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雷的头像

张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06
分享

澄明之境

山水随心,自然无想。

一千年前,韩熙载曾用忧郁的目光打量无想山迂回的身姿,便有了“林泉自多兴,不是效刘雷”的感喟。无想山回馈韩熙载的,是隐约的云岫、虚灵的古寺?还是澄澈的天池与缥缈的梵音?

修行的境界与格局,从不倚靠山的高度,来衬托神性的威仪;也不靠人迹罕至,来营造不可捉摸的仙踪。在韩熙载眼里,归隐无想山,是灵魂可及的栖居、意念可控的修为。

宁镇丘陵余脉绵延,横亘为虎踞龙盘的江南屏障,锁镇神秀山水与汩汩滔滔的文脉,数千载不绝如缕,赓续清丽婉约的诗性浪漫。

连绵起伏的山陵、蜿蜒如带的溪流,似纵横交错的长链,缀连杜城山、百虎山、毛家山、秋湖山、马鞍山等10多座山峰,簇拥成法相庄严的莲花宝座。一座连着一座,如同流动的音符,谱写出悠扬舒展的禅意乐章。峰与峰之间,层峦叠翠,山麓过渡与衔接浑然一体,兼具北方的雄浑苍莽与南国的柔媚俊秀,仿佛亿万年前凝固的波涛,定格流畅而又自然的汹涌之势,集结成俯仰生姿的锦绣江南。

群峰环拥无想山,宛如众星拱月。嵯峨无想,以210米的海拔堪称群峰之首,相形之下愈显孤拔挺秀,独支撑一片辽远的云天,牵扯远古不羁的烟岚,驻留那一份神性的静谧,铸就岁月风骨里明净、恬淡的黛巘,不沾一丝烟火气,擎立成宁镇余脉的地理标志,亦以众多人文古迹、历史遗存,建构无与伦比的精神高地,自有一份居高临下、俯瞰红尘的超然。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千百年来,地处幽僻的无想山,曾因交通隔阻、道路崎岖,“隐于邃奥”,存留雄奇瑰丽、清净高远的世外秘境,不肯轻易示人。唯其“小众”,更显隐逸幽绝。山里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远离了红尘俗世的喧嚣、繁华靡丽的绮梦与黍离麦秀的兴衰。山麓失修的步道,古朴石板上留下隐约的马蹄印痕,也许在等待一场萧瑟的山雨,自将磨洗,映照出前世的机缘,解密尘封的往事。鲜衣怒马的世家子弟,衣衫褴褛的落魄书生,风尘仆仆的游侠浪客,寄情山水自然,思慕长林丰草的志趣,或登高望远,或探古寻幽,或吟诗作赋,或徘徊淹留、流连忘返。

元祐八年,婉约派宗师周邦彦贬黜溧水,羁旅愁怀难遣,寂寞苦痛之时,是清幽僻静、澄虚玄妙的无想山,暂时收留了憔悴不堪的江南倦客,成为其人生经历中的重要一站。在新莺展翅飞翔、肥梅绽红溢香、树荫清圆爽人的江南初夏图卷里,词人立于云烟袅袅的无想之巅,徘徊苍茫渺远的崎岖古道,感叹身世的飘零和宦途的坎坷,留下十多篇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苦闷的愁绪成就了一代词宗绝世风华,亦赋予无想山深厚的文化内涵。

“山名无想寺因之,寺抱山中境实奇。”历史上的无想山,曾名龙鸣山。山中有寺,不知创于何时。相传南唐政治家、文学家韩熙载曾隐居无想山筑台苦读,置身于茂林修篁、清流激湍的幻境,体悟无想山高深悠远的禅意和时光深处的法相庄严,借用佛家的无我思想,改山名为“无想山”,寺名亦改为“无想寺”。南唐偏安江南一隅。对于衣冠南渡、壮志难酬的韩熙载来说,无想山无疑是博大宏远又隽永亲和的感召。

山不在高。高峻陡峭的崇山,“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自有一览众山的雄伟磅礴之势,渲染云遮雾罩的仙境阆苑,然而远离了大地的根基,缺乏生命的温度和物种多样性的包容,也许只合众生膜拜与仰望。无想山并不高,相比于遥不可及的仰望、悚惧恐惶的膜拜,无想山有着合适的高度、多元的生态,兼具东南形胜的旖旎明媚与长者般的宽厚包容。这一种蔼然亲和的包容,是陶渊明远眺南山的诗意回应,是王摩诘“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禅心观照。

“远山回合,风含松问,响起水上。”无想山矗立在富庶灵秀的江南,古都的近郊,与红尘之中富贵风流之地保持恰当的时空距离,提供给淹留尘世的人们一个能即时清修的道场。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在庙堂与山林之间,选择合乎于道的切入角度,达到内心的平衡。恰如陶渊明轻推柴门,东篱采菊,无意中瞥见悠远的南山,让每一天的开始都充盈着慈悲的情怀;王摩诘筑辋川别业,栖居南山陲,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自在境界,达成天人合一、心照不宣的默契,让生命中的每一次邂逅都留存最初的欢欣与澹然。

造物主是化繁为简的高手。寓意高远的无想山,以广袤博大的葳蕤,堆砌逶迤绵延的玄幻,似天地的沙漏,漏云筛雨,漏断千年绮梦,用静谧过滤浮躁的内心,用高洁涤荡视野的俗尘,用湛蓝驱逐灰暗的阴霾。无想山的静谧,是时空坐标中宏大的磁场,凝集松涛与鸟鸣、耸峙与险峻、远眺与仰望,凝聚远古的烟岚、浩浩的罡风,蕴含生命的厚度与光泽,足以收容江南倦客的羁旅漂泊。或许,在无想山易名之前,山林浩荡的气韵,清逸的风度,早已寄寓了江南名士的理想追求——在十里秦淮、六朝金粉的郊野,能不受世俗生活繁杂的干扰,抵达超然通透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物我两忘的正果。

晨钟敲响了黎明,暮鼓屏蔽了喧嚣。没有刀劈斧削的凌厉、壁立千仞的森严,唯有返璞归真、开阔夐异的圆融。山石以静默,排斥庸俗、狭隘和短视,如一口幽深的井,将精神的本原凝聚其间。

这是一场没有争执的思辨。无想,是对苦恼的一种解脱,是对名利的一种超脱,更是对身心自由的一种追求。无论是落魄的书生、得意的仕子,还是流浪的过客、放旷的诗人,带着俗世的烟火,携着凡尘的浊浪,融入自然山野的意趣,感受最纯粹的苍翠与盎然,与内心对话,与自然对话,万千气象里生命瞬间悸动,幡然醒悟,经历一次醍醐灌顶般的灵魂洗礼,以枯坐归隐替代张扬的行吟,静待花开的声音,洗净铅华之后重返纯净世界,抵达诗意远方。

很难用一种类型,或是风格,去定义一座山。亿万年的光阴,冷却沸腾的热情,阅尽世间沧桑,浇铸成九死不悔的铁石心肠。无情岁月,以缓慢的利刃,芟削嶙峋的意志;千秋风雨,以恒永的耐心,剥蚀如磐的信念;往返光影,以寂然的照临,默诵黝黑皲裂的册页,泯灭生命的回响。这是无想山的风骨。春山可望,草木蔓发,云外峰峦影影绰绰,披拂蝉翼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尽显绮丽华滋之境。炎夏时节,荆榛莽莽,山林如盖,翠巘嵯峨如聚,蝉歌阵阵,清风拂面,驱散暑热,尽显轻盈澄明之境。秋来层林尽染,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尽显流动飘逸之境。冬日白雪皑皑,积玉堆琼,万物俱静,一山空濛阑珊,清雅庄严肃穆,情致恬淡如写意长卷,尽显荒寒幽寂之境。这是无想山的肌理。

空谷回响山泉不散的呢喃,竹海藏掖深浅不一的啁啾,时光在这里被反复牵引、拉伸,亘古的山林就有了悠长、朴质的意趣。不老松锐利的叶刃芟刈往返逡巡的光影,蚀刻斑驳的摩崖,以厚重的苔色封存颜筋柳骨的遒劲。前朝的古杉,以对称的叶梳梳理空濛的寒烟流岚,梳理古寺的晨钟暮鼓,梳理尘世凌乱的岁月,山里凝滞的日子始有平平仄仄的韵律。史前毛蕨坚守灌木最低的修行,以簇新的锯齿叶对抗生命的进化,渡尽4亿年劫波,续写远古孑遗的传奇。

无想,是一种精神的休养生息。这也应是韩熙载更改山名的初衷。

人在这样闲适松弛的状态中,不知不觉融入大山的化境,心态亦不再为名利所困,并得以自我反省与审视,由此进入本真状态,达到虽有我而实无我的境界。这不是简单的无我,而是物我一如,浑然与物同体。韩熙载为情势所迫,避祸南奔,虽有才干、具识见,但由于“少而放旷,不拘小节。及年位俱高,弥自纵逸”,加上北人南渡的身份,在南唐与北方关系紧张的时刻显得格外敏感,雄才大略终究没能得到施展的机会。生不逢时的韩熙载,见证了烟雨楼台的繁华落尽,参悟了佛家空空无想因缘,遂寄情山水,交游寺僧,于无想山择台而居,筑室读书,放下执念,在独处的静谧中安享灵魂的自由。松间照临的明月光,石上漫流的不老泉,半掩的山门,来者不拒,去者不追,唯独尘世间所有的喧嚣都被关在山谷之外,仿佛轻轻推门而入,便可一脚跌进前世今生的生命情怀和人生诗意。

国都风雨飘摇,世事白云苍狗,无想山却青春常驻。山林不朽,天池不竭,南朝四百八十寺,唯有无想禅寺依旧缭绕不灭的香火,远播悠然的钟声。挣扎于红尘俗世,臣服于丛林法则,要用多大的勇气和信心,才能放下心中的执念?对于韩熙载来说,无想却始终是心中沉睡的佛,蛰伏在紧锁的心扉,总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散发动人的弧光,照亮坎坷的心路与崎岖的归途,并沿着灵魂的隧道,在生命的底片上曝光。阅尽兴衰,拍遍阑干,并非都付笑谈。

登临无想山,循径而上,叩拜山水为师,聆听云松对话。登山的过程即是感悟人生。负重而行,选择合拍的节奏,方能从容不迫,气定神闲。一切都随缘任运,来去相因,穷象之时,道性自现,大千世界即在这生灭有无的流转之中见其永恒。迤逦山行,草木愈见丰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困惑之际,无想寺似惊鸿一瞥,隐现云端,散发出耀眼夺目的光焰。那一刹的庄严肃穆,若天眼开启,瞬间洞彻的力量旷古烁今。

山顶的天池,与天空湛蓝对视千年,互为镜像,静影沉璧。

宏大辽远的晚钟,震颤心海的涟漪,与恒永不竭的天池,与风中的松枝,与缱绻的云朵,同频涵泳沉潜,和光同尘,和谐共生。

这是一种震慑人心的力量。那一刻,韩熙载无疑彻底摈弃了杂念与妄虑,才有了风花雪月传世图卷的泄秘——在那场纵情声色、放浪形骸的夜宴上,韩熙载始终神色凝重,目光虚空,仿佛早已穿越了亭台楼阁,定格曾求索问道的无想山。历史周期黍离麦秀、铜驼荆棘,朝代更迭不可逆转,江河日下、山雨欲来,韩熙载心如明镜。那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窘迫与无奈,却表现为没落贵族最后的狂欢,演绎成千载不散的宴席。

也许,唯有无想寺的钟声、无想山的明月清风,与山顶阅读日月星辰、识盈虚有数的天池,方能排遣对于世俗的富贵与穷通、是非与忧乐的关心和纠缠,实现精神意义上的超脱,抵达生命的澄明之境。

无想之境,是生命意识的终极归宿。当落日西斜,余晖匀散,壮丽的山陵笼罩柔和的光晕,博大而温暖。朦胧的夕光中,林木蓊葱,云缭雾绕,变幻莫测,仿佛解构了遥远的梦境。“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这样的梦境里,有着李太白的旷远、王摩诘的空灵,也有着韩熙载割舍不断的尘缘纠缠。

该是下山的时候了。回望无想山绝顶渐隐入宏大的虚寂,仿佛陷入沉思的哲人,春花秋月,夏阳冬雪,永续岁月轮回。

此刻,唯愿变作无想山上的一颗露珠,在黑暗中悄然凝集千载的哲思,提纯成圆融通透的凝露,附着在随遇而安的草叶,接洽清晨第一缕阳光,回馈以璀璨夺目的一瞬,挥发生命中潜藏的云岚,重新激活青竹之韵、净水之灵、碧玉之润,去追思、寻味飞花与月华之中那久远的逝水流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