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海之间的头像

山海之间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9/14
分享

一曲枉凝眉,唱尽天地间的挚爱真情


时隔多年,重听陈力演唱的《枉凝眉》,在清丽凄婉的歌声里,忽然就有些明白,一部《红楼梦》,何以如此的牵动世人的心弦了。

音乐从来就有着非凡的感染力。陈力天籁一般的歌声,仿佛一入耳,就将人的心神,带入到九天之外的仙境之中去了。在那样唯美的歌声里,人的心情,便在一份感天动地的挚爱真情之中,沉醉了。

陈力的音色甜美、沉实,既轻灵柔婉,又端方大气。她的高音空灵扎实,歌曲本身婉转凄美的旋律,经由陈力的演绎,隐隐有了一种穿越时空而来的历史感,让人的心底,不觉涌上一股历经世事沧桑的悲怆;她的音色,又极为柔美纯净,而且富于表现力,每个字的细腻的处理,都达到了一种极为唯美的境界:每一个转音,都宛转的像一缕游丝,直转入云端里去;每一个收尾,又轻巧得像一颗晶莹的水滴,在轻轻滴落的一刻,恰到好处的收成一个圆润的孤度,完满得不留半点痕迹。

当人的心灵,偶尔之间,沉入到这样一种纯然的境界,不觉就想:倘若人在世间,感受到一种美,美的让人惊叹,乃至使人的精神,超越凡俗,飞升到一种纯美的境界,但是,随之而来的,你就看到了它的破灭,那一定是十分令人伤怀的吧。

一部红楼梦,也许,正像是这样一种情境:它把人的情感深处,一种至美的境界,演泽出来;又把这境界的破灭,呈现出来,因而格外引人伤感。

正如红楼梦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

有不少人,开始会觉得,薛宝钗比林黛玉更识大体,处事更周全,心胸更宽广。等到涉世深了,就体会出,所谓的识大体,有心胸,均是将一点真情都压抑起来,只以一个公允的面貌示人而已。人们常说,所谓心胸,都是委屈撑出来的。小的委屈,往往是以大的利益作前提的。薛宝钗的一言一行,也都是以一个“利”字,一个“理”字,为准则的。

而林黛玉,似乎是不太把这些实用的机巧,放在眼里的。她不太理会人情世故上的表面文章,也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权衡,暗自筹划,精心算计,更不会有意识的处处作秀。她只是一腔的真情流露。她的情感里,没有一丝一毫刻意的成分。

人说:诗言志。从大观园几次诗社,各人的诗作对照来看,黛玉的诗极超逸,宝钗的诗很大气,正是个人心性的写照。

而宝钗和黛玉各自的结局,其实,也是情理之中的:一个是深谙入世学问,终身谋划;一个是不理人间俗务,顺其自然,双方在俗世人情上的功夫,差异也是很显然的。

而在贾府那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高门望族,争雄逐利的门道,应是豪强之间角逐生存的基本技能,想来,宝玉也应该是了解的。

因而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大约也正因为如此,他对于男性的第一要务,便是要参与到功业的竞争里,极不耐烦;而只有在女儿群里,才略感安心。这样的心情表露,也正表明了,一个更重精神需求的人,对功利的不屑。

两个具有超凡心性的人,必是惺惺相惜的。能在一个混沌的世界里,干净的活着;且有一个美丽洁净的灵魂,相知相守,不正是一个最美的梦吗?而这样的梦,在俗世的制约之中,又能维持多久呢?它的破灭,也一定会引发大多数人心底强烈的共鸣吧。

人如何才能真正清醒的、自在的面对人生呢?到底有怎样的智慧,才能不被俗世的力量碾压呢?

我年轻的时候,不太喜欢红楼梦。一是觉得生僻字太多,二是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搞得人头晕,有些耐不住性子研读,只能拣着容易读出眉目的情节来看。

较有兴趣的,是书中人物说话,真是妥帖漂亮,常常一边读,一边慨叹:果真是大家族啊,个个都是人精;再就是,贾宝玉性情的自在,对丫鬟们的宽容,让人读着,心里温暖。

多年后再读,才发觉,这部作品的寄寓很深。从全书看来,它看似写的只是贵族家庭的人际往来、闲情逸事、家庭变故,但一路读下去,却又总让人觉得,这些生动真切、动人心弦的故事背后,蕴含着很深入的东西,文字之间,总有一种很透辟、很深沉、很悲悯的情感,在隐隐流淌着。

我不太知道,一部红楼梦,作者想要表达出多少东西。只隐约觉得,贾宝玉、林黛玉的形象,也许,是寄寓着作者内心的一份向往和期冀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在他的心底,对生命、对未来,大概也是有着一种别样美好的期许的吧?

而整个大观园里,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人物,为了生存,为了自己的向往,每个生命所呈现出来的蓬勃活力和勃勃生气,读来,都是如此的让人慨叹。然而,在盘根错结的人世关系网、权势网的裹挟里,最终一切都归于幻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什么才是真正神仙般的日子呢?人们一生奔波劳碌,真正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庄子说:列子御风而行......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以庄子的观点来推演,则凭借人情裙带关系,建立起来的富贵;和依赖于权贵的好恶,予以取舍的功名,终究都是靠不住的。

有学者说,曹雪芹本人(自然,也有学者质疑《红楼梦》的作者),应该是深受王阳明思想影响的。我也隐隐觉得,这部作品里,有儒家思想的底色,也有佛、道观念的渗透还随处流露着性灵说的影子。不论是贾宝玉、还是林黛玉,人物的特质都是性灵的、空灵的。然而这种生命寄托的方式,情感选择的方式,在他的时代,恐怕也是行不通的。所以,每当书中人物走投无路时,也只好请一僧一道来点化他。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不由就想,红楼梦,正是一曲生命的挽歌啊。

87版《红楼梦》的作曲者,是著名的曲作家王立平老师。

王立平老师的音乐风格流畅、清新、细腻、明朗。他特别善于用音乐语言来阐释美。中央台《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用的就是他创作的记录片《潜海姑娘》的主题音乐。

回顾一下早年他创造的歌曲:《牧羊曲》、《驼铃》、《飞吧鸽子》、《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大海啊故乡》等等,就能对他自然优美的音乐风格,和非凡的音乐才气,略有体会了。

其实,王立平老师还是一位摄影家,有许多优秀摄影作品发表、参展、获奖。对于画面美,有着独特的感受,或许正是他的音乐作品,极富情景感和意境美的原因吧。

王立平老师的作品,善于从寻常的意象中,提取出超拨、清奇的音乐元素,组织成清新脱俗的旋律,创造出如诗如画的音乐情境,唤起人们内心对于美的意境的感知和想象,让人体验到音乐艺术带给人的愉悦和美感,使人的心灵,得到美的浸润和升华。

87版《红楼梦》的全剧音乐,正是这样的如泣如诉、如诗如画的作品,也是王立平老师付诸心血最多的作品。

十三首插曲,他前后写了四年半。写得最苦的一首《葬花吟》,他用了将近一年零九个月。几乎每首曲子,都是在煎熬中完成的。

为了寻找只属于《红楼梦》的音符,他翻阅了《红楼梦》的所有版本,深入体会人物的命运,悉心把握作品的精神内涵。他凭借极强的艺术感受力,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用全部心力,构建了一部感人至深的音乐版《红楼梦》。

《引子》(红楼梦曲)、《序曲》、《紫菱洲歌》、《红豆曲》、《好了歌》、《秋窗风雨夕》、《晴雯歌》、《聪明累》、《题帕三绝》、《枉凝眉》、《分骨肉》、《叹香菱》、《葬花吟》,十三首插曲,唱尽了不同人物的人生际遇,渲染了整部《红楼梦》华贵、典雅、哀伤的氛围,营造出了一片远离尘世的空灵之境、一个清音绕梁的红楼梦乡,抒发了“满腔惆怅,无限感慨”的深切情感。

王立平老师的音乐写得苦,我想是在于他对这部伟大作品的敬意,也在于他对自己内心美的境界的执着。他说,创作《红楼梦》音乐,他是“一朝入梦,终生不醒”。他要塑造出自己一种符合自己的理解和美学理想的作品,他必须和自己较劲,力求达到完美。

据说,在寻找演唱者的时候,王立平老师坚持要寻找一种不染世事、优美纯净的声音,而且要不为大众所熟知。于是找到了长春一汽的化验员陈力。

因为他对歌曲的要求高,就必须要求陈力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高的标准。为了让陈力克服音乐技巧上的难度,并使演唱者内心的情绪符合需要,王立平老师只好不断的讽刺陈力,挖苦她,不惜得罪她。剧中的全部歌曲,他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教陈力唱,教她怎么分配感情,什么地方应该怎么唱。终于让歌曲达到了一唱三叹,闻之肝肠寸断的效果。录完全部歌曲之后,导演王扶林对王立平说:“你就是借了人家一个嗓子。”

《枉凝眉》,是这部剧的主题歌。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贯穿始终,一唱三叹,反复咏叹了宝黛之间牵动人心的爱情悲剧,感叹了人生无奈,命运无常,一字一句,都落在观众的心坎儿上,激起了观众强烈的心理共鸣,和深深的情感震动。

虽然后来,也陆续有不少人翻唱了这首歌,但总感觉,陈力的表达,是至今无人能够超越的。她感人至深的演绎,使人闻之凄然感伤,不仅唱出了王立平老师的无限感慨,更是唱尽了著作者的满腹辛酸。

王立平老师用他的音乐,阐释了《红楼梦》的唯美境界,他让人在那样唯美凄恻、绕梁不绝的音乐中,感受着、思索着,人应该怎样,唯美的活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