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邹安音的头像

邹安音

鲁迅文学院学员

散文
202204/10
分享

云端之爱 (中国作家网散文参赛作品)

       云端之爱

邹安音

1.

神秘藏地,云端之上,心之所向。

酷暑八月,飞机像一只鸟儿衔来高原之外的人们,匍匐在拉萨昌都机场后,骤然而降的气温和不适的高原反应顷刻而至,考验着初次踏进这片土地的每一个人。

还好,我们远山采风团的作家们很快就适应过来,心情既惊奇,又兴奋。视野中,山,除了山还是山。逶迤连绵,铺陈开去,仿佛与亘古恒远的地老天荒誓约,与渺无边际的浩瀚星河相守。它极少绿色,大多赤裸着铜红色的肌肤,像一个个彪形大汉,豪迈而粗狂地展示着藏地的神秘和素朴的美感,以不可遏制的力量牵扯着我们的身心;而极目的絮絮白云,仿佛就在身边,恰似母亲缝制的棉被,包裹了我们细腻丰富的人文情怀;云啊,你是那样轻柔,那般让人爱恋和神往。

神山,江源,云端中的村寨,我们来了!

2.

从昌都机场出发,欲至左贡县的东坝乡。一辆白色的越野车蛇曲般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

昏昏沉沉地,大约5个小时后,就在眼神迷离间,当山涧一条清澈的河流玉带般飘绕而来,河岸成片金黄的青稞惊现眼眸,被风吹麦浪一阵又一阵,如油画般涂抹了山腰;当山峦绿色渐次增多,一丛丛红山果闪着晶亮的色泽魅惑生灵,一只只野兔倏地跑过路基,一只只小山羊绒球般滚过山丘时;当突然出现的一户户藏家住房高傲地耸立在山中,庭院株株果树难掩翠绿释放藏地风情时……人们初始的寂寞很快被打破,司机开始如数家珍,对这满目的山、河流、草原、牛羊、山果……像一名母亲,面对自己的孩子,百般疼爱,激情满怀。

司机是左贡县东坝乡党委书记佘德志,江苏如皋人,却在这西藏远山工作数年。其憨厚的笑容,黝黑的皮肤,壮实的身材,看起来与四围的高山、拙朴的藏寨和奔腾的怒江和谐共生。快到乡政府驻地时,越野车突然熄火,而下面就是万丈悬崖,一车人噤若寒蝉。佘德志镇定自若地跳下车,从后备箱拿出家什鼓弄了好一阵,终于治好了车的牛脾气。“在这里工作,得让自己成为开车和修车的师傅。”抹了把满脸的汗水和油污,他自豪地说。

格瓦村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2015年除夕,正是万家团圆的时候,东坝乡政府前的路口突然发生车祸,一辆回乡探亲的越野车因刹车失灵从路口侧翻至半山腰,导致车内一男两女和一小男孩重伤,生命垂危。正在聚餐过年的佘德志闻讯后,立即丢下碗筷,发动轿车,救出伤员,火速送往最近的左贡县城医院。一路翻山越岭,时近次日凌晨2点才处理好一切。因抢救及时,除6岁小男孩伤重医治无效去世后,把其他人从鬼门关都拉了回来。 “这个汉族领导,一下就和本地藏民们的心贴近了!”抵达乡政府驻地军拥村后,村支部书记黄梦琪如是告诉我们。

车祸发生后,看着山间蜿蜒不平的公路,佘德志的心犹如被一块巨石压住。他利用在藏区工作多年的丰富资源和人脉,联系了转载机进行道路的故障清理。转载机进不去的偏远村,他就督促驻村工作组,组织老百姓做好安全出行工作,让全乡的老百姓过了一个好年。

“藏乡人对政府的信任有多大,依赖就有多大,自己的责任也就有多大!”佘德志感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对藏乡的事做得越多,感情积累也就越深厚,他再也离不开藏乡了!

而远在江苏如皋的佘家,每年除夕之夜,当城市的烟花绚丽无比地盛开时,年过古稀的佘爸爸和佘妈妈听见藏山深处儿子打来的电话,眼眶情不自禁湿润。

雪山无语。如果有情,它一定会铭刻这样一个汉族人:佘德志,生于1984年3月,2002年至2004年在西藏山南某部服役,2004年至2007年就读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7年在左贡县仁果乡政府工作后,就再也没踏出过西藏这片土地。

3.

上午,金色的阳光从怒江对岸的高山斜射过来,照着绿意盎然的军拥村。一行人走过碧枝垂挂的果园,嗅着苹果、葡萄、梨子等送来的诱人果香;走过怒放的大理花和格桑花丛,迷醉在翩跹飞舞的蜂蝶莺语中;走过长长的青石小巷,转经的阿妈慈祥的微笑温暖了心怀;走过翠绿的玉米林,来到了江边一座古老的住宅,村民扎西热祖上的藏家——曾经的马帮头儿安住地,去寻找茶马古道的昨天和今天。

今天的军拥村人口达四百多人,屋舍俨然,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好一个美妙的世外桃源。但它并不曾忘记自己当初的模样:不过是茶马古道怒江边的一个滩涂!想当年,马帮头一声令下,男人们拖儿带女,携老扶幼,像种子一般撒播到这片土地。怒江边的这个滩涂,从此炊烟袅袅。人们开始居住的是石头搭建的简易房,再后来他们就地建设好的房子,并取材昂贵的木料。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仿佛天外的来客。

声名赫赫的扎西热祖上马帮头儿的住宅古老而简朴,不似后来人家藏宅的伟岸华丽。庭檐下堆放着许多粗壮的木头,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干着活儿,准备对老房子加固维修。

宅内精美的壁画首先映入眼帘,可是因长时间的风化而变形。“这个房子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修建于清末明初,墙上的壁画,至今仍是个谜,德、中专家正在研究破谜的方法。这个木质楼梯踩踏过的人有几十万,你们看它都凹陷了。”佘德志一边走一边解说,声音里融入了对古道村落每一块砖每一片石的深深情缘。

“我们正着手大力发展当地旅游业,争取让外面更多的人走进来,领略这里独特的民风和民俗,体味不一样的藏家风情;同时把本地出产的水果和药材等推销出去,让老百姓致富增收。”佘德志说完这句话,眼里闪烁着明亮的光芒。

来到后院,扎西热抓起一根钢管就打树上的石榴,边打边说,吃,大家吃。他告诉我们:孩子读书去了。每年东坝乡政府都会与援藏单位、昌都教育局联系,给村里大学生争取助学资金,解决中心小学校用水困难等问题,去年就给学校筹措资金30多万元。现在村民们重视教育,孩子从小就被送到学校学习,有些人家还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嘎松平措是一名大学生,现在西藏大学农牧学院读书,次那家还出了一个博士生呢。因为感谢政府,村里考上的国家公务员就有七十多个,他们继续回到家乡,服务乡亲。

东坝乡人大主任噶松平措便是回乡工作的大学生之一。其爷爷受雇于扎西热祖上家马帮头儿,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带领马帮人来往于内地、云南和西藏,把茶叶、丝绸等运出去,又把虫草等带回来,他们无疑成为了茶马古道忠实的代言人。

噶松次登是平措的父亲,后来成为军拥村的乡长,父辈曲折的历程让他刻骨铭心,而村里孩子们到山外求学的艰辛处境更让他寝卧难安。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噶松平措和小伙伴们到昌都上学,每天天没亮就要骑着马出发,还要在路途宿一晚,翌日才能到达学校。

为了把家乡这条蜿蜒曲折的古道变成坦途,他四处筹措资金,又召集了所有居住于此的马帮人后代,数年如一日,肩扛背挑,硬是开辟出一条出山的公路。“那个时候我正在上初中,有一次正在修路的时候,父亲不幸被飞落的山石碾压了大腿,所幸医治及时,没有留下太大的后遗症。父亲的言行影响了我,我为他骄傲和自豪,所以大学毕业后没有丝毫犹豫就回到了家乡,想为乡亲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就像是我的亲人,孩子们上学和老人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遇到困难,我都会尽心尽力去办。乡亲们也非常敬重我,我觉得很幸福。”噶松平措述说这一切,言辞恳切。

当天午饭后,他又带领我们走进他家傍依怒江的藏宅。老乡长噶松次登迈着曾经受伤的腿脚,一瘸一拐地迎了出来,把我们让进客厅,捧出酥油茶和糌粑,又拿出当年马帮领队父亲遗留的军刀,端出绣花精美的马鞍,打开储藏室珍藏已久的砖茶,泪花闪烁地讲述着军拥村——茶马古道这颗璀璨明珠的历史和今天。

4.

天刚蒙蒙亮,作别我们借宿的四郎拥珠家,带上从主人园子里摘下的葡萄、苹果和梨子等水果,一行人就在西藏作协副主席白玛娜珍姐的带领下朝下一站——八宿县尼巴村出发。因为白玛娜珍的电影剧本《寻找格萨尔王》被文化部选中,央视派出记者小张采访作家创作背景,由重庆电视台的小王协同拍摄,取材地将在尼巴村进行,那里至今有着格萨尔王的传唱者,尼巴村也是白玛娜珍采风生活过几年的地方。

佘德志书记和村里另一个小伙子用摩托车搭乘着我们的行李,缓慢而艰难地骑行在怒江边的悬崖峭壁上。头上是苍茫的天,两边是刀削如剑的山峰,中间是奔腾的怒江,脚下是陡峭的悬崖峭壁,身边是相扶相携的采风团成员。天的蓝、山的红、水的黄,人的彩,构成一幅辽阔大气的写意画,立体地呈现在天地间。苍茫的山水间,似乎彼此间的心跳和脉动能触及,似乎世界就剩下我们几个在跋涉,朝向不可未知的梦。

两个小时后,太阳出来了,明亮的天空和黄色的怒江交相辉映,伴奏出雄壮的行进曲。四个小时后,终于来到尼巴村的中转站——怒江上游索桥。这里也有一个村落,青翠的玉米林晶亮了我们的视野,在村委会,来自四川和拉萨的驻村干部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原来他们是从八宿县那边过来,走的是盘山公路。每年,都有来此扶贫的干部因车祸坠入怒江,成为大山永久的守望者。听闻他们的真情和悲壮故事,泪水刹那间风干了我们的汗水,所以当尼巴村八个小伙子骑着摩托车来到村委会时,我们就风尘仆仆地赶往目的地——尼巴村!

5.

我们一直沿着怒江河谷地段的公路奔赴,正午炽热的阳光映照着摩托车队,也炙烤着绵延不尽的山脉。车轮卷扬的飞沙尘土蒙蔽了脸庞,但心却跟随滚滚的车轮在激情飞越。我紧紧抱着骑手涡珠的腰,不敢侧脸望一望足下的万丈悬崖。但是尼巴村的小伙子们却勇敢极了,他们以高原人的彪悍和胆识魄力,挑战着极度险恶的生存环境,练就了娴熟的摩托驾驭技巧和能力,多少给了我们一点宽慰的心情。

两个小时后,摩托车队脱离怒江崖畔,拐进一条凹凸不平的山涧小道。足下溪流淙淙,河岸杨柳依依;坡谷绿色植被渐次增多,视野前方山峰绵延,尼巴村到了!

“尼巴”藏语意即“美丽”。美丽的白玛娜珍是和尼巴村一起相牵连的。当年过七旬的次群培老人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时,她跳下摩托车,抱着老人不禁失声痛哭。在这里,她整整生活了三年。尼巴村的一草一木,一笑一语,早已经融进了她的血脉和魂魄。在这里,她举自己的全力,修建了一栋藏宅,挂牌“尼巴村民委员会”,成为村落聚居的地方,成为尼巴村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尼巴村依然美丽。最先耀射的是村民们的心灵,虽然他们的衣着还是那么朴实,住所还是那么简陋。他们舍不得喝的酥油茶、刚摘下的南瓜白菜、珍藏了很久的青稞酒等等,都给我们送来了。几个小伙子连夜骑行摩托车七八个小时到八宿县城,给我们买回几斤昂贵的牛肉。如果可以,他们会捧出自己的心。我想!

6.

这是拉萨昌都市八宿县尼巴村一个独特的秋夜。

身着节日的盛装,扶老携幼,尼巴村23户人家118人倾巢而出,齐聚村委办公楼前,恭迎远方客人——驻村干部白玛娜珍带领的全国8名采风作家。

月华似银,晶莹着两相对峙的高山;山峰如削,流泻出溪谷的泉流淙淙,密林的暗香幽幽;四围如聚,藏寨星罗棋布;灯火如豆闪烁,映照着一张张绯红的笑脸。

格萨尔王的传唱者诉说着高原的历史和今天,村长扎西顿珠一声高亢的拉歌后,欢快的锅庄跳起来。刹那间,歌声飞扬,舞姿翩跹。他们是大山的歌者和舞者,酥油茶的清香飘逸出山里、山外。

22岁的丁增玉珍着牛仔服梳马尾辫,看跳舞的小伙入神。“你想在山里安家吗?”我问。“不想。”她斩钉截铁地答。白玛娜珍曾在此搭建了浴室、蔬菜大棚等,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进藏寨。晚会渐进高潮,夜风吹来荞麦的芳香,也送来马儿的响铃声……

7.

夜未央。我们坐在院坝外乘凉。高原夜话开始。原来每个人心里都装满了此行的故事和深情。我不禁情动:尼巴村的父老乡亲们,我的心是和你们一起跳动的!

蓝天、白云;山脉、河流;碧野、牛羊;青稞、牧民;唐卡、藏寨……

神秘藏地,云端之上,心之所恋。

恋一条奔腾的江。谁说七尺男儿无柔情?“你看看我拍的怒江!”想起佘德志书记骑摩托车送我们到江边时,他从手机翻出的一张照片,那是一条碧绿如翡翠的江河。“这是我在春天拍摄的,它像我家乡一样美,看到它就像看到我的家乡。这里也是我的家了,我再也不能离开它!”

这句话,就像怒江上空升起的太阳,温暖着远山深处的人们的心灵。而江南江北的人们,就这样把自己的一腔柔情,如水般倾洒到了高原的山水里。那个八月,伫望着奔腾的怒江,我不禁感怀:茶马古道上,驼铃声声已经远去,战火的硝烟也成为昨天的历史。潺潺的溪水,炊烟袅袅的碧野,欢乐的锅庄舞和清香的酥油茶,正在抒写着西藏新时代的华章和乐谱。

恋一个圣洁的高原。还是那条路,以及那一座座连绵不绝的山,那条清清的玉曲河……耳畔反复传唱一首熟悉的旋律:太阳和月亮,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他们的妈妈叫中国!

邹安音,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等。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人民日报》《文艺报》《散文选刊》《散文百家》《四川文学》《青海湖》《西藏文学》《牡丹》《太湖》《青年作家》《草原》《大地文学》等;获得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第六届中华宝石文学奖提名奖、第三十届东丽杯孙犁散文奖、第二届海峡两岸散文奖、首届邱心如女子散文大奖等;连续多年获得四川省作协文学创作和文学扶贫等先进个人奖;《嘉陵江从镜头前流过》入选中国作协2019年定点生活项目;抗疫作品《出征》获得中国作协和四川省委宣传部表彰;出版散文集《心上青居》《菩提花开》《嘉陵江从镜头前流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