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万库的头像

张万库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7/20
分享

“高工资“的穷人真不少

题记:没有理性消费,工资越高越贫穷。

月入一万的儿子在班车上打电话给父母,说他没钱付车费了,让老人家接他时准备十二元的车费。电话刚挂,手机提示:"您当月消费三百六十五元,已欠费,请及时充值。"回家后又租了一辆宝马,租金和油钱都是父母先垫着,说下一个月领工资了还给父母。过两天副驾上有个穿金戴银的临时女朋友,不停地补妆……收入越高的年轻人成了真正的穷人,寅吃卯粮,入不敷出。

 月入不到两千的父母,上有百病缠身两鬓苍苍的老人,下有花钱如流水的儿女,屁股后还跟着讨零食吃的谗觜孙子孙女,就是家里那几亩薄田,养七八头牛或者二十几只羊,为何存折里还有备不时之需的几万元余额呢?

 再和月薪三四千的年轻人比较,这些工薪阶层的青年反而把自己的日子打理得井然有序。五六年后有个温馨的家,生两个可爱的孩子,在县城或乡镇买一套房子,开一辆几万元的车,每周回家还给父母买点水果、茶叶、烟酒、几盒药,孩子五六岁也报个特长班或兴趣班……这些收入低下的年轻人估计以后的日子也不会落伍。

 我们给孩子找工作的时候老问月薪多少,年薪多少,够不够开支。现实告诉我们工资越高的人越穷困,越缺少亲情和友情,越容易加入啃老族,逢年过节越不敢回家,走亲访友也拿不出点礼品,干脆躲了不见一一人家老百姓见了尊长出手都是少则二百,多则四五百元的礼金,你一个月入过万的名声,好几年回一趟家,空着手见七姑八姨哪好意思?说不定你还借人家几万元,好多年都没提及了,别说登门了,连电话都不好意思打!

  高收入助推了消费自信和盲从攀比,低估了生活风险,逐渐把自己带入死胡同。近二十多年受西方提前消费思潮的影响,加之各种贷款蜂拥而至,又遇上了贪图享乐的新一代和宠爱儿孙的老一辈,各种因素不期而遇,倘入收入高过同龄人,多数人就掉入了盲目攀高的陷阱,不知足。房子要大的,不停地升级;车子要有面儿,不停地换;吃饭要到酒店;穿衣要到专卖店;小病要挂专家教授号,进知名医院;孩子上学要找名师名校;甚至婚姻稍有不顺就想着离婚……这些高消费,要付出高成本,你即使月入十万,也不够你折腾。真正的财务自由不是一味地拔高收入,最主要的是有消费理性。

 消费理性哪里来?读书和思考。生病了把身体全交给医院,知名医院多是"刀子"厉害,花大钱保一条命,至于病人今后生活质量怎样,远不是他们首先考虑的。一同事拉肚子在某省级医院诊断为肠炎,住院六七天,不见好转,说人都拉昏迷了,我说肠炎怎么会昏迷,该不是脑炎吧?这同事略知药理,偷用了几片黄胺类药,好转了,不住院了。不是大夫手艺不好,一是他们靠仪器检测,二是他们把你这无关人命的病不当一回事,三是压根儿人家就不思考。现在闹"新冠",很多以前挂不上号的医院,医生都失业了,这就说明许多病我们完全可自己调理吗!大病要治,小病要养;久病成医;三折肱,知为良医……我们得病那么长时间,既有手机可百度,还有药书可查询,为什么一有病就交给大医院和专家,他们真正了解我们吗?穷人要算计钱,反而多些学识,多些经验,少些折腾;富人想用钱解决所有问题,结果把唯一的本钱一一身体都卖了,还自以为是。

 孩子念书的决定因素是"屁股坐稳,心无旁骛",穷山沟里有一家人姐弟三个,两个考上清华,全是一面黑板一盒粉笔满口方言的老师教的,人家这两个孩子现在都发展得很好,丝毫不逊色于城里的孩子,那些牵着孩子择名师名校的不也是白忙活,乱花钱嘛?更为可笑的是特长班老师名气大,学生不强化训练,表演时一两个撑台面,其余在后面做假动作,完事后发个奖……这一套不算高明的欺骗,踩着家长的虚荣心,不知要掏空多少人腰包!现在信息社会,你有什么欲望,就有人给你挖陷阱,等着你往里掉:拔罐店的人说你湿气太重,足疗店的人说你肾不好,美容院的人说你皮肤缺水;你是秃子他们想给你天价生发,你是瘸子他们想给你天价卖拐,你没孩子他们想给你天价求佛,只要你钱多,又没脑子,他们就盯上你了。

 房子是用来住的;车是用来代步的;老婆是一块过日子的;孩子是延续骨血和亲情的;爱情是承载友爱、善良和担当的,至于降低荷尔蒙浓度一般哺乳动物都会解决,不是我们这万物之灵的专利。"房是招牌地是累,攒上银钱催命鬼;房要小,地要少,兜要浅,养头黄牛慢慢搞。"陈忠实老先生的告诫很有道理。"享钱的福,受钱的气;钱把人为了,也把人害了。"贾平凹也提醒钱有两面性。

  许多中老年人辛苦半辈子,但心安理泰,为什么呢?"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过得是李鸿章所言的神仙日子;自从有了个高工资的儿女,要给儿女还房贷、车贷、网贷,有的人到晚年还要为儿女打工,满足儿女的虚荣心和超理性消费。人对贼有防备,不容易上贼船,但对钱都痴情,稍不留神就上了"钱船",哪怕累死,都不愿意下船一一假如你北京有两套房子,各值一千万,卖掉一套,辞掉工作,到小乡镇躲"新冠",颐养天年,你能做到吗?我看是"假如"有的人可以信誓旦旦,"真正"有的人未必做到。

 以我愚见,给儿女找个靠谱点的工作,工资低点,勉强够花,既有了生活的保障,还能培养点节俭意识,养成理性消费的习惯。低欲望,低支出,低负担,人又靠谱,就有了天伦之乐。没钱是万万不能的,钱多也不是万万都好的,差不多就得了!

     钱多了,要多向经历过物资匮乏的父母学学,不妨把黄庭坚的"薄酒可与忘忧,丑妇可与白头,徐行不必驷马,称身不必狐裘。"引为座右铭,来平衡收入和欲望,倘若没有这个平衡能力,还是薪资少点为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