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中林的头像

周中林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10/14
分享

花圃里的耕耘者 ——读光哲淸《守望花开》

花圃里的耕耘者

——读光哲淸《守望花开》

□周中林

 

认识光哲清,大约是十年前的事了。我是未见其人,先见其影(摄影作品);未闻其声,先读其文。当时我只知道他是本市一所小学的教师,并且主持着那所学校的什么刊物以及对外宣传。在他的QQ空间里,常常能见到他写的文章和他拍摄的反映学校师生生活的图片,图文并茂,情感炽热,更新及时,很“煽情”,吸引人。我私下对熟悉他的朋友说我对光哲清的印象:光哲清这个人像一团火。

      不久前,一本光哲清著的书送到了我手上。翻开这本名为《守望花开》的书,我就放不下了。我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读完了这本22万字的书。

     这是一本激情、大爱与责任交织的书。我觉得我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读一个名叫光哲清的人,一个作为教师的光哲清,因为这本书可看作是他生命的过往和当下状态的记录。从书里,我才真正认识了光哲清,了解到了他的成长轨迹,并且能感觉到他的呼吸、他的心跳、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理想、抱负与追求,他的庸常的、忙忙碌碌的,其实并不平凡的每一天。

     人上了年纪,情感内敛,很难动感情,但是,光哲清的《守望花开》却打动了我。于是,我情不自禁地打开电脑,敲下这篇文字,与其说是书评,莫如说是对书的作者光哲清的印象。

 

一、有教无类:把师爱播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光哲清是语文老师,他任教的学校是仙桃市大新路小学。他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也有一部分来自城市;有的家庭条件优渥,有的则家境贫困;有的学生有父母在身边陪伴、教育,有的则是留守少年,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的孩子阳光自信,聪明活泼,有的性格内向,略显笨拙;有的勤奋好学,有的则厌学贪玩;有的学生善于动脑,学习认真,字迹工整,有的则大大咧咧、马马虎虎;有的学生遵章守纪,有的则野性十足……

“在我的眼里,没有偏爱和歧视,孩子们都是灿烂绽放着的美丽的花朵。我为他们点滴的进步高兴着、激动着,我深知,一个学生只是班里的一份子,但他却是一个家庭全部的希望。对他们百般呵护,是教师的责任;对他们有所怠慢或者是伤害,那是教师的失职。”这是光哲清在一次家长会上的发言中的一段自白。话语虽然简单朴实,却包含着深刻的教育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注家们对孔子的话语如此注释:“《正义》【皇疏】云:人乃有贵贱,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也。教人则善,本无类也” (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10月第1版第380页)“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区别”(杨伯峻《论语译注》第170页,中华书局193012月第2版,19343月北京第9次印刷)这就是说,教学生要不分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应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虽然出自2000多年前,却体现了“教育公平”这一现代教育理念。光哲清在他三十多年的教师生涯中,诠释着、践行着这一理念。他把师爱播撒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他爱优秀的学生,也爱 “问题生”;爱成绩好的学生,也爱学困生;爱城市里的学生,也爱来自农村的学生;爱父母在身边的学生,也爱留守少年。

 对不甘于当小组长而想当“大官”的小女孩黄依池,光老师呵护她的上进心,让她如愿当上了语文学习委员,小依池“每天比平时来得更早,上课听讲更认真,回答问题更大胆,尤其是每天总能认真清点同学们的作业……”光老师让小依池找到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找到了更多的自信。(《想做大官的小姑娘》)

光老师为邻班的一个叫吴梦的学生修改并推荐一篇作文,登上了本市的刊物,激发了这个孩子写作的兴趣和信心。不久,小吴梦的文章和诗歌又分别在《仙桃周刊》和《中小学生报》发表。多年之后,也许这个孩子会成为一颗文学新星,她不会忘记光老师的发现、培育和扶持。(《圆孩子一个梦想》)

 对特点和个性鲜明的学生,光老师撰文既给以赞扬,又给以善意的提醒。老师的建议,请家长监督执行。孩子的家长佩服光老师独特的育人风格。一位同城不同校的同行点评道:光老师“以自己真诚的人品和超级的文品赢得学生的敬和爱,此般水乳交融的亲近情感,亦师亦友的育人风范,堪称楷模!”(《“昌哥”的“四宗过”》)

一个有点“犟”的学生,在春寒的天气,却只穿一件短袖衫。“他嘴唇发紫,两手交叉捂在胸前,手冰凉冰凉的”,却还要充硬汉。光老师动员穿得较多的学生脱下自己的外套给他穿上。一件外套,温暖了这个叫韬的孩子的心。他变得勤奋上进了,学习态度积极了,作业的字迹变得工整了,他的习作登上了报刊,期中考试成绩也上去了。一件外套,转变了一个“问题生”。光老师育人于小事、于细节、于无形之中。(《一件外套》)

光老师经常和搭档的老师走访学生家庭。在家访中,他看到了听到了来自农村的孩子家里的真实情景:“昏暗的灯光下,小茂祥在搁在墙角的凳子上写着作业”;从一个孩子爸爸的口中听到了孩子的妈妈离家出走,很久“没有音讯”的信息;了解到一家老人的儿媳在外工作,照管孙子的重担就落在了二位老人身上;还有一个小女孩的父母在武汉做服装生意,只好将她托付给年老体弱的奶奶照看。(《家访五味粥》)

光老师任教的六(7)班是一个特殊的班级,全班67个学生中,就有50多个来自农村家庭。光老师和他的搭档杨老师一家一家地走访这些孩子的家庭,看看他们住的怎样?谁在照顾他们?有些什么困难?了解到这些情况,使光老师对来自农村的孩子的教育与呵护会更有针对性。

他理解农村学生家长的心情:“毕竟,城里的学校聚集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孩子们在课堂内外都会有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发展。他们期盼有一天,自己的孩子不再是城市里的匆匆过客。”(《农村孩子的城市梦》)

“老师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与你的孩子没有血缘关系,却愿意因您的孩子的进步而高兴、退步而着急,满怀期待,助其成才,舍小家顾大家并且无怨无悔的人。”“真正的教育,就是把教育过程变为具有价值意义的生命享受。享受教育,就是享受生命,享受幸福。”(《享受生命的成长》)光哲清的这两段话,或许是对什么是博大而深厚的师爱的最好诠释。

 

二、课堂内外:一个教育者对教育的思考与深耕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当了三十多年教师的光哲清领悟到了教育这门艺术的博大精深。他在育苗的花圃里深耕,在深耕中不乏真知灼见。虽然他的思考并不成体系,但作为一个基层教师已是难能可贵的了。这里拾取一些“碎片”:

在自己的“领地”里,他竭尽可能地推行赏识教育。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对尊重的需要、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是人们心理最高的需要,最深层、最根本的需要。罗森塔尔的期望效应理论认为:教师应该承认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潜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能够取得多方面的成功;从而对孩子抱有积极的期望,并以适当的方式传递给他们,易于他们接受,就会激发他们的自尊心、信心,使他们能主动努力去实现、不断提高,逼近一个又一个的远景性目标。

光哲清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赏识。光哲清说:“我信奉一句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他给家长开讲座,在《今天,我们如何爱孩子》这个总题目下,重点向家长们介绍了赏识教育。他提出了赏识教育的“六大原则”,每个原则下面又提出了“两个学会”:信任孩子——学会自豪和崇拜;尊重孩子——学会倾听和请教;理解孩子——学会感激和陪伴;激励孩子——学会发掘和分享;宽容孩子——学会反思和等待;提醒孩子——学会批评和分担。光哲清认为,赏识的实质是与快乐有约,与幸福有约,与成功有约。他将赏识教育的理念用文学的语言做了概括:“赏识教育是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教育;是开发生命潜能、保护生命资源的教育;是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教育;是竖大拇指的教育……”每一个原则下面都有鲜活生动的一串串故事。主题讲座以及平日与家长的多渠道交流、沟通,让赏识教育深入了人心。

光老师深知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他着力在家长中宣扬优秀的家庭教育的案例在《守望花开》中,有题为“我和我的(学生)家长”的一组文章。 《感动,一位妈妈的留言条》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位妈妈晚上回家,儿子已经睡了。她检查儿子的作业,“发现存在许多问题。”这位妈妈不忍心叫醒孩子,把儿子作业中的问题一一记下来,用商量的口气写下正确的答案,希望儿子改正。光老师被这位爱孩子、懂教育、懂少儿心理的妈妈的行为深深感动,他写道:“妈妈的话语里,没有埋怨,没有指责,有的只是平等,是关爱,是教导,是殷殷的期盼!”他在这个孩子作业的末尾用红笔写下了一句话:“母爱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向细心、慈爱的妈妈学习、致敬!”光老师的点评肯定会传递给这位家长,家长将会做得更好。

《我与一封家书》中,一位在万里之外远洋轮上的父亲给女儿写信,非常高兴地肯定女儿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结合自己的工作,向女儿讲了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光老师为这封书信写好按语,安排在校广播站播出,又将这封家书推荐给报刊发表,让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家长会上,光老师请“明星家长”发言,介绍家庭教育的经验,他还建有家长QQ群、微信群,开了个人微信公众号,在家校之间搭建起交流沟通的平台,让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传播到更多的家长心中。

光哲清非常注重教育者——老师和家长——的自我修炼。这种修炼当然是多方面的,光哲清重点强调教育者的“书卷气”。在一次演讲中,光哲清说:“什么是书卷气?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的素质的外在表现。书卷气自然采自于书卷,得益于孜孜不倦地读书。”“对教师而言,书卷气就是一种教育品格,是一个具有现代精神的教师面对学生时,所不自觉营造的知识、思想与人格融汇而成的教育场。它是一个优秀学科教师教育气质的基本层面。”(《让我们多一些书卷气》)

笔杆书写人生。爱读书、爱写作的习惯,伴随着他一路走来。他由当年的文学青年、民办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和作家,也养成了浓厚的的“书卷气”。要知道,一个教师的“书卷气”并不是用来装门面的,而是用来“丰润学科课堂”“浸润学生心田”的。2011年,光哲清的第一本书《放飞的是希望》出版,他的学生“把老师的书天天放在书包里,一有空就拿出来读”,还骄傲地向“外人”炫耀。光哲清告诉学生们:“学会观察生活,生活处处皆文章;学会感悟生活,生活时时有味道。”说:“我觉得,教师身上的书卷气,是会辐射、会滋润到学生的心灵深处的。因为这种气是对知识和学问一种纯粹的敬仰和热爱,是教师独立人格的外显,是孟子所说的一个君子应该拥有的浩然之气,它本身就具有恒久不衰的精神吸引力。”

光老师的“书卷气”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他说,老师带的不是一个班,而是两个班,一个学生班,一个家长班。靠什么带好这两个班?我觉得,老师身上散发出的书卷气,便具有摄人心魄的魅力和潜滋暗长的生命力。

此言不虚。在光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许多家长爱上了阅读和写作。一个叫“一粟”的学生家长由亲子阅读到自觉阅读和写作,她的文章被光老师推荐到报刊上发表。渐渐地,她成为本市“读书会”的常务理事,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她的孩子在这样的老师和家长的教导和培育下,想不优秀都难!

“一粟”这样爱上了读书和写作,养成了浓浓的“书卷气”的家长并非孤例,他们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如虎添翼,展翅高飞。

 

三、不是励志:人生经历成为他的原动力

 

     光哲清的成长道路几乎是一个标准的励志故事。从《守望花开》里透露的信息中我们知道,光哲清当年高考落榜后,学过木匠,做过农活,后来几经周折当上了本村村小的民办教师。

光哲清当然不甘心当一个平庸的“孩子王”。他在自己的任教的村小组建了“春芽”儿童文学社;办起了全市“村小第一报”——《春芽报》,自己撰稿,辅导学生写稿,刻钢板,推油印机;1990年,光哲清倡导并组建了全镇第一个红领巾广播站,一直坚持了10年。他在演讲中告诉听众:“老师(光哲清)指导学生写作文前,首先自己写一篇,有时还读自己学生时代的同题作文。老师虽然要耕种责任田,但老师从未旷过一节课。更值得骄傲的是,老师虽然年纪不大,但他的文章以及学生的习作时常在报刊上发表。”1996年,光哲清荣获“湖北省第二届十佳少先队辅导员”称号,受到当时的省委书记、省长的接见。光哲清利用自己的文学特长既带动了学生们的学习,也加速了自己在文学道路上的成长。在全国第二、三届中小学语文教师范文写作比赛中,他分别获得一、二等奖。

1999年,市大新路小学成立创造教育实验部,光哲清和另两个老师作为引进人才,调入了大新路小学创造教育实验部。再后来,光哲清成了公办教师、特级教师,成了作家。

光哲清由乡村高考落榜青年成长为拥有多个足以令他自己和他的家人骄傲的“头衔”和身份的人,这个故事用来“励志”,的确已经很有说服力了。但是我要说,它的更深一层的意义却不在这里。

在世俗的眼光里,光哲清的“成功”是他个人奋斗的结果。但是,光哲清不是《红与黑》里的于连,也不是路遥的《人生》里的高家林和《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和孙少平,他是一个具有教育情怀的教师。

具有教育情怀的教师和普通教师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把教育不是当作谋生的手段,不是当成出人头地的路径,他看重的不是什么职称和荣誉,他把教育当成一种崇高的事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修养中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品质,那就是对学生的依恋之情。基于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爱,教师的工作才会更有激情,更有热情,更有智慧。光哲清在一篇文章中说道:“我爱学生,我爱讲台,我很骄傲,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崇拜讲台的高尚圣洁,在这里,我会生出一种无言的神圣与庄严;我景慕讲台的淡泊宁静,在这里,我会有一种摆脱了世俗喧闹的踏实与坦然;我爱恋讲台的优雅幸福,在这里,我每天都会有一种等待花开的激动与欣慰。”(《守望花开》)

当然,对于一个人,我们不能只听他的宣言,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光哲清1965年出生。2019年前,他“担任大新路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分管教师培训和校园文化建设,兼任校刊《大小之歌》的编辑工作;同时,任教高年级语文、道德与法制学科教学,每周课时量15课时。通常是每天上半天课,课余批改学生作业、作文、日记等。晚上常常加班编辑学校微信公众号和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坚持业余写作,不断向上级报刊推荐学生的优秀习作。每天晚上基本上都是十一点后休息。”这一段反映他承担的工作量的文字,是在我的再三“逼迫”之下,他用微信发给我的。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光哲清平时是如何教书育人的,那不仅仅是按部就班地上几堂课,而是要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对那些可爱的孩子的教育上的。就说作文教学,那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作文,让他们获得作文成功的体验?光老师用“六个一道”来破解这道难题:

一是和孩子一道下水作文。一般老师的作文教学,就是分析一下文题,讲几个写作要求,然后就说,你们去写吧!学生抓耳挠腮,一筹莫展,无从下手。要么就是胡编乱造,敷衍成篇。学生提到作文就心惊胆战,哪里还有兴趣和信心可言?光老师的做法则不同,他和学生同题或同范围作文。如,“要学生写某一处自然景观,我就写《酷暑寻幽将军洞》;要学生写读后感,我就写《绿叶对根的情意》;要学生写参观游览记,我就写《不到长城非好汉》;要孩子们懂得什么叫移步换景,我就给他们读我写的《三月,我们相约汤池》。在老师的示范下,一些学生写出了《鸟的自述》《小鸟,我想对你说》等优秀习作。”二是和孩子们一道体验生活。他经常带着孩子们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参加户外实践活动,获得写作的源头活水。三是和孩子们一道活用教材。在他的阅读教学中,不是为教而教,而是在教中让孩子们领悟写作的要领。四和孩子们的成长日记一道成长。光老师要求学生坚持写成长日记,并且对如何写日记既讲“四个有”“六个可以”等要领,又做系统的训练,还对学生的成长日记精批细改,从不懈怠。写成长日记不仅让学生养成了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而且使很多学生已不满足于写简单的日记,他们开始尝试长篇童话、小说、剧本的创作,还促使家长更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促使他们反思自己,努力做孩子的榜样。五是和孩子们一道赏读美文。在他的赏读课上,不仅仅是赏读名家名篇,更多的是品读学生的优秀习作。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和学生一道发表作品。在他的班上,几乎每周都有学生习作发表,更有学生的作品时常和他的作品一同发表。近年来,他辅导的学生习作,有近500篇在报刊、网络发表或在各级作文比赛中获奖。

除了上课,光老师承担的其他工作,每一项都是要花费大量脑力和精力,挤占大量休息时间的。

 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师这样拼命地工作,动力何在?光哲清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在城里,我教着一批又一批来自农村的孩子;我从田埂上走来,无论这些孩子的求学水平高低,教好这些农家孩子,实现这些农家孩子的城市梦,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幸福!”(《农村孩子的城市梦》)“为师者,当从初心出发,当以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真挚的爱,守望麦田,静待花开,诗意栖息。”“守望并非被动地等待,而是在守望中坚持与奋斗。愿我们在守望中挥洒汗水,在守望中享受成长,在守望中等待花开。”(《守望花开》)

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大约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光哲清由农家子弟到名师、到作家的人生经历,让他真正懂得了良好的教育对于每一个学生人生的意义,从而成为他倾心教书育人的原动力。

 

20208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