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阮以敏的头像

阮以敏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8/08
分享

龙潭亭怀想

                阮以敏

 

龙潭亭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田县杉洋镇龙潭街中心,乃村民饭后茶余,纳凉休闲聊天之所。康熙末年,二十五世祖、例见曾承务郎李维枚建,属杉洋“八境”龙门境,龙房杨公庙亦为其所建。“龙门”二字金色牌匾高悬亭上,表达龙门境乡民期冀“鲤鱼跃龙门”的美好愿景。

杉洋龙舞溪原叫蓝田溪、龙过溪,1958年兴修溪门里至杉洋水利,改名龙舞溪。河道原经龙潭亭穿城而过,后因大水改道绕村而行。亭下有潭,是为龙潭,深不可测。早年尚闻流水淙淙,今已干涸。古镇文化挖掘和保护先驱者余理民先生,曾经在此考古发掘出商周时期印纹陶片、石锛、石箭头、石渔网坠、海贝壳化石等文物,说明商周时期杉洋已有先民生息。

    龙舞溪乃敖江之源,相传昔时九峰寺有一条木雕龙供祀成精,蓦然闯出寺门,腾云到蓝田溪,直至溪门里高山盘谷,连钻三井而栖息,故称三井龙潭。宋代进士余宋兴于淳熙十一年撰写《龙井记》记载: “崇宁间,陌居田舍媪采薇山隅,视有(龙)蟠于石,璀璨鳞鳞,文如黄锦,倏入于渊。出以语人,莫名变怪…… ”摩崖石刻正文433字,全文457字,由石工师傅陈寿刻于三井龙潭边。这条“龙”从何处来?清代杉洋文人余廷章《三井龙王记》印证: “……其说有据,变化时缘其一脚刻龙之司用以铁钉片,身俱去,惟脚以铁镇之,脚独在柱。寺僧见其木龙不在而脚在柱,有血,将脚摘下,随血寻入三井,呼龙而指之日:‘既得变化,脚尚在柱,吾将汝脚送还,果然是汝,祈脚向上补接。’于是龙脚现出井上, 寺僧将其脚接之,既毕,木龙随将寺僧带入井中,后为土地。今之井边并主龙王宫边祈有土地坛,呼之曰‘寻龙土地’,云后有祷雨者必应。清时连江县祈雨者用银瓶入井,龙以锡瓶易之,又以锡入井,复以龙之易旧瓶还之,屡祈屡应。县主遂奉章奏上,大清皇帝命封之曰‘三井龙王’”。天旱祈雨最为灵验,名士余士庵曾撰祈雨联曰:“太史纪甘雨降乐府兴歌神哉沛,郡国奏醴泉生编氓佥曰龙则灵。”

龙潭亭一带是杉洋古镇最繁华商业地段,称为龙潭街,柜台连排,商铺林立。有布庄、钱庄、酒肆、油行、茶行、日杂店、药材店、银器店……不一而足。龙潭亭雨檐下还有一口方井,早年是龙潭街附近村民生活使用水井。杉洋一些大户人家,宅中都有水井,既方便又安全。龙潭亭边曾有花桥一座,很是精致,就近一带俗称花桥头。

村中有龙潭,也许是龙王也喜欢热闹,闲来无事,从三井龙潭来逛逛街市,看看人间喜乐,关心民间疾苦。也许还化作书生,头戴纶巾,手摇羽扇,混迹民间,走街访巷,看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花灯,看五月初五端午节龙舟竞渡……

龙潭亭与杨公庙相连,杨公即杨易,曾是朱熹好友,官拜兵部侍郎,因谏韩胄丞相,被贬为杉洋巡检,勤政爱民,深得人心,死后乡人以巡检署建祠纪念,是为槐庙,即今乡约堂。杨易后来成为杉洋“都城隍”,是杉洋人民保护神,各境宫庙都有供奉。每年杨公诞辰日(农历三月十三日),有盛大打醮游神和数天“杨公戏”,既是神戏,也是团聚戏剧,每年各境轮流做东,宗教仪式与宗族团聚相结合,很是热闹。旧时龙潭境戏年,还在亭外搭台演出。民国版《古田县志》记载孝廉刘云章诗云:“锣鼓喧阗遍八城,街头巷尾沸欢声。村童拍手哈哈笑,来晚牵衣促看迎。”“火炮连天夜月高,上灯时候闹嘈嘈。风闻都道龙灯活,较比前年好着多。”竹枝词十多首,详尽记录了当年游街观灯盛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