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谭国伦的头像

谭国伦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209/17
分享

深情藏沃土

听说快七十岁的王恭祎退了休以后,还不闲着,不仅不为他亲手培育的“廊坊杨”代言,反而在鼓捣什么“桦林桐”,宣传推广“桦林桐”比宣传“廊坊杨”还卖力气。

在6月中旬的一个上午,我们驱车从廊坊市里直奔永清城郊而来。省道廊霸路两旁,高大挺拔青翠的杨树,密密麻麻地伸向远方,如同矛盾笔下的《白杨礼赞》里一排排北方的哨兵,坚挺笔直。六月的阳光明亮,照得碧绿的树叶哗哗啦啦地闪烁,跳跃着无数的翠玉、无数的银,为大地留下纷纷扬扬的阴凉。

“多好的廊坊杨啊,杆挺,质细,速生,抗旱,抗病灾害,是杨树中的骄子,树龄都在十五年以上了,成为根植沃土的参天大树了。”

“难道说王恭祎把它们培养成材以后,就不管不顾了?还是见异思迁?”

说到王恭祎,还真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王恭祎,1955年6月出生在河北永清县的一个农民之家,1973年高中毕业在乡政府放电影。有一天,村支书找到他:“恭祎,咱们村一千多人靠果树活着,产量一直上不去,乡亲们日子过得很艰难。你嘛,年轻,有文化,来当林业队技术队长,为乡亲出把力吧?”

望着老支书焦虑的面容,年轻的王恭祎一时说不出话来。

那时,有位亲戚正介绍他去廊坊市钢厂工作,并说以后可以转正。上世纪七十年代,进城当工人,那是多少农村青年梦寐以求的愿望啊。

有天,一位80多岁的远房大妈,拄着拐棍,颠颠地来到王恭祎家,拉着他的手,亲切地说:“大侄子,别走了,咱村老老少少都指望这些果树呢!”

王恭祎被老人家的话深深感动了,他反复掂量,下定决心,回到了村中。

林业队技术队长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当好的。王恭祎一面拜师请教,一面抓紧时间看书,通读果树栽培管理学、病理学、病虫害防治学,果树专家吴耕民教授17万字的《果树修剪学》,他几乎能背下来。

那时,果树的病虫害很厉害,严重影响产量。王恭祎想,治虫好比打仗,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拿下来。他将人员分组,分工包干,自己带领一个组,率先示范。在他的精心策划和带动下,人停机不停,头一天就创造奇迹,三天全部防治一遍。人们一下子都惊服了:“王恭祎真行!”

及时的防治与修剪,果树生长良好,第一年产好果率就达90%以上,年产60多万斤,销往北京、天津等地,乡亲们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改良果树品种,提高产量。没有试验田怎么办?他家的当院,他家的炕头,他家的自留地,都被他“败家子”一样改成了试验田。实验不成功损失是自己的,决不能让村里的老百姓有任何损失。

他趁父亲去城里开会,找来一帮村里的小伙子,刨掉父亲辛辛苦苦当作宝贝般种植的四、五寸粗的榆树,全部栽上了从中国果树研究所买来的新品种红富士苹果。父亲回来一看,气得抡起铁锹追着要打他。为了引进巨丰葡萄,大年初二,他就登上去东北的列车,以白打工为代价学习技术,回来把爱人撵下热炕,铺上沙子做温床育苗,爱人一气之下回了娘家;葡萄发了芽,为不耽误插扦,他背着家人把三分自留地的麦苗翻耕了,气得母亲生了病……

这就是王恭祎,为了大家致富,不管自家做出大多牺牲。常常在果树林中一蹲就是几个小时,他探索实践,用自己的一腔热血,用科学的方法调理,硬是让村里的果园,由原来的年产20多万斤,提高到147万斤,家人的埋怨变成了支持,乡亲的一时不解变成了赞扬。

1975年9月,永清县搞林业清查,王恭祎被抽调,他工作积极、扎实、有成效。清查结束后,被留在了县农林局。

1984年,果园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技术管理没跟上,全县的果树80%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县里决定成立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王恭祎被点将出任站长。对于以农业为主体、果林收入为重点的永清县,这个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显得何等的重要啊!

林业局也是穷,给了王恭祎一个站长的职务,其他的什么也没有,房没有一间,地没有半垄,钱没有一分,人只有他一个。说白手起家一点都不为过。他首先走访了全县23个果园,对果树品种,技术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情况作了深入调查,制定了果树管理方案。随后,以无偿提供服务为条件,借用了胡庄四间土房,借钱买来四只大缸、一口大锅,耐心说服请来三名技术员,四人吃干粮,喝凉水,骑自行车上北京、天津购农药、原材料,反复研究配制出“灭虱菊酯”“果棉灵”“新棉灵”等新型药剂,有效地控制了虫害。

惠元庄有250亩梨树虫害严重,年产不到4万斤,果农赔钱,连承包费都交不起。王恭祎与果农签订了技术服务合同,及时防治虫害,修剪果树,去掉多余的大枝,有人不理解,告到县里说砍了他们的“摇钱树”,结果是,秋季树上果实累累,产量高达35万斤。

西贺村王永年6000元承包了村里100亩梨树园,他媳妇盘算着赚不了钱,死活要喝农药逼他退回合同,这事一时闹得纷纷扬扬,村干部没办法,找到王恭祎。王恭祎赶到村里,与他订下技术服务合同,当年就产20多万斤大梨,王永年脱贫致富。后王恭祎见到他媳妇,开玩笑:“嫂子,还喝农药吗?”她不好意思地说:“留给虫子喝吧!”

管好果树的王恭祎并没有停留在林果丰收这一层。据县医院统计,1981年至1991年间,全县因喷撒农药中毒丧生的果农有60余人,作为森防站站长的王恭祎,每当他听到有的果农因农药中毒而死亡的消息,心里有种刺痛感。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改进喷药设备,保护果农的人身安全。听说日本喷枪先进,他就托人购回两支。价格昂贵,果农难以接受。他经过无数次的设计、试验,终于研究出一种射程远、雾化好、省水、省药又安全的喷枪,技术性能指标超过日本喷枪,成本只有8.7元。后来,王恭祎又研制出双缸高效节能泵与喷枪配套,这两项技术均通过省级鉴定,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两项国家专利,球面喷枪荣获世界华人重大科技成果奖,彻底解决了果农喷药的安全隐患。每年还为永清县节省农药费用1250多万元。

1994年任局长,由于他的艰苦且卓有成效的工作,永清县的林业一跃成为全省和全国森防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县。1998年,他调入廊坊市农林科学院,担任林果研究所所长。

在林果研究所,他继续保持往日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为农民排忧解难。有天,大城县大伏村村民蔡风岐百亩杨苗遭雹打,他连夜赶到苗圃,打着手电、点着蜡烛察看灾情,研究补救措施,挽回经济损失近30万;永清县栽植5000亩速生丰产林,他每天4点钟起床,白天走乡串户安排工作,晚上讲解栽培技术,深夜一两点才回,还要核实当天栽植的数量,计划来日苗木的运送。有一次,到邯郸永年县引进杨树新品种,夜里出发,清早赶到田头,与当地有关部门签订协议,听取介绍栽培技术,临近中午,又累又饿,身体支持不住,晕倒在苗圃,经医院检查,血压升到180。人们劝他歇歇,他说:“农民的儿子,家乡人还念着呢,别歇了!”办完事又急急地往回赶。

王恭祎像农民一样的淳朴,土地一般的厚实。质朴的外表下蕴藏着中国农民几千年传承的勤劳、勇敢、谦逊、好学的美德,可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竟是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自学成才十佳标兵”,先后多次评为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北省党风廉政先进个人、省科技十大杰出青年、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2006年,国家科技部授予他“星火科技带头人”称号,成为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007年中国十大创新人物。

那么多的光环和荣誉落在头上,他却淡然处之。他看重的是农林科学院整体的力量,这支团队的坚韧不拨的意志。廊坊市农林科学院,由于他骄人的成绩,2004年被省政府授予“河北省先进集体”,同年被中宣部等部委联合授予“全国三下乡先进单位”,2006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当年还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文明单位”。

这一切与他们辛勤培育、推广廊坊杨密不可分。

自古有“南方杉,北方杨”之称。可杨树也有优劣之分,有的木质差,成材率低,有的抗病虫害能力弱。廊坊市农林科学院两代人,经过16年的研究、培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他们从中国杨与外国杨的杂交中培育出新的品种,命名1号;从我国南方杨与北方杨杂交培育的新品种,命名2号;以美洲黑杨为母本,另一种黑杨和白榆为双父本杂交而成的优良品种,命名3号。

智慧与理想凝聚,鲜血与汗水浇灌。1号、2号、3号杨都具有速生、抗旱、抗盐碱、100%抗光肩星天牛的特征,在自然条件下,一年可长到茶杯那么粗。它们都可扦插育苗,十分便利,成活率达95%以上。1号、2号杨木质硬度大,板面颜色洁白,非常适合做人工合成板的面料,3号杨纤维长,符合造新闻纸,发展前景广阔。

1997年,河北省鉴定前两种新品种时,称为“冀廊杨”。为向全国大面积推广这几种优质杨,改称为“廊坊杨”。

命运与责职仿佛从天而降。王恭祎调入市农林科学院后,对廊坊杨的速生性、丰产性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又对它的抗虫性、抗干旱、抗盐碱能力进行深入研究,顺利通过专家鉴定。

如何让廊坊杨成为绿化华夏大地的生态先锋呢?

王恭祎苦愁的是起步资金。困难是挡不住王恭祎和他们这支团队的,他像祖祖辈辈的农民那样坚韧。

他先与妻子商量,妻子是位通情达理之人。她一向支持丈夫的工作,就将家中多年想购买新房的8万元积蓄,庄重地交给王恭祎,他们还向人暂借了5万。推广中心的同事们,个个想着这件大事,领导带头,他们也都纷纷解囊,又凑了20万。有了这30多万垫底,他们就定购苗木,开展推广工作,并向国家新闻媒体作了介绍。人民日报等10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优质新品种廊坊树,并称这支西部开发的 “绿林军” ,一定会染绿神州大地。

皇天不负有心人。甘肃、新疆、北京、山东、山西、内蒙、辽宁等19个省、市的林业部门,纷纷派人到廊坊考察、求购种苗,廊坊杨售出种苗2000万株,推广面积18万亩,单北京通州一个乡,就购买苗木84万株,种植面积达12700亩,这个项目得到了时任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的称赞。

西部开发,国之重任,王恭祎更是挂念着缺绿少荫的西部。在党中央、国务院采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政策下,王恭祎乘势将廊坊杨植根在了大西北。

首先克服大西北植树成活率低的困境,带领大家研究出一整套廊坊杨的栽培技术,到西部建立育苗基地,逐步推广。

电话连线的甘肃农科院开发中心主任张建业,是位地地道道的林业专家。他怀着当年深切的体会:“我们从甘肃农业大学引进箭胡毛杨,从新疆引进俄罗斯杨,从东北引进荷兰杨,与王恭祎院长他们的廊坊杨,在苗圃基地试植比较,廊坊杨一年长到三米多,并且枝叶繁茂,极富观赏价值,很明显它比其它品种高出五、六十公分。在这200亩的基地里,廊坊杨的抗旱、抗风、抗寒、抗病虫害等方面独领风骚。”

“生态环境的重建和整治,重点就是退耕还林,种草种树。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树种,适应它的范围,显得尤为重要。”甘肃省农科院副院长孟铁男在电话那头说,“我们选中廊坊农林科学院选育的廊坊杨三个新品种,它的最大特点是抗虫。甘肃这一带有一种叫黄斑星天牛的害虫,导致整个甘肃省,特别是312国道沿线杨树大面积死亡。廊坊杨树种的引进,对这害虫是一个很好的防治。同时,廊坊杨又是一个速生、抗旱、抗寒的树种。”

廊坊杨是国家林业局向全国推荐的优良树种,可见它的品质。甘肃省林业厅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栽植廊坊杨后,广袤的甘肃大地上,廊坊杨遍地染绿。

王恭祎同样对新疆哈密永强农业开发公司的苗圃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苗圃主人每次发来廊坊杨长高的信息,王恭祎都会激动。苗圃开发公司的经理是位下岗女职工,叫蒋树荣。蒋树荣一家原在石河子,1995年调哈密化工公司,在政工部负责计划生育的事,丈夫在生活基地当场长。1997年8月,化工公司解散人下岗,缺乏经济来源,日子过得紧巴巴。她想,咱也不能光向国家伸手,下岗工人那么多,总得想着自己解决自己的办法。她从报纸上看到《廊坊杨与王恭祎》,眼前突然一亮。新疆缺水,干旱,风沙大,廊坊杨有这么多的优越性,正是引进栽培的好品种。她自费到廊坊考察,请教王恭祎,回去即自筹资金,向亲戚朋友借货,投资18万左右,搞起了200亩的廊坊杨苗圃。

每个育种廊坊杨的苗圃公司,王恭祎都会像对待自己嫁出去的女儿一样,疼爱和牵挂。他和这些购苗育苗的客户从没有财物两清的感觉,把幼苗卖出去,让客户种活,扩大了种植,有了经济收益,他才会放得下心来,就如同帮助自己出嫁的女儿过好日子一样,和客户一联系就是十几年。

蒋树荣没有食言。二十多年过去了,她在王恭祎的帮助、指导下,新疆一片片的廊坊杨已经蔚然成林,很多廊坊杨已经成为经济板材。

内蒙古的杜宏斌是从中央电视台的经济二台《星火科技》栏目得知廊坊杨的。他曾做过贸易加工业务,用他自己的话说,有一点富裕的经历,想在当地搞点公益事业,发展有效益的产业。他两次到廊坊考察,觉得它很适合在他所在的伊克昭盟种植,作为防护林和经济林开发。当年,杜宏斌就在茫茫沙土地上承包了800亩,承包期为40年,并以每年递增200亩的速度培栽树苗。20年后的今天,他承包的林地已经达到了3000多亩,防护沙漠面积上万亩,防沙绿化和经济收益,两方面都得到了兼顾。

廊坊杨的培育、推广、应用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在王恭祎主持下,经过大家的刻苦、耐心地攻关,又培育出了耐盐碱工业用林新品种——廊坊杨4号,它在含盐量0.3%、PH值8.7的盐碱地和含盐量小于0.1%的脱盐碱化土上,同样能够速生成材。

如今,沿渤海湾的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等地的沿海土地上,廊坊杨4号已经郁郁葱葱,既阻减了海风的侵袭,又改善了土壤和环境。

农民的事,是天大的事。王恭祎总是盘算着让农民有更多的收益。他先后主持了一系列廊坊杨的选育配套栽培技术及产业研究,“廊坊蜜桃97-05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 “廊坊08号梨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耐盐碱工业用材廊坊杨4号选育研究”“廊坊杨3号全光喷雾嫩枝扦插育苗技术研究”“林农牧高效栽培的调查研究”等课题,均都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也为广大农民开启了致富新门路。如:廊坊蜜桃97-05,头年栽植,第二年结果,第三年丰收,亩产达3800公斤;廊坊08号梨,一年定植,两年结果,三年丰产,平均亩产4000——5000公斤。

廊坊杨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单廊坊市就栽植了20多万公顷。王恭祎看着昔日稀疏的树苗如今已盖天铺地,如泽如海,一种激越豪放涌上心头,可当他看到人工林下的闲置土地,又顿生异常的感觉,这些空闲的被大树遮荫的大片土地能否再为农民增加收益呢?

王恭祎这人干事有股子虎劲,可面对茫茫的郁闭,也惆怅起来。他找院里人员商量。大家纷纷议论各种方案,最后,他确定并主持开展林下食用菌高效节能栽培技术的研究。经三年的努力,成果丰厚,效益明显,并取得了一套培育的方式方法。2005年8月,这一技术通过省级鉴定,此成果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农民喜上眉梢。这项技术,每年每亩林地就可增收8000元左右,成功地解决了栽植速生丰产林农民短期收益的难题。

为了农民,王恭祎的脑子不停地运转。有一天,他突然想到发展循环经济。他经多方调研,深思熟虑,首先提出了在农业科技领域用工业理念开发农业项目的思想。

大家反响热烈。于是他又组织人马研究3号、4号廊坊杨的生物法制浆。

不用化工原料制浆,为我国长期困扰的造纸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生物法制浆产生的污水,经加工后制成肥料、饲料、固沙剂、除臭剂等产品,满足农民需求。这样,无黑液排放,无污染,无公害,经济利益像滚雪球一样,深得人们的喜爱。

廊坊杨林下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利用废弃菌棒作饲喂养殖蚯蚓,生产生物肥、液肥、饲料;廊坊杨的枝叶加工为饲料,喂养牲畜……

循环经济,带动了一批产业的发展。

如今,廊坊杨的研究成果已推广到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造林面积达4000多万亩,获得直接经济效益169.49亿元。

廊坊杨也走出了国门,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也引进种植10万亩,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也引进了部分树苗。廊坊杨的伟岸身影,在异国他乡也展示出它的靓丽风采。

王恭祎从事农林科研推广30多年,取得31项重大科研成果。其中,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四等奖1项;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长特别奖2项。有4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其中2项获国际和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2006年获国家林业科技三等奖。他在国际、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78篇,著书4部。2005年由他主持完成的一年生廊坊杨配套栽培技术及造纸课题,获“河北十大发明奖”,同时廊坊杨基地被国家外专局授予“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

面对铺天盖地的荣誉,可他却说:“获不获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农民要有实惠。

市农林科学院原来的基础设置比较薄弱,科研条件简陋,两三千万元的固定资产都抵押在银行,科研工作基本依靠银行贷款维持,科研成果也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王恭祎上任后,让全院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那热烈的场景,令他有几分感动,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群星闪烁,才形成了一个明亮、诱人的美丽夜空。

王恭祎集中大家的智慧,响亮地提出了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12345”的奋斗目标,即“围绕一个目标(争创国内一流的地市级科研院所),紧扣两大主题(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化),抓住三个重点(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强化四项任务(管理体制创新,条件改善,成果开发,国内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推进五大建设(思想、组织、作风、业务、制度),争创国内地市级一流科研院所”。同时还提出了“科研创新是立院之本,市场开发是强院之路”的办院方针,很快形成了“团结、求实、拼搏、创新”的团队精神。几年时间里,廊坊杨等一批科研成果的市场开发,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科学院内盖起职工宿舍楼,还清了原来500多万元的欠款,固定资产由原来的4000多万元迅速积累到1.2亿元。

廊坊农林科学院这支团队正是在王恭祎所倡导的“团结、求实、拼搏、创新”的精神的感召下,由穷变富,由富变强的。

王恭祎有科研专利有技术,在农林行业上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多方都想争取。山西有位老板就诚邀前往,语气肯切的允诺每年给他工资30万,还给职位、汽车、别墅。王恭祎没有动心,他想他的事业应在市农林科学院。

北京通州区小各乡邀请他出任顾问,他们那里急需王恭祎这样人品正、技术精的人才为乡政府出谋划策,指点河山。他们以重金重奖、解决他爱人、子女的北京户口和工作为条件,想唤起王恭祎的恻隐之心,谁知王恭祎仍是婉言谢绝了他们的美意。

王恭祎同时主管财务,他坚持500元以上的每项支出都上会决定。建设农林科技大厦,承包商看到这是个肥缺,纷纷请他吃饭,想把工程揽到手,他都一一谢绝了。他坚持每一项工程的发包都必须经过院党委讨论,发挥集体才智,不能个人说了算。正是这样,建设工作进展顺利,达到预期效果。

2003年,市农林科学院吴堤高新技术的项目竞争异常激烈,有位老板为降低标数,上门求见王恭祎,他想只要王院长通融了,事情就好办了。意想不到的是,他手中的一万元钱还没有递出手,就被王恭祎送出了门。

王恭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奖金3000元,廊坊市为激励他,又给予特别奖5万元,他都如数交给了科学院,作为大家的福利之用。他带领格林中心创收,按规定可拿超出创收款的20%,但他坚持只拿平均奖,这笔款累计有20多万元。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有140多位职工,他们在王院长的心中都有一个详细的记载,有人病了,他总到医院探望,送上真诚的祝愿;谁有困难,他主动给予帮助。院宿舍楼有位老职工的遗孀,单人生活,没人照顾,他不时地去看望,问寒问暖,还叮嘱工勤人员一定要给予特别的照顾。可他对自家的事,总是悄悄处置,怕给大家增添麻烦。女儿结婚,像做地下工作似的,悄无声息办了;爱人住院乳腺癌做手术,身边只守着他和孩子;自己生病,上午上一会班再去医院,下午再回来处置一会公务。待痊愈了职工才得悉,院长前一段一直是在住院。

王恭祎这些事迹,让每个熟悉他的人都耳熟能详。

有些人对于职位,对于退休,总是那么留恋和黯然泪下。对于王恭祎来讲,像得到了解放:“我本来就不善于做行政事务,让我退休可以更好地钻研我热爱的农林事业,我就是那退休以后又回到了那片森林里的一棵树。”

退休不久,很多企业纷纷抛来高薪诱惑,都被王恭祎拒绝了:“我都这么大岁数了,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儿女们都有很好的工作和收入,他们生活也都很好。”他最后选择了桦林桐的指导和推广。

半个小时后,我们找到了王恭祎所指导的中轻汇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林木基地,他的精气神十足,如果不是有了些皱纹挂脸,你不会想到他已经是一个老人了。他在指导园林工人们如果育苗种苗的时候,他的双手已经是沾满了泥巴,泥巴也裹满裤腿,汗水已经湿透衣背,像一棵树一样把自己种在大地上。

问及为什么不再努力推广廊坊杨而大力推广桦林桐?王恭祎的思维总是那么超前:“廊坊杨的影响力和种植面积已经达到单一树种的饱和度,而绿化造林又不能是单一树种,应当说一个林带里,树种越丰富,抗病虫害能力就越强,植物种类也就会越丰富,对动物物种也有很好的生态保护作用,自然环境也就会越优良。”

每一棵桦林桐如同一把高高的华盖,笔挺的巨伞,棵棵桦林桐相连,如同支撑起的绿色大帐篷,绿叶浓密不透一丝阳光。在这个公司育种基地,我们知道了桦林桐的优越性。它是我国科学家培育出的一个4倍体新树种,具有速生性、抗逆性、适应性强等优点,五年就可以高达15米以上,胸径25厘米以上,出材率、板材密度、硬度、纤维素等指数都要比普通泡桐高得很多,栽植如同种红薯苗一样简单,耗水量仅为杨树的三分之一,叶子阔达,如同脸盆大小,吸收二氧化碳比其他树种多五倍以上,放出的氧气也在五倍以上,是改善环境比较优质树种。

在王恭祎的指导帮助下,这个公司将桦林桐种植到冀、蜀、鲁、豫等地,面积多达两万亩,还是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建设首选栽植树种。

放弃自己的“孩子”,竭力培养别人的“孩子”在华夏大地上当家作主,这需要怎样的胸怀和境界呢?王恭祎说:“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百花齐放,才是春色满园。”

王恭祎为农民为社会的胸怀,像廊坊杨那样伟岸,像桦林桐那样蓬勃,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像廊坊杨那样巍峨挺立,像桦林桐那样繁茂参天,经得起风雨,经得起狂沙,抵御各种“病虫害”的侵蚀,植根广袤大地,植根农民心中,需求的很少很少,献出的却是满目灿烂……

(原载2022年度河北省文联道德模范丛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