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亚民的头像

李亚民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012/29
分享

永远的牵挂

 

永远的牵挂

——记寺河乡第三任党委书记苗鸿伟

李亚民


寺河山上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寺河山生存环境还很恶劣,机关干部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苗鸿伟服从组织安排,走马上任寺河乡党委书记,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任书记。上任后的苗鸿伟创造了人间奇迹,创造了五个第一。

第一个倡导机关干部下村工作走着去!

第一个号召不借公家一分钱,不买树木一寸!

第一个推行“以果为主”,栽植“万亩苹果园”的方针!

第一个起草制定寺河乡《九号文件》,申请取消“缴公粮”!

第一个召开四千人的种植苹果树宣誓大会!


认识苗鸿伟书记是在九十年代,他是三门峡地区比较有些名气的诗人,我是文学青年,圈子里都喊他苗老师。机缘巧合,三门峡作家协会组织的采风活动:去卢氏县瞻仰曹靖华故居;看望一位自费创办“春萌诗社”的诗人木林森。

我记得一路苗老师很健谈,都是文学方面。那时我就觉得苗老师知识渊博,见多识广,出口成章,顿时对眼前的苗老师肃然起敬。

在我们完成采风后,苗老师提出到卢氏五里川乡顺路看一下他的工作进度:三门峡市财政局扶贫包村在五里川,苗老师是驻村工作队队长。

苗老师的角色转换很快,思路敏捷,在去五里川路上,又开始给我们讲五里川的基本情况,怎么困难,他们驻队怎么争取扶持,包括给五里川盖了一所学校,学校的名字叫“希望小学”等等。

按照苗老师的意思我们又拐到灵宝寺河,是他十几年前当书记的地方,他要看望几位老伙计、老战友。还到了寺河乡财政所,一位姓董的所长接待了我们,他们当时谈话时的表情,我一直觉得很亲切,说亲切只是我所看到的皮毛,其实有内在的东西。

采风结束,我撰写了一篇《希望在心中》发表在三门峡日报上,表达的是苗老师对五里川的希望,还有对寺河山的希望。

那个时候,说实话,很长时间我的脑子里都一直环绕着苗老师和老“伙计”、以及董所长的这些表情,但又似乎不明白这种情怀,因为我对苗老师的印象只局限于文学。

今天我才真正明白了:那表情是一种信任、一种默契、一种浓浓的战友情、一种尽在不言中。

当时,我也知道苗老师曾在不少单位当过领导,但我从来没问过一句,既是苗老师偶尔说出来一句半句在什么单位干过,我也是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没往心里记过,因为我只痴迷文学。


直到今天,市文联下发“讲好灵宝苹果故事,助推果业百年振兴”主题采风创作活动的文件,以作家协会创作为主。为了很好落实创作,我先细细看了一遍安排的采访对象,不看不知道,一看惊一跳,竟然有我在文学界崇拜的苗鸿伟老师。

为了写他,我采访了很多知情人士,还从网上调到很多资料,《果山王国》一书和《红色接力棒》一书,书上《创业者之四——苗鸿伟小传》一文、《一位共产党员在光棍岭上的沉思》、《笑出来的泪滴》、《苦难的圣母》等等,我都迫不及待、如饥似渴的看了一遍又一遍。每看一遍都有一遍的感受,感受最大的是震撼,甚至掉泪,眼前好像回到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回到那个白雪皑皑的冬季,回到苗鸿伟书记在窑洞里点亮的那盏灯。

原来,文人也能干出这么惊天动地的事迹,文人也能干出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丰功伟绩。我更加敬重苗鸿伟书记,更加崇拜苗鸿伟老师。

在一个多雨又浪漫的季节,我约了丽妹、鱼妹、绿叶驱车同行,路上无心赏雨、无心看景、无心享受这滴答滴答,漫天飞舞的雨中情调,一门心思快点见到文学偶像、寺河山功臣之一苗鸿伟老师。

一进门,听到的还是声音朗朗,热情地让我们入座。路上丽妹讲到苗老师得病了,身体不好,记忆力下降,估计给我们也说不出什么。就在这相见的一瞬间,我觉得岁月在苗老师身上似乎一点没有改变什么,又似乎改变很多,唯一不变的是这些年他一直梦牵魂绕着寺河山,牵挂着寺河山的发展和前进。

我临苗书记坐下,看到他身边的书籍:《新华汉语词典》、《通用规范汉字字典》、《红色接力棒》、《果山王国》、《少年漂泊记》、《七侠五义》、《陈永贵传》等等,词典、字典我知道这是每一个写作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书,尤其引起我们极大兴趣的是《红色接力棒》、《果山王国》两本书,分别是1992年和1996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非常珍贵,这两本书是书写寺河山历任历届的,上到乡党委书记,下到一般果农,这些曾经在寺河山这片土地上战斗过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


书中有几个篇幅写的是苗书记。我们以无比崇敬的心情重新聆听了发生在他身上和他身边的故事。  

借用苗书记一副对联:新路悠悠,勇敢担当彰大道;月光淡淡,真诚奉献颂清风。

那是1979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天寒地冻,坑洼地带还有厚厚的积雪,路滑难走,摔跟头时有发生。苗鸿伟来了,乡里连工资都发不下来,去各村工作没有交通工具。他就给大家制定政策,并带头做到公款不借一分,树木不买一寸(那个年代,计划经济,做家具,买木材需要批计划才能买),往各村去工作靠步行,若自己找车费用乡里不报,自行解决。短暂的停留他觉察到干部们个个嘴上说扎根寺河山,心里却打着想走的小九九。为了稳定住机关干部的心,他亲自撰写了一首《劝君莫唱离山歌》的诗歌,并谱曲。摘:流动特区话寺河,积习远矣世同愕。百姓多变姑不论,干部离山亦特多……

每次开会都让大家唱,挨个唱,唱的大家脸发烧,心颤抖,同时,大家看到了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决心,看到了苗书记在寺河山干下去的决心。从此大家劲往一处使,稳稳的干下去。

苗书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放下行李,去各村调研,一头扎下去,一干就是一个月才跑完了村村庄庄,各家各户,他做到了对村,对人,对周围环境心中有数。

年关来临,村民连吃顿饺子的白面都没有,他决定想方设法解决目前老百姓的燃眉之急。他找到粮管所,工作人员告诉他细粮都拉到山下去了。他非常生气,拟好汇报和申请材料,亲自打印装订好后,背上书包立即下山,找到县委领导。领导被苗书记的真诚打动,被苗书记为民请愿的决心感动,领导很重视,急事急办,立即给寺河山调拨一万斤白面,连夜拉到山上。苗书记亲自挂帅把白面分到一家一户手中。临下班时,发放面粉的表格上有一户姓张的人家没来领面粉,苗书记着急问怎么回事,原来,这个张家四口人,男的六十多岁,是个聋哑人,父母亲都近九十岁了,体弱多病,媳妇前几年不在了,还有个女儿带点智障。村干部说,这家估计就没有听到喇叭通知吧。苗书记打听张家住在哪里,村书记说不远,用手比划着,拐两道弯,再下去一个小坡就到。村书记还说看着很近,但路上有些路段估计积雪过膝,不好走。苗书记一听,你们先回家吃饭,我把白面给他们家送去,几个村干部要给苗书记带路作伴,都被苗书记善意拒绝了。苗书记把装着白面粉的口袋搭在肩上,脚穿黄色胶鞋,裤腿用腰带裹起来,看着就像当年红军长征的样子,很精干,也利索,再加上他四十多岁,正是劲头十足的年龄。走着走着,真是不好走,他走走停停,喘着粗气,呼哧呼哧的,跌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再跌倒,就这样,看着很近的距离,他用了三个多小时才走到,见到那家人时,两位老人几次要从炕上起来给苗书记作揖,苗书记制止了,顺势坐在炕边与老人拉开了家常话,问寒问暖。老人瞅着苗书记直掉泪,拉着苗书记的手一直不愿意松开。那天苗书记回到住室时已经深夜,他再次确认了白面领取无掉一户时,才放心的上炕呼呼大睡,和他一块下乡的干部知道,苗书记是太累了。那年春节,村民们吃到了白面饺子,大家都在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党给寺河山派来这么优秀的好干部。

那时,没有歇息的机会。苗鸿伟书记在传达了中央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文件之后,结合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特意带上乡党委组织委员王项立,来到磨湾村蹲点调研。

进村后,村里的李金雄就把他俩安排在一孔旧窑洞住下。晚上,跳蚤、虱子爬上身,咬的他无法安静下来,就这,当时主人还是把自己住的最好的房间让给了他。也就在那时由于长期住在潮湿、阴冷的窑洞里,苗书记得了痔疮,落下了病根,往往在开会时犯病,疼痒难忍、坐卧不安,同事关心问他,他说是难言之隐,一笑了之。

苗书记靠着一盏油灯照耀着他,一边看书一边思考,力求吃透上级政策,又能把握寺河山的脉搏。怎么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要改革、开放、搞活。咋办呢?终于在深夜里、在窑洞里、在油灯下,灵光一现,四个字一跃而出;“以果为主”。

寺河山,95座山头,93条沟岔,前人走过的艰难之路,如今他会更难,他这个父母官,如何让老百姓尽快富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是苗书记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反复推敲的“以果为主”,适合寺河山的山情、乡情和民情。他秉灯执笔,写下了“以果为主,粮食自给,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话语。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动手起草了《关于开发山区、建设山区、迅速改变山区面貌的意见》,通过乡党委讨论通过,形成了寺河山人人皆知的《九号文件》。

在《九号文件》贯彻之前,他没有忘记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书上记载:他怀揣着《九号文件》,回到县城,趁着夜色,来到了县委书记刘振邦的住处,刘书记发话了,表示愿意拿这个报告到常委会上讨论,并且认为这是一个因地制宜的好构想。但是寺河乡一年的200万斤的缴公粮任务要取消,这就难住了县委书记,看苗鸿伟书记的态度,是坚决要求取消缴公粮,刘书记连忙摆手:“这个问题恐怕难办,苗鸿伟,我劝你不要得寸进尺。”苗书记笑着说:“刘书记,你既然肯磕头,就要舍得作揖,寺河山的村民不会忘记你,如果缴公粮任务不取消,恐怕我这个党委书记就难干了。”他的软硬兼施语言,是冒着丢掉乌纱帽的危险说出来的。

在等待县里开会研究结果前夕,他主动出击,为了寺河山的村民能安心种植苹果。他找到粮食部门磨破嘴皮。从县里到洛阳地区到省里,再从省里到洛阳地区到县里,来回往返,打通各个环节,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得到了答复,上级联合下发文件,寺河山的缴公粮任务由原来的200万斤,减免一半,只缴纳100万斤。

回到乡里,苗书记有点小兴奋,但他心里的疙瘩,无以言表,从此全免缴公粮也就成了他的一个心病。现在他要振作起来,不管咋样公粮免去一半,那也是天大的好消息啊。他通过有线广播向辖区的11个村70多个组100多个自然村进行播放这一喜讯。

寺河山沸腾了,欢声雷动。又顺势出台1124的口号。即:叫响一个口号:寺河山要栽救命树!喊出一个声音:寺河山要栽摇钱树!每个人的目标:为2亩苹果园而奋斗!全乡的目标:为40万棵苹果树而奋斗!

这一口号响彻了寺河山的沟沟坎坎,在寺河山上空久久回旋。

接下来就是紧急动员,召集乡干部,背上镢头,带上水桶,来到磨湾村的村头。这是一次三级干部会(乡、村、组),目的就是贯彻《九号文件》,落实以果为主的建设方针,制定三年规划,研究具体措施。会议采取现场办公。整个会议给人一个印象;说真话,动真劲,干实事。每个人脑子记下两句话:一人两亩苹果园,三年要栽40万棵苹果树。

窑洞里又亮着那盏灯。灯前坐着两个人,一个是苗鸿伟,一个是他的副手王龙水。英雄所见略同,达成共识:栽苹果树分类指导,小区域因地制宜。他们根据寺河山的山形地貌,将全乡划分为三个区域,第一个是果粮林区,包括刘柏、上埝和南埝等村;第二个是果林粮区,包括新村、后河和寺河等村;第三个区域林牧果区,这些地带山高坡陡,荒山面积较大,适宜抓好材林的同时,兼顾牧业,保证栽种适量的苹果树。各区域保证重点。乡干部分片包干,包村驻队。

苗书记喜欢独立思考,说话一针见血,办事雷厉风行。

果树栽种的前几年,没有挂果,没有经济效益咋办?这个问题摆在苗书记的面前。有一天,苗书记来到了坡根村,发现村民刘海的田地里摆满了土豆,拿一个过称,二斤重。就问刘海咋种的,刘海说:“没有啥高招,只要侍候好了,就行。”他种了七分地,产量3500公斤,卖的钱可以买几百棵苹果树苗。苗书记一听连连叫好,激动地说:“对呀,苹果挂果前照样种土豆,一长一短,互不影响,一下子解除了我们目前的大难题。”

果树挂果了,是大喜事,但运输又遇到困难。1981年寺河山的苹果运输非常困难,全靠肩挑人背,费时费力,果面还会擦伤。苗书记紧急动员大家修路,整整大干了一个冬天和一个春天,终于修通了十华里沙混石公路,一下子汽车就直接开进苹果园了。

1982年是一个难舍难分的年份,苗书记接到调动通知,到灵宝县财委任副主任职务。他心里很难过,但还得听从组织调动。临行前他要再看一看这里的山山水水。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苗书记踏着山间小路,闻着芬芳的苹果花香,三天时间,转完了寺河乡所有的自然村,走到哪里都是热情的笑脸。回到乡里,他将王龙水、罗麦全和张周等几个同志叫到他办公室,以茶代酒,举杯话别。谁也不说话,就这么一杯一杯喝了很多茶水。他们几个默默记住了苗书记的优良传统,不争名利,不争权力。“以果为主”的方针,未来蓝图的远景把大家的心拴在了一起,碰杯喝茶坚定了把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并在寺河山深深扎根。

寺河山是苗书记最得意的地方,也是他最牵挂的地方,离别时,他的两行泪珠子滚落在这片土地上。

调走后,苗书记很内疚,常常说他是带着“尾巴”离开寺河山的,“尾巴”就是没有把寺河山人民的缴公粮全部取消的事儿办好。当他在县财委任职以后,粮食局刚好隶属财委,苗书记说:“我是第一次利用手中的权力,老话重提,硬是把寺河山剩余的100万斤缴公粮全部取消了”。文件下发到寺河山后,苗书记长长呼出一口气,终于这个“尾巴”让他释怀了。这时他才觉得自己真正为寺河山人民办成一件大事,只有这样才能让村民专心、继续搞好万亩苹果园。

苗书记后来又调到商业局当局长,无论走到哪里时刻没忘记寺河山,他开班子会议研究决定,批给寺河山100台电视机。寺河山成了河南省第一个高山电视村,党的政策及时传播给寺河山的父老乡亲,那时的场面呀,乡亲们真是欢声雀跃,奔走相告。


在苗书记任职期间,寺河乡曾获得全国农业战线十面红旗称号;河南省山区建设十面红旗称号等。我们问他自己获得什么奖项时,他说:“工作都是同志们干的,我从来不给自己弄奖,无论什么奖都奖励给具体干实事的干部和果农。”其实,不管是乡机关集体还是乡干部,以及果农,获得的奖太多太多。苗书记说老了记不住了,他现在唯一记得就是牵挂寺河乡的山山水水。

苗书记在寺河山时曾经说过:“寺河山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如今,苗书记看到了现在的寺河山,苗书记觉得他的预言得到了满意的兑现,他还说要感谢灵宝现任的班子,感谢他们给寺河山带来的日新月异,面貌全新,以及果农们回荡在果园朗朗的笑声。

寺河山,牵挂着他,还是他牵挂着寺河山?从年近半百到耄耋之年,苹果,苹果,寺河山的果子,香蕉苹果、印度苹果、小国光苹果、小冬青苹果、还有少量的富士苹果,从他的心中、他的手里开始了扎下根来,开花结果,年复一年……

他说:“无情岁月把人变老了”、“干啥说啥,那时我的脑子可清了。”苗鸿伟老人的双眼炯炯有神,说起寺河山的苹果,掷地有声,如数家珍。(注解:一、乡是公社;二、村是大队)(曾发表中国金城传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