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玉梅的头像

张玉梅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5/07
分享

揭开临翔地名演变的神秘面纱

我的家乡——临翔,这个人类最后的秘境,世间最美的天堂,是一个充满梦幻和奇迹的地方,一个让你涉足之后一生都梦绕魂萦的地方,一个可以择一城终老的城市。

对于临翔,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品味到不一样的神韵,也会有不一样的诠释,但无论怎样,从临翔地名演变史入手,去探寻临翔那些隐秘而唯美的风景,无疑是欣赏和解读临翔的最好打开方式。

临翔的地名演变史,就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

从西汉时期的“哀牢地”到乾隆皇帝御赐的“缅宁”,再到今天的临翔区,其历史沿革跨越了一千九百多年。

一千多年来,历史的渺渺烟尘,将临翔这片古远广褒的土地笼罩上一层神秘叵测的面纱。深藏在神秘面纱下那些隐秘的风景,总给人一种深深的魅惑,想掀开这层面纱一睹它神奇迷离的风采。

走近神奇临翔,揭开它地名演变的神秘面纱,在斑驳的记忆中,回溯临翔沧桑的历史,在时光的褶皱里,探看临翔地名演变的前世今生,在岁月的轮回中,欣赏临翔那些隐秘的风景。

你会发现,这里的每一次地名变更都令人震憾,每一个美丽传说都令人着迷,每一处隐秘风景都令人惊叹......

牧缅密缅——传说中临翔最早的地名

多好的牧缅密缅

圆圆的像个银碗

绿绿的像颗宝石

山也好

水也好

……

拉祜族迁徙生活的史诗《根古》中提到的“牧缅密缅”,就是传说中临翔最初最古老的地名,这是氐羌集团的拉祜族先民发现并定居此地时对它的称呼。

牧缅密缅,拉祜语直译为“天边地边”,意思是非常非常遥远的地方。这个地名,源自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说在两千多年前,拉祜族从青藏高原进入云南,由“南本八卡”来到“洗麻塘”也就是今天的大理洱海一带,看见这里山美水美就居住下来,进山打猎,开荒种地,开始过着幸福的生活。

后来,随着外族人的不断增多,各民族之间为争夺土地开始互相打斗,战争不断,兵荒马乱中,许多拉祜人战死沙场。战争持续了很久很久,宁静的日子被打乱了,拉祜人不愿再打战。

拉祜头人说:“刺多怕戳手,族多怕争斗。猎物处处有,江河处处流。离开战乱地,寻找新家园”,就让莫巴在倾斜的草地上,用滚鸡蛋的方法,选择天神厄沙指引的方向。

鸡蛋从草地的斜坡上滚向了南方,拉祜族坚信这是天神厄沙的旨意,于是拖儿带女,踏上漫漫的向南迁徙之路。

迁徙不仅仅是为了逃避战争,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怀揣美好愿望的拉祜族从大理洱海边出发,一路寻寻觅觅,走走停停,一直来到现在的巍山、南涧一带,看到山峦起伏,树叶遮天,野兽出没,是生活的好地方,于是在山岭上建立寨子,围起篱笆,开始新的生活。

可是好景不长,建寨安家后不久,外族的官差就来寨子催缴山珍贡品。渐渐地,深山里的老虎和马鹿都打绝了,但官差还来催要虎骨和鹿茸。拉祜人交不出来,官府就派兵来攻打山寨,拉祜人用弩箭抵抗,因为寡不敌众,老人小孩惨遭杀害,妇女被掳掠,拉祜寨子化为一片灰烬。无奈的拉祜人只好继续一路向南迁徙,他们始终坚信,天神厄沙指引的南方有天堂,只是还没有找到。走走停停,拉祜族来到云县的莲花塘居住下来。

一天,拉祜猎人在追赶马鹿时,进入临翔的喜鹊窝,发现树林茂密,鸟兽成群,一棵大树上有七个喜雀窝,站满了各种雀鸟,高高的芦苇把马鹿角缠住了跑不脱,他们轻而易举就抓住了马鹿,等做饭时,他们用铜锅去南汀河舀水,却舀起几条肥美的鱼,他们高兴极了。吃完饭,拉祜猎人抬着马鹿回去向头人报告所见到的一切。一路上,耳边不时传来斑鸠“安住、安住!”的叫声。

拉祜头人听完猎人们的报告后有所顿悟地说:“斑鸠说安住、安住,就是天神厄沙叫我们在此地住下来的旨意呀!”

于是拉祜人按照天神厄沙的安排,搬迁到这个肥沃的地方建寨安家,打猎耕种,过上安稳的日子。

拉祜族把这个距离他们刚开始迁徙之地非常非常遥远的地方称为牧缅密缅,也就是传说中临翔区最早的地名。

拉祜族的迁徙史诗《根古》,记录了当时他们发现并居住在牧缅密缅的喜悦心情。

......

翻过许多梁子,

淌过许多河流,

来到了牡缅密缅坝子,

这里土地肥,

这里土地多。

牡缅密缅这地方,

动物满山梁,

蜜蜂遍山飞,

蜂蜜多得吃不完。

......

牡缅密缅成了拉祜人的家,

用火烧掉树和草,

种子种下了,

雨水过后出了芽,

年年都有好收成。

......

神奇而又肥沃的土地总是备受人们的青睐,后来,百越集团的傣族先民也慕名而来,进入牧缅密缅与拉祜族共同生活,并逐渐取得统治地位,傣族统治者将牧缅密缅改为勐缅密缅,意思是拉祜族开发的坝子。

这个美丽的传说在《临沧县志》上刊载的《缅宁开创大略》一诗中也有记载,其诗云:

我缅开创何年始?野人猎鹿来到此。

鹿角束缠九尺矛,一树七巢鹊棲止。

渴饮泉水涧之滨,携釜盛泉得锦麟。

野人色喜负鹿去,贵告侪辈共知闻。

乃辟蚕丛适乐土,妇子嘻嘻可以处。

鸡犬豆麦和时丰,锄尔夏云梨春雨。

……

诗中的野人即指拉祜猎人。

关于牧缅密缅这个地名的传说无法详细考证,但这个美丽的传说至今让人津津乐道,也让牧缅密缅作为临翔最古老的地名流传下来。

勐缅——临翔第一个正式的地名

岁月如梭,时光匆匆的步履跨入明朝,临翔也有了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名字“勐缅”。

据史料记载,临翔在西汉时期属哀牢地,东汉、三国、两晋、南朝、宋、齐均属永昌郡,唐属剑南道,南诏为永昌节度地,宋为大理蒲满孟佑地属永昌府,元属大理谋粘路和景东府地。

当时的临翔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偏僻遥远,交通闭塞,距离省城昆明600多公里的路程,马帮来回要走一个多月,被称为“蛮荒之地”,“瘴疠之区”,可谓山高皇帝远,管理十分不便。

但临翔又是通往邻国缅甸的交通要冲,为了加强对这个边塞重地的管理,明宣德五年也就是1430年,朝廷在景东的勐缅、勐梳(今勐托),设置勐缅长官司,开始设置官员管理此地,并将临翔命名为勐缅,这意味着临翔第一个正式地名的诞生。

明成化二十二年即1486年,勐缅的傣族派蛮、派闷到大侯(今云县)土州,迎来俸开基为勐缅长官司长官。从此,临翔进入世袭的傣族土司政权制度时期。

土司是朝廷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名,朝廷采取“以夷治夷”、“以蛮治蛮”政策,授予当地民族首领土司官职,用其势力管辖所及的区域,并准其子孙相继承袭,形成中国历史上的“土司制度”。

对勐缅的百姓来说,世界的概念很淡,皇帝离得很远,只有直接管理他们的土司很真实,土司就是政府,是法律,是一切的主宰,是比神更现实的存在,他们都得接受土司的统治。

在傣族土司建制时期,深受傣族信奉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即小乘佛教开始传入勐缅,土司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和树立自己的威信,开始大力修建佛寺佛塔,宣扬佛教佛法,用佛教理念教化百姓,形成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

在这一时期,临翔佛寺多达360多座,佛塔达22座,形成临翔傣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的文化奇观。

文化的繁荣注定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当时的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交通不便对经济发展和文明进程的制约和阻碍,纷纷铺路架桥,畅通路途,将一条条道路一座座桥梁连接起四面八方的通途,尽力沟通着与外界的交流,使勐缅逐渐从蛮荒走向繁荣。

作为边陲重地的勐缅,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也随之动荡不安,战事频繁。

这期间有统治者之间的土司争斗战、有拉祜族反对土司和清廷苟政而举行的大规模起义、有杜文秀领导的回民起义军和清军对战的红白旗战事……

连年的战争使人民群众饱受战事磨难和匪患困扰的煎熬,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困苦不堪。

傣族俸氏做了300多年的土官,传至17世俸君锡时,正逢乾隆年间,即1747年,俸氏兄弟之间为争夺官位,相互仇杀,导致社会混乱不堪,勐缅境内50多个村寨各民族百姓联合派代表上书朝廷,请求派驻流官。

为平息民愤,稳定边疆,朝廷极为重视,随即派官员治理,废除了世袭的土官制度改设流官管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后,傣族土司世袭政权制度彻底宣告结束,也预示着勐缅这个地名的即将更改。

缅宁——乾隆皇帝御赐的地名

缅宁,因是乾隆皇帝御赐的地名而充满传奇的色彩。

改土归流时的勐缅,正是汉族等各民族大量涌入的时期,与这个边塞要地邻近的缅甸,又一直是国家的边患。乾隆皇帝便将“勐缅”改之,赐名为“缅宁”。

缅宁,寄寓着乾隆皇帝“祷祝邻近缅甸的边远勐缅永久安宁下去”的美好祝愿,也代表着朝廷对这个地方从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泰民安的热切期望。

缅宁这个地名蕴含着如此深刻的寓意,充分表露出乾隆皇帝对边疆对少数民族的热爱以及边塞永远平安宁静的美好愿望,真是用心良苦。

从此,缅宁这个地名一直沿用到1954年,共207年的时间,是临翔区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以来最长的一个时期。

两百多年的沧桑岁月,沉淀成厚重而璀璨的历史,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闪耀。

缅宁城的发展变化是缅宁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的最好见证。

最初的缅宁城为傣族土司时建造的木栅栏城廓,没有城墙,只用木栅、竹篱、刺篷为界,作为城区的标志。

清乾隆十四年也就是1749年,缅宁厅将它改建为土墙城廓,墙高4.2米,墙上盖瓦,东西南北设四门并建有城楼。东称景运门,南称镇南门,西称维西门,北称北永门。

清乾隆三十三年即1768年,缅宁厅又将土城墙改为砖城墙,墙增高到6.2米,设城垛1200口。

清乾隆五十九年即1784年,缅宁厅增修四座城楼,东门古城楼改建为二层高楼,命名为仪凤楼,是进入缅宁城的正道,城楼内悬挂一口大铜钟,用来敲钟报警,钟声一响,全城都能听到。

民国二年也就是1913年,缅宁厅改为缅宁县。

经过三百多年的扩建修理,缅宁城内已建有土官祠、城隍庙、莲花寺、地藏寺和文庙、学校等,城内城外货铺林立,商贾云集,那些驮着茶叶、盐巴、丝绸等货物的商家和络绎不绝的马队踏出从昆明经缅宁再通往缅甸腊戌的茶马大道。

缅宁成为一座古朴庄严,多元文化荟萃,文明之风蔚为壮观的文化名城,享誉四方。

临沧县——新中国成立后的地名

1954年7月,缅宁县更名为临沧县,因频临澜沧江而得名,这个地名沿用了50年。

雄奇壮丽的澜沧江,在日月不息的滚滚奔流中,不仅滋润出临翔这块多姿多彩的边陲热土,还滋润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披荆斩棘奋发图强的铮铮傲骨。

凭着这铮铮傲骨,勤劳智慧的临翔人民,用五十年的风雨兼程,五十年的岁月砥砺,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奏响一曲曲奋进的歌谣,用累累的硕果诠释着一次又一次的辉煌,缔造着临翔发展史上的宏伟奇迹。

时光不停岁月留痕,五十载春秋弹指一挥间,中华民族在崛起的道路上经历着太多的风雨和沧桑,也收获着巨大的喜悦和辉煌,临翔也和新中国一起,同命运共患难,用心血和汗水描绘出一幅幅艰苦创业的历史画卷,用一个又一个奇迹谱写着跨越发展的绚丽篇章。

这片神奇的沃土上,也曾烙下“征粮剿匪”、“大跃进”、“五反、四清”、“农业学大寨”、“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印记,更印下临翔人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深深屐痕。

五十年,在人类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拥有高原情怀大山精神的临翔人硬是用辛勤的汗水,撰写着逐日更新的历史,开创着日新月异的天地,使百废待兴的工业、农业、商业、教育、卫生、文化等都得到跨越时代的飞速发展,让昔日的蛮荒之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成为最最美丽的宜居家园。

临翔区——临沧撤地设市至现在的地名

2004年10月18日对临翔人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是一个最值得珍忆的日子,也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因临沧撤地设市,这一天临沧县正式更名为临翔区。

临翔,意思为澜沧江畔展翅高飞的凤凰,更有“有凤来仪”的深刻寓意,是一个非常吉祥的名字,被誉“吉祥临翔”。

不一样的名字必将有不一样的辉煌,作为临沧市委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中心的临翔,展开了腾飞的翅膀,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海纳百川的磅礴气势,迅速崛起为彩云之南一颗熠熠生辉的耀眼明珠。

临翔,成了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等24种民族繁衍生息的沃土;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四大宗教争相传播的圣地;古滇濮文化、百越文化、氐羌文化、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汇聚之地。

临翔,还是珍稀动植物和矿藏资源的王国,这里有穿山甲、豹、狼、狐狸、鹿、猴、刺猬、孔雀等珍禽异兽;有桫椤、红椿、秃杉、董棕、樟木等国家保护植物;锗矿、高岭土享有“中国第一富矿”和“中国第一土”的美誉......

这颗藏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璀璨明珠,吸引着四面八方的目光,一群又一群的人来到这里,探寻临翔多元的地域文化、领略临翔大美的原始风光、感受临翔神秘的民族风情……

临翔,成了世界人民共同的纳福宝地,最宜居的恒春之都,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的永久举办地,艺术家眼中的人间天堂……

临翔,这块原生态的秘境之地,这个“孵化梦幻的地方”,如果你没有来过,这里就是隐秘的世界梦中的天堂;如果你曾经来过,这里就是时时更新的诗日日添美的画,每次相见都是不一样的体验不一样的风情不一样的惊艳。

历史无言,岁月无声,回望临翔跌宕起伏的地名演变史,品读着这块265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那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和数不胜数的隐秘风景,无不引人入胜,流连忘返,乐不思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