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宋福恒的头像

宋福恒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27
分享

威鲁口村看长城

座落于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端的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曹碾满族乡威鲁口村,距明长城仅一里余。站在威鲁口村向南望去,坍塌的古长城巨埂般挺立于眼前,墙体上的草木蔚然生秀。村西南方矗立着一座五丈余高的长方体土台,其南面有五尺多高、深丈许的门洞。钻入洞中,依稀可见土筑的台阶直通台顶。这个高大的土台叫砖楼,原先全用城砖包着,顶端还建有城楼。可惜,当年日本侵略者为了加固山西省左云县的威鲁堡,把砖楼的砖扒了、石条起了、城楼拆了,变成如此模样。

大土台西侧是山洪冲涮的宽阔河沟,东边的豁口是原威鲁口关城。它虽比不得居庸关雄伟,也是要塞隘口。走过东边豁口,从西边陡立的斜坡登上古长城,虽然夯实的土墙经风蚀雨淋失去原状,却仍有三丈多高。其南有一边长二十余丈的正方形土圐圙,底面成凹型,坡型的墙面上满是开着碎花的野草。站在墙顶向下望,衣着时尚的游人扶老携幼行走于绿草丛中,撑起的遮阳伞如倒开的各色牵牛花。这个卫子面积约6.5亩,就是没有进出的门洞。这就怪了,怎么长城上竟有无口小城堡?

经考证,这个土卫子叫月华池,由明代大同镇总督戳鹏建于1543年,是明长城唯一的一座袖珍小堡。它依长城所筑,背靠长城骑墙建敌楼,筑基与城墙平,高出长城5米,中层空豁,四面箭窗,上层建楼,环以垛口,门开西边段,专用台阶与长城衔接,走墙上廊道直达威鲁口关城,以资互接。与威鲁堡、威鲁口关城成“品”字形布局,其寓意御敌坚固,牢不可破,将犯境之敌三口吃掉。战时瞭望侦察、点火传信、守关御敌,平时茶马互市、通关贸易。

站在月华池的土墙上向西望去,宽阔的豁口处人来车往、川流不息,不禁让人思潮起伏。遥想当年,这里矗立着雄伟的威鲁口关城。塞下风光,大雁去归,鼓角相闻,边音四起,长烟落日。战时关门紧闭,城楼走墙上旌旗飘扬,将士们着铁甲执干戈镇守其上。犯敌骑马射杀层层推进,守将依托女墙放炮挥戈予以反击。战马嘶、金鼓鸣、炮声隆、焰火飞、硝烟漫、鏖战激,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就是惨烈战斗的真实写照。若是和平年代,则关门大开,商贾云集。中原商人车载丝绸、茶瓷、白米面点,挑着整篓核桃红枣,北地商旅驼驮皮草、肉干、燕麦奶酒,赶着成群骏马在威鲁关城内外集市贸易,人流如潮、马嘶人喧、胡服汉装、南腔北调,是多么繁荣的景象。

驱车从月华池向西走去,一路上绵延的古长城,相连的土梁、丘陵、高塬,点缀两侧的边墩、烽火台等遗址被甩到车后,巍峨的宁鲁山猛然扑入眼帘。峰高嶂叠、岩石突兀、悬崖峭壁、嶙峋陡立、草木茂盛、云雾缭绕。砖石黄土筑就的古长城,随山势而行,耸立于山巅峰头。一座完好的箭楼矗立在深沟大谷之中,条石为基、青砖砌墙、棱角分明。

这座箭楼东西宽12米,南北长13米,高17米。分上下两层,下层由南门进,内有阶梯可通上层。上层回廊四面设置箭窗14孔。除了长城常见的垛墙、女墙、射孔、礌石孔、 瞭望孔、通风孔、排水孔外,还有独特的障墙、坞墙、挡马墙、支墙,体系完备,上可遮风避雨,下可存放粮秣,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前敌骑乘高四射、长城守兵难立的被动局面,攻守兼备,固若金汤。看介绍牌方知,这座箭楼叫镇宁空心箭楼,亦称空心敌楼、马市楼,位于山西省左云县三屯乡宁鲁北村明长城之上。是山西省大同市长城沿线最为完整的一座箭楼,也是居庸关以西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完整的空心箭楼。这种空心箭楼由当年抗倭名将戚继光设计,后来推广到全国各个边关。战争年代为防敌兵入侵,到了和平时期,又作为关城之用。内为关城,外置马市,成为游牧民族与汉民族贸易交流的茶马市场。

明朝时,砖瓦已不再是稀缺的建材。不同于条石夯土,全凭人力畜力的条件下,以质量不重、尺寸统一的砖作为砌筑材料,不仅搬运方便,而且为长城的精雕细琢提供了条件。镇宁空心箭楼通体砖砌、坚固结实。其砖碹灰抿的门洞上面,方砖勾勒出的图案清晰逼真,栩栩如生。图案并非镶嵌后雕刻,而是泥胚勾勒后直接烧制,体现出极高的技艺。绕着箭楼仔细观察通风孔、瞭望孔、券门,其装饰或浮雕,或镶嵌,各有意趣,无一不体现匠心。

此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山间顿时暗了下来。站在高耸的镇宁空心箭楼前眺望,沟壑纵横、峰峦聚拥,蜿蜒起伏的古长城雄居山巅峰脊、高大的威鲁口村土台隐现于云角之下,虽雷霆万钧,却岿然不动,彰显出雄伟壮丽气吞山河的气势。如此豪壮的场面,无不使人心潮激荡。

绵延中华大地6700公里的明长城,结构庞大、造型复杂,是人类历史上耗费人力最巨、时间最久、物资最多的建筑。它翻山越岭、蜿蜒迂回于崇山峻岭之间,见证了古代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间剑拔弩张的激烈对抗。如今,虽然遭受风雨侵蚀、人为毁坏成为断壁残垣,但是仍可从遗址中寻找到当年的雄姿。

雄伟的明长城,是古人智慧的永恒印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