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阮以敏的头像

阮以敏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8/07
分享

墨风古韵一脉承

 阮以敏

蓝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田县杉洋镇旧称。

宋·李廷芳《望江南·蓝田十咏》赞曰:“蓝田好,仙路入桃源,秀水一条银带绕,奇峰四面玉屏环,人在洞中天;待客到,指点问青田,余族只今丞相裔,李家原是帝王孙,唐末避仙村。”这小小山村,唐兴宋盛,墨风古韵浓郁,各族及后裔竟出过1位状元、2位丞相、3位尚书、90多位进士、200多位朝廷命官。理学宗师朱熹还曾两度到蓝田书院讲学,先贤文化,奠定、影响、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古镇后人。

                                        一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余氏入闽始祖余青由河南光州固始县丞调任福建建宁府建阳县令,其卸甲后择居将口镇洄潭村。据《建阳县志》记载:“公生八子,长焕,避居福州府古田杉洋开基创业。”所谓“避居”,即时逢安史之乱(755—763年),余焕远离故土迁居杉洋,披荆斩棘,开创基业,子孙兴旺发达,到三世就有了芝山祠、香林祠,蝉林祠三大宗祠,因此余焕被尊为杉洋余氏肇基始祖。

历五世,余焕裔孙余褐官至光禄大夫吏部尚书,其妻亦诰封正一品夫人。《杉洋余氏总谱·五世祖吏部尚书褐公传》记载:“绰然有声,告假归里,建仙岩寺。后移其寺于北啸山,重建功德寺,额曰‘蝉联’……规模宏敞,气象嵯峨,杉洋一名胜也。”即今杉洋上院“蝉林祠”。夫妻墓葬杉洋七星林,至今犹存。六世余仁椿乃余褐三子,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年)从永贞(今罗源)县令辞官回乡,创建八闽最早书院之一蓝田书院。《福建通志·学校篇》记载:“闽古代第一书院,设在莆田澄书堂,始建于唐代大历间。次之,古田杉洋蓝田书院,始建于宋开宝元年。”最早记载蓝田书院的地方文献是杉洋《余氏总谱志·余氏重建蓝田书院记》,为南宋左承仪郎知福州府古田县丞主管学事郭能撰,记述“昔员外公余仁椿相地宜创学馆,背乾向巽,萃山川之秀,额以蓝田”,历经两百年辉煌。蓝田书院因地处村东,时称“东斋”,一度衰落而被“西斋”——擢秀斋所取代,“士风浸微,文场屡败,三十年气象不振。”“余公端卿追先猷,慨然日疚于怀,乃率余盟 ……鸠财僦工,复于旧址。”“规模宏大,万瓦鳞鳞,焕然一新。”由此,东斋得以中兴。

蓝田书院初始仅为私塾,余仁椿留田七十亩作为“油灯田”,供给余氏子弟上学费用,当年杉洋并未形成后来的“四姓八境”格局,各姓散居,东斋只是余氏家族的学馆而已。后村民子弟慕名而来求学,遂扩大为书院。

古人积德行善,造福子孙后代,讲究修桥、铺路、办学堂。余仁椿之义举,不但福荫子孙,也影响了近邻远乡,辐射面广大,文脉从此绵绵不断,可谓读书人梦想启航之所。

                                             二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杉洋余氏十三世裔余复中庚戌科状元,时为闽东第一个状元。民国版《古田县志·选举》载:“余复,寄籍宁德。”其祖宗庐墓皆在邑大东乡杉洋,少从宁德进士张翰,学精《周官》。绍熙元年对策大廷,光宗称其直而不讦拔置第一。杉洋宗亲曾为其撰贺词:“乔木世家,厚德自百年之积;飞龙上第,高名宣四海之传。”

余复祖父余丕原为宁德县城何姓人家塾师,后与东家结为儿女亲家。何氏女身怀六甲时,其兄前往杉洋探望,见胞妹家中拮据,便携返娘家,定居宁德,生下余复。因此有“余家状元何家甥”“余家状元何厝生”之说,既是何家外甥,又是在何家出生,何家对其成长、成才确实也是功不可没。因而《宁德县志》又载:“余复,字子叔,一都人。”

北宋时期,进士一般都只授九品以下的官职,余复中状元后仅授为洪州佥判,这只是个九品官,协助州长官处理政务及文书。不久改授为宣义郎佥书镇南军(今江西南昌)节度判官,也是掌文书事务。1195年入国史馆任实录院检讨,官至秘书省著作郎(正八品官),即参与汇编《日历》(每日时事)等。有学者认为,1189年,余复赴京(临安,今杭州)应试,其父送行赠诗:“父子相随只学儒,常将笔砚代犁锄。汝今捧剑趋丹阙,我且安贫守旧庐。酒酌十分休酩酊,路行千里莫踌躇。来年二月花朝后,早寄平安及第书。”余复答诗道:“银瓶笔砚照袍新,笔下千军自有神。第一唱声知是我,从来头上不留人。”充满豪情壮志,一副志在必得神态。有人认为余复因诗“从来头上不留人”狂妄自大被告发惹祸,而不得重用被贬。其实不然,古代状元并非官职,所以没有品级。宋代虽然重视文人,但考取功名者所授官职都不高,状元一般仅授佥判,基本上都是从最基层做起,也算是一种历练。如文天祥,是文状元中官做到最大的,也是唯一当上宰相的,宋宝祐四年(1256年)20岁中状元,因回家守丧,三年后补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第二年也是被委为余复曾任职的镇南军节度判官。

1197年正月十五日,余复回古田杉洋寻根祭祖,前往村东过溪岭兜舜明公墓祭拜。是夜,居住辟楼,凝神楼榜:“时思述先志也”,挥毫泼墨,写下《西庵时思楼记》:“……吾家自尚书而上,凡累代之祖,下而逮今,凡十二世之孙,族属蕃衍,图谱牒叙,井井有叙。坟墓之在于三阳(即杉洋)者,兆域各有封识,其百世之泽也欤。”并寄望后人敬祖爱人,每年不忘祭拜,时刻不忘继承先辈遗志。现杉洋蝉林祠还存有一幅余复隶书《题燕文贵秋山萧寺图》。

开禧元年(1205年),混迹官场15年,正值53岁盛年的余复终感厌倦,辞官退隐还乡,回归故土,居宁德县城南门,辟园构轩,觞咏其间。余复先后著有《礼经类说》、《左氏纂类》及《祭礼》十四卷,《风集渚》、《余状元集》等诗集。宁德十八都仙霞岭,有后人镌于石壁余复诗云:“二十年前过此间,旅囊羞涩笔头悭。时来山色与人好,我亦诗肠似海宽。旧事消除身后梦,新声惭愧路旁官。乘车衣锦浑闲事,留取功名竹帛看。”返乡的状元,对锦衣玉帛、功名利禄都看作等闲之事,前尘往事如云烟,惟有清名留史册。余复后病逝于宁德县城南门小轩楼,葬宁德九都贵村金嶂山,入祀于乡贤祠。

                                         三

就在余复回乡祭祖的这一年,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为“避难”也随后来到了杉洋,他就是一代理学宗师朱熹。只因南宋庆元初年(1195年),宰相韩侂胄擅权,斥朱熹理学为“伪学”,朱熹等人为“逆党”。第二年,被弹劾“十大罪”,免去一切职务。庆元三年,正是危难之时,古田籍门人林用中等冒险把朱熹接到古田避难。明万历版《古田县志》载:“宋朱熹字仲晦,新安人。庆元间韩侂胄禁伪学游寓古田,宗室诸进士与其门人构书院延而讲学。”之后朱熹也来到了杉洋蓝田书院讲学,开启一代新风。明万历版《古田县志》载,“蓝田书院在杉洋,朱晦翁书匾,盖其门人余隅立也。”面对古镇厚重的历史文化,瑰丽的秀美山川,朱熹流连忘返,坐镇蓝田书院讲学。当年学子云集,盛极一时,著名的“朱子十八门人”就是此时形成。

清邑人李捷英题蓝田书院墨迹亭诗曰:“环列诸山道远青,当年夫子日谈经。尚余墨迹香千载,夜夜光摇北斗星。”山清水秀的古镇山村,当年的朱子是如此地从容不迫、气定神闲谈经论道。不知道此时已潜心著述讲学的朱子,是否还惦记着破碎的山河、国家的兴衰、时运的不济?从其《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水多。”这首诗来看,他的心境已由愤懑无奈而转向豁达开朗了。

朱熹一生著述甚多,其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巨大,成为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代。《余氏总谱志·东斋记》:“子两度于尊师李讳侗祖籍之地游学讲论。时庆元间避学禁,云集高弟十有八者于蓝田书院曰‘东斋’为础,分赴诸院施教,门人遍闽,邑东有余、李,邑西有黄、魏。诗礼传家,义方有素,二学子皆驰誉上庠,遂故书始末以告来者,庶诸生异日奋起,徒步而梯青云,知所自以斋志。”由此可见,朱熹为蓝田书院奠定了丰厚的文化积淀,使理学流泽历代相延,久盛不衰。

杉洋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其中保存较完好的明清代古民居有198幢,是闽东古民居最为集中的村落,也是明清时期古田县除县城之外的唯一一座城池。杉洋还是朱熹在古田留下最多墨迹的地方,手书“蓝田书院”石刻是现蓝田书院“镇院之宝”,书院后山崖壁“引月”,落款“茶仙”也是其题写,门人摹刻,成为杉洋八景之一“天池引月”。凤林祠后厅墙壁还有朱熹墨迹对联两幅,其一为“春报南桥川叠翠,香飞翰苑野图新”;其二为“雪堂养浩凝清气,月窟观空静我神。”字体笔力雄健,结构完美,布局有致。横路坂村民家中珍藏有“碧海开龙藏,青云起雁堂”对联匾额原件,汉魏风骨跃然眼前,洒脱自然溢于字间。至今杉洋文人墨客多,代有才人出,不能不归功于朱子文化的深远影响。

追根溯源,朱熹与古镇杉洋和余氏还是多有缘分。杉洋始祖余焕之父余青入闽为官,后隐居建阳五夫。而朱熹虽然一生坎坷,四处奔波,但在建阳五夫时间长达40余年,留下了紫阳楼、兴贤书院、朱子巷等历史文化遗迹。饱读诗书、流落杉洋的朱熹对古镇历史文化渊源一定也是多有探究,故里后裔、弟子家园、状元之乡,多种情感夹杂,让他倍感亲切敬重。

                                          四

上世纪80年代,古镇文化挖掘和保护先驱者余理民先生凭着个人爱好和执着,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考察,发掘出了印纹陶片、石锛、石箭头、石渔网坠、海贝壳化石等文物,说明商周时期杉洋已有先民生息。可惜老人驾鹤西去后,成果散落,毕生研究有文字留存的却是不多。成书的,只有和清华大学人类学教授张小军合著的《福建杉洋村落碑铭》,全书收录各类记叙碑、祠堂碑、乐捐碑、旗杆石碑及三百多块现存的墓碑,共计碑文四百多条。成文的只有《余复状元的历史考谜》和与施景西合作的《朱熹高足“二黄干”考》、与外甥李一汀合作的《李侗祖籍地考》等文章。

近10多年来,古镇乡贤、“蓝田古文化”研究学者李扬强先生潜心挖掘、整理,编著《蓝田古文化》、《蓝田引月》,成为研究古镇历史文化的第一手翔实资料,临终前半年,还整理编辑了《蓝田雅叙》和《蓝田书院古今蕴》两本手稿。还有一位值得一提,那就是“蓝田瘦马”余增福先生,多年来一直在默默地推动传播古镇历史文化,拍摄了大量照片,编写了许多史料文章和游记在网络发布,引发了众多围观,提升了古镇杉洋的知名度。

近些年,古镇的蓝田书院,因乡贤余云辉博士捐资400多万仿古重建,通过办讲坛、讲国学、练武术等形式大力推进而名声大噪,成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

2017年,古田县政府为了加快“建三圈、兴三业”打造“千年临水,健康古田”步伐,把杉洋列为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试点乡镇。去年,总投资1.2亿元的市重点项目杉洋“文武古镇·耕读人家”重点文化建设项目顺利开工,特别是投入2400多万元的古镇古街(北区)修复保护项目(一期)和古镇主街市政工程两个子项目相继动工,标志着杉洋人民多年来开发古镇的夙愿得以真正进入实施阶段。计划2019年投资约2000万元,实施古镇古城墙及古炮楼修复保护工程、古镇武术演艺场建设工程、古镇古城楼建设项目和古镇古街(南区)修复保护项目(二期)。同时,启动古镇游客接待中心及停车场前期工作,开展新增用地农用地转用和征收报批手续、施工图设计等各项工作。

2018年底古田县政协编撰出版了地方文史资料《杉洋讲古·古迹篇》,分门别类,系统介绍了古城垣、古祠堂、古书院、古民居、古寺庙宫观堂、古楼阁、古亭台、古廊桥、古碑刻、古井、古墓等十一个方面历史文化遗产,新的一年还计划编辑出版《杉洋讲古·人物民俗篇》。

漫步古镇的小石巷,饱经岁月侵蚀的古祠堂、古民居在夕阳余晖下倍感沧桑。那每一道门,每一扇窗,每一口井……都有过无数令人感怀的故事。也许,人生就是如此,读懂了寂寞,也就读懂了繁华。探幽寻古,沉湎其间,令人久久无法释怀。这“先贤过化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真的是名不虚传。蓝田有遗梦,文脉永绵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