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彭怀仁的头像

彭怀仁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1/05
分享

习作小语(四题)

                                    习  作  小  语(四题)


                                             彭怀仁



                            找 回 感 觉


年初,大理古城文友霜君,给我打电话,祝新年好。许久没读到她的文章了。我给她拜年之后,问她:还写文章吗?

她说,好长一段时间,为一些家事,心静不下来。写文学作品,得心静,心不静,咋写?

这位文友,已退休几年,一般而言,不会缺时间。于是,我说,静不下心来写,是你对文学没有感情,找不到感觉了吧?

她说,谁说我没有感情?我爱文学的心,一点也没有变;丢掉文学,我心不甘。只是如今,想要写好一篇作品,得花好长时间,如果心静不下来,根本写不出文章来!不像你们那么容易!

我说,我也一样为家事所跘,买菜、做饭、洗衣、管孙女,此外,还要在文友间走动,动的时候比静的时候多。但并非一定要等心静的时候,才坐下来写作。如果要等心静才写作,那么,人有心静的时候吗?人就是睡着了,还会做梦,心也静不下来!写作,同样在心不静的时候,只是你心想的是写作的事!真要等心静下来,那就什么也弄不成了。

她说,心里有事,烦乱,根本无法去想写东西的事。

我说,写作这玩意,最要紧的是钻进去,把想要写的东西,在心里想好,一旦想好之后,你就有想写的冲动,很快就想把它写下来。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心静不静,而是你长时间不写,以前的那种创作冲动消失了,进入不了写作的佳境;抑或是,你压根就没有情趣写作,想也没想,就动手,肚里还没腹稿,坐下来,恼里一片空白,这样,当然写不出文章来。眼下,最紧要的是,尽快寻找以前写作的那种感觉,唤醒你热爱写作的那几根神经,不要让它们再沉睡了。

她听后,说,看来,你说的有一定道理,俗话说,三天不吃饭,嘴也会回生。我真是很难找到写作的感觉了。得从头来,找回以前那种写作冲动。

我告诉她,我们的文友段彩乔,她每天开着电动三轮车讨生活,等客的当儿,她还扑在车把手上写几句,客人来了,放下纸笔,开车送客。她是在生活的夹缝里写作,你说,她要是等心静下来才写,什么时候能静下来呢?她每天回家时,天都黑了,还要弄饭吃,哪有心静的时候?

她说,小段还要供女儿读大学,比我老火多了。看来,我不能拿家事当挡箭牌了,得折回头去找当年痴迷写作的感觉了。

我说,新的一年开始了,不要再为自己找借口,既然舍不得放下文学创作,就重新树立信心,调整思路,鼓起以前喜爱文学的那股劲,唤醒热爱写作的那几根神经,找回先前的那种急于写作的冲动吧!

她说:好!我一定尽快找回写作的感觉!



                                      感 谢 文 学

    

偶尔在网上见到一位文友的博客,进去走了走,看过他的文章后,写了一条留言,他回复道:您是我的启蒙老师。言语之中充满感激之情。我看过后,回道:我不是你的老师,我们应该算是文友,不该感激我。

这位文友之所以说我是他的启蒙老师,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在大学中文系读书时,我在《大理市报》文学副刊当编辑,时常编用他的文章。我一向以为:编辑与作者,是一种特殊的朋友,再好的编辑,没有作者给你投稿,就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我喜欢与作者交朋友,并十分尊重作者,我本身也搞业余创作,我把阅读作者的作品,当作一种学习的机会,并从他们带着浓郁生活气息的作品中,吸取一些营养,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我从来就不认为编辑是作者的老师,从学习的角度而言,作者也是我的老师。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教、学相长,相互学习的关系。至今,我和许多像他一样、不同年龄段的文友保持着联系。

可他又在回帖中说,没有你当年给我发表作品,就没有我后来那些作品,您绝对是我文学创作的启蒙老师!

我在回复中告诉他我的想法,并说,我们的确是相互学习的文友。你是靠自己的作品一路走来,用你的作品,不断地敲开一家家报纸、杂志的门,没有你长期的辛勤练笔,就没有你的今天!

我说这话的意思是:他读书时,是大学中文系洱海文学社的头儿,读书时,就发表了一些作品。毕业时,他靠着发表的那些作品,进了家乡的机关单位,之后,又调到州里,如今,已从公务员,升到副处,不算拔尖,也还可以。如今,他已经出版了3、4部书。所有这些,说来说去,是得益于文学的滋补。

于是,我最后回帖,说,多年以来,作为文友,我们曾经相互交流,相互搀扶着,在文学小路上慢慢行走、慢慢攀爬,走到今天,全靠我们对文学的喜爱,全靠文学给我们的支撑。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多年前报社的一位同事,因为牙齿疼,去找医生治疗之后,引起警觉,加强了保健意识,于是,他写了一篇题为《感谢牙疼》的文章,登到报纸上。我觉得,我和众多文友,一直以来,在文学的滋养下,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水平,改变了命运,没有文学,哪有我们的今天?我的同事,感谢牙疼:我和文友们应该感谢文学了!

于是,我便写下以上文字,算是给我们喜爱一生的文学作个揖,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



                                    互 为 读 者


有一天,在《大理日报》洱海副刊上,读到刚结识不久的文友赵继梅写的一篇题为《母亲》的文章,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她心目中母亲的高大形象。她母亲是一位十分关爱儿女和村民的善良人,她母亲不仅养育了自己的儿女,还呵护、帮助有困难的乡邻,在村中,口碑很好。

读完《母亲》,我想起了第一次遇到小赵的情景。一天下午,在漾濞城里,与文友相聚,小赵也在场。交谈中,她说的一件小事,让我深深铭在心里。

她说,彭先生,早就知道你的名字了。我还在读书时,就读过你的文章。早年,我父亲喜欢文学,他常把你和其他几位先生的文章,从报刊上剪下来,贴在剪报本上,我就是在剪报本上读到你的文章。我父亲也不时写点小文章,但发表的不多。我看过你们的文章后,也爱上了文学。慢慢学着写一点,想不到我发表的文章,比父亲发表的还多,我父亲感到很莫测。后来,我就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之后,在做好工作的前提下,一直坚持练笔。

我听后,觉得自己突然屁股上夹扫帚——尾(伟)大起来,公然有人读了我的文章后,爱上写作。

欣喜片时之后,我蓦然想起,年轻时节,我不也是读了当地作家的文章后,才爱上写作的吗?当年,我不也剪贴过前辈们的作品吗?就是自己能够发表作品之后,我也照样剪贴作家们的美文,慢慢阅读、消化,吸取养料,给自己的头脑充电!在大理这个文化名城,舞文弄墨的人不少,读书、读报,早成大理人的好习惯。我们每天最先读的报纸,就是《大理日报》;最先翻看的杂志,就是《大理文化》;你在当地报刊上发表文章,家乡人最先看到,这是情理中事。而我这个土包子,发表文章最多的报刊,就是家乡一报一刊,难免会给家乡人留点印象。其实,这没有什么可高兴的?真对人有点影响,那也是前辈作家先影响了我,我才走上文学创作的崎岖小路;攀爬多年之后,才学会写点短文。要说我的短文,也能勾起别人习作的兴趣的话,那么,我也是在传递前辈作家手中的火把。文学和其他事业一样,永无止境,需要一代、一代人的接力,时光无限,生命有限,前人跑完一段,后人紧紧跟上,一代一代往下传,一页一页往下写,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

想着,我说,你们是后起之秀,未来属于你们,好好练笔,多读多写,如今,我已年迈,弄不出什么动静了。但是,可以当你们的读者,读你们的文章,跟着感受一下年轻人对文学的钟爱之情。

她说,还请你们多多指教哩!我说,互相学习吧!

不久之后,我便读到她充满温情的《母亲》,读着,我仿佛看到小赵在崎岖的文学创作小路上攀爬的矫健身影。想着,我由不住笑了:斗转星移,当年,小赵是我的读者;今天,我是小赵的读者,可谓互为读者!


                                    精 神 财 富

                        

一天早晨,在洱海边菜市场,遇到一位早年的文友。说他是文友,因为,早年,我们都在单位上搞新闻报道,那时候,每年都会在报社、电台的通联会上相遇,在一起交流新闻写作的甘苦。会后,常常读他写的新闻。久而久之,就成了写文章的朋友。每逢在街头见面,总要吹上几句。一来二去,更会相互关注。见面,总有话要说。尽管寻常,相互间极少走动。但见面总有说不完的话。乃至退休之后,依然如故。这类文友,真还不少。

这位文友,当过知青、当过兵,转业之后,换过几个单位,但都从事文字工作,多以写文章为主。退休之后,也没丢下手中的笔。这天,他告诉我,退休之前,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开始搞点文学创作,写了些散文、小说,如今,闲下来,仍在写,越写越觉得有味。一次,他们高中的同学聚会,有的同学谈到写文章时,说,写文章,那是最痛苦的事。他却对同学说,我写文章,觉得很快乐!

他的话,不是无稽之谈,凡爱写文章的人,都有同感,写作,能产生快乐。几年前,我就写过一篇短文,名叫《写作快乐》。我告诉他,你这话,是经验之谈,写作,的确能产生快乐,一是文章写完后的愉悦之乐,二是文章发表之后的捧读之乐。但对那些不喜欢写作的人,当然认为写文章是痛苦的事。

他说,反正,我的感觉就是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

看来,他几十年和文字打交道,有感情了。

他接着说,我们这些人,有吃、有穿、有住,各方面条件不错。物质,儿孙们不缺。那么,给儿孙们留下点什么?我想,我一生,干得最多的是文字工作,和文字打交道一辈子,要留,也只有给儿孙们留下点文字了。你别笑话我,我想把我写的新闻、论文、散文、小说,筛选一下,自己掏点钱,弄一本书,留给儿孙们看看。那样,儿子会说,我爹不简单,还写了一本书呢?孙子会说,我爷爷不错,还是个著书立说的文人哩!老兄,你说我的这个想法可行吗?

我听后,说,你这个想法很好,盛世修志,个人同样可以出书,连那些一辈子不写文章的企业家,都出钱请人为他们写书立传;你本身就是文人,出本书,理所当然。再说,我们认识的文友们,多数人都出书了,你也许接到过他们送给你的书。等你的书出来,也给他们送上一本,礼尚往来嘛!

他说,送不送文友,是小事,主要是给儿孙们留下点精神上的东西,给他们留点精神财富!

我忙说,是啊,是该给儿孙们留点你一生孜孜以求的精神财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