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曲文昌的头像

曲文昌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4/01
分享

〈观世新语〉之十一 天地造化有奇巧,人生无处不飞花 ——说创造连载

创造是人类进化、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杠杆。

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天性,也是人类主宰世界的本质属性。如果老虎能创造,那人类一定得把主宰万物的权利拱手相让。因此,人类的唯一优势也便是创造。

可以想象,人类之初也一定和其他生灵斗争过,也有过几乎被夺取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危机时候。但是,当石块和木棒被前肢的五指握住站立着与敌抗争时,当石块又被磨成利刃和木棒结合为斧头,木棍又被斧头削成尖枪,当铁器、铜器、火器的创造逐渐发展起来时,人类——这个体质并不强壮的生灵便主宰世界了。于是,人类这一族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创造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生长的本能机制。

人类不仅靠创造获取生存的权利,也靠创造争取美好生活的权力,从燃木照明到使用电灯,从结绳记事到电脑时代,从天然洞穴到空调居室……人类已经为自己创造了丰富的生活空间。然而可悲的是,人类自己又不断发生内讧,创造又成了此族与彼族抗争的武器。战争的胜负,国力的对比,无不基于创造的程度。

人们有时候错误地认为创造仅仅是科学家、作家、发明家的事儿。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创造者。家庭主妇能把烹饪材料巧妙地变换组合,小女孩儿能用碎布片拼成图案贴在床头,幼儿教师能在孩子的作业本上以画苹果代替打分……这些都是美好的创造。

我有个朋友常常突发奇思,在30多年前他就说过的一句话值得品味,他说:“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专利,问题在于不是每个人都有专利意识。”

创造地生活——它是人生的一种目的,一种态度,一种选择,一种清醒的践行。

■获取支点驭人生,乃是轻驾命运的最好选择

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支起来。”国王以为这是吹牛的谎话,便有意难为他。当阿基米德利用滑轮和杠杆原理,把国王选的一只大船只用一条小绳轻轻一拽,就划入海里时,国王才明白了“支点”的伟大。

于是,当初被视为谎言的这句话,今天已经成为人们理解人生命运的伟大格言。

于是,两千多年来人们用无数科学创造的事实,为这句格言的光辉不断增添异彩。

马克思在谈到创造的多重意义时指出。作为生存手段,劳动有谋生的意义;作为生产他人所需产品的活动,劳动创造则是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创造活动过程标志着人类能力发展,因而也就是“目的的本身”,人们在“活动时享受个人的生命表现”,“感觉到个人的志趣”。英国哲学家罗素也如是说:一个人的兴趣越广泛,他的幸福就越多,他受命运摆布的可能性就越小。

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寄托在创造性的生活上,那他的精神享受将比生活中任何物质的非物质的享受都来得更丰富,更深刻,更持久。甚至,对有些不幸的人来说,他们之所以能支撑厄运中的身躯,也往往是对创造的寄托。这种现象在文学创造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由于创造,人们把自身价值通过他人和社会的接纳而得到自我领略,使悲愤和痛苦得到抵消。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许多科学家,艺术家把终生不懈的追求和创造看作是生活的真谛了。

美国当代著名的创造工程学家奥斯本,原是个流浪汉。为了生存,他带着一篇文章去一家报社应聘,主编阅后告诉他:“从你的文章看,你既无写作经验,又缺乏写作技巧,语法,逻辑,修辞等毛病不少,但内容却富有创造性,可以录用试一试。” 奥斯本从这个评语中领悟到了“创造性”的价值。

报到前一个星期,他认真研究了这家报纸,又和其他报刊进行比较,众多的构想产生了。第一天上班,他就跑到主编办公室,急匆匆地大声说:“总编先生,我有一个想法。”

于是他把小报无法与大报竞争做大广告,可是众多小厂急于推销产品,为什么不可以低价为他们创造头条广告的想法说了出来。

主编瞪大眼睛听完了奥斯本的话,惊喜地采用了这一建议。

于是流浪汉的命运出现转机。在此以后,他拟定自己要“日有一创”,把创造作为自己生活的主旋律。不久,他竟然成了有众多专利和巨资股份的副董事长,并在后来研究出版了《思维的方法》一书,成为“创造学”的奠基人。

其实奥斯本本人的素质并不一定比别人高,他连小学六年级都没有读完,他的成功就在于积极地运用了自己的创造机制。

而许多人,包括有些素质很高的人,由于他们压抑了自己的创造机制,或者缺少创造意识,使许多能够“发现价值并创造价值”的机遇都在不知不觉中溜掉了,也有许多许多“专利”都碰到了他们的鼻子也熟视无睹。

“创造了世界,却没有发现世界”,这不是很悲哀的吗?

■追探万物发奇思,乃是寻找世界的最好罗盘

一个哲人说过:“方法就是世界”。这句话是对的。世界观就是方法论,寻找世界就是寻找方法。黑格尔说:“方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最高的、无限的力量。”

当人的思维和世界相对独立存在,而又想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时候,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没有新方法。它表现为太过分的强调用以往的公式和逻辑去分析问题,遵循既有的规则和经验去处理问题。心理学家把它叫做“惰性思维”。而创造性的思维则相反,它调“新”、“奇”、“逆”、“变”。而其中首要的是“疑”。科学家把“疑”作为创造性思维的火炬。“创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最容易引起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向的反射,最容易获得全新的方法,它是创造的产床。爱因斯坦对此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相传屈原在流放期间,看到神庙的壁画龙飞凤舞,引发奇思,便在墙壁上写了《天问》这篇千古传诵、奇伟瑰丽的杰作。他敢犯天尊,敢发责问,一口气儿提出来172个问题,真是天象地理、博物神话|、生死沉浮、是非美丑无不问及。如果屈子生在近代或现代,一定是一个科学奇才。

巴尔扎克 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生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我们每个人不知要和多少事物与现象接触,有的是初识,有得是司空见惯。如果我们都有一种“每事问”的习惯,那么就可能有了发现新天地的起点,找到创造新生活的钥匙。

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就问:地球可有吸引力?发问并没有就此停止,他又想,苹果树长得再高,苹果也会落下来,因此苹果落地与高度无关。他再问:如果苹果树无限制地高上去呢?高到超过了月球呢?苹果会不会掉下来呢?月亮不也是一个大苹果吗?为什么它不落到地球上呢?由此牛顿想到苹果和地球,月亮和地球乃至宇宙万物之间都存在一种相互吸引的力量。正是牛顿的一再追探,他才把地上的运动与天上的运动联系起来,才总结了来具有普遍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这是一个出自平凡的发现,却是一个伟大的结论。

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入伍,受伤后被送到后方医院,他躺在病床上,抬头看见了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看着看着一个问题突现在脑际:为什么大西洋两岸大陆的海岸线弯曲度相吻合?他躺不住了,从此便开始研究其中的规律,追寻到两岸的地貌,生活的共同点等,结果一个崭新的地质理论“大陆漂移”学说产生了。

我们生于今日是庆幸的,先人们为我们的现代化生活积累了物质财富和固有的方法,但是同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一样,我们也因此容易成为这些财富和方法的奴隶,淡化了对许多事物的注意力,而不再思考,不去追寻,觉得一切都“自然如此”。孰不知,这种“想当然”的想法,常常使我们许多人白白地失去了“出人头地”的机会。所以我们强调创造地生活,应该首先从“疑看万物”起始,把“旧事新看”作为我们生活的箴言。应该记住培根的一句话:“如果你以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

■常青树上力攀援,乃是摘取花果的最好去处

马克斯说过:“最先朝气蓬勃地投入新生活的人,他们的命运是令人羡慕的。”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这无论是对于哲学家、文学家还是科学家都是必然的。离开了生活,离开了与生活的“反复搅拌”,你就会成为科学的局外人。同时,也只有生活接纳和承认了你,生命才有价值。生活给予启发,给予契机,给予生长点,你是否用上了这些给予,还得靠生活去判定。

1970年9月,人民日报登过《一批马和一百匹马》的报道,读来发人深省。某部队运输连的一匹大黄马突然倒地死去,谁也说不清这是得了什么病。抛开肚子一看,肠里积了28斤沙子。显然,这是致命的原因。不久,连队又相继发现其他马也患上了同样的病。怎么办呢?他们便去多方询问。一位老牧民说此病不用打针,也不用吃药,只要给马灌上一些猪油,就可治愈。果然,灌油后,病马一批批的排除出沙子来,少的五六斤,多的20多斤,病都好了。可是沙子又怎么会进到马肚子里的呢?老牧民说,这是因为水土关系,这里的马要比别处的马多吃盐,因为沙子中有盐分,所以马就要吞沙。要预防这种病,只要在饲料中多加些盐就行了。按照老牧民的指点,给饲料中增加了一倍的盐以后,马果然都不吞沙了,这个防治马肚积沙的方法,书本上原来没有,是生活给予的。

生活从来不是吝啬的,只要你是进取的,对生活是热爱的,随时可以在生活中有所发现和创造。元朝开国皇帝铁木真在一次战役中惨败,在准备自杀的时候,看到地上的一个蚂蚁经过70多次才将一粒谷子搬过一个小土坡,他有所领悟,鼓起了转败为胜的勇气;居里夫人看到那些“细心”的蚕,更加坚定了进行科学实验的信心;法国著名音乐家柏辽兹失足掉进泉水里,奋力爬上来后,心里有一种异常的感受,嘴里下意识地哼出一段曲子,这正是他几年来搜肠刮肚、求之不得的《幻想交响曲》的结尾。

生活给予我们创造的机遇,这是得以“创造生活”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能够“创造生活” ,还必须顺应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心理的、经济的丶文化的、社会交往的等等。不同的时代对创造的需要也是不同的。创造地生活就要以时代的需要为目标,以应天下之急为已任。否则你尽管没有仿照而重新发明了指南针,没有照搬而重新发明了印刷术,也只能成为时代的笑料。恩格斯说得好:“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他举例说,整个流体静力学是由16和17世纪调解意大利山洪的需要而产生的。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能应用于技术上以后,我们才知道一些合理的东西。他批判把科学看作是随意的东西的浅见,“在德国,可惜人们写科学史时已惯于把科学看成是从天下掉下来的。” 这段话应该成为我们“创造地生活”的指 针 。 当然,顺应需要,绝不仅是方向性问题,也是技巧性问题,只要我们头脑里有创造的观念,注意“挖掘”和“扫描”,我们就会随时发现机遇,创造美好的事物。

有这样一个事实,世界文学名著成为千百万人的精神财富,人们从作品里获得了精神营养,同时也仰慕这些艺术大师,于是便有人顺应和利用这种需要心理,做起了买卖。

在美国俄勒岗纪波特海滨,有一家名叫西尔维亚·贝奇的小旅店。这家旅店占地不大,但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酷爱读书者到此度假,并以到小旅店住上一宿为快事。

这家旅店的构造与布置设施非常独特,每个房间的设计都以世界一位著名作家为主题,旅客可以从房中摆设的仿造物,联系到不同作家的著名作品、警句和情节,从而勾起一连串的幻想和遐思。

譬如在以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为主题的房间里,就可以看到旭日出升的景象,房中还有一架残旧的打字机,一只羚羊头挂在那里,看到这些陈设,读者便立刻想到海明威的著名小说《老人与海》、《战地钟声》中的精彩描写。而在另一间“福尔摩斯客房”内,衣帽架上那顶特制的半圆筒状貌子,一件披风以及床上那只大型的烟斗,能使你感觉到这位驰名世界的神探好像就站在你的眼前。

当然,住进这家小店儿的也不尽是文学爱好者,其他慕名而来的人士也不少,有的新婚夫妇就爱住在一法国女作家科丽特为主题的房间欢度蜜月。

我们说这家旅店可谓是“识时务”“应时务”的发明家。

■一枝一叶总关情,乃是生发智慧的最好起点

清朝诗人袁枚有一首诗:

但肯寻思便有诗,

灵犀一点是吾师,

夕阳芳草寻常物,

解用都为绝妙词。

这首诗是说理的。一是说创造有时来自灵感,一是说从寻常细小的事物里也可以发现绝妙。但这样的发现和创造并不属于所有的人。有的人对自己所要研究的事物并不热爱,因而常常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而对有的人来说可能是触景生情,灵性大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什么缘故呢?

这便是兴趣儿的缘故。

兴趣,是一种热情、爱恋和专注。由于这种心理倾向,他会在辛勤劳动和长期思考专研中获得灵感和悟性,产生一些对寻常事物特殊规律的洞若观火的功夫,从而发现事物的异常特性,揭示它的特殊价值。大作家福楼拜说到兴趣和发现的关系时说:“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发现的东西,因为人们观看事物时,只习惯于回忆前人对它的看法。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一星半点儿未被认识过的东西,让我们去发掘它。”

兴趣是创造的向导,而关情“一枝一叶”乃是创造的起点。历史上许多发明创造,并不一定属于有超人智力的人在重大研究对象上的发现。

少年时代的爱迪生学习成绩不及格,老师和同学们都说他是个傻子。一次,他像个呆子一样观看母鸡下蛋和孵小鸡,并且他学着抱着几个蛋长久地坐在柴草上……然而,他却成了近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中国汉代司法学家张扬,少年时代学习成绩不佳,但却爱钻研一些现象。一次发现厨中的肉丢了,仔细观查周围的痕迹,断定是老鼠所为。他用烟往洞里熏,果然有鼠窜出来,被他用网罩住,挖开洞,里边果然有残肉。他设了一个“公堂”,在人证、物证面前审问“罪犯”,并写了一篇判词,处“盗贼”极刑。后来张扬果然成为一个有名的司法学家。

以下几个事例也可以说明兴趣和专注寻常小事对发现的重要。

1889年,在研究胰的消化功能时,德国医生明可斯基给狗做了胰切除术。这只狗的尿引来了许多苍蝇,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儿,于是他对这只狗的尿进行分析,发现尿中有糖,于是领悟到胰和糖尿病有密切关系。20世纪初,墨西哥湾的海面上漂浮着一层油花,在太阳光下闪闪发光,有心的美国人非常感兴趣地进行研究,原来是海底下储藏着丰富的石油。美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葡萄糖菌时,意外的发现其中一个培养器里长了绿菌,而周围的葡萄球菌竟然消失了,他的兴趣大增,经过多次专注的研究,原来是一种有灭菌作用的新菌种,于是导致了青霉素的发明。

可见,创造地生活不是什么神秘的,高不可攀的生活,也不是与我们平凡的境遇和平凡的工作无关。一位作家说得好,“人生处处有机遇,生活处处有异彩”。英国心理学家爱德·迪·一波洛谈到平凡中有创造的时候,就举了一个极平常的例子:一位老奶奶在织毛衣,而正在蹒跚学步的小孙子,却总是在身边捣乱,将毛线弄的缠绕不清,于是她把小孙子放在小栅栏中,但小孙子却在栅栏中哭闹不休,她仍然无法安心织毛衣。这时她想到,我何不自己进入栅栏里面而解放小孙子呢?她这样做了,问题便迎刃而解,真是各得其所,两全其美。

1973年冬,美国一位年仅15岁叫格林伍德的孩子到野外冰河去溜冰。天气冷,耳朵被冻得像刀子刮的一样,他戴上皮帽子,一玩起来,就热得满头是汗。格林伍德想,应该做一件专门儿捂住两个耳朵的东西。他终于琢磨出一个大概样子,回家请妈妈做。于是一双棉耳套戴在格林伍德头上,果然管用。朋友们纷纷争着要,格林伍德叫妈妈奶奶一起做。修改多次的耳套,更实用,更好看了。小格林伍德把它取名为“绿林好汉耳套”,并申请了专利。不久,这位少年竟成了世界生产耳套的总首领、百万富翁。

因此,不要埋怨我们生活得枯燥无味吧,也不要认为没有提供施展身手的环境和机遇吧,听听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怎样说的吧: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笔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副名贵杰作。平凡也无过于石头,到菲迪亚斯、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牢狱中产生了易经卜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在乎创造。我们要在平凡中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中造出不单调。”

■为人远航示光明,乃是启迪人生的最亮灯盏

高尔基说:“人类的生活就是创造,就是努力去战胜僵死的抵抗力,希望能掌握物质的一切秘密,并且迫使它的力量服从人的意志,为人的幸福服务。”

可以说,这是对科学劳动的最精萃概括。几乎每一个科学家和发明家,他们都是在“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目标指导下从事自己的伟大事业,而且正是由于他们目标的崇高,才战胜了无数的黑暗势力,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也绝不做真理的叛逆。

他们为揭示人类自身以外的物质力量的秘密用以为人类服务,却遭到人类自身的残酷迫害。

公元四世纪,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女天文学家伊巴苇,为研究天体运动,被基督教僧侣指控为妖术惨遭撕裂,令人目不忍睹。疯狂的迫害延续了1000多年,据估计仅仅欧洲,在15至16世纪的200年间,被指为妖术而惨遭杀害的科学家竟达75万人以上。

然而,真理的力量是扑不灭的,代表着人类进步和世界光明的科学家们不怕艰难,宁死不屈,前仆后继,相信科学的春天终会到来。

1600年2月的一天,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被押上了柴堆,绑在十字架上。柴堆点燃了,火光照亮了一张不屈的脸,这个宣称哥白尼“日心地动”说的教职人员,本来可以在当时最崇高的职业——教会里体面地生活,但是,为人类光明而献身的教徒却脱下道袍,选择了这个危险的事业。因为布鲁诺坚信他的主张是真理,他在地牢里受了六年折磨,任凭野蛮的酷刑,也没有使他低头。教会要烧死他,这是布鲁诺早已料到的。他说:“我认为胜利终究会得到的,而且勇敢地为它奋斗,我的后代将会说,他不知道死的恐惧,比任何人都刚毅,认为,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生命是自己的,但当生命和真理联系在一起时,生命就该属于真理,为真理而献身同样是证明真理。马克思在总结科学实践的历史和自身为科学奋斗的感受时说:“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说为人类服务。”这是伟大的科学人生观,是科学得以发展的灵魂,是人类生活的指路明灯。英国逻辑学家罗素说得更好:“幸福的生活是一种由爱鼓舞、由知识指导的生活。”谁能付出爱,付出知识,谁就具有高尚的人格,谁就是幸福的使者。

维生素c的发明者乔瑟夫,从小聪慧机灵,他的父母希望他做个出人头地的人。但是这个18岁的年轻人目睹大多数群众的疾病得不到医治,决定学医。当他以全优的成绩毕业时,他失望了。因为医学上未解之谜太多了。当时他完全可以当一个富有的令人敬仰的医生,但是他却放弃了行医,选了一个薪水极低而又非常危险的研究项目:热病、猩红热、伤寒、白喉以及麻风病。为了攻克难关,他甚至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多次感染热病,有两次几乎丧命。这时纽约市新建了一个保健所,乔瑟夫被作为第一人选,如果他应职,那么贫困而危险的生活便可结束,可他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不久他又到了使他几乎白白送命的意大利麻风病区……乔瑟夫就凭着这种为人类服务的精神,发现了这些急危病,特别是麻风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同时发现了至今仍广为利用的抗坏血药——以他的名字第一个字母命名的维生素C。

朋友,航行在“创造地生活”的大海里,你升起了为人启示方向的灯盏了吗?你以此检验过自己的人格吗?也许已经随随便便地度过了一些岁月,但是励志从来没有所谓过迟。

不要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懊悔,也不要为自己的失落而痛苦吧!“过去属于死神,而未来属于你自己;趁未来来还属于你自己的时候,抓住它吧,不要专心懊悔早已过去的事情来糟蹋自己,而要在目前所能得到的事情上努力吧!”(雪莱)

朋友,“创造吧,因为你是人!”(高尔基)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