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琦玲的头像

琦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3/24
分享

古色苍苍油墩街

 

到达油墩街虽然已近黄昏,我们一行还是迫不及待地赶往莲山汉墓群。

车纵横在旷野,穿行于蜿蜒的乡路。没有起伏的群峰,一眼是望不到尽头的平川。当车速渐行渐缓时,一块碑石出现在我们视野,靠边停车。石碑上“油墩街莲山汉墓群”字样依稀可见,石碑立于本世纪元年,省政府颁发的文物保护单位。殷红的字体在二十余载不断与光影交织中,晕淡成了浅浅的粉红。

同行的曹光火会长(油墩街镇诗词学会会长)指着目之所及的连绵小山包告诉我们,这些就是汉墓群,我们所站的位置就是莲山。曹会长非常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莲山古墓群,为江西省最大的汉代墓群,一共有119座,分布面积达五、六平方公里。大部分墓分布在莲山的莲花塘、百花塘村附近。如果用无人机拍摄,便可以很清晰的看出,这些小山包绵亘成了一条巨龙盘踞在这片苍茫的草色中。

立于暮色蔼蔼的溪边,看斜阳在树梢间缓缓低垂。落日的红晕从林梢的剪影里向天际处蔓延,霞云灿若锦缎,铺满山色沉沉的草尖。田畴寂寂无声,唯有一丛丛荻花在习习微风中荡漾,一簇簇枫红在萋萋林野曼舞。我们沉浸在这胧胧空寂,任由漫无边际的思绪去探寻那一堆堆草丘下的瑰奇。

据说最早发现古墓群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们建房常常取用山包里的优质红壤为原料,在大大小小的山包里挖掘出大量文物,有铁剑、铁鼎、陶仓盖、陶果盆、陶炉灶、陶斧以及数量繁多的汉砖。1991年,乾湾村兴修马路,又出土一件青铜甗瓦,中国著名考古专家陈文华考察分析后认为,该青铜器非比寻常,当属“江南第一宝物”,应是一级保护文物。

曹会长带我们在一家村民的房前,找到了一处曾经被村民误挖过的山包。一块块裹满绿苔的汉砖裸露在寥寥寒风里,有的零零散散随意闲置于红土,也有的一层层叠加有序,被整齐垒砌一方,更有些安然于落叶、藤曼之下,清浅时光。

在土丘前,我们怀揣一份敬畏,一份讶然,弯下腰,细细地打量这些汉砖。发现很多砖块上皆刻有线条和符号,大多数线条都有规律地排列着,组合成各不相同的几何图形。

看着这些青绿色的汉砖,令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曾经在嘉峪关新城参观过的魏晋壁画墓。在那茫茫戈壁滩,也和莲山一样,散落着一座座沙丘,每座沙丘下就是一座巨大的墓穴。这些墓窟串联起来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画廊”。在地宫,我们见识了祖先们的智慧。一块块刻印图画的彩砖,诉说着墓主人的生活习惯,一幅幅简约生动的画面,三三两两拼合,便是一个个生动的民俗风情故事。

这座山包下面会不会也有一个巨大的宫殿,我们无法揣测。整个莲山汉墓群,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也有待专家们考证。有传说这一带曾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兵器窟,也有专家指出,汉墓的形成是古代战争的结果,这里很可能是楚汉战争后,九江王英布及其将士们的坟墓。众说纷纭,无论哪一种推测,都告诉油墩街人,这块土地的深沉与富有。也激起了油墩街人保护文物的意识与责任,如今莲山一带的百姓都自觉地守护着这儿的每一丘每一壑。

离开古墓群,曹会长神秘地说,再带我们去一处好地方。

车依旧载着暮色穿行村野,当最后一抹霞光隐匿于烟云深处,我们来到了油墩街镇尖山下明清古建基地。

山岗上,荷塘边,一栋栋明清古建楚楚矗立。萧疏的飞檐,空寥的屋架,在苍苍月色里给人一种说不尽的苍凉,道不出的幽婉。晚风漾动细波,水中皎月被裁剪出一串长长的清逸,与岸边青灰色的老屋交叠成曲。侧耳,你能听见风滑过屋脊传来得泠泠作响,恍如一首首远古的歌谣。

推开虚掩的大门,我们走进了一座百宝殿。琳琅满目的旧物件,让大伙叹为观止。从明清帝御赐的匾额,到收藏家的孤品玉器、青铜器;从精巧玲珑的斗拱,到栩栩如生的木雕、石刻,让我们应接不暇。

游走于这一排排一重重精美的构件中,我的脑海不断浮现出,横峰霞阳老屋,铅山陈坊老宅的身影。江南小镇这样的明清建筑很多,它们是江南艺术的典范。如何将这份奇丽与典雅保护和传承,成了我们日渐思考的课题。

踏着月色,我们游走于油墩街漫漫清辉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