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阮以敏的头像

阮以敏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0/28
分享

魁龙书院:魁星高照龙象生

                                                 阮以敏

魁龙书院位于古田县城东街道西山村,也称西山书院、径贤庙,初为西山村林氏宗族子弟书斋。明万历版《古田县志》记载:“魁龙书院,在县西南十都之白沙,宋时建,后废。”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重修,具有清代建筑风格。清朝中叶起,魁龙书院被辟为先贤祠,春秋两季举行祭祀朱熹活动,春祭为三月初九,秋祭为九月初十,祭祀活动承袭朱子清贫节俭古风,一直延续到民国。因宋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对研究朱熹活动史具有意义,1990年书院被古田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魁龙书院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土木结构,两进四伞扛梁。前为门墙,大门偏右,砖砌门框,书法家、古田民俗文化学者江山先生拟写门联:“魁星垂处群星璨,龙象生时万象新。”

跨入门槛,即为前天井,长8米,宽3米,植有一株桂树,一株柚树,两侧各有双层厢房。大厅深9米,宽6.5米,近60平方米。正厅彩绘朱熹神像,上面匾书“魁龙书院”,左右枋粱临摹朱熹墨迹“鸢飞”“鱼跃”。厅堂四根原木立柱下半部故意锯断再接续起来,方言读作“续头”,谐音“势头”,意为有势力。正厅覆竹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气势恢宏,前厅覆竹联:“紫阳教化延一脉,白鹿薪传有二林。”“紫阳”为朱熹的号,“二林”即朱熹高足弟子西山村林用中、林允中兄弟。乾隆版《古田县志》载:“朱子避地古田,得进学之传者数十人,而择之、扩之(即林用中、林允中)兄弟为最,故至今犹称之曰‘二林’”。正梁上书:“大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岁三月二十二甲子日吉时重修魁龙书院上梁大利。”大厅官房,右为“朱熹陈列室”,收藏朱熹及其弟子林用中、林允中史料;左为“藏书阁”、“墨宝斋”,收藏古田传统文化史料。正厅两旁通往后厅女儿弄(即通道)宽达3米,光线充足,不可多见。

后厅枋粱左右依稀可辨“穷理”“尽性”字样,语出《易·说卦》:“穷理尽心,以至于命。”泛指穷究事理,实乃为学之道。后天井长11米,宽2.6米,立有两根高0.75米,直径0.35米石柱。后厅左右厢房各一,中间约30平方米为厅。据年已八旬村民林桂梅先生回忆,他小时候听老人说,此处即为朱熹讲学课堂,其建筑也早于前厅书院。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时期,魁龙书院成为合作社粮食仓库,一直到八十年代初,都是生产大队粮食仓库,甚至大厅都堆满粮食,书院原貌也因此得以幸存。

南宋庆元初年(1195年),宰相韩侘胄擅权,斥朱熹理学为“伪学”,朱熹等人为“逆党”。第二年,朱熹被弹劾“十大罪”,免去一切职务。庆元三年,正是危难之时,古田籍门人林用中、林允中等人冒险把朱熹从建阳接到古田避难,其女婿黄榦也一同留寓古田。明万历版《古田县志·寓贤》有明确官方记载:“宋朱熹,字仲晦,新安人。庆元间韩侘胄禁伪学游寓古田,宗室诸进士与其门人构书院延而讲学。所寄寓处附县治者,匾其亭曰‘溪山第一’。往来于三十九都徐廖一大姓。尝书‘大学户庭,中庸阃奥,文章华国,诗礼传家’。螺峰、浣溪、杉洋诸所皆其游息而训诲也。文公尝曰:‘东有余李,西有王魏。’盖自纪其众乐云。”因林用中、林允中为古田西山人,所以朱熹到古田第一站落脚点便是西山村。大师莅临,怎能不邀请讲学?因此西山的魁龙书院蓬荜生辉,声名远扬。而县志中所谓“宗室诸进士”,指的是宋代有一支皇族南迁,由建州徙居古田,为赵宋皇室后裔诸进士。比如赵汝腾,乾隆版《古田县志》载,赵“素与朱子相友善。”还因西山村距旧城有十里之遥,交通不便,再加上学堂偏小,生源偏少,于是“构书院”,即把旧城东北双溪亭加以整修扩建,朱熹兴之所至,欣然命笔“溪山第一”,由此定名“溪山书院”。清邑人康熙间国子监祭酒余正健《漱芳集》云:“双溪亭……昔紫阳夫子讲学是也,匾为‘溪山第一’,笔墨淋漓。”此后朱熹便经常往返于古田境内几大书院讲学,谈经论道,培养了一大批再传弟子。如林用中主溪山书院,黄榦主螺峰书院,余偶主西斋(即擢秀斋),余范主兴贤斋。据《古田县志》记载,宋、元、明至清,古田取得进士功名的就有181人,出现了张以宁、余正健、甘国宝、曾光斗等一批风云人物,足见朱熹对古田教育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深远影响。

古田民间有流传甚广的“朱子一日教九斋”神话传说,“九斋”即指朱熹在古田讲学过的溪山书院、蓝田书院、魁龙书院、螺峰书院、浣溪书院、谈书堂、西斋、兴贤斋、东华精舍九个较有名气书院。从地域来讲,横贯东西,百来公里,非常人所能及,只是表达民间百姓对文化的崇尚,希望多多得到名师教诲的良好愿望而已。

魁龙书院对面还有一座“虎马将军祖殿”,1996年由“双义祠”改扩建。据说是当年江西参将周江湖、罗协奉命前来古田西山村追捕朱熹,因不忍加害圣人,双双自刎,被西山村尊为拓主,立庙祭祀。山门联曰:“西境钟秀怀二将,山峦毓秀出双贤。”殿中有联曰:“得道成仁碧血凝芳处,灈灵显圣紫阳过化乡。”现修有“双义祠”石牌坊。

当年的西山村还得到朱熹“点化”,走进唯一留存的古老门楼——大门头,门边两块巨石,一为长方形,一为元宝形,一阳一阴,俗称公母石,寓为童男童女。林家祖厝正门前用条石铺一条“玄”字形小路,直通门楼。在离祖厝不远处用鹅卵石铺成六爻图案,暗藏“玄妙”。又依据太极图,挖掘两口水井,象征太极双目,村民称为“上井”“下井”。从此,西山村人丁兴旺、人才辈出。

西山村还有一个“神笔点蛙”的民间传说故事。话说当年朱熹在魁龙书院白天讲学,晚上辅导,大热天的晚上,田野青蛙叫个不停,影响学习。朱熹便用红笔写一字条放入田中,顿时青蛙变得半死不活,蛙声全失。于是朱熹赶忙叫学生们去把青蛙捞起,用红笔在青蛙头上点一点,就全都活蹦乱跳起来。村支书林斌说:“我小时候经常去钓青蛙,只有这书院附近的青蛙头上有个红点,着实稀奇。”

现西山村新建公园,投资近40万元建雕花石凉亭,也取名“思贤亭”。陈灼豪先生撰联并题字:“用心教化培桃李,允德遗风育栋梁。”藏头林用中、林允中兄弟之名。因朱熹在给林氏兄弟书信中有“十德衣冠裔,二林理学家”之说,西山村林氏后裔多有以此句制作门联,引以为豪。林用中作为朱熹高足弟子,《八闽通志》载:“文公尝称其通悟修谨,嗜学不倦,谓为‘畏友’,与建阳蔡元定齐名。”南宋乾道间为尤溪县学政,后回古田掌教,庆元二年被授予邹应龙榜“特奏名”进士。师从朱熹三十余年,跟随朱熹参与了历史上有名的“岳麓会讲”、“鹅湖论辩”等重大学术活动,并曾执教于朱熹亲手重建的白鹿洞书院。《白鹿洞志》言,林用中“从文公游最久”。朱熹给林用中书信就有50余件,唱酬诗超百首。

朱熹去世后,林用中即把溪山书院改为“晦庵祠”,供朱熹神像,表达对恩师的敬仰与缅怀。林用中去世后,县令洪天锡为之在县城立牌坊,原名“通德”,后改为“承流”,其神座也祀于晦庵祠,再续师生之情。明朝古田知县杨德周《田中杂咏》赞道:“讲席干秋诵考亭,二林流韵有仪型。可知薪火传无恙,乍试改歌道亦灵。遗像尚留今俎豆,荒祠重落旧丹青。多才蔚起开冠冕,日照文章倚翠屏。”

书院是古代读书人的精神原乡,魁龙书院是历史留给我们古田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记忆。正如魁龙书院大门藏头联“魁星垂处群星璨,龙象生时万象新”所言,朱熹这颗魁星降落书院,一定会群贤辈出,星光璀璨;西山村龙脉所经,其形如象,必定会地灵人杰,万象更新。

注:本文首发于福建古建筑丛书《文庙书院》(2020年9月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