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宁卬的头像

宁卬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22
分享

古镇叙旧忆流年

“双龙古石桥”北端便是泰安市的大汶口镇,父亲说这里是自己小时赶集最喜欢去的地方。

大汶口镇是驰名中外的原始社会“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地,为历史上着名的商埠重镇。大汶口镇政通人和,自古以来也是汶河南北两岸经济、文化资源交往的窗口和枢纽宝地。它处于山东省“一山(泰山)一水(汶河)一圣人(孔丘)”旅游热线,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越,文物景点、名胜古迹众多。除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汶口文化遗址”外,另有古建筑“文姜城遗址”、“山西会馆”;康熙皇帝南巡时修建的“行宫皇营”;明隆庆年间修建的“江北第一古石桥”(即“双龙古石桥”)文物景点和汶河古渡口、历代帝王封禅之地“云亭山”等多处自然景观,其中最着名首推“大汶口文化遗址”。

从“双龙古石桥”上岸行走数十米见有一拱形涵洞。父亲说这是控制水流的闸门,也是进入泰安大汶口镇的城门。进入城门后,我们在旁边的墙壁上见到一块泰安市政府于二零零三年七月镌刻的“重修大汶河明石桥记”石碑。上面清晰记载着“双龙古石桥”修建的年代及姜石匠“捐资倡修”善举事迹。石碑后面不远处有一破旧明清建筑风格院落。父亲说此处在抗日期间曾为日军“红部”所在地。再往前走便进入了通往街道的小巷。两旁古老房屋和地面磨的发亮石板上,依稀流露出岁月沧桑的痕迹。我和父亲在小巷行走直至街道,但见人迹稀少,市面清静,并非像以往那番“繁华热闹”,反倒令人感到有种萧条冷落之感。我们向旁边一家药店老板问其缘故才得知:因镇子扩建新区后,许多商店迁至新街道,故老街遭致“冷落”。

“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大汶口镇东北方向。这里是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典型遗存地点,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共列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处。它于一九五九年修筑铁路时被发现,并在一九七四年和一九七八年进行了两次发掘。 遗址墓葬分布在大汶河南北两岸,总面积八十余万平方米,距今四千五百年至六千四百年历史。在博物馆里可以见到遗址中发掘清理的一些生产渔猎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墓葬物品。从一些随葬品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成员内部已经开始了贫富差异分化。墓葬遗址出土了的器物以彩陶最具特色,一些器皿上刻画了类似象形文字的符号。出土的大量石器表明了当时人们生存、生产的主要手段是使用石器,是人类生产技术上的一大进步,标志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母系氏族公社向父氏族公社过渡及原始社会的解体提供了宝贵资料。

我和父亲在遗址和博物馆留影后,沿着公路返回。途经一村旁见有对老夫妇闲坐,父亲便上前与老翁交谈片刻,彼此方知在小时就已熟识了。父亲小时后爱好吹啦弹唱、写写画画;又好打扮衣着装素整洁;加上担任儿童团长,故在此一方孩子们中也是个“小有名气”的角色了。老夫妇热情让座,我们借此也休息一下。

既然是儿时旧识,父亲与老翁开始叙旧。两人谈到了儿时怎样率领着各自庄里的孩子们互相斗殴;又如何躲在壕沟里,偷偷观看国共双方军队交火作仗的情景。老翁说当年打仗真邪乎!整个庄都驻扎着军队,每家每户也都成了士兵交火抵抗的堡垒。每打完一次仗,村外河沟里都布满了尸体。野狗到处死撕咬尸体,直吃得两眼发红。……听父亲和老翁如此一番交谈,可想而知当年的鏖战场面之惨烈。

见天色已晚,我和父亲告别了老翁夫妇。途中我向父亲问其庄名,父亲告之为“卫家庄”并说此处是一块风水宝地。这个庄解放前夕出了好几个国民党当大官的,后来跟着蒋介石去台湾了。待我俩行至公路旁见有一石碑竖立,上书“卫驾庄”三字。我赶忙向父亲示意,他见后哑然失笑说道:“一直都管这叫‘卫家庄’,没承想竟然是一字之差!”我仔细看了下方一段文字,才知道清康熙皇帝南巡时曾在此村建有行宫,亦称“皇营”,此村被赐名为“卫驾庄”。行宫始建于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年)至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年)间。康熙六次南巡均在此处下榻休息。之后干隆皇帝来过两次后行宫再未使用。咸丰十年(一八六零年)行宫遭人为破坏殆尽,至今仅存部分地基和废墟。可惜!倘若行宫尚存,游览一番不枉此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