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培英的头像

刘培英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07
分享

乡愁的记忆

很早就听说《蜀河口》这部长篇小说了,读者好评如潮,半月前得到了马老师馈赠的《蜀河口》,我一口气读完了这部小说,禁不住掩卷沉思,感慨万千。

蜀河就是一个小集镇,码头文化兴盛,这样的空间及人脉,用的又是真实的地名,虚构的空间有限,要写出大部头的长篇,而且要写好,要耐读,是很不容易的。然而,作者却倾注了全部心血,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挚爱、溶入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写出了史诗般的文学作品,使小镇成为了有据可查、流芳百世的名镇,就像汉中的《青木川》一样,永载史册。小说以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描述、绵密的细节、详实的资料、独到的见解,写出了清末明初,蜀河镇的风云变幻,那个时代正是城头变换大王旗的民国动乱时代,军阀混战,土匪横行,恶霸欺压,内外勾结,狼狈为奸,豪强盘剥,民不聊生,这部书表现的不仅是蜀河镇人民的苦难史、生存史、奋斗史、兴衰史,他更是中国这个历史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是陕南人民生活、生存、奋斗的缩影,作品厚重、沉稳,立意大气,是难得的一部历史题材优秀作品。

首先,作品背景宏大,但描写的都是小人物,这部书是为老百姓立传的,书中塑造了陈六爷、陈三、陶永平、景玉等一众人物形象,他们生活在小镇上,和普通百姓一样,忙着自己的生机,忙着家里柴米油盐酱醋茶,关心着别人的困窘与苦难,扶危救困,他们不乏善良,但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思,读到他们,就像看到或者联想到自己身边的人,人物鲜活、生动,尤其是陈三,是一个潜伏很深、时间很长的老共产党员,作者并没有把他写的“高、大、上,"对他没有夸张,没有神化,没有高谈阔论,而是非常的人性化、平民化,和一般书籍中把老共产党员都写的非常完美近似于神而全然不同。另外,关于泼妇吕氏等一众妇女描写也很形象,人物众多,塑造的真实可信,栩栩如生,彰显出社会底层人物身处困境却依然对真善美不懈追求,不向困难低头的人生信念。将小人物大背景,亲情、友情、爱情演绎的委婉动人,强化了小说的生命力和文学价值,增加艺术感染力。

反面人物如熊亭义,贪婪凶狠、阴险狡诈、诡计多端、两面三刀也刻画的入木三分。

全书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比如说语言,作者运用了很多方言,比如:“‘麻迷儿’,‘筛子似的心眼’‘磕两个爆栗’‘着急忙慌’‘没麻达’‘苕’‘山堆大码’‘筋筋绊绊’‘日弄’‘惯使’‘承头’‘展了’‘黑漆麻黑’‘一推撂二捂’‘日塌’ ‘日鬼弄棒槌 ’等等,方言运用自如,加之歇后语的自然穿插,增加了小说的乡土气息和蜀河口独特的韵味,读来十分亲切,就像和自己聊天,就像吃着陕南的特色菜一样津津有味。

同时,作者的语言不仅通俗易懂,也是生动活泼的。

人物外形的描写,简明扼要,血肉丰满,个性鲜明,语言平实,

如“陈六爷五大三粗,色如古铜,活似一头才长成的小牛犊。”一句话,一个生气勃勃、魁梧彪悍的男人形象跃于眼前。写了蜀河口地方虽小,却极有包容性,五湖四海来的人都能在此落户,很少欺生。这恐怕也是码头文化一个重要特征吧。

作家倾尽心力,浓墨重彩、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蜀河口的婚丧嫁娶,及种种生活习俗。比如,小孩们玩的“拨牛”游戏,又比如写探病人的风俗:“本地的风俗,有人生病,街坊邻居,亲朋好友都要来探望。拿十个鸡蛋的、包两斤红糖的、送只老母鸡的,也有在永泰河买麻花、油酥子的,到鸿茂盛称两包青红丝五仁馅点心的,还有到海万儿那里买两斤卤牛肉的。拿的东西不在多少,要的是一个礼节,看一看病人的心意。……既来看了,回个礼,招待是少不了的。这探视的人,又不一起来,今儿来两三个,明儿来两三个,后儿再来一个,哪怕是一个人,也要摆一桌,再请上几个陪客。刘府天天开着流水席,闹得刘老爷更不安生。心里烦恼,嘴上又说不出,熬得病又重了几分。”

比如,作者写刘老爷的葬礼,用了两千多字,从做如何制作寿坊寿衣、通知亲友、入殓、守灵、唱孝歌、出殡、入土后还要坟前煨三夜的火等等,将这一习俗描写的细致入微。

又比如,写到正月舞狮子:“到正日子,家家户户挂彩灯。几大商会更是个个攀比,直把那彩灯做得琉璃宝光,五彩纷呈。晌午时分,一阵炮响,一锤锣鸣,一声喇叭,锣鼓铙钹齐奏,街里就出来各色的景致:踩着高跷矗在半空的各色神佛仙怪,手执木桨撑着纸船的白胡子假太公,摇着蒲扇、脸上刷白抹红还点个痦子的假摇婆子,打着油纸伞、骑个假驴的假媳妇,拿着拂尘、戴个大头娃面具壳子的假小子。一水儿的女人装扮,一般的扭筋做怪,逗得观众哈哈大笑。待闹得差不多时候,农历正月十三,烧狮子照常如期举行。不到天黑,赶来看烧狮子的已是人山人海,把街巷挤得水泄不通,多少人拖家带口都从四五十里外赶来看热闹。一声炮响,锣鼓齐鸣,狮子就该出场了:咧嘴呲牙,原本称王天上;摇头摆尾,而今纳福人间。只见前面一人手持绣球引逗,越发招得狮子高窜低跳,左盼右顾,满身金毛乍起,脚下生风,着实威武。到晚上,那些好玩的,便拿上自制的纸筒土花子,相约去“烧狮子”,才是这盛会的高潮部分。有些在自家门口等着狮子上门,性急的则在街上赶着烧。将那土花子点了,火光四闪,瞅准狮子身上、脚下,扔的扔,烧的烧。在夜幕下火光流泻,金花乱溅。天色渐暗,街巷里围得密不透风,都伸着颈子看神狮狂舞。忽然火光闪,人群呼啦四散,潮水般涌到两旁,那不知多少支花子炮对着狮子一阵乱喷,但见红光乱闪,金花四溅,烧得狮子摇摆乱窜。更有不守规矩的,点了花子炮仗,直扔到狮子腹下,炸得舞狮人乱蹦乱跳。护持之人手摇蒲扇儿,左遮右挡。哪里能护得住,只忙得顾头不顾尾。拿着蒲扇去追打喷花子的,烟薰火燎中,早已钻进人群不见了踪影。那围观看热闹的人,拍手的、起哄的、大笑的、喝采、叫好的,还有那锣鼓敲击声、鞭炮炸裂声,闹嚷嚷声震九霄。远观蜀河口,只见金花万树,红彤彤一片火光;其间神狮数只,起舞蹁跹。直似老君倒了炼丹炉,金睛兽过了火焰山。”

“那舞狮与蜀河口本地的烧狮子不同,烧狮子重在一个‘烧’,需得夜间,狮子与烟花一同发力,看的是星花四溅,五彩缤纷;舞狮子重在‘舞’,那狮子做工更精,线描漆画,金毛绿晴,出彩之处,全在于舞狮人闪移腾挪。人说狮分南北,南狮北狮大相径庭,而蜀河口的烧狮子更是别出一脉,与其它又有不同。便说这狮子的形制,与南狮北狮都不一般:似狮非狮,似虎非虎,头如虬龙,身如牦牛,糙皮粗毛,形容粗犷,远不如南北狮精致,但其中精髓,在于耐火二字。除却蜀河口,叫其它狮子来烧一烧,只怕不消一刻钟,皆化为齑粉矣!

那狮子的皮毛上,早浇透了水,额头上碗大的九个铁头包,漆得油黑发亮;两只顺风耳,尖生黄毛;一对铜锣大的吊眉眼,绿睛红瞳,炯炯有神;朝天鼻子向后翻,鼻孔都能放拳头;一张海阔四方口,上獠牙支地,下尖齿顶天,白花花似要吞人;身披三尺金毛,尾拢五缕拂尘。头一摇妖邪胆裂,步一行神怪俯首。仿佛是:文殊座旁青皮兽,观音骑下金毛犼。

神狮舞出,个个抖擞精神,只只耀武扬威。不一般的神气活现,一水儿的威风凛凛。花子点燃,火树银花,飞星流瀑。铿铿锵锵的锣鼓声中,披红挂绿的神狮醉酒般在火光中狂舞,似腾云驾雾,毛发飞扬。

众狮子各显其能,或摇头摆尾,娇蛮可爱;或张牙舞爪,气势汹汹;或上蹿下跳,或左顾右盼。颈中铜铃随空摆,身上金毛迎风飞。引导童子手持玲珑八宝红绣球,高低招引,更引得狮子俯首甩尾,前扑后挫。旁边二人,手持蒲扇护定左右,扇风避火,全仗此物。

舞狮的人也光着膀子,浑身涂了鸡蛋清。饶是如此,也被烧得首尾不顾,四处乱窜。密密匝匝围观的人,潮水似的跟着涌动,一会儿东边,一会儿西边,一会儿四散奔逃,都经不住那花子焰火的喷射。待花子消去,人群一会儿又涌到一处。烧的高兴,耍的也高兴,看的也高兴。个个被烟薰火燎得乌眼鸡一般,还乐此不疲。

这样的狂欢过了正月十五元宵夜,到正月十六才结束。整个蜀河口都处在亢奋的状态,喧声彻夜,正月十六晚,在河滩上架起大火,法师诵经,焚烧狮皮,送狮神归位。一时间火光冲天,烟花四射,喝彩声雷动,真不知此间何处,今夕何年。”

这些精彩的描述,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恍惚看见了那时的风土人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史料价值。

不仅是写人描物,就是一江两岸四季的风景也写活色生香,妙语连珠。如“飞雪之中,瓦栏土舍,都成琼楼玉宇;高岭枯林,皆作粉雕玉砌,好一幅如画风景,千里河山,一片白茫茫,唯有汉江似一条碧链,曲肠九转,要银白的丛山中缠绕。万簌俱静,尚余涛声,一山一水一叶舟,一帆一将一艄公,在这纯净琉璃世界中,缓缓前行。”“出了城门,便是码头。远山近树已是白茫茫一片,岭含千秋雪,江泊万里船。就连那江中的船儿也有的臃肿成了大白鸭,还有的成了白天鹅,桅杆似颈项高高扬起。一江一河三岸像铺满了洁白的绒花,翠绿如墨的江水缓缓流淌,在白雪的映衬下,愈发如碧似玉。”“今夜云开雾散,一轮明月圆似银盘,白如玉壁,明晃晃挂在天上。天汉似锦,苍穹如幕,繁星闪闪若清梦。那银光洒在山上,大山披了霜,银光抛在大江上,天上的星月也登录倒映上江上。”

这些语言多么美啊!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全书中这样的美文妙句俯拾皆是,给人以强烈的愉悦美感。

这部厚重、大气,历时数年笔耕不辍的巨著,让人禁不住被作者这种对文学执着精神所打动。这是作者历时多年的资料收集积累,对生活深入细致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的结晶,是厚积薄发的佳作,是作者献给家乡的歌,骨子里渗透着作者对家乡的爱,对美丽而又苦难深重的家乡的赤子之情,是一首唱响在汉江边上的史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