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天唐的头像

天唐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1910/24
分享

方志人的光辉岁月

 

如果用一篇文章就能囊括固原方志人几十年的工作细节和如何完成宏大的地方志编纂工作的全部,那是极不可能的!

本文仅从文学的视角撷取他们中的一部分事迹展开叙述,的确是因为他们执着的坚守和抱着对过去、现在、未来负责的精神所感动,尽管叙述的主角是马平恩,但杨永成、马成贵,还有我不认识的固原方志人,在一个团队里用自己的那份不仅仅是热爱的情感和筑梦的行动,诠释只有宁夏人最自豪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精神,这一定是新时代初心和使命的的另一种行动表达。

司马迁给后人留下了《史记》,但当代的司马迁在哪里?历史在寻找,人们在翘首,我在思考……当我的文字接触到了他们,那些抱不动、看不完、买不起的史料和故事在固原方志馆已集结成山丘时,令人恍然大悟的是,当代的司马迁原来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

秋雨淋湿了槐树泛黄的叶子,在潮腾腾的空气中似乎多了些亮色,很是醒目。在这个季节的天气下,尤其是休息日,总得有点颜色看看,从就近来说,踱着步在古雁岭下溜达一会儿是非常惬意的事情。然而,我却踩着朦胧的雨丝拾级而上,进入弥漫着静怡气氛的市政府大楼,去探访一个人——马平恩。这倒不是因为特别的事,而是他们方志馆需要收藏一些书,所以带着拙作去了。

说起马平恩,其实早在我参加工作当初的几年里就认识他了。因为要到吉尔吉斯坦探亲需要在我们那里办理出国手续,那时的马平恩在固原地区工会工作,他说话不紧不慢,却有节有奏,我是第一次听说固原还有人家与外国人有亲戚关系,感到很是新鲜,所以聊的比较多,具体细节现在都模糊了,但他给我留下特别敦厚的印象,尤其浓黑茂密的头发略微卷曲着,并倔强地耸峙在他的头上,让人一看就来精神。后来他和我们又在一座楼里办过公,故而天天见面,但时间不长,他所在的地方志办就搬到新区的市府大楼去了,从此便失去了联系。无独有偶,还是一个礼拜天,我去派胜那边去吃拉面,在大门口意外碰见了他,闲聊中得知他已写了一部700多页的长篇叙事诗,正在修改中,我有点愕然,可又一想,一个史志专家的严谨胸怀里一定蕴藏着别样的诗情画意,所以我猜想他的长篇叙事诗肯定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希望先睹为快,于是我的面前就出现了厚厚的、长长的、奔跑的文字——在西海固厚重的土地上,在我的阅读范围内,还没有第二个人写长篇叙事诗,他算是第一人。

寒暄之后,我在他的办公室里又把眼光落在文情溅满了的诗行上——不拘格律束缚的心,忠实地把主人翁从固原写到吉尔吉斯坦,作为一名苏联红军的主人翁,在远东如何作战,战后如何领导集体农庄,经历了苏联解体的情境。这些跨越时空的叙述,于他而言,是另一个才美的沉淀。我想,在他的作品成形之前,不便于过多地述说其中的细节,留待以后面世再品其详吧。说来也巧,与诗行有缘的桌面上一本封面像黄土地一样的《固原方言辞典》抓住了我的心,这本分量十足的书与在案头经常翻看的我的老师刘华先生著的《海原方言词语汇释》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在范围和词量上更扩大一些,甚是喜欢,于是求而得之。

相比于书面语,口语表达的范围在形象化方面远远胜过书面语,而且有些口语的象征、比喻更加生动鲜明。在不同地域长期生活的积淀并经代代相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方言,而方言又把一个地方或区域连接成一个文化圈。当读陈忠实的经典名著《白鹿原》时,那里面的“咥”、“尻”、“滗”等既陌生又熟悉的方言用语,还有“黑娃你碎驴日的扫地扫这长工夫”,“你连绞绞都翻不清”,“能站起也就能圪蹴得下”等似曾耳熟又显粗糙的语句,不仅在陕西,而且在固原老百姓的日常交流中普遍而长久地存在着。一个字抑或是几个字构成的半截话,同一个意思非方言不足以让人顺畅舒服时,话就说到一搭里了,我想这可能就是相同文化圈吧。连接西安、兰州、银川三地交汇之地的固原人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去西安要比去兰州、银川更加亲切些、随意些、任性些。这是因为都操着相同或近似的方言。

方言在一些名著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芒不是因为人为的臆造,而是来自于对真实生活图景的忠实。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窦娥冤》里的一句“瀽了半碗饭”中“瀽”字,在固原老百姓的口语中频繁出现,只是不知怎么写这个字而问这问那莫衷一是,于是就连单永珍这样的大诗人在涉及方言的写作中不得不在一些字的后面加注拼音字母,以符合地域性读法,例如大家都知道母亲也叫娘,但在读法上叫nia ,这是贴近生活原貌的另一个写照,而我从来没有把父亲叫过爸爸,如果有一天犯浑突然叫一声爸爸,不但我接受不了,而且父亲会惊愕不已,所以我永远把父亲叫大,至于我的女儿们就让她们爸爸长爸爸短地叫吧,我承认她们不是故意忘却方言。

以方言为脉络架构起来的文化圈,总是让人在亲切的氛围中感受着快乐。而快乐是西海固人与贫瘠和苦难作斗争的一把“钥匙”,用这把“钥匙”开启了人们心灵的一扇门,使光亮照进来,于是人便亮堂堂、乐呵呵的面对一切。记得海青——固原电视台播音员,用方言播读海原籍作家南台的长篇小说《一朝县令》那会儿,那个顺畅、滑溜、诙谐、幽默,把人冁冁的拉入到故事情节跌荡起伏的漩涡中。乡土味道的方言余音至今浓烈地飘散在生活的旮旮旯旯,于喷腹大笑中方见土腥气的语言深深扎根在厚重的黄土高原上。文明的书面语让人悦耳,粗犷的方言使人豁达。当然,那些带有骂人或侮辱人格的方言,就另当别论了。

所以《固原方言辞典》提供了根源性文化的“宝藏”。任何一个口语化的固原方言字几乎都收藏在这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里,像“这娃例故子捣蛋呢”,“皮袄儿挨肉儿穿着呢,没衬衣”,“听说你把那几个孤儿收㩆了”等等引用例句,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很能调动人的胃口,欲求读下去,以至于爱不释手。但任何事物包括书籍都不可能完美无瑕,单从方便的角度考虑“例故子”、“ 收㩆”等词语的查找,它更加适合于懂得国际音标的那部分人,而我在这方面又是个“白卡儿”,所以查找一个方言字的准确写法甚是吃力,盼望着能有一本他们按汉语拼音排序的辞典。我在电话上说到这事时,马平恩说很快了,出版社正在校正中……

方言把人聚合在一个区域,演绎了一段历史——有流血浸泡的痛苦,也有欢畅和平的笑声,更有面向未来的疑虑。在文化认同的角度上说——《固原方言辞典》,对普通话世界的开放,有利于外界更准确地了解、研究固原历史以及其中蕴藏的文化魅力。因此《固原方言辞典》的出版发行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不仅如此…..

惊讶的事还很多。十八年来,马平恩和他领导的团队编纂了包括《固原方言辞典》在内的13本涉及固原历史的大部头著作多达1360多万字!我在他的办公室里有缘和这些书相见,几乎不能相信一个正处级领导干部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在固原地方志的研究和编纂之中是何等的不可思议!在浮躁充满了心灵的当下,能够坐下来、沉下来专事地方志,在方志界,不敢说全国,至少在宁夏还有几人是如此对待一个地方的历史呢?还有谁在美好的节假日和每天早上八点以前的两小时内在办公室伏案勤奋呢?

用惟精惟一来形容马平恩并不为过。由此,我想到了陈忠实先生在《白鹿原》中塑造了一位博学多才的朱先生,他率领八个老秀才克服种种困难,在白鹿书院励精图治耗费毕生尽力,只为编纂一部县志,到头来却没有银两付梓刊印,令人唏嘘不已。现如今的时代条件下,出版资费已经不是像朱先生那样的窘迫处境所能比拟的,但惟缺少的就是精心一意。马平恩和他的团队做到了,也创造了属于他们的辉煌,更感念赶上了新时代。2000年至今的岁月,在历史长河中的确是微乎其微的一瞬,但就个体生命来说,那是多么宝贵的一长段美好的时光啊!马平恩没有辜负时代赋予他的使命,把自己沉静在浩如烟海的历史画卷中,“惟日孜孜,不敢逸豫”,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和有史以来的固原——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之《六月》记载“薄伐狁,至于大原”起,对话到了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不可不谓之空前。列出其中之一部分,可见他们辛苦的历程:

《固原市志》(一套四本300万字)。历时4年。

《固原百科》(一本120万字)。耗时3年。

《固原知识辞典》(一本300万字)。历经4年。

《固原日史》(一本100万字)费时3年。

《固原树木图志》(一本60万字)。用时3年。

……..

宁夏其他地方第一轮修志还在艰难爬坡追赶时,固原方志人已经完成了第二轮修志。其中的艰涩和磨砺,亦如落在肩膀上的灰尘轻轻弹去,表现在马平恩这个领军人的脸上,显得笑容可掬。他说,修志需要修炼坐得住的功夫,否则一事无成。事实上,那种流水一样不能扎站的人,很难在文字落脚的典故中寻找到乐趣。在宁夏,好多地方志办成了一些干部进退的缓冲地带,甚至个别地方的地方志办十几年来年年换“帅”,频繁跳槽,这些人或无心“恋战”或无力“征战”,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般,打个转身溜之大吉,造成了修志不能如期完工,这是谁之悲?又是谁之过?唯独固原地方志办是一“官”到底。马平恩他们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史卷中,沉下人,狠下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文字的本真复原历史的风云激荡。费时费力费心的背后,到底见证了这群方志人怎样的坚守、执着和沥血?如果雄鹰以搏击长空为使命,那么固原方志人选择了默默无闻和脚踏实地,像辛勤耕耘的农者,在自己的二亩三分地上收获着春夏秋冬——把春的旖旎放在心中、把夏的酷暑担在肩上,把秋的冷清置于身旁、把冬的严寒踩在脚下。当一颗方志的“常青树”闪耀着光芒立在世人面前时,马平恩和他的团队并没有停留在著作等身的业绩中睡大觉,相反,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一心扑在修志的路上——一路芬芳,一路荣耀。

——2005年至今,每年一部的固原年鉴,被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编辑委员会审核同意全文收录于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总字数超过千万。

——80万字的《丝路固原》被出版部门选定为优秀图书后,重新印刷,免费配送至全国各大、中、小学,这是固原书籍走向全国的奇迹!

…….

从国家到地方,那些浸透着勤奋汗水的18项荣誉,把留住了乡音、记住了乡愁、不忘初心的夙愿变成了一人高的著作。有人说,一个地方有两件事是人世间的两座丰碑:一件是干些事情让人去写,一件是写些东西让人去看,两者都需要付出惊人的劳动。干事,需要极大努力和不懈奋斗;写史,需要惟精惟一和允执厥中。前者为写什么奠定了基础,后者为如何写提供了方法,同样,马平恩和他的团队为我们固原方志建设树立了一座无形的丰碑:虽不能与太史公比肩,但完全可以在太史公的境界上驰骋——所以叫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参观完正在修整当中的固原方志馆,我的心里不无感慨,马平恩很平静地说这可能是宁夏第一方志馆了,我想也是。他们编纂的史书纵然抱不动、买不起、看不完,但作为了解固原的“主战场”——固原方志馆,在不久的时间内,可以让读者坐下来阅读他们笔下重新集结的历史以及历史长河中某个感兴趣的故事。

从马平恩办公室出来,向东再拐向南进入一个紧凑而又空灵的宽敞房间。他说方志馆有1000多平方米,分展示区、阅读区、馆藏区三个区域。这种功能性划分有利于不同需求的参观者和阅读者,虽然还没有完全交工,但各区域已基本嵌入了相关的内容,特别在色彩、图案和文字的搭配上,既有格局,又有特点,仅就玻璃墙上一条黄色长龙的图案来说——尾连远古悠悠岁月,头接现今峥嵘春秋,身负漫漫历史长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浓缩了固原精彩的过去和现在,览者诚服,说者心悦。玻璃墙前面有司马迁手持简册的坐像雕塑,神态清俊,仿佛在告诫后人:“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在司马迁雕像旁边还有一个橱窗,里面陈列着沙氏、苏氏族谱和《崖堡村志》等。在我看来,固原地方志馆里能见到本地家谱和村志还是第一次,因此觉得很稀奇!据马平恩介绍2018年5月18日宁夏地方志宣传日,固原举办了首届乡(镇)村志和家谱表彰会议,有26家族谱和村志受到表彰。其中被誉为“民间司马迁”——彭阳县王洼镇崖堡村退休教师高荣峰,历时9年编写的《崖堡村志》创造了三个第一:填补了彭阳无村志的空白;固原市第一部村志;编写村志在宁夏尚属首次。高荣峰入选新华社主办“中国网事•感动2014”年度候选人,也是宁夏唯一入选年度候选人。

以玻璃墙为线,以北的宽阔区域,看样子占据整个方志馆的三分之二。东面又分工作台和展台,展台为墙体彩色面,前面介绍方志的作用以及为方志研究工作而获得的各种荣誉,其中习总书记“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号召下面就是前文中提到的寓意深刻的“两个丰碑”的话语,背面墙体上是李克强总理的话:“修志问道,开启未来”。西面墙体上分两个版面:一个是党和国家出台的文件,强调地方志是一项国家事业;一个是国家领导人与地方志,这部分的照片还没来得及上墙,相框在旁边整齐堆放着。北面正中间的展板以书页展开的形式,呈现明朝时平番得胜图和军门固原发兵情境图,以及固原历史上的独特之处和固原开创了宁夏修志的先河的文字说明,在展板下方平面向前延伸着固原市建制沿革的表格,从古到今一目了然。在这块展板的后面是几组书柜,马平恩他们编纂的所有书籍已经上架,排列整齐地等待读者的阅览,其中一组书架上已摆放着固原作家马金莲、王怀凌、单永珍等人的书籍,他说这是固原文学作品的陈列区。

玻璃墙以南的区域属于馆藏区,虽占地不多,但布局别致。大量的书籍在铁质摇转闭合的档案柜里享受着特别呵护的待遇;一部分新近出版还没有打开包装的书籍,在靠近南墙处排码成一堵几乎接触到房顶的墙体,骄傲地横亘在人的眼前。在这个区域还有两个仿民间造型的过门,一前一后。跨过第一道门槛,似乎有一种古朴的感觉迎面而来,脑海中随浮现了曾参观过一个古迹,那里也有一前一后的大门,门楣上镌刻有“出入是门”和“进退有度”八个大字,简明扼要的字连接着很古老的两个故事。意思是说人生在世,该进什么样的门至关重要,进退到什么程度都要有限度,否则枉费生命,到头来悔之晚矣。我仿佛领悟到了马平恩和他的团队在平凡的岁月中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与他们进入地方志办工作紧密相关,于是成就人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相比,现如今谁在适合的岗位上做适合的事情呢?

最近,又去了一趟方志馆。除个别板块有稍微改动,又增加了些桌椅板凳,与内设环境十分协调,且有利于阅读和歇缓,体现出的人文关怀是不言而喻的。由此我在想,方志馆不单纯是历史典籍的陈列和后人著书立说的展示,更重要的是从这个“门”里走进来,适宜坐下阅读。从阅读出发,知识的臂膀就有了拥抱光明的力量,智慧的双脚就会走出一片新的天地。细微之处,其实蕴含着某种精神,而精神在方志人的言行中诠释成不为人知的故事,有两首诗是这样形容他们的:

“成就华章处,春秋几度生。长天谁寂寞,下笔更忠诚。”

“丹心思旧雨,最美家乡亲。修志须精习,方能鉴戒人。“

纵然固原——“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河绕北,崆峒阻南”而“踞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但过往的时代、事件和人物,或喜或悲,或激越或悠然,或雄伟或绝决,无一例外都成了历史。但人们阅览、细究、斟酌其中经验过的风云和苍莽的历程时,历史仿佛又重新呼吸——新时代的东风稳健而豪迈地行走在马平恩和他的团队们忠诚的笔端,一个固若金汤的事业和固原一起更加辉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