,让我触之难舍,抚之润心,观之有悟,濯之有情。如果你是来自喧嚣的城市,你会感受到它的宁静与致远;如果你是来自阡陌乡村,你会感受它的清丽与博大。置身在湖区的任何一个位置,我恍如置身在美女怀抱,整个身心都被它的温婉、美丽所折服,它有一种圣洁的美、高雅的美、纯粹的美,美得让人敞开心扉,拥抱生活,热爱世界,容纳天下。

古往今来,西湖就是诗意的化身,就是文人墨客灵感的源头。在我之前,已有无数文人雅士为她写下了流芳百世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面对世界第一湖,无能为诗的我,也不禁诗意萌动——

人生无处除烦忧,劝君结伴游西湖;

满湖清波满堤柳,更有桃红绕芳洲;

断桥残雪诗意稠,更有烟雨入画图;

敢把西湖比西子,无人敢说我糊涂。

西湖之美,美在其掩藏了天下闻名的香火之地灵隐寺。进寺门之时尽管是人满为患,我们还是挤进了进去。灵隐寺是西湖怀中最早的古寺名刹,掩藏于西湖西侧的崇山峻岭之中,背依北高峰,面迎飞来峰,两峰挟峙,山地平缓,四周林青木秀,鸟鸣山幽,云飘雾浮。其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东晋咸和初年,慧理由中原云游入浙,行至武林(今杭州)山中,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于是,在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于峰后建寺,名叫灵隐。尽管不是节假日,来这里的游人与香客竟然是摩肩接踵,若大的一个寺院之地,竟然让我们无法自由行走。

隐藏于西湖之南的六和塔在钱塘江畔的月轮峰上,是吴越王为镇住钱塘江的潮水,派僧人智元禅师于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所建造,那时,杭州为吴越国国都。如今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也叫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清朝乾隆皇帝曾为其每层题字: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七宝庄严。

隐藏于苏堤北面的岳墓栖霞,在夕阳的照射下,好像镀上了一道道霞光,绚美绝伦,“岳墓栖霞”也因此而得名,并以此借喻一代名将岳飞的碧血丹心,尽忠报国,心昭天日。岳墓栖居霞彩之地,“栖霞”宣示的是民族英雄岳飞在《满江红》中所描述的“八千里路云和月”的高远意境。离离墓草映晚霞,清风伴月写丹心,当然也给美丽的西子湖增添了无尽的姿色。

在湖滨晴雨间一览西子湖畔的云山柳意与桃红湖韵,更是品鉴西湖阴晴雨雾的绝好处所。西湖之美不仅宜看,而且耐品,在春雨绵绵的早晨,漫步湖滨,但见细雨斜斜濛濛纱,雾霭茫茫薄薄裙,那景致真是水天一色,让西子湖风鬟雾鬓,若隐若现,为其增添了一种神秘、浪漫而迷人的“朦胧美”。

漫步在涌金池南的钱王祠,细细观研苏东坡的《表忠观碑记》,让我了解到吴越国三代钱王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五代时期,消弭兵戈,安居人民,最终纳土归宋的事迹。“钱祠表忠”既写出了杭州百姓对钱王功德的永世不忘,更展现了西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其平添了文化之美。依碑留影,文人的风度定格于心中。

西湖之美,不能不提杨公堤的啊,它自北而南的第五桥遥对着南高峰、三台山,据导游介绍,自南宋到明代,因为其附近有三贤祠,这里德贤汇集,因此桥名题为“景行”,原意指大路,这里比作崇高光明的德行,既表达了后人对杨孟瑛浚湖筑堤、惠及杭州百姓和西湖德行的景仰之情,也点出了三贤祠景致的遗韵贤风。漫步其间,人行景移,德高心贤,移步换景,好山好水,目不暇接,更有熏熏德风拂人面的淡然而舒适。

西湖之美,还因为三台云水集浙江山地和江南水乡风貌于一身,它以浴鹄湾景区为核心,东靠杨公堤,西临三台山路,北至乌龟潭景区,南到虎跑路。这里不仅有先贤堂、黄公望故居、黄篾楼水轩,还有武状元坊、霁虹桥、三台梦迹。三台山景区的茶楼是杭州茶楼的一大特色,飞檐仿古的建筑,亭阁宛然,花木葱茏。中午,在其左侧的茶台前品茗休息,见到外孙与来自宁夏的一位小朋友亲如故友地打闹,劳累全消,童心顿然回归。

西湖之美,美在其柳丝无处不在,桃花处处盛开,景景有柳,处处花开。世闻西子湖堤美,斯处桥楼最动情,抬头雷锋塔,低头西子湖。漫步西子湖,断桥边的桃红柳绿构成了“柳浪闻莺”的绝美意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水墨画卷跃然眼前。

西湖之美,美在其南、西、北三面环山,东邻美丽的杭州城区,南部和钱塘江隔山相邻,湖中白堤、苏堤、杨公堤、赵公堤将湖面分割成若干水面,营造出“湖中有岛、鸟中有景、景中有画、画中有船、船中有人”的人间天堂之美,而其周围的群山,以西湖为中心,由近及远,将整个湖区的景色划分为四个层次,构成一幅绝美的立体画卷,镶嵌在灵山秀水间,扮靓着杭州的容颜。

西湖之美,美在其完美的“养育功能”,她像一位美少妇,功能齐全,调节着杭州的灌溉济运,通过河渠和闸门,为杭州市区及周边的农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协助调节着钱塘江的水位,为杭州的内涝排难解忧。其灌溉效益的发挥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着密切关系。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时查访民情,得知下塘一带一千多顷耕地都仰仗西湖水灌溉,但当年湖堤倒塌,湖水难以存蓄,农田连年干旱。于是,他在唐长庆三年(823年)带人重修湖堤,建水闸,修渠道、管道和溢洪道,增加了蓄水量,完善了供水和防洪工程,形成人工水库,并以江南运河为灌溉干渠,与下游一些湖泊联合使用,灌溉钱塘(今杭州市)、盐官(今海宁县)一带土地千余顷。为更好地发挥西湖水利的效益,白居易亲自制定了严密的管理制度:规定大雨季节要严密防范溃堤;水位过高时由预留的“水缺”泄水,再高时同时启放水闸和水涵。

五代和北宋时,对西湖进行了多次整治。苏轼出任杭州知府时,湖中葑草繁茂,淤积严重,他调军队进行疏浚,并利用疏浚的葑草和泥土修建西湖风景堤。后人为纪念苏轼的功绩,将该堤称为“苏堤”。如今的苏堤春晓仍然是西湖胜景。南宋时,杭州城区人口已超过50万,居民用水仍取于西湖,有专门沉沙与净化水的设施。当时,城内河渠既作为运河的输水线路,又是京杭运河向城内的延伸,也取水于西湖。元代以后,多次进行修治,其中以明代杨孟瑛主持的一次成效最为显著。由于泥沙淤积,陆地继续向大海推进,杭州城的地下水质逐渐淡化,西湖向城内供水作用减小。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西湖的整修和开发作了大量工作。20世纪80年代引钱塘江水作为西湖和城内河道水源,为西湖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

西湖之美,美在联接杭州市区与风景区的白堤。它像一条美丽的纽带从西湖区孤山路直达“断桥残雪”,止于“平湖秋月”,这条长约2里的纽带在唐时称为白沙堤、沙堤,宋、明又叫孤山路、十锦塘。白堤横亘于湖上,更像一条水上彩色的飘带,把西湖划分为外湖和里湖,将孤山和北山连接在一起。阳春三月的白堤啊,更是桃红柳绿,蜂鸣蝶忙,游人如潮。

西湖之美,美在其众说纷纭的传说。探究其美之成因,更是游西湖一种美的享受与知识的涵养。据介绍,1921年,我国科学家竺可桢通过详细的实地调查研究,认为西湖是一个泻湖。竺先生以科学原理来解释西湖的成因,他认为西湖本为海湾,后来由于江湖挟带泥沙,在海湾南北两个岬角处(即今吴山和宝石山)逐渐沉淀堆积发育,最后相互连接,使海湾隔绝了大海而形成为泻湖。

而另一种说法却是西湖本来是与海相通,宋文帝时钱唐县令刘道真在《钱塘记》中记载,东汉时钱唐郡议曹华信为防止海水侵入,招募城中士民兴筑了“防海大塘”,及成,“县境蒙利”,因这个原因,连钱唐县治也迁来了,这就是今杭州市的前身,西湖从此与海隔绝而成为湖泊。这一说法为历代学者所承袭,并流传下来。

不过,还有筑“防海大塘”之说,其功能应是防御海潮冲击吞没陆地的捍海塘,但这并不能理解为华信在吴山与宝石山之间,建起一条拦洪蓄水大坝后而促使西湖的形成。

还有人认为,西湖是因火山爆发﹑岩浆阻塞海湾而成为湖泊的。西湖南、西、北三面群山怀抱,东面是平原,西北面的葛岭、宝石山由火成岩中的流纹岩和凝灰岩构成。在西湖边的宝石山上存在着一条古代遗留下来的火山通道,经多年科学检测,整个火山通道向南延向西湖,出露面积约2000平方米。有地质专家认为,约在1.3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在西湖一带发生了强烈的火山喷发,由于岩浆外流而使地壳内部空虚,最后火山口陷落成了洼地,这洼地就成了以后西湖的基础。

西湖之美,美在其流传着《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苏小小》等美丽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的“断桥相会”“白娘子被压雷峰塔”等情节与西湖十景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传,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一起琢磨了许多年,白玉就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后来,这颗宝珠被王母娘娘发现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把宝珠抢走,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王母不肯,于是就发生了争抢,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间,变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下凡,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

西湖之美,美在有看不完的景点,写不尽的诗意,导游介绍说,整个景区有100多处公园景点,包括三秋桂子、六桥烟柳、九里云松、十里荷花景观,并有“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三评西湖十景”之说,有60多处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0多座博物馆。西湖还有白居易、苏轼、杨万里、欧阳修、厉声教、辛弃疾、林逋、柳永等诗人留下的无数诗词,以其湖光山色和文化底蕴,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眷顾,在文学方面留下了《武林掌故丛编》《西湖梦寻》《西湖集览》与新旧《西湖志》《湖山便览》等记载了大量关于西湖和古代杭州的史迹掌故,我就是在这里研读一生,也不一定看得完,写得尽……

游西湖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次人格素养的升华,是人生胸怀的拓展,是诗意灵感的勃发。不来,终生遗憾,来后,余生恨不能留在此地,因为,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钱塘第一福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