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明泉的头像

张明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05
分享

灵魂的故乡

在广西贺州市的昭平县东北一隅,默默座落着一个千年古镇—黄姚。相传北宋时期,即有客家人从广东梅州迁徙至此居住,至明代万历年间,人口众多,商贾繁华,建镇设埠。清乾隆年间,国泰民安,黄姚亦发展至鼎盛时期。古镇因黄、姚两姓氏人口众多而得名。

壬辰年秋月的一个下午,我们来到了雨中的黄姚古镇。

一、淳朴黄姚,灵魂故乡

我们住在一个名为酒壶山的宾馆,抬头望去,宾馆背靠一山,当地人称酒壶山,大约其形状正似民间的酒壶而得名吧。

因为时间距黄昏还早,于是我先进房间将随身行李安排停当。而同行的朋友却按耐不住了,他们早就背起了相机和脚架,在宾馆大厅里候着了。

从宾馆到古镇入口,只相隔一条马路。在镇口右侧,是中共广西工委旧址纪念馆,也是昭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原来,这里也是中共抗日战争时期的纪念地之一,何香凝、高士其、千家驹等人都曾经在此居住。古镇的许多诗联碑刻,可上溯到宋、元时期,韩愈、刘宗标等古人都在这里留有墨迹。

走进古镇,你仿佛忽然间来到一个梦境般的所在。这是典型的在喀斯特地貌的地质结构上兴建的千年古镇,脚下每一步都是一块沧桑古朴的青色的石板,在雨中,被走过了千年的石板闪闪发亮,每一块都能倒映着匆匆走过的人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爱上这样的青石板铺的小路。仔细想来,大约是从孩提时期开始,就对这青石板小路情有独钟了。我的故乡山西省洪洞县的关帝楼,也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关帝楼贯通洪洞古城东西的那条道路,曾经就是青石板路,从记事起,那条斑驳沧桑的古道就在我的脑海中镌刻下了深深的印痕。

后来,长大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再后来参加工作走过很多的城市和乡村,我也总是与这青石板邂逅和结缘。

20年前,京九铁路建设时期。在江西赣州,穿越古城区的每个小巷,你要从青石板上走过;在湖南邵阳,在湖北宜昌,你不经意间就踩到了青石板铺就的古道上;在浙江杭州,青石板路更是常常映入眼帘。

今天,因为有幸参加贵阳至广州铁路建设,我再次与这青石板路邂逅。在黄姚古镇,在雨中的黄姚,我闻到了沉思了千年的一股清新的气息,这种气息来自于青石板,亦或来自于青石板两旁参差不齐的房屋和房屋顶上的灰黑色瓦楞,更或是来自于这没有丝毫华丽装饰、没有丝毫矫柔做作的古镇对我这个陌生人的亲近。

我是感觉到了,黄姚古镇,它是这样的亲近我。我的到来,是突然的,然而,它却仿佛一位在沧桑岁月中期盼了已久的母亲,向我伸出了枯瘦却温暖的手;又仿佛一位穿着紫灰色相间的旗袍的女子,站在古镇口的台阶上,轻轻的用手中的画扇为我指引着面前崎岖的路;更象是一位淳朴的长者,戴着花镜,手把诗书,默默的诵读着古镇的过往。

我是感觉到了,黄姚古镇,它是这样的亲近我。一下子就让我融进它的怀抱,融进它固有的文化思想。我仿佛回到了梦境中的故乡,我的灵魂开始沉醉,我的梦不会被叫醒,我开始眷恋这个地方,这个古老、庄严,朴素、温暖的故乡,这是我灵魂的故乡,这是一个漂泊者精神家园。

二、临水而居的人们

在古老的黄姚,我不得不以惊讶的感觉来领悟这里的古建筑。河宽水浅的姚江与境内的宝珠江、隔山江相通,临江两岸高低错落着一排排、一幢幢层次各异的民居。缓缓流淌的江水,水波潋滟,荧荧烁烁,倒影忽而清晰可鉴,忽而随波逐流而去,有渔家独坐船头抽着水烟,股股青烟,轻轻飘散。

我渴望这临水而居的生活。清晨,打开窗棂,一股水雾飘然而来,空气中一定饱含着醉人的花香和陈年的酒香,也一定饱含着来来往往的游客从世界各地带到这古镇的体香。眼前,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温柔如少女一样的河流,河底是形态各异的卵石,他们相互依靠着,在千年姚江中默默生活着,河上是一叶轻舟滑过,悠闲的人端坐在河岸上,甩出一根线垂钓寂寞。

偶尔,还可见到三两个广西大学美术学院的女大学生,她们簇拥在一起,却各自支起画板,她们一会儿抬头望望前方,一会儿用纤细的手描绘着江上的小桥和岸边的房屋。

我很羡慕这些年轻的孩子,他们真的很幸运,与古镇有这样的机缘,可以在古镇临水而居,可以切身感受古镇人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方式。那是一幅水墨画儿,“桥上有人看风景,看风景的人正是一位红衣少女”,少女绯红了脸,她也许忽然间发现自己也已成了古镇小桥流水间的一道美丽风景。

那是一座典型的中国西南水乡的石拱桥,桥的护栏已经没有了,甚至安装护栏的基座也已残缺不全了,这正可见证拱桥经受的风雨沧桑及其历史悠久。桥在姚江的狭窄处斜跨过去,将姚江两岸的石板路相连。我揣想,在古代,这一定是一座每天车水马龙的桥,特别是清朝乾隆年间,姚江及古镇境内的宝珠江、隔山江曾是连通漓江、珠江、湘江的重要水系,也是贺州境内重要的水道之一,而黄姚也因此成为水运交通的一个重要水埠和枢纽。想到此,我仿佛看到了一艘艘小货船正穿越小桥,向着珠江而去。

这是一条母亲河,对黄姚古镇来说,这条美丽的河流就是生命之河,又是传承之河。姚江虽小,没有长江、黄河之势,没有湘江、珠江之流,也没有漓江之秀,可它却见证了一座古镇千年的古老历史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更迭。

临水而居的人们,他们生于斯,长于斯,饮姚江之水,乘姚江之船,一代又一代,默默无闻,淳朴的就象这古镇,没有华丽的色彩和奢华的生活,却静静的走过一年又一年。

三、独特建筑与客家谚语

古镇的建筑风格颇具“岭南”特色,全镇八条街道,都是按照“九宫八卦图”设置,临街、临水而建的房屋多数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所有的街道均用青石板铺砌而成。房屋多为两层的砖瓦结构,白墙灰瓦固有古朴典雅色调,更是客家文化的延续与传承。在古镇的建筑中,无论是镶嵌在房屋,还是亭台楼阁上的牌匾,无论是梁柱、斗拱、檩椽、墙面、天花,都雕梁画栋,千姿百态,色彩纷呈。而且无论是砖雕、石雕,还是木雕,都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现了很高的工艺水平,蕴藏着深刻的文化信息。

黄姚古镇的人们讲客家话,也讲土白话。这又是黄姚人始祖从岭南迁徙至此的有力见证之一。在客家人居住密集的地方,房屋建筑更是呈一色岭南风格,虽然时光过去了千年,客家文化的痕迹仍处处可见。客家人早已将此作为自己的家园,他们告诫自己的亲朋好友和后代,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客家祖训和客家文化的精髓。“见面不行礼,多走几十里”、“不懂装懂,永世饭桶”、“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惧内家豪富,欺妻一世贫”、“还细学偷针,大哩学偷金”等,一条条客家谚语就镌刻在他们的家园门口的石头上,更是客家老人教育子孙后代常常要讲的话。

这些淳朴的客家谚语,蕴含着客家人淳朴的哲学思想,更蕴含着他们世世代代以“谨慎做人,认真做事为本,以低调做人,踏实做事为本”的优秀品质。客家人的朴素思想,影响着黄姚古镇,成为古镇传统文化的主流,古镇的淳朴如小家碧玉与文雅的娟秀之气也正是这一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

我沉浸在这淳朴的文化中品味黄姚,品尝了它的传统小吃豆腐酿,当然也没有忘记带上回一瓶豆豉辣椒酱。

四、作别

这个小家碧玉,我真的不忍匆匆作别。我来时,天色明;去时,天色暗。这是傍晚的古镇,这是宁静的家园。傍晚时分,炊烟袅袅升起,家家门前的红灯笼亮了,而那炊烟渐渐的模糊在夜幕中。

在雨中,那泛红的光晕照射在青石板街面上,映出一串又一串的灯笼来,而姚江两岸灯火相映,水面上更有一串串灯火,在波光粼粼中闪闪烁烁!

“我不想说我爱你,因为爱会带来伤痛。”我却真的爱上了你,这个小家碧玉,黄姚古镇,我会再来。我仿佛找到了自己千年之前的那个遗忘,你是我的灵魂的故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