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光明的头像

郭光明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1901/29
分享

习总书记考察冶河十年纪

2018年6月,泉城济南,山青,水碧,盎然的万物,如沐浴了春雨,生机勃发。

14日晚上,新闻联播。参加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济南的新闻播放以后,让曾经亲历习总书记考察历城区港沟街道冶河村的原党支部书记曾现水依然十分激动、振奋。采访他时,他说:“十年前的5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冶河村考察的情景,直到今天还历历在目,习总书记的身影,仿佛还在眼前。”

“曾现水同志,你们村为什么叫冶河村?”

和蔼,可亲。曾现水记住了习总书记富有磁性的声音,记住了习总书记富有亲和力的话语。

他说,2008年到2018年,论时间,不多不少, 3650天;说记忆,他还清晰记得,5月9日下午4点左右,陪同习总书记考察完核桃园,与总书记一同上了中巴车后,向他询问的第一个问题。这让他备感亲切、平易。就像朋友之间的唠嗑。而一声久违的“同志”,更让他激动万分、心潮澎湃。他记起,自从入党宣誓时,老支书称他为同志外,多少年来,既没称别人为同志,也没有人称他为同志。而今天,习总书记的一句“曾现水同志”,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使他不再紧张、怯诺:

“这是一个传说。当年唐王李李世民东征南下时,路过我村北部唐冶村,发现那里的石头里含有大量的铁矿石,便下令在那招募工匠,锻造兵器,开起了兵工厂。据说,锻造兵器所需要的水,用的就是俺们村这条河的水。所以,俺们村起名就叫冶河。”

习总书记听的很认真,还不时地点点头、插上一句。而总书记的点头,不仅仅是认可,更多的是鼓励。

时光如流,岁月如歌。整整十年,曾现水依清清晰记得,通往核桃园的乡间小路上,习总书记与时任中共历城区委书记的谭延伟同志一边说着话,一边踩着沙砾前行。路旁的野生蒿草、蒺藜爬上了堰,堰下的紫穗槐长出了半人多高。土路沙多土少,去年雨水冲刷出来的沙砾,在阳光照耀之下熠熠生辉。

一颗沙砾是寂寞的,很多沙砾聚在一起,就无法想象竟能成了路。大自然的造化,让人明白一个事理,那就是:只要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冶河村党支部就明白这个事理。二十年前,国家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开展退耕还林试点时,他们就依靠老辈儿传下来的核桃种植经验,率先改变种植结构,在山地粮田中种核桃,一亩,两亩,上百亩,一下子种上了1342亩。全村420多户人家、1460多口人、1342亩地,全部种上了核桃。但种上了核桃,销售就成了问题。于是,他们成立了核桃协会,“打包”销售。几年下来,山青了,水清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居住的房屋也砖瓦到顶了。用曾现水的话说:“自从有了核桃协会,真的是绿了山坡,美了山村,富了百姓。”

曾现水至今记得,走进核桃园以后,见有村民劳作,谭书记把他推到总书记跟前。

“他们这是在干嘛?”总书记一边走一边问。而他脸上的笑容仿佛永远都是和蔼。

 “他们在嫁接核桃树。”

“核桃树也需要嫁接?”

“需要嫁接。”

“怎么嫁接?”

“用厚皮核桃树做砧木,选优质核桃树的芽子做接穗!”

说到这时,习总书记停下了脚步,很感兴趣地问:“接穗从哪来?成活率有多少?苗子销路怎么样?”

总书记的三句问话,一听就是行话。这样的行话,如果没有一定农科知识,如果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就是在农村待上一辈子,恐怕也不会知道什么是接穗!

不用想象,更不用臆造,甚至都不用联想,陕西梁家河那位能吃苦的后生形象,早已印在人们的大脑里。

曾现水告诉总书记,老一辈子传下来的核桃树,品种早已老化,不但产量低,而且核桃皮也厚,村里的土专家曾照芳,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研究、试验薄皮核桃的嫁接技术,并在省果树研究所的老师们指导下,不但获得成功,而且还获得了济南市的科技进步三等奖呢。

这是冶河人的骄傲,历城人的骄傲,更是科学技术的骄傲。

冶河的空气中飘浮着初夏暖意,也弥漫着大地的芳香,散发着浓郁的氧气。因为,所有的花蕾,都已经含苞待放了。

冶河村,南边有山,东边有山,西边还有山。相对于三面绵亘的群山,它就像一个婴儿,它,躺在大山的襁褓中。此刻,它备感温暖。

回访那天,阳光格外明亮,空气也特别清爽。从港西路下来,拐进村北西峪口,瓦蓝的天空,像是有了质地,叫人觉得时光都是缓慢的、纯洁的。而眼睛见到的核桃树,树叶如盖,枝条染绿,枝叶间,满满都是珍珠大小的雏形颗粒。这里的核桃树,不是一棵,也不是三棵、五棵,而是成林,像繁茂的偌大方舟,正驶向通往金山银山的彼岸。

这是一棵普通的核桃树。树叶椭圆,宽而长,树皮纵裂,灰褐,像一尊现代派的雕塑,看不出它与其他核桃树有什么不同。但它树冠像把天然的大伞,庇荫一方热土。

有了这样的树冠,不用猜也能知道,它的地下宿根,一定是盘错的,也一定沉入底渊。要不然,何以供养星星般的核桃?

所以,它又不是一棵普通的核桃树。

树下,不知谁安放了一块方石。坐在上面,曾现水说:“当年,习总书记就是蹲在这棵树前,观摩村民嫁接核桃树苗,并与村民亲切交谈的。村民为了留下一个念想,决定将这棵当年的幼苗保留下来,让子子孙孙记住,习总书记曾经到过咱核桃园!”

他说:“当时的这棵树,才四十几公分高。有几位村民正蹲在那里拿着芽接专用刀搞嫁接,没有想到的习总书记也蹲了下来,一边观摩,一边与他交流……”

“把这个芽子拿下来就可以嫁接吗?”习总书记问。

是的,习主席,拿下来就可以嫁接。”一村民说。

“要挑着找吗?”

挑着找”?曾现水解释说,就是寻找健壮的枝芽,以此保证嫁接的成活率。而习总书记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土里掉渣,土的不能再土了,但平易、家常、可亲,通着地气。

“是啊,要挑着找。”曾照芳说:“这是从长了三年多的核桃树上找芽子。”

“这样一嫁接,长得就快了!”

“是啊,今年嫁接的核桃树,明年就能结果。”

“长得是挺快。”习总书记边说边问曾现水:“年收入怎么样?”

 “一亩地少说也能有8000多块钱的收入。”

听说一亩地能有8000多块钱的收入,总书记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他对曾照芳说:“两亩多地,一年两万来块钱的收入,看来核桃树是你的致富树啊!”

之后的询问,都是习总书记的关心。比如,管理核桃树的活儿多不多?树上要是有了虫子打不打药?核桃树有没有大小年?需不需要浇水?用的是什么肥料?等等。

正午的阳光,透过树叶撒在地上,溅起一个个细碎的光点儿。一只蜗牛,笨拙地爬上树干,留下一条如银的痕迹,一如人的生活本身。

几墩马生菜,从青草深处飞出明黄的颜色。几只蜜蜂,围着朵瓣嘤嘤嗡嗡地鸣叫着。而绽蕾的花朵,不染一丝风尘,迎向风来的方向,仿佛在向打造金山银山的人们,致礼。

若有若无的云朵儿,在川地、高岗、村庄的上空飘荡。

一条水泥路,随坡就势,游弋于核桃园与村庄之间。就是在这满打满算不足两华里的水泥路上, 习总书记考察了冶河村的来由,谈到了科学种植、生态旅游……进得村来,但见院落以砖瓦和水泥为材质的居多,房前屋后也是杂树簇拥。而村委大院杂以其中,既不显山,也不露水,却让人感到踏实。

与其他村委大院不同的是,门口悬挂的牌子,除了党支部、村委会,还悬挂着核桃协会的牌子、香玲核桃专业合作社。这是冶河村的工作特色。

近年来,冶河村党支部一班人,牢记习总书记嘱托,践行习总书记指示,在核桃协会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实行“统一技术管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包装标使识、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注册商标、统一销售价格”运作模式,重点繁育出了抗病虫害、早实、丰产、薄壳的香玲、丰辉、鲁光等良种核桃品种,嫁接苗木累计200万余株,除供应本省栽植外,还销往全国十几个省市。他们的“冶河香玲”牌核桃被农业部评为“无公害农产品”,他们的核桃基地被山东省农业厅评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他们的香玲核桃专业合作社被评为济南市首届现代农业十大农民合作社……

“这也是落实习总书记抓党建促发展精神的结果!”曾现水说:“当年,习总书记的中巴车在村委大院一停下,他就走进我们的党员活动室,详细询问我们村有没有困难党员、困难群众,采取了哪些帮扶措施,成效如何;我们的核桃协会有没有成立党组织、党员来活动室参加学习方不方便,嘱托我们‘党员就是要在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听得出,习总书记的关心、询问,都是接了地气,能够让人在不觉之中激动、振奋。

曾现水拿起两个核桃,说:“当年我也是这么着拿起两个核桃。”他比划着,用手一捏,核桃开了,露出了金黄色的仁子,他说:“我将捏开的核桃递给总书记,总书记说,‘这核桃好,一捏就开。要是砸核桃,一不留神就砸飞了,还容易砸着手’,逗得大伙儿哈哈地笑了起来。”

村委办公楼的东头,是村办的幼儿园。曾现水说:“习总书记从党员活动室出来,又去了村幼儿园。”

幼儿园的大门紧关着,门鼻子还上了一把大锁。透过大门的铁棂子,见孩子们正在做操,没敢进去打扰。曾现水说:“习总书记来的时候,孩子们是在上手工课。”

他说:“习总书记走进教室,问老师幼儿园有多少个孩子、几个老师;老师是本村的还是外村的,平时都教些什么;孩子们怎么吃饭。他还摸摸这几个孩子的脸,拍拍那几个孩子的脑瓜儿,夸奖这个长得漂亮、那个长的壮实……”

教室的墙壁上,张贴着孩子们的剪纸作品和吹画作品,习总书记看是很认真,夸奖孩子们‘都是些现代艺术家’。”

习总书记走进另一教室,走到孩子们跟前,问:“孩子们,你们正在做什么呀?”

孩子们齐声回答:“做苹果!”

你们家里种没种苹果树呀?”

孩子们又齐声说“没有”, 又把大伙儿逗笑了。而习总书记自始至终都笑得很灿烂。

临走时,习总书记边走边挨个摸摸孩子们的脸蛋,夸奖孩子们很乖。走到教室门口时,孩子们齐声高喊:“爷爷再见!”

院落坐北朝南,向着道路敞开了大门。

曾现水说:“于长生远远看到习总书记以及省市领导向他家走来,连忙带着一家人走向前去迎接。”

曾现水回忆着,活现出十年前的场景。

于长生的儿媳妇陈学英抱着孩子也迎了上去。孩子还小,没见过这么多人,更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害羞似地趴在母亲的怀里不敢抬头,但听到大人相互问好,又感到好奇,抬起头来喊了一声“爷爷好”,习总书记微笑着也及时回应“你也好”,他那磁性的声音,这会儿充满了亲情,让人觉得他不像是考察,而是走亲戚。

庭院是正房+厢房,一如于长生的传统。习总书记走进堂屋,于长生拉着他的手,执意让他坐沙发的左边。因为,左为上,右为下,左边的椅子是上首。这是当地的风俗。要是家里来了客人,没让尊贵的客人坐上首,客人会“拿乔”的。但习总书记没有,就坐在于长水的右边。

陈学英毕竟年轻,脑子来得也快。她见习总书记和公公一左一右在沙发上坐下,不合传统风俗,便连忙抱起孩子,坐在习总书记左边的布艺沙发扶手上。这样一来,右边是于长生,左边是她,习总书记居中坐着,算是没有失礼。摄影师拍下了这个珍贵的镜头。

“老于啊,家里几口人,种了几亩地?”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是习总书记最为关心的。

于长生说:“全家四口人,种了四亩来地儿的核桃。”

“四亩来地的核桃树?能收多少斤?”

“是啊,四亩来地的核桃树,能收两千来斤儿。”

“两千来斤儿的核桃,一大堆啊!” 习总书记笑着和于长生开玩笑:“你们家可以变着法儿地吃核桃了。”

习总书记笑语拉着家常,不时引起满屋人的笑声。陈学英的女儿听到大人们说话这么热闹,就是没人理她,不乐意了,撅着小嘴儿嘟囔着,习总书记听见了,扭过脸来逗了逗孩子,又指着墙上的拼音图画,亲切地问孩子:“小朋友,这是妈妈给你挂的吧?”

未等孩子回答,习总书记又扭回脸,略显严肃地认真问:“这么多的核桃,有来收购的吗?”

俺们村的核桃协会就统一收购。”

“协会在里面还要什么费用吗?”

“没有什么费用。”

于长生告诉习总书记,从栽培至剪枝,从嫁接到收果,协会都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和帮助,。习总书记点了点头,欣慰地笑着,从茶几上拿起济南产的将军牌香烟,拍着他的腿说:“就要抽你们山东的烟啊!”

时间过得很快。习总书记站起来,握着于长生的手,亲切地说:“老于,我走了,祝你们家生活越来越好!”

祝习主席身体健康,欢迎再来!”

于长生跟在习总书记身后,走出堂屋,走进院里,他要送习总书记到大门口。这也是当地的习俗,也是当地的规矩。不曾想,快要走到大门口时,习总书记又折身回来,进了他家的厨房,见厨桌的盖垫上放着一笼馒头,问陈学英:

馒头挺白呀!刚蒸出的?”

不是。是昨晚蒸出来晾在这里的。”

这就是习总书记!关乎民情于细微之处!

从于长生家出来,村民听到喜讯,一边喊着习主席好,一边向他涌来,掌声、欢呼声一浪高起一浪……

岁月如流,时光如歌。十年过去了,冶河村党支部按照习总书记指示精神,在区委、区政府引领下,扎实推进党建工作,围绕农业、农民、农村发展新需求,依托“支部+协会+合作社”运营模式,不断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曾现水说:“只要我们俯下身子扎实工作,我们脚下的核桃园会让人更加期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