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思乡远梦的头像

思乡远梦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0/07
分享

苇帘 晒簟 木马架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昔时,庄户人搁架晒谷物,总少不了这三样东西:苇帘(方言茢子,茢:读作liè)、晒簟(diàn)、木马架(嘎)。  

江汉平原湖区,尤其是地势低洼的滩地,生长着一丛丛茎秆坚韧的芦苇。芦苇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家乡东荆河畔的芦苇,大致分为(gang)芦和泡芦两个品种。芦亦称“柴”,其皮厚,苇杆有较好的强度,可适应编织苇帘等。泡芦因芦苇杆是空心,人们习惯称为“泡芦”,但区别于蒲苇,虽同属禾本科,但不同属,蒲苇为丛生,而泡芦则是单根。泡芦可用于造纸、编织芦席、搭茅草屋、打篱笆、当柴烧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深秋初冬之时,随着白绒绒的芦花随风飘舞,芦苇的茎叶便枯败下来,此时正值芦苇收获的季节。于是,人们拿着镰刀,赶着牛车,下到湖里去砍芦苇。他们把砍下的芦苇转运到自家的房前屋后,先剥去芦叶,再分门别类地堆成苇垛,为冬闲编织各种器物作原材料的准备。  

湖区人用芦编织苇帘,先是搭编织横架,最简单的是用两个搁晒架的木马架,在其上来固定稳一根横圆直木,再在直木上划好等分线,作为编织苇帘放细绳的记号。然后选出粗细合适,剁成长度一致的苇秆进行制作。编织苇帘在当地叫“剔帘子”,由一人站立操作即可。用半头砖把帘绳绕起,打上活结,帘绳多为细棕绳、细苎麻绳、细苘麻绳等。将一块块砖头帘绳系骑挂在横木的等分记号上,苇帘以帘绳当径,钢芦为纬进行编织。帘绳一般为7根或9根,需用14块或18块半头砖来绕绳。7根或9根为细绳的根数,即对折为中点,正好一边3根或4根。剔帘子时,先上一根细竹竿作为苇帘的边楣,再依次添上芦,帘绳一根隔一根交叉剔紧,在半头砖一次次的覆去翻来中,苇帘剔到所需的长度后(大致丈许),也是加一根细竹竿作为苇帘的边楣,帘绳头相互打结系牢,一床苇帘编织完成。芦沉重,一床用芦剔成的苇帘很有搬头。其实用带皮的黄麻梗也可以剔帘子,但不耐用。  

苇帘除了搁架晒谷物,还可以用作围鱼池、搭建临时棚、开床铺等多用。“绲(gun)茢子沉水”之说,是指在封建社会里,以宗族势力对那些忤逆父母、不守妇道的女性,溺水处死的一种古老的族规,也是一种森严的民间“法律”。  

湖区能工巧匠甚多,芦苇编织系代代相传。人们根据生活的需要,就地取材,盖起茅草棚,编织出芦席和传统的手工艺品,具有浓厚的水乡特色。家乡东荆河畔芦苇编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当地手工编织的鼎盛时期,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建房材料和生活用品替代了芦苇编织物,故芦苇编织也渐渐地淡出人们的生活而成为历史。  

如果说苇帘是床铺上的垫絮,那么竹编晒簟就有如盖絮,它们两相情愿,不分不离。晒衣物、棉花,叶菜、红薯片、萝卜片等,不需放晒簟,只需放上苇帘就行,腾空的苇帘,也特别的通风透气。  

晒簟亦称“晒垫”,是农户用于晾晒农产品的竹席。每到收割的季节,人们搁架晒谷物,都少不了这一床床晒簟。  

晒簟是篾匠用比较薄、比较宽的竹篾编织而成的,黄乜编里,青乜绞边。较长的两端也如苇帘一样,用竹秆封口,把竹秆劈破一夹,再绑上棕绳。晒簟铺在架上晒谷物的时候,把它打开,四个角落压上砖头,免得被风卷走,收时轻折,可将晒簟上的谷物聚集成堆。不用的时候,从竹秆的一头卷到另一根竹秆的一头,就成了一个圆柱形,捆紧连在晒簟上的棕绳,放在门角,不占空间,便于收拾。不过,卷晒簟要由二人合作来完成,即一人一头同时卷起,边卷边拍实,这样,晒簟才不致于卷成“吹火筒”。  

搁架放晒簟晾晒谷物,不受地潮,架上的粮食容易晒干,再则,搁的是高架,牲畜也难以践踏。但晒席由于受本身尺寸限制,晒不了太多的东西,如晒稻谷,一担足矣,所以,一般农户家通常置有好几床苇帘和晒簟。  

搁架所用的支撑物是一对“马架”,又称“马杈”。何谓马架?选用一根长约五尺、盅口粗的横圆木和有一个木杈的马架脚两个,在横圆木留有一定尺寸的两头凿眼,木杈头锯出榫头,榫头下得略长一些,方便搁架时好挡搁架篙子。把榫眼连接起来,一条四只脚的马架就做好了。  

搁架篙子多为广杉木或粗楠竹,其长度要长于苇帘。一对等长的搁架篙子的两头,分别搁在马架榫头处,形成了晒架的方框。昔时,农户家一对广杉木的搁架篙子可用几代人,由于家家都用得上,故人们很器重它,晚上放在室外怕别人顺手牵羊地搬走,一般是搬进房屋里,靠墙搭橼木斜放着。  

在门前的矸檐头搁架晾晒谷物,先是端来一对马架,隔开放稳后,搬出搁架篙子来,搭在马架上,接着搬出苇帘打开,再将晒簟放在苇帘上,倒上谷物摊开,当太阳火辣时,不住的用晒谷物的耙子翻动,故晒干得越快。晒簟晒阴米、汤圆粉、腌豆腐等吃食,直杆靠晒架竖起,举一床捕鱼的撒网,罩着晒簟,馋食的鸟雀无法进入啄食或叼走。  

凡童年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干过家里晒粮食看架、吆喝赶鸡的小事。晒簟上的粮食,承载着父母劳动的汗水,换来的是丰收喜悦。  

泥土晒场也是那个时期最常见的物象,家乡人称之为“禾场”,生产队把收割的谷物用牛车拉到禾场后,铺开晒焦,再用连枷、牛拉石碾脱粒,然后晒干收藏。直到现在,那一幅幅夏收、秋收,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一堆堆像小山般、金灿灿的粮食,总存留于我的记忆中。  

泥土晒场后又有了水泥晒场,虽说水泥晒场更大地减少了粮食的浪费,可每到太阳偏西,水泥晒场就会返潮,晒场上的粮食也要早收。其实,水泥晒场是农田责任承包后的产物,当年,好多农户家没有水泥晒场的,就将粮食晒在了公路上,阻碍了交通。  

彩条布用于遮雨,也可以用来晒粮食。彩条布妙用是在于它可以当“禾场”,如收获芝麻、油菜籽,在油菜地里选整一块平地,放一块彩条布,抱来油菜杆,用连枷反复拍下油菜粒,掳出粗渣草,提起四角往中间合拢,装袋运回,既方便省事,且颗粒归仓。  

苇帘、晒簟、木马架、搁架篙,每到夏收或秋收季节,默默地出现在烈日下的晒场上,成为乡村一道夏晾秋晒的风景。如今收获谷物,收割机开进田野,然后,一粒粒金黄粮食又进到烘干机烘干,不需晾晒也可以干燥贮存。这些晒谷物的老什物,也被发展的社会所淘汰,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