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田亚红的头像

田亚红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3/02
分享

家乡的影子

自从上中学开始要住校,我就很少回家去了,基本上一个月回去一次,而到了高中、大学,基本上一年只回去一次。大学毕业以后,有时候两三年都不回去一次,单从这一点看,吾实不孝。幸亏这些年父母一直都不在农村老家,而是在千里之外的城里打工,这或许多少可以抵消一点我不孝的“罪过”,可我知道这只是我为自己找的借口罢了。 

成家后的这五六年,倒是回去的比以往频繁了许多,不过不是去我自己家,而是去我岳父岳母家。一方面,父母还在城里过着背井离乡的打工生活,我就算回去,家里也是冰锅冷灶、无从下手。另一方面,我家在静宁县南部的大山深处,距离静宁县城有接近四十公里山路,加之交通不便,回去一趟着实不易,尤其是我这种不爱坐车的人。

我家门前没有城乡汽车经过,每次坐车都要去五六里外的田河川,若是空手一人,倒也轻松自在,权当锻炼身体,过不了多久就走下去了。如果拖着一个大行李箱,再从山沟那坑坑洼洼的泥土路走出去,并不轻松。久而久之,我回家的心情也就慢慢淡去了不少。不过,从去年开始就一直有好消息频频传来,说我们村庄这一段山路要开始硬化了。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兴高采烈,希望早日走在平稳宽阔的水泥硬化路上。果不其然,十几辆大型压路机、挖掘机以及铲车开进了村里,进村的时候直接推出了一条六米宽的马路,很快我们村也加入了硬化路的行列。

岳父岳母家在灵芝乡的高文义村,灵芝乡地处静宁县北部高山区,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公易镇接壤,南与八里镇毗邻,西连高界镇,北依原安乡。

至于这几年去岳父岳母家比较频繁的原因就多了。首先,岳父家大门口就有通往静宁县城的城乡汽车,距离也很近,只有二十公里路,来去方便快捷。其次,岳父家几年前就重修了一座高大巍峨的院落,里面盖了六七间大房子,我们一家三口每人住一间都绰绰有余。最重要的原因是每次去岳父家,我都会受到前所未有的贵宾待遇,好吃好喝的不断,自己什么都不用做,只是饭来张口,大快朵颐地享用。我倒比他们的亲生女儿还要享受,我在岳父家,就和在自己家一样,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农村的生活条件虽然简朴一点,却很规律很健康。一年有大半时间都能吃到自家菜园子里面的各种蔬菜。岳母的菜园子是我平时最爱去的地方之一,春天有新鲜的菠菜和韭菜,夏天有茄子、辣椒、西红柿、黄瓜、番瓜等,秋天有卷心白、莲花菜,冬天可以在草地上捡拾一些蒸包子的地软。

在城里面,对于四季交替,大概不会有太明显的感受。除了看到树叶绿了又黄,天气热了又凉,恐怕再不会有特别的感受。而在好多城市,恐怕连这一点变化都很难体验到。农村的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山野风景。

春天,有小河刚破冰的潺潺流水,有初吐金丝的鹅黄柳绿,有百灵鸟欢快的歌唱,有桃花红杏花白梨花翠……

夏天,农村山里面不仅是最佳的避暑胜地,还是天然氧吧,山里面空气新鲜,景色宜人,最适合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秋天,有碧绿万顷的麦芽地,有黑里透紫的荞麦田,有金灿灿的玉米棒,还有漫山遍野的野菊香……

冬天,门前的杏树上有叽叽喳喳的鸟雀叫,有大如席的雪花飘,还有香气袭人的深山野梅……

岳母的菜园子就在大门口的一块地角边,这块地有两亩多点,一半种洋芋,一半种玉米。玉米棒掰完以后,岳母都会把玉米杆捆好,一摞一摞码成堆,立在田间地头,到了冬天,玉米杆彻底风干了才开始拉到门口的麦场里面,给牛铡草吃。靠近菜园子的那几摞玉米杆下面,往往会有鲜绿的菠菜惬意地生长着。当玉米杆被扒拉开的时候,几分钟时间,刚露出头的菠菜就被冻僵了。

谚语说“三九四九冰上走,三九四九冻死狗”还真不是骗小孩的,在这种滴水成冰的时节,人都不敢轻易出门,稚嫩的菠菜又怎能抵抗这风刀霜剑。但仅仅在三九寒天能看到这一抹诱人的绿,心里也能泛起无边春意,冬天已到,春天还会远吗?

在不同的月份去岳母家,会有不同的惊喜。四月份有刚刚盛开的榆角可以拌凉菜,五月份有鲜嫩脆甜的豌豆荚可以煮着吃,六月份有花红柳绿的茄辣西,七月份有金灿灿黄橙橙的水果玉米和黏玉米,八月份有饱满成熟的新洋芋可以蒸着吃、煮着吃、炒着吃、烤着吃、炸着吃。一年四季都有吃不完的农家小吃,每一种食物都能吃出童年的味道,都能勾起童年的诸多往事。

岳父家的房子一排坐北朝南,一排坐南朝北。三百多平的大院子基本上被占满了,两排房子中间留下一条狭长的小院子,院子用小红砖铺得平平整整,红艳夺目,如赤红的玛瑙一般。尤其是被雨水冲刷过后,院里的小红砖显得格外干净鲜艳,每一块砖感觉都是一件艺术品。

坐北朝南的一排房子是主房,中间是四五十平的大客厅兼餐厅,两边有两间大卧房,客厅里面有一个套间。坐南朝北的一排房子也有三大间,靠近西面大门口的一间是厨房,最东头的一间是粮仓,最中间一间房是住人的正房。北面一排房子夏天很凉快,是避暑的绝佳地方,冬天却很阴冷,南面的房子冬天相对来说暖和很多。

房子里面的装修和城里的楼房一模一样,干净整洁,堂皇亮丽。房面子全都是上好的松木椽和松木檩子。纯白色的墙面,淡黄的瓷砖地板,双层隔音防冻玻璃,断桥不锈钢材质的两开大窗户,电视、冰箱、洗衣机、电脑等家电一应俱全,现代化的柜子、双人实木大床、实木硬垫子沙发、写字台、书桌等家具应有尽有。客厅外面有一条走廊,走廊和院子之间隔着两片长约七米高约三米的雕花透明玻璃。这样的房子住在里面很舒服,比城里的楼房要好很多。

人生在世,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或者说使命,而这个使命也是他们一辈子为之奋斗的目标。每个人一生都要去完成或者尽量努力去完成这些任务,对于我岳父岳母来说,尽自己的能力在有生之年盖一院砖木结构的新房就是他们的使命,这也是他们一辈子的心事。房子盖好之后,不仅对他们自己有一个交代,也对儿女有一个交代,这一院房子就是他们俩一辈子的事业,也是他们的毕生功业。

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村人,一辈子都在黄土里面刨食吃,他们前面大半辈子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住上这么豪华奢侈的大房子。他们活着的唯一目标就是维持基本的生存,然后供给几个儿女顺利读完书。现如今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已经实现,这和他们起早贪黑、荷锄戴月的辛勤劳作密不可分。

最近几年整个农村旧貌换新颜,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一座座纯土坯房庄院全部倒下去,一栋栋砖木结构的新式楼房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了。

岳父家之前的老院子现在只剩下一点断壁残垣,再过几年大概连那点残瓦碎片都不复存在了。我十几年前第一次去岳父家的时候,他们还住在老院子里面,老院子里面只有坐东朝西的一排房屋,一共三间,一间厨房,一间卧房,一间耳房兼粮仓。大门很小,不过是用小红砖垒建起来的,大门外面有一棵高耸入云的榆树和几棵挺拔笔直的白杨。偌大的老院子里面空荡荡的,院子的墙角各处零零散散地放着一些农具。有耕地的木犁,有粪斗,有耙子,有铁锹,有木掀,有镰刀,有扫把笤帚簸箕等等。

现在的新院子里面,这些东西都已经销声匿迹,或许是被时光藏了起来,或许是被记忆尘封在了当年的黄金岁月里。以前人们每天都要用到的农具,每天都离不开的伙伴,现如今已在看不见的犄角旮旯,落满尘埃泥锈。现在已经完全进入机械化时代,木犁被柴油耕地机和播种机代替了,镰刀被收割机代替了,粪斗被四轮大型拖拉机代替了。

以前,高文义的村民都在沟里面挑水吃,这两年每家每户都通了自来水,自来水窖就在大门口,有些人家直接用水管把自来水接到了自家厨房里面,这样用水就更加方便了。

静宁县城去岳父岳母家,先要经过静宁县城西北面的八里镇,然后从八里镇斜上方的一座桥洞上马圈山。传说马圈山因静宁籍宋朝将军吴玠吴璘兄弟俩在此山养马抗金而得名,又说这儿是唐王李世民亲旨从陕西大荔迁过来的养马圈。雨后的清晨,偶尔能看见马圈山上面云雾缭绕、恍若仙境的云海。

马圈山又称“小六盘”,只因这座大山盘桓缠绕的山路急转弯很多,稍不留神,车就会翻到山下去,事故层出不穷。前几年终于摆脱了这种状况,静宁县城到灵芝乡,再到灵芝乡后面的原安乡,一条七八米宽的柏油马路横穿而过。每一个急弯处都安置了防护栏和危险信号提示,安全系数高了很多。小轿车从山底爬到山顶足足需要半小时,可见“小六盘”绝非浪得虚名。

马圈山上来之后,就是平坦的大路,大路两边种满了松柏和各种花草。二十年前,大家在这一道山梁植树造林,当年的小树苗现在已经长成腰口粗细的大树了,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炎热的夏天在这条路上经过的时候,丝丝凉风吹过脸颊,很是舒适。

山顶是密密麻麻的猫娃刺(一种灌木科植物),山坡上是大片的野桃林,再往下就是白桦林、槐树和柳树。参差不齐而各具特色的植被基本上完全覆盖了这一道山梁,远远看去就像是一片小森林。到了秋天,马路两边的鸡冠菊、百日菊、波斯菊和一些不知名的野菊花盛开的时候,就是这道梁最美的时候。

梁上到高文义村里的一段路也有三四公里,全部是水泥硬化路。水泥硬化路虽没有柏油马路那么宽阔坚韧,但在农村能有这样的水泥硬化路,已是上天的厚赐,给高文义以及后面很多村落的人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以前雨雪天就寸步难行,山坡太陡峭,雨雪后的泥土路面又很湿滑,人都无法行走,更不用说车了。硬化以后的大马路,雨雪很快就会化掉,不会影响正常出行。

进高文义村山梁最高处有一个大豁口,豁口处有两棵迎风飘扬的大柳树。柳树葱葱郁郁,浓荫蔽日,为高文义遮挡了多少漫漫沙尘,又拦截了多少阴风苦雨。柳树枝干粗壮,两个成年人勉强才能合抱住,树根稳稳盘在地下,延伸到大地深处,有些树根和树须已无法继续向地底伸展,就转了方向,往地面上蹿。

柳树树身上一层层叠加的树轮和一道道深浅不一且有一指多宽的沟壑足以说明它们已经饱经沧桑,不惧风雨,守候了高文义很多年。它们就像两个钢铁战士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着阵地,从不抱怨,从不叫屈。它们不仅是全村人的幸运树,也是高文义的守护神。

高文义的农田在十几年前还是近乎直立的陡坡陡屲,牛车走在地里很容易侧翻,田地也是又窄又狭的小地块,耕种极为不便。就在五六年前,一辆辆大型挖掘机、推土机、铲车等现代化机器把高文义所有的土地都变成了一块块整齐划一的梯田,陡坡变成了平地,荒地变成了良田。既方便村民耕种,也大大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庄稼的收成一年也比一年好。

高文义的人家都集中在四周被大山环抱的盆地里面,从高处看恰像一个巨型洗脸盆。山脚下是一片方正而又辽阔的平川地带,站在山顶看下面,好似一个天然聚宝盆,把所有的运气、精气、福气、财气都聚集在这个盆子里面。只留下一条细长的深沟排水,顺便排走所有的霉运和不顺,村民在深沟里面夯建了一座水坝,干旱季节,可以抽取水坝的水灌溉部分农田。

从大柳树这里一直到每家每户大门口,全都是水泥硬化路,路两边也栽上了松树和各种花草。路两边每隔五六十米就有一个路灯,一直通到每家每户门口,晚上出门再也不怕看不清路了。村庄的墙面上,全部用白灰涂抹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白墙上面画了二十四孝图,农耕一览图,有春天的牡丹、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冬天的梅花等多种水墨画,还有儿童启蒙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等。高文义这几年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庄正中央新修了戏楼,戏楼对面是村部委员会办公地址。戏楼右边是一个宽广的文娱广场,广场四周设计了美丽的小花园,安装了各式健身器材,广场最前面建了一个高一米的水泥舞台,专供村里的中老年人在上面跳舞、打太极、唱歌。

文娱广场的东面就是高文义的八百亩平川,也就是在山梁的大柳树边上看到的洗脸盆盆底。平川上,也统一做了规划,建造了很多塑料大棚,大棚里面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和鲜花。这些蔬菜和鲜花专门供给城里的各大超市、菜场、菜铺子、花卉市场等。

这不仅让整个村的人在冬季可以吃到平价新鲜蔬菜,同时也给高文义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真的是两全其美。

塑料大棚基地在村庄马路的西北面,马路东南面是灵芝培育基地。据专家研究,高文义的气候以及土壤条件等都适合灵芝生长,所以建立了灵芝培育基地,请来了专业人员来高文义做灵芝种殖培训。一两年时间,就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对高文义甚至整个灵芝乡的经济总值都有巨大贡献。

每隔几年,高文义都会举办一次大型灵芝展览会,很多公司、投资商会来这个大山深处的村庄参加这一盛会。一方面是庆祝丰收,另一方面也是招商引资,当地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现在的高文义和以前完全不同了,虽不敢说高文义是甘肃最美丽的乡村,却是我见过的静宁县最美乡村之一,希望以后的高文义会越来越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