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思乡远梦的头像

思乡远梦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0/22
分享

乡村邮递员

我虽不了解古代的邮差,却十分熟悉那些走村串户的乡村邮递员。  

昔日的乡村邮递员是流动在百姓生活中的绿衣使者,也是传书的鸿雁。他们将一封封书信、电报,一张张汇款单,一个个包裹送到乡亲们的手里,也邮递企业、学校、村组、农场、渔场的报刊杂志。同时,还负责单位、乡村,当时那种老式手摇电话机的安装业务。  

提到书信,现在的年轻人虽很少写过,可能都知道怎样去写,不能说他们不会写。但提起电报和老式手摇电话机这二桩老物品来,他们肯定是既没有看到过,也没有使用过,估计根本也不了解。  

电报是早些年的通讯手段,内容跟短信类似,方式象信件报纸,一般用于紧急事件的联系。发电报时,先在邮局服务柜台领取一张空格的电报纸,然后按表格要求去填写电报的内容。具体包括受报人的地址、姓名、电报正文、署名、发报时间等。电报员受理后,按电报正文字数的多少去收费,收费分普通电报或加急电报两种不同的方式。电报员把汉字用四角号码编译后,然后到邮局机房去发出,如受报人的地址、姓名不详退回。电报挂号则是邮局用以代替电报用户地址和名称的号码,为四位数。乡村邮递员送电报必须做到风雨无阻,尤其是加急电报。  

电报的内容力求精简,但也要表述清晰。如商业交易付款方式,“货到付款”和“货款付清”,其中的“付款”和“付清”,词义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电话只是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少数干部家里才有。人们打电话都是到当地的邮电局。抓阶级斗争的年代,住旅社要出具单位介绍信,好在打电话还没有此条规定。先填好电话单,交完押金排队等待广播叫号或荧光屏字幕显示。在话务员接通对方电话后,告诉你到几号电话亭去接听。有如今天到银行去办业务坐等一般。那时的电话机都是手摇式的,设有总机、分机,一级级接通,才到终端。收费则以分钟为单位、根据距离的远近去收取。  

改革开放后,乡镇大兴社办企业,我是厂长,单位和家里都装有这手摇式的电话机,话费是每月底邮局话务员到厂里去收取。此电话机配有一对超大电池,用一木盒装着挂在墙上,来电话时发出“叮当当”铃声,接电话时声音很小或杂音很大。三十多年前的这部老式电话机,已成为我家收藏的物件。  

电话线的架设用的是二根不粗不细的铁丝,为了节省费用,村里的电话连接着各家各户的有线广播,一举两得。要打电话,只有在广播播送结束后才可以打。分合用一倒顺闸刀控制着,上推接广播,下扳闸刀接电话。所以,每当乡镇广播结束后,播音员都要重复一句:“把闸刀扳下来通电话。”  

九十年代中期,随着电信的发展,邮电局更换了老式电话,装上了程控电话。后来又有了手提电话(大哥大)、数字显示寻呼机、数字电话机,直到今天各种各样的手机,即使是偏僻的乡村,也有了互联网电脑。  

原来的电话都是由乡村邮递员负责安装,电话的普及,于是又衍生出邮局机线工这一岗位。  

中国邮政起源于古代邮驿,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原先乡镇邮政局业务范围主要有邮政、电信两大块。上世纪九十年代,邮政、电信分营改革,电信不再纳入邮政管理。  

乡村邮递员着装墨绿色的制服和大沿帽,骑着一辆同样漆成墨绿颜色并印有“邮电”字样的自行车,自行车的前车梁上固定着一个用来装信件的墨绿褡裢,后车架上则搭挂着一个装包裹的白色帆布邮袋。穿行在乡间路上,显得神气十足。  

在我的老家,那时属区级一个小公社,辖区内有一条明清时的老街,也有热闹的集市。在交通便利的国道旁,区邮电局设有一邮电所。那时,电话总机设在公社办公处,负责的是话务员。邮电所乡邮只负责收发邮送信函和报刊杂志。  

邮电所很窄小,有如哨所,窗台上挂着一长方体绿色的铁皮邮箱,门楣上也没有打出“邮电所”的招牌。负责收发邮送只有一名乡邮员,皮肤黝黑,身材魁梧。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复员军人,姓别,人们都称呼他“老别”。  

老别是一位受人尊重的乡邮员,他虽说是一名国家邮电正式职工,可从来没有架子,说话低声小气,平易近人。每当他骑着绿色的自行车进村,路上遇到了村里的熟人,都是满嘴地去打招呼,日子一久,十里八乡没有谁不认识邮递员老别的。小村的每一条小路他都非常清晰,如找人问路遇见他,告诉你的总不会错,那真算你找对了人。  

老别工作作风踏实,生活艰苦朴素。老别家住邻镇的别家大湾,家庭负担重,但他很少顾家里的事,一心扑在工作上。老别负责着整个小公社十来个村子和机关单位信函的邮递,每天早晨把要发出的邮件用邮袋装好后,在国道旁等待着汉口邮车的到来。接到邮车捎来的邮包后,经过分类,再丢进县车队的班车,顺带到偏僻的公社。然后将自己要送的邮件装进绿色的邮袋,挂在自行车的两侧,骑上自行车,一溜烟地穿行在乡间土路,大街小巷。从日升到日斜。  

包裹单和收款凭证的送达,老别都是直接送给收件人签收,从不托人转交,避免了邮件的遗失。谁家子女考上了大学,他顶着炎炎夏日,把一份份烫金的大学入学通知书,送到每一位学子手中,也送去热情的祝贺。  

雨雪风霜坎坷路,车铃声里送春秋。老别就这样风里雨里,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邮送着书信包裹,为机关单位投递着报刊杂志,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一辈子都没挪动过地方,直到退休。平凡的生活轨迹,走出不平凡的人生。  

今非昔比,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书信、电报的消失,使得邮递员队伍锐减。快递行业的兴起,昔日活跃在广大乡村田野上的邮递员,也只能是送些报刊杂志,孩子们入学通知书之类。创新转型,如今的邮递员成为了综合业务员,成为了默默奉献的绿衣使者。如代理金融业务,发展储蓄;开展保险业务,开发保费等。  

“手机虽说通话方便,但比不上读邮递员送来的书信高兴。”乡村邮递员,你是人们心中那份永远无法割舍的牵念,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绿色情结!你用一腔热血、诠释了生命的价值;你用一片柔情,架起了传递人间大爱真情的一道道桥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