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学文的头像

苏学文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小说
201903/06
分享

人民的权力连载

 瀛州市纪委前任书记牛顺之任满这一届也到龄了,可是没有来得及卸任,突发心脏病医治无效,便匆匆地给生命画了个句号。省委之所以下派章天翼到瀛州市任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不仅仅是因为瀛州市纪委书记出现了空位,更重要的原因是瀛州市的政治生态让省委产生了担心和忧虑。

周建明是从省发改委空降到瀛州市任市委书记的。前任市委书记调任邻省任副省长后,市长许琪光有希望升任市委书记。可是,不知什么原因,省委把周建明空降到瀛州市任市委书记。许琪光想不通,想不通也没办法,只能私下里生闷气发牢骚。毕竟许琪光是一市之长,在仕途上摸爬滚打几十年,明白官场上道道,不好去论理。许琪光是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干到市长这个职位的,十分明白升迁有升迁的道理,不升迁也有不升迁的理由。总之,一个在组织的人,就要相信组织,依靠组织,如果和组织较劲,组织不会买你的账。

其实,周建明和许琪光也没有什么个人恩怨。刚开始,两人之间关系还不错。许琪光是个明白人,他知道即使周建明不来,还会有张建明、李建明来,自己没有当市委书记,不是因为周建明,而是因为上级“组织”。许琪光自知干满这一届,年龄也到杠了,不再有什么非分之想。因此,他不想和周建明争高低。周建明头一年也很尊重许琪光,大事小事都和许琪光通个气,商量着来。但是,周建明毕竟是市委书记,一元化领导就涉及到管全面,一个地方如果党委只务虚不务实,不管政,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形势下,就会成为一个空架子,党委一把手的思想和意志就很难落到实处。党政有两个“一把手”,但党领导一切。一把手如果手中没有权力,那还叫什么“一把手”?只有权力才可以指导实践,只有掌握了权力,才能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也才能出政绩。

周建明开始布局,着手掌控绝对权力。控制权力首要就是控制人,就是用干部。周建明虽然是市委书记,但在瀛州市没有班底,也就没有根基,不像市长许琪光,从参加工作就没有离开过瀛州,从基层乡镇干起,同学、同乡、同事遍布各个角落。可以说,许琪光打个喷嚏,身边就会起雾。但毕竟许琪光只是市长,在瀛州市还不是绝对的“一把手”。前任市委书记升迁后,瀛州市政治环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又面临着一次重新洗牌,原来形成的权力平衡发生了倾斜。周建明上任不久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作为一把手,如果没有控制全局的权力,就很难把控全市的局面,指令就出不了市委,就有可能沦为“名誉书记”,自己的指示就可能只落实在文件和会议上。周建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到县区调研后,开始调整部委办局的领导干部。调整领导干部是一次权力的平衡和角力,也是干部们的一次重新站队。在中国目前的政治生态中,一个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升迁,凭的不完全是能力和水平,多数时候凭的是机遇和运气。如果没有机遇和运气,能力和水平再高,掌握你仕途的领导不熟悉、不了解你,或者是对你没有好感,那么你只能是一块含金的石头,被扔在那里默默无光。如果机遇来了,领导发现了你,对你又有好感,你再不失时机地展现出你的能力和忠诚,那么,在领导的眼里就成了一块金子、一匹“千里马”。

只是千里马不行,还需要有伯乐。

一个地方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人大常委会,而在党内最高权力机构是党委常委会。省委、市委的书记一般都兼人大常委会主任。也就是说,人大的权力掌握在书记的手上。一般情况下,常委会组成人员有书记、市长、副书记、纪委书记、政法委书记、常务副市长、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秘书长。

周建明要想在瀛州市站稳脚跟,就需要培植自己的势力。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他必须要有自己的队伍,光杆司令不行!周建明开始“招兵买马”。先是从任过职的单位调一批自己信得过的部属到瀛州市部委办局来任职,充实自己的力量。接着就是全市调整干部。市委调整干部,首先要酝酿。“酝酿”就是权力寻求平衡点。在酝酿阶段,组织部会根据各个常委和人大、政协的主要领导推荐的人选,在部委会上进行甄别和筛选,而后拿出一个候选人方案向一把手书记汇报,书记定夺后,进入第二个程序,“书记会”通气。书记会人员由书记、副书记、市长、组织部长组成。“通气”也就是权力之间的分配,根据各自的控制力在人选分配上达到一个平衡点,说白了,就是对提拔干部的名额分配。县、区和主要部委办局的一把手任用,是由书记说了算,其他人各归各口,分别由其他常委定夺。如果一个单位的干部进入书记的视线,即使没有纳入候选人之列,只要书记提名,也会半路杀出来。一般来说,书记会通气后就算定了下来。接下来的程序由组织部进行实施,民主推荐和考察。程序只是一个过程,没有实质的决定权,组织部的考察是在人员基本决定后履行一个程序,所谓的民主推荐也是如此,人选已确定,只不过加了几个陪选的人而已。不明真相的群众或者说没有领会组织意图的人,根据自己的标准投了陪选人的票,那也无关紧要。只要领导相中了你,想用你,就是群众基础差点也没关系。群众基础是什么?还不是平时处事谦和一点,与大家来往密切一点,说话面带七分笑!群众虽说心里有杆秤,但多数群众也是要看领导脸色的。现在组织部门搞民主推荐,哪次公开过票数呢?所以说,票数只不过是领导的一个参考数字,可用可不用。只要领导下决心用你,你就不用担心群众基础了,更不要去搞那些低级的小动作,用小恩小惠去拉票了,这样反倒让人瞧不起。再说,领导要用你,事前也会为你造势的,他会在不同场合表露出对你工作的肯定和对你能力的欣赏。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就会顺水推舟投你的票了。等考察程序走完后,组织部会把拟提拔的人员名单送一份给纪委,征求纪委意见。纪委主要领导让信访室对照名单梳理是否有人民群众来信。即使有信访举报信,回复也多是查无实据或是反映不实。于是,组织部将拟提拔人员呈常委会研究。拟提拔的干部如果不是争议人物或让某个常委特别反感的人,上会的人都会全票通过,如愿以偿。

调整干部虽然能培植势力,但是见效迟缓。尤其是对于周建明来说,一届任期转眼即逝,要想立竿见影,必须在常委会上有绝对的权威。周建明明白,掌控权力关键在掌控常委班子成员。无论党委部门还是政府部门,决策权在常委会。如果常委会中的人员没有自己的心腹或是同盟军,虽是一把手,就有可能孤掌难鸣。作为一个地方的主官,权力必须达到绝对,否则,步调不一致,你说朝东他朝西,你要打狗他撵鸡,如何步调一致?目前,各级领导干部民主意识都比较强,一集中就有人批评是专制。但是,国情如此,没有“集中”,就会导致大权旁落,也会陷入另一种混乱。周建明对常委班子的权力使用开始重新分配。在所有常委中,组织部长和市委秘书长是关键人物。如果组织部长不是自己人,书记管干部就会名存实亡,书记用干部就会失控,在人事变动上就会跑风漏气,给书记造成被动局面。秘书长是市委的大管家,也是书记的大秘,身边人如果不和自己一条心,日常工作就会杂乱无章,甚至会漏洞百出。所以,这两个人必须是自己一条线上的人,不是心腹也要是信得过的人。

周建明针对常委中每个人的资历和背景进行研究分析,着手酝酿班子成员的调整和分工。吴先兆原是省委宣传部的一名宣传处长,市委换届时到瀛州市任宣传部长,在瀛州市工作时间不长。在省委机关工作时,周建明和吴先兆就认识。组织部长梁国忠是前任书记的人,虽然做事很到位,对周建明十分地恭敬。但是,梁国忠城府很深,周建明从他的言谈举止中看不出喜怒哀乐。一个让领导看不透摸不清的人,用起来就很谨慎和棘手。对此,第一步要换掉组织部长。组织部长是省管干部,一般情况下,只要不犯错误,组织部长都会升迁,要么提拔到外市任职,要么就地转任市委副书记或是常委副市长,甚至直接任市长。据说,如果许琪光接任市委书记,市长的人选之一就是梁国忠。许琪光没有如愿,连带梁国忠的市长之职也落了空。这样的人即使毫无怨言,周建明心里也存有疑虑。

瀛州市没有可以安排梁国忠的职位。周建明以市委的名义积极向省委推荐梁国忠。省委自然明白周建明的意思,很快将梁国忠调到省政府任人事厅的厅长。梁国忠得到了提拔重用,自然要感谢周建明。省委根据周建明的提名,任命吴先兆为组织部长。动了一个人,全盘都跟着动了起来。市委秘书长改任宣传部长,组织部副部长张广铭升任市委秘书长。同时,海陵县县委书记杨耀华被提拔为市政府副市长,县长郑建璋升任海陵县委书记。

对于市委的人事变动和分工,市长许琪光并没有表示不同意见和反对。可是,对于海陵县委书记杨耀华提拔为副市长、郑建璋升任县委书记,许琪光有些光火,对周建明的作风有了清醒的认识。本来,杨耀华和郑建璋是他一条线上的人,如果他升任市委书记,杨耀华和郑建璋他肯定也要用。可是,周建明当了市委书记,不但没有压制,反而主动用了他们。用了他们本来是好事,但许琪光起了疑心,周建明为什么会用他线上的人?许琪光并没有做工作,也没有在周建明面前推荐提名过。可以看出周建明提拔使用干部是有用意和策略的,瀛州市五县四区,县委书记和区委书记九个人,为什么首先提拔海陵县党政一把手?

仔细一琢磨,许琪光觉得这里面意思多了,很耐人寻味。

许琪光开始警觉起来,周建明这是在挖他的墙脚,搞“怀柔”政策,笼络人心。许琪光看到瀛州市的干部队伍在逐渐分化、重新站队。

许琪光是从海陵县出来的,他在海陵县任县委书记时,杨耀华和郑建璋一个是镇党委书记,一个是政府办的主任。如果杨耀华和郑建璋不易主投靠周建明,周建明怎么会不和他通气,不动声色地提拔使用这两个人呢?

许琪光越想越恼火。

谁都知道,所谓一条线上的人,也就是谁提拔了谁、重用了谁!中国人自古就有知恩图报的观念,知遇之恩不能不报。领导提拔了你,如果你再存有二心,不一心侍主,别的不说,良心上都说不过去!

在干部任用上,许琪光明白市长和书记不能太较真,党管干部,也就是书记管干部,是传统,争是争不来的,要争只能争当一把手。许琪光感到窝火和不能容忍的是,周建明不仅全盘控制人事,还逐渐插手政府其它工作。

许琪光在上届就着手展开了老城区改造工作。瀛州市虽然是个海滨城市,但是三十多年过去了,不说经济发展排在全省末位,就是市容市貌与邻市相比也相形见绌。市区周边开发的新区还算有一点现代化城市的味道,可到市区中心一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和道路,就会让外来的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这个海滨开放城市还停留在上世纪。作为一市之长,许琪光自然感到汗颜。为此,他下决心要把主要精力和财力用在老城区的改造上,要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海滨城市的现代化气息。

可是,周建明的主政思想与许琪光的思路发生了很大的分歧。

周建明聘请了国内十几位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对瀛州市进行实地考察,设计出一套城市二十年发展规划方案,并制造出模型,供全市人民和上级领导参观。

瀛州市远景规划模型出来后,周建明不仅让市委宣传部在各大媒体全力向外宣传推介,而且还让市委办组织全市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集中参观,作为激励斗志的教育。

一次全市干部大会上,周建明将二十年的城市规划形象地比喻为一只海燕在暴风雨中展翅飞向大海,瀛州市的未来就是要拥抱大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可是,市长许琪光并不认同。瀛州市虽然为海滨开放城市,但因各种原因错过了快速崛起的机遇,现在提出要跨域发展,能跨越得了吗?前些年,省委先后从发达城市选调领导干部空降到瀛州市主政,可是效果并不明显。一任主官一个思路,一任领导一个规划,每任主官都想出政绩。城市面积在不断扩张,五年任期不仅仅留下了形象工程,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烂尾工程。

许琪光是本地人,就像外科医生不能给自己动手术一样。但许琪光清楚,瀛州市现在还是个“丑小鸭”,在图纸上把它描绘成搏击风雨的海燕,只不过是想博个“彩头”,搞个政绩工程模型罢了。

本来,许琪光对这套规划方案就不感兴趣,再加上会议已拖延到过了午饭时间,许琪光忍无可忍,在主席台上表现出了不克制和不耐烦,一会儿看看手机,一会儿和身边的人交头接耳。台上的小动作,台下的干部们都看在眼里。终于,周建明慷慨激昂的讲话结束了。按道理,书记讲完话后,主持会议的许琪光应该再强调几句。起码也要讲几句怎样理解和贯彻落实市委意图,把市委书记的指示精神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但许琪光没有讲。在台下的掌声过后,许琪光扫了会场一眼,第一个站起身,大声地宣布道:“散会!”

许琪光的一句“散会”,把他和市委书记周建明之间的矛盾公开化了!

对于许琪光的公开不配合,周建明并不意外,但还是感到突然。周建明涵养非常好,并没有表示出反感,脸上始终保持着笑容。周建明心里十分明白,如果表现出生气或是发怒,那就太没领导风度了。市委书记和市长相互斗争是普遍现象,但斗争要讲艺术性,如果不讲究策略和艺术性,必然导致两败俱伤。官场上是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干部。如何团结?那就是一方要学会忍耐,学会包容。海之所以大,就是能容纳百川。人之所以强,就是能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还能面带微笑。周建明心里清楚,自己不同于许琪光,许琪光干满这一届就退休了,对升迁没有指望,也就无所顾忌了,而自己则是要进一步的。干满一届,不出意外,不进省委常委,也会提为副省级领导。小不忍,则乱大谋。

有江湖就有霸气,有官场就有斗争。

有的人在斗争中成长起来,有的人在斗争中败落下去。周建明在斗争中站稳了脚跟,身后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权力的诱惑,让许多人异帜站到了周建明的麾下。

如果不是瀛州市委副书记被省纪委“两规”,如果市纪委书记牛顺之不突发心脏病去世,再有半年多时间,不论周建明是升迁还是继续任市委书记,只要他坐在台上一呼,台下将会万马齐鸣。

如果省委不空降章天翼到瀛州市任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一身兼两职,而是从瀛州市本地干部中提拔调整,周建明相信,他的根基将会更加牢固。但是,官场上没有如果。章天翼的到来,打乱了周建明的设想和计划,布好的棋子走不通了。

从省纪委来的这个纪委书记,一副年轻气盛的脾气,这让周建明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