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少婉的头像

冯少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8/06
分享

出走半生,归来怎可能是少年

你羡慕那些朋友圈全部对外开放的人,羡慕他们完全打开心扉,没有伤痛的过去,而自己的朋友圈呢,孤独欲盖弥彰。看了看新闻,你说人太脆弱了,横竖一个车祸就能带走整个家庭的幸福,没了生命,谈什么都毫无意义。

下班后,你选择吃顿大餐安慰自己,却接二连三收到身边朋友的结婚喜帖,就连关注的养生公众号也开始投放成功学广告。这时候的你又慌了,在努力与得到并非成正比的压力中感到迷茫,感慨现代的“人”啊,两笔画就能写完的字,内心却无比脆弱,充满迷茫。当年给块糖就能甜到心里的自己,到底去了哪里?

脆弱根源于复杂。千百年进化到现在,人不仅是一副行走的躯壳,偏偏还有了大脑和思考。马斯洛将人的需求按从低到高的层次分为五种,最高的为自我需求,最低是生理需求,再往上层次分别为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这么多层次,意味着饿了会嗷嗷叫,饱了想有人陪,有人陪还会想要对方正是自己魂牵梦绕的那人。

现实并不如意,日记、朋友圈里都记录下你失望至极的心情,抱怨工作压力大,整晚失眠睡不好,还没失恋几次,就感觉失去了爱的能力。人啊,像极了一架组装精密的运行设备,螺丝相配,环环相扣,越精密越脆弱。面对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和风花雪月等等,无论哪个需求层次或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让你系统崩溃,成为复杂的废物。

其实想得越多,就越复杂,那些越简单的,也越强大。

电影《小偷家族》的片尾里,养父为了让捡子祥太更安心地回归原生家庭,编造了一个原本打算抛弃他的借口。面对崭新生活和“父亲”善意的谎言,祥太在道别的公交上仍然用口语表达出对养父难以割舍的爱。导演是枝裕和将镜头切到祥太身后的夕阳,车窗外养父追着跑了很久很久,晚霞铺满街道。真正的爱很简单,它横亘距离和表象,直入你心。

抖音上很多转发的视频回忆初恋的人与事,很多年轻人在镜头前故作沧桑,拍个短视频,说着中年人一样的话语,对“真爱”、“公平”这些传统词汇颇有敌意,面带不屑,潜意识里认为错过或得不到的才为最好,给人的感觉过于早熟。实际上不过是集中受宠的一代,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聚光灯底下欲求的沟壑太多,填不满,便在那为赋新词强说愁。那些不懂珍惜不成熟的人,不配怀念过去。

成长是一个失真的过程,不可逆。小时候觉得开心的事物,到如今再体验也不复当年乐趣,不再相信月亮里有吴刚在砍桂花树,玩火会在睡梦中尿床,不再喜形于色,那种折弯狗尾巴草就能当戒指的年纪,是真的回不去了。

龙应台曾说父母子女一场,最终不过是看着对方的背影明白了不必追。成长也一个道理,最终的代价是失去纯真。失去的“后遗症”是用祝福自欺欺人,你磨去棱角,学着说好听的话,醉意中举杯邀请对方,庆祝什么百年好合和万事如意。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和条件实现“逆生长”,随着父母老去,竞争激烈,当年的小伙伴们纷纷被迫成长,远离他乡,所有人都无法避免地在磕碰中撞伤又结痂。旧伤愈合,痛感距离当年已经消减,你变了,变得不再是当年的自己。但即使幸运如那些在温室里长大的巨婴,最终也会因为呵护层的失去而不得不面对现实。现实没有乌托邦的存在,区别只是打破蛋壳的早晚。

悖论的是,当成长给你带来质变的同时,内心却停留在进化初期,柔软如初。外在的装备再好也没用,内心的炎症会像牙髓一样,在半夜里时不时抽痛。来往的人事诸多,明明以为百毒不侵了,却因为看了一部电影,听过类似的故事,遇见陌生人的温暖,内心的堤坝在此刻突然决口,径直崩溃。

也想过如果去掉内心这块柔软的部分,失去了“阿喀琉斯之踵”,人是否就没了软肋?其实不然,每个人的生命长度都很有限,其中宽度的扩展和内容的充实,正取决于你柔软真实的人生体验,这便是阅历的丰富性和可贵性所在,它构成了生命具体价值的大部分,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

回忆里奶奶煮的那碗南瓜粥,那个同好友分一瓶酒的雨夜,那次第一个冲向终点线的瞬间,它们都不曾在岁月里被忘却,甚至以后遇到了相应的场景和食物,还时常在脑海里想起。诗人张枣对于感性情绪的把握非常到位,他在《镜中》里写道,“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还记得人生的起跑线处,哨声一吹响,所有人都拥挤着,争相往长大变强的终点线奔跑,一路上你面对了很多次离别,遇到了很多事,能陪你走到终点的人也越来越少。

那些年,所有“愿你归来仍是少年”的网文煮过的鸡汤,最终都败给了年龄渐长和物是人非,归来不可能再少年,但你可以选择初心不变。就像橱窗里的旧照片,包裹的塑封早已泛黄变硬,但内在如初,无悔一生。而对于这个世界的法则,你选择相信也好,不愿也罢,最强大的是保持初心不变,同时接受真实,学会承担。

世人皆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