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吕瑞杭的头像

吕瑞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1/18
分享

几代人的读书梦


看到读研的儿子,发奋努力,心中感到欣慰。儿子的读研梦让我想到了我和父辈的读书梦。回味着几代人的读书梦,心里有种一步一层天的优越感。

小时候听父亲讲过,爷爷那代人几乎都是睁眼瞎,没有读过一天书,刚刚挣扎在温饱线上,哪里有条件去读书?

父亲当年是“高小”(相当于今天的小学高年级水平)毕业。读书尽管艰难,但依然完成了学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父亲读书的业绩已经相当不错了,在村子里可算是有学问的人。父亲有文化,在村子里做过大队会计、小队会计。虽是“斤斤计较”的工作,却账目清楚,秋毫不差。生产队分田地、分粮食、记工分总能留下他忙碌的身影。父亲凭着他读书学到的“文化”,和谁搭伙计,都能做到账务分明。母亲常说,你父亲是个读过书的人;村民常说,你父亲是个“文化人”,这些或许是对父亲最高的赞誉。

与父亲相比,母亲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母亲幼时,家中条件一般,但姥爷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母亲只进过三五天学堂就下地干活,窨子里织布,操劳家务……各种事情将她“栓”得紧紧的,没有一天的停歇。以至于母亲长大以后连自己的姓名都不认识,更谈不上书写了。母亲只见过几天的书本,连书本的反面正面也分不清。为了能读书,母亲夜里不知道流过多少泪,后来,读书终究成了泡影。

母亲没有读过书,不识字,便很少进城。一则不认识粮票、布票,买不了想买的东西;二则怕进城走错了“门”,弄出笑话。

母亲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她极力主张让孩子们去读书。在那个物质生活还不十分丰富的年代,她和父亲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们去读书。孩子们很争气,大多读完了初中,有的还读完了高中、中专。

我身在其中,切实体会到了“供”一个学生读书的不易。当年,生产队以“工分”为依据分粮食。读书的学生是真正的“白吃”。能下地干活的人越少,家里挣的工分就越少,家里所分的粮食就少。当年我们村里有一户人家生活困难,姐姐为了能让弟弟读书,主动放弃了进校读书的机会。几十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楚地记得当年父亲送我读书时的情景。他说:“能外读书不容易,你一定要吃饱饭,不能垮了身体,不要惦记家里……”。父亲的殷切希望,朴实无华,却写出了人间大爱,饱含了深深的读书情。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我读书更加刻苦、努力。九十年代初,顺利进入省城读中专。

我接过父辈的接力棒,供儿子读书时,家里的条件优越了许多。为了能让儿子安心在县城读书,我们在县城买了房子,给他提供了一个舒适的读书环境,让他衣食无忧,专心读书。一路走来,儿子从初中到高中,再到读大学、读研一路绿灯。

几代人的读书经历,让我清醒地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生活条件的改变让人们读书有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读书由梦想变成了现实,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有了质的飞跃和提升。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家庭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如同历史的车轮,一定会载着人们奔向更加幸福的小康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