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路人的头像

路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27
分享

探访建水古化石带

2019年以前,没有听说过云南建水出过古化石,这是我的见寡识浅。尽管在建水的老县志中,一直说“曾经的建水是一片大海”。

没想到竟是古地中海。

已过天命之年,皮之将厚,也不害羞。建水的朋友约我说“去寻古化石吧”,我没有犹豫,一口答应下来。

我生活的城市蒙自,朝阳如金,车流如梭,高楼林立,欲望涌动。这已经是一座很现代化的城市了,离未来越来越近,离古意越来越远,可我时刻都在想象着如何逃离。去探访一下3.3亿年前的古地中海化石,也许是一种不错的逃离方式。

其实,我无意去掩饰什么,去探访古地中海化石,为的是治疗疲惫的身心;为的是在一个空旷的大野之地,静静地理一下思绪;为的是穿过世俗的人潮,寻找心灵的栖地。

古地中海,想一想这个词都令人激动。据专家们解释,在上古时代,哀牢山的主地云南多是一片大海,相对于今天的海陆结构而言,形成今天的喜马拉雅山,包括云南一带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化石的古海域,曾经有着类似于今天北海湾—南海海域的地理方位地质结构史、海陆分布史和纬度史,也由类似今天的北海湾—南海海域登陆演化而成。

起身前往建水的早上,我又用手机进行了搜索,发现古地中海从中国大陆退出的时间,可能发生在1.8亿年前;而古地中海从西藏北部、东部和云南地区完全退出,可能发生在1亿年前。到了距今7000万年前,西藏、云南等地壳开始上升,迫使古地中海完全退出中国大陆。距今800万年前,曾经范围辽阔、浩瀚无际的古地中海,由于两个大陆靠拢并发生了碰撞,使得它的面积不仅大为缩小,而且逐步呈现封闭状态,失去了与世界大洋的联系,成了真正的“地中海”。

这样的发现令我心潮澎湃,这么说,在3.3亿前年,作为古中海的一部分,地球生命曾经在云南建水集体爆发,这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景啊?生命以及生命的起源如此轰烈,的确让今天的我们震撼,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关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顶着烈日,我终于走上传说中的化石山。环顾四周,我确信这于我而言尚是一片陌生的土地,山上没有茂密的树木,只有绿意深沉的灌木丛将山体遮蔽。山下,是农民开垦的土地,种着包谷、豆角,山花间或开放。山下还有一片塑料大棚,我猜想大概种的是三七。三七也是一种古植物,药用价值高,但因为种得太多,又滥施化肥、农药,以致市场烂价,真不知道这样下去,在某一天,三七会不会也成为化石?

向导呼我们继续向前,说前面才是化石被密集发现的地方。山上没有路,白森森的石头总是挡在前方。我小心走着,并低着头寻寻觅觅。果然有了发现,在一块较小的石头上,一小点珊蝴化石赫然在目,虽不大,但清晰,我抑制住内心的激动,用手机拍下了第一个发现。越往前走,化石果然越多,奇虫纷陈,有如群虫会聚。但更多的是珊蝴,有大如母指的,有小如细线的,有拥抱在一处的,有头尾相顾的,颇多奇趣。我被日常弄坏的心情晴朗起来,竟感觉心不再那么堵了。我越发兴奋,继续我的寻找。

更多的化石被发现了。我们从另一坡下山时,曲折盘旋的路两边,随便一块石头上,都有古化石的痕迹。所谓的化石,无非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或大或小的石头。在那漫长而无际的地质年代,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这样那样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之后,其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是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却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同样保留了下来。这让我很佩服这些古生物的坚强,他们即便是逝去,也要留下活的形态供后人们悲感交集。

头顶上的太阳恶毒起来,让我感觉这里离天空真的很近。难以想象,数亿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海洋,一片深不可测的海洋。所谓的曾经沧海难为水,还有沧海桑田,不过如此吧。

这一天的收获颇丰,我看到了化石,则意味着看到了过去,也意味着看到了未来。人的一生真的很短很短,不知不觉中,人就成了一滴水,或是一把土。这也让我从一个侧面了解了建水的古老,建水是历史文化名城,据说申报这一荣誉时,古化石是其中颇具说服力的物证,从古海洋文明,到大陆文明,再到现代文明,建水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

如果我要把在建水化石山上的见闻全部写下来,那将是一本巨著。可惜我没有这样的笔力,我只是感谢喊我去寻找化石的朋友,他正在写关于石头的书,我相信,这将是一本比化石更有价值的宏著。

2019年5月10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