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天啸的头像

天啸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8/08
分享

天啸散文

   

秋  韵

  

        

 

秋是一天天深了,天上飘落的雨,与夏天飘落的雨已有些明显的不同,夏天的雨落在身上,有种滑腻润肤凉爽的感觉,而秋天的雨落在身上,则蕴含着一种丝丝透骨的寒意。      
       晚饭后,自然是要到江边散步的,这是多年形成的习惯,这种习惯春夏秋冬天阴下雨刮风雷打不动。到江边散步于我有许多好处,可让劳作一天的精神得以松弛,也可让自由的思想在无边的旷野上驰骋,在这纷扰繁杂的世界里,也只有江边属于我灵魂栖息的一个小天地了。

       说是江边散步,其实是河边散步,我不知道昆明人为什么总把河叫做“江”,把湖叫做“海”,就比如滇池,她分明是个高原湖泊,可昆明人总把她叫“海子”,说到滇池边去总是说成“到海边”。我散步的地方也仅仅是一条宽不过三十米的河(有的地方甚至宽不到二十米),比起那些“两岸渚崖之间不辨牛马”的真正大江来说,可谓是一条小小的沟沟而已,可人们却谓之“盘龙江”,我怀疑我们昆明人是不是有点“不观沧海,不知天地之大”的河伯心态了。
        江边是最能感受秋之变化的境地,日子进入深秋,江两岸遮天蔽日的繁茂树叶子开始零零落落飘落了,树叶飘零了,裸露的枝干自然挡不住人的视线,于是江面便宽阔起来,让人感觉秋水也长了。往常急湍的江水,似乎流得缓了,江面上白鹭飞翔的样子也似乎不如往日奋进了,其实这是季节环境的变化导致人的心理变化的结果,看着眼前夏秋沉哀的自然交替,我感到秋是真正的来了。
        走过一段草黄叶瘦风微吹的林中小路时,一只金色的蝴蝶从眼前飘过,扭头看,那只翩跹的小精灵竟然很大胆地落在我的脚下,我惊异不已,定眼一看,这哪是蝴蝶?她分明是一片金色的银杏树叶,弯腰捡起银杏叶端详,金黄的叶子长得精致得体,看上去像是古代文人雅士闺秀淑女手中的娟秀团扇。哲人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我说世界上也没有两种颜色相同的叶子,银杏树叶子的色彩别具一格,枫叶的叶子灿若红霞,但过于艳丽;柳树的叶子绿如翡翠,太过于媚俗,唯独这银杏叶,嫩嫩柔柔的黄色像是夕阳在其上镀了一层金,让人感觉有种说不出来的美感。抬头寻找这小精灵从何而来时,只见不远处站着一颗硕大的银杏树,她的身上长满了金黄的叶子,像千万只蝴蝶息落在上面,她暖暖的金色,给寂寥的深秋添了几分温暖与儒雅。
        俗话说,一叶知秋,从金色的银杏叶,你真正找到秋的味道。春去秋来四时交替乃大自然之规律,人生也如自然时节,也有春夏秋冬,只有体验了枝繁叶茂繁花似景落叶缤纷的节律,经历了风霜雨雪雾霭岚霞的历练,你才领略得到人生的多彩,历经了这完整的过程,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而我们也就不在乎那瞬间的浓墨重彩与昙花一现的景致了。

 

 

雨   恋

 

    

           雨淅淅沥沥下了好几天了,路上就没有干过。入秋后的雨就是这样,细细绵绵柔柔弱弱慢条斯理的性情,它不像夏天的雨那样有性格,一阵雷声过后,狂风挟着暴雨轰轰烈烈风风火火一头子就来,稀里哗啦宣泄完便一扭身就离去,很干脆。

       我喜欢雨,无论是夏天的雨还是秋天的雨。

       喜欢雨是在很小的时候了,那时刚记事,遇到下雨天母亲带我外出,总是把我背在背上,撑一把伞挡住风雨。在母亲走路的行进间,我总会不安分地把手伸到伞外,张开五指去接天上落下的雨水,一滴滴雨水落在手心,像小虫子在手心里爬。稍大后,下雨天没什么玩尝,只能呆在家里,大人出去做活,自己就拉一个小凳子坐在门前,看路对面瓦屋顶的房檐上流下来的雨水,那雨水沿着瓦沟头线珠子般流下,形成了一排很长水珠帘,一阵风吹来,水珠帘子在空中晃动,就像母亲用珠子串起来挂在门头上的门帘哗哗作响。再长大后,每逢下雨,约上几个要好的伙伴冒雨跑到一块空地上,用树枝棍子在泥地上撬开一条小渠,让雨水顺着我们开掘的渠道流,有一种大禹治水成功的感觉。如今,雨天的乐趣,也只有在童年的回忆里了。

在离我住的不远处的盘龙江上,有一座桥叫“霖雨桥”,每次回家经过桥上我都在想,是谁给这桥取了这么有诗意的名字——淋着雨的桥。这桥的名字倒与我的喜好有些相近,因为我也喜欢淋雨。昆明盘龙江边的金江公园,是我每天散步的地方,无论天晴天阴,刮风下雨,公园的的小道上总会出现我的身影。喜欢雨天散步,尤其喜欢在天上飘着细毛毛雨的雨天散步,那是别有一番情趣。撑一把雨伞,没有遇见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没有暗自神伤的彷徨,有的只是雨中的自由自在身心放松的徜徉。据说,细雨中的负氧离子(被称为空气中的维生素)是最多的,它对人的大脑心脏都有好处(医生语)。唉,雨中散步,想不到还有这样意外的收获,还真没有辜负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补品。

在雨中散步多了,对雨的认知也就熟识丰富起来。春夏秋冬的雨可谓是各有性格。春天的雨,娟秀清丽,一颗颗亮晶晶的落在地上,引得蛰伏于地下的植物挣扎着身子一个劲往地面上钻。于是,你会听新芽在夜晚的土地里蠕动的窃窃私语。夏天的雨性格粗犷,一点不斯文,大滴大滴落在地上,巴不得把地上砸出个坑,它豪放的性格,引得喜欢热闹、躲在草丛中的田鸡青蛙蟋蟀也随之一展歌喉。秋天的雨很是斯文,缠缠绵绵慢条斯理,给人一种柔弱的感觉。此时,也只有枝头飘零的落叶声随之飞舞了。冬天的雨显得有些冷峻,板着个脸,也不理人,打在你的脸上,有种刺骨的寒冷。此时,春芽夏虫早已远远地躲开去了,只有呼啸的风伴随着它在旷野上独自行走。雨中散步,听着春芽拔节,夏蛙歌唱,秋叶落声,朔风吟唱,这来自大自然的声音,不正是庄子所言的天籁之音吗?

在这个物欲横流声色犬马的浮躁世界里,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淋着雨享受片刻内心的宁静,回忆一段人生的往事,构思一首蹩脚的歪诗,聆听大自然发出的天籁之音,这也算是人生的一种享受吧!

       我喜欢雨,无论是夏天的雨还是秋天的雨。

  

                    

七 月 半

 

 

今天是“七月半”,俗称鬼节,据说这天晚上,逝去的人们会像过春节一样出来游荡玩耍。因此,许多大人一早起来就叮咛自己的娃娃:“今天晚上早点回家,天黑后就不准出门。”原因不言而喻,当然是害怕孩子外出碰到四处游荡的灵异引发病灾。而我则不然,既然今天是逝者的节日,逝去的人们都要出来过节,那我为何不出去遇遇逝去的亲人呢?
        趁着夜色,我走在河岸树林里的路上,往日喧闹的路上,果然冷清寂寥空无一人,只有天上一轮圆圆的月亮,凄冷地照着一棵棵站在夜色下的树影,我四处寻找,怎么也找不见逝者的身影呀!空旷的地上,只有树影在微风的拨撩下晃动着叶子。我顿时失望了许多,失望之余我想,姑且就把这些树影当作逝者吧。
        于是,我走入他们中间,逝者的节日果然跟我们阳界的过年一样热闹,街上有唱戏的;有杂耍的;有买烧饵块的……我挤在人头躜动的人潮中,翘脚四处寻找母亲和亲人们的身影。细细算来,母亲走了已经三十四年了,这些年了她过得怎么样?在她走的那年,我还没结婚,弟弟们也还小,妹妹刚参加工作。找到妈妈,我要告诉母亲,如今你的女儿们都长大结婚成家了,他们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日子过得也还算顺畅;我要告诉母亲,她已经做了三十年的奶奶;我还要告诉母亲,我们已经不住在蒙自那小平房里了,全都搬到了昆明住进了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了,家家都有了车子;我还要要告诉母亲,我们一直想念她……
         找呀找,我找遍了所有唱戏杂耍的地方,总也不见母亲的身影。找不到母亲,我是极度的失落。哦,对了,母亲是个喜欢清静的人,或许我该到幽静的地方去找找才是。于是,我离开喧闹的闹市,沿着僻静的地方走去。终于,在一个背街巷口,远远的我看见的母亲,她坐在远处一座老房子门口石阶上,孤独地看着街上来往的行人,显得有些冷寂。终于见到三十年不见的母亲,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小跑着走到母亲的面前,拉起她的手问道:“妈妈,你好吗?”妈妈抬头微笑着看着我,没说一句话。我搂住母亲仔细打量,她头上长了许多白发,脸色显得苍白,这明显是营养不良,尤其令我吃惊的是,母亲身上穿的还是补了补丁的旧衣服衣裳,连围在脖子上的那条纱巾都洗得枯白了。我忍不住大哭起来:“妈妈,你为什么还是这么节俭?每年的清明、冬至,我们都给你烧了好多好多的纸钱的呀!你为什么不买件新衣服穿穿呢?今天还是你过年的日子呀!”母亲似乎没听见我的话,只是微笑着。是的,母亲是世界上最节俭的人,在我小时候,家里的收入就靠爸爸一个人的工资,不到百元的工资要养活我们兄弟姐妹,实在是捉襟见肘。为此母亲花钱总是很小心。为了给家里改善生活,妈妈去碾米房打工,碾米工作是男人活,每天站在灰尘飞扬的碾房里,要举起装满二十公斤重谷子的木桶,将米倒进碾米机的漏斗里,一天下来要举上百次乃至上千次,而妈妈,就干了男人干的活。后来,妈妈进了缝衣厂,缝衣厂做的是计件活,白天在厂里踩机器缝衣裳,晚上还要钉扣子,好多次我半夜醒来,还见妈妈在灯底下一针一针钉扣子。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当我吃饭掉了一粒饭在桌子上,妈妈都会叫我捡起来放到嘴里吃掉,说农民伯伯种粮食多么的辛苦,糟蹋粮食会被天上的雷公公打!妈妈就是用节俭养大我们的。

转眼间,集市就要散了,过节的人们纷纷往回走了,妈妈起身也要走了,我上前抱住妈妈不想让她走!妈妈,你这一走,我们又该是多少年才见面呀……突然间,树上一声夜鸟翅膀的扑哧声惊醒了我,妈妈刹那间不见了,我环身四顾寻找妈妈,四周空空荡荡什么也没有,只有月光下的树影在微风的吹佛下轻轻晃动,此时,我感觉脸颊上有两行热乎乎的泪水滚滚而下……

 

                                        

乡 土 情 结

 

 

       秋天刚过,冬天也就来了。
       初冬,去一个偏远的山村,行了走在山村羊肠小路上,路两边生长的野草已经开始发黄,收割了庄稼的田地里,枯槁的玉米根茬在软弱无力的阳光下,绝望地看着天空发呆。抬头远眺,远山被一层淡淡的山岚蒙住,朦朦胧胧如轻纱般缥缈,说也怪,这飘飘渺渺的山岚,只有到了四月初的清明天后,才会悄然消逝,这不能不令我对古人发明的二十四节气肃然起敬。远山顶上,几朵白云散漫地飘在天际,宛如画家不经意地在画布上泼洒了几块颜料,飘逸而随意。小时候,喜欢站在傍晚时分看远山,总觉得远山背后就是天边了,甚至幻想在远山顶上的那片彩云下,定是仙人居住的地方了。长大后,在“天边”跑多了,才知道山背后依然是山,根本就没有想象的那个仙境存在。
       山村坐落在一个山坡上,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一进村里,一幢幢土墙灰瓦的房子映入眼帘,在每家房子的土墙上,挂满了编成串的玉米棒子和辣椒串,路边上,村民放养的鸡鸭正在无忧无虑地低头觅食,见有陌生人来了,惊得它们拔腿就跑得远远的躲闪开去。在路口的转弯出,一阵牛铃声传来,抬头看,黑压压一群牛羊正转过墙角迎面走来,走在前头的领头羊见路中央站着几个陌生人,贸然的相遇,领头羊顿时住足,胆怯地注视着突然出现的陌生人。一群山羊也随之裹足不前,它们睁大眼睛警惕地注视前方,仿佛在掂量着前方的危险。当看到陌生人为它们让出了道,羊群才开始小心翼翼地依次走过。这场景,也只有在乡村才能遇见了。
       山村的房屋不像城里那样高,城里到处是高楼,走在其间像走在水泥森林里,让人压抑。乡村的房屋低矮简陋,有种天高地宽的感觉。山村的房屋大多是土木结构,土墙灰瓦上透着一种敦厚的淳朴,谁要在城里有这么一栋房子,那一定是凤毛麟角的古董了。房屋的墙是用土舂成的,我见过这种筑墙的方法,几个人壮实的男劳力,在一块空地上用石头磊好地基,然后用木板做成一个箱体放在地基上,把土装进箱体里,几个壮劳力用舂土木桩像舂米一样把木箱体里的土舂铁,舂好一块后,拆下木箱体放在舂好的墙上,再填上土继续舂,就这样一层一层往高处把墙磊起来。我不知道这门古老的筑墙技术是谁发明的,假若当初有人记录下发明者,我坚信他的声望一定会与鲁班齐名。这种筑墙的方法如今看来很落后,可它是我们祖先几千年来建房沿用的技艺,哪怕是在今天,城市里建造高楼的方法,也脱不开这原始古老的方法,君不见城市的建筑工地上,堆码得小山高的钢模板,就是用来浇灌进混泥土筑墙的,其功效就是舂土墙的木箱体之一样。由此我想到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人们总以藐视否定传统而标榜“先锋”为时髦,仿佛传统就等于落后和陈腐,先锋就等于品位和时尚。其实先锋意识又何尝能摆脱传统思想的影响呢?传统的思想也未必一文不值,倒是那些过激的先锋作派(如红卫兵、嬉皮士)在经过一番喧嚣后,如过眼烟云消逝得无踪无影,而孔子庄子亚里士多德则至今为人们所称道。
    走在通往山村的路上,我嗅到了空气中散发出的熟悉而又陌生味道,这味道里夹杂着泥土味汗味和鸡鸭牛羊猪鹅狗的气息味,这种味道五味杂呈,它是乡土里生长出来的最特质的气息。
      对于我 ,乡村总是有种亲近感,潜意识中这里就是我的根,之所有这样的情结,源于骨子里依然流着乡土的血液;源于意识里深深眷恋脚下这片五千年养育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土地。

 

                                           

大 观  者

 

 

昆明的冬天实在是有些慵懒,暖暖的太阳挂在天上,不温不火,正好抵消了北方吹来的冷风的寒意。趁着冬日暖阳,滇池边的“大观楼”倒是我消受慵懒冬天的好去处。

大观楼乃清朝间修建之古建筑,地处昆明城南滇池边,自古就是个清幽之地。走进大观楼写有“登临胜境”几个字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亮晃晃的池塘。池塘里先前翠绿欲滴的荷叶,邹巴巴黄枯枯的趴在水面上,失去了她往日田壮袅娜的生机,只留下了勉强支撑的枯茎干还立在水面,像一只瘦骨嶙峋的手无力地伸向高空,绝望地看着蓝色的天空……池塘凋敝的景象让我心头一震,曾经的辉煌何以变得如此的落魄?不由让人感到几分凄凉。然而,倒是荷叶的动作令我动情,荷叶虽然枯萎了倒扑在水面上,她依然紧紧的联系着淤泥中长出的根茎,似乎对生命之源有着一种不舍的深深眷恋,我至今还未看到有哪一种叶子,像荷叶这样对根的执着依恋。

翻过一座拱桥,走过一个段两旁长满柳树的长堤,柳树上的黄叶快落光了,留下稀稀落落几片叶子挂在上面,看上去有些凄凉,这真是应了那句“落毛的凤凰不如鸡”的古训了。转过柳堤,回首波光潋滟的湖对面,一幢古香古色方方正正的古楼阁峨然立在水边,那就是闻名天下的“大观楼”了。大观楼之所以闻名天下,绝对不是它的建筑巍峨,也不是它的装潢富丽堂皇,而是因为布衣文人孙髯翁先生的那副长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喜茫茫空阔无边……”此时,我仿佛看见髯翁先生伫立大观楼上,凝望滇池把酒临风,正吟唱他那千古绝唱。

髯翁先生出生卑微,为昆明古代一布衣,他的作品留下的虽然不多,但其思想深邃目光如炬,《大观楼长联》短短几百字,不但写就了昆明自然山川风物景观,还勾勒出中国历史兴衰之脉络,可谓是真正的“大观”者。所谓“大观”者,在我看来,乃是大手笔,大眼光,大思想者是也。在髯翁先生如椽巨笔下,昆明四周的山川风物被诗意化成壮美的意象,“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写活了昆明东边的金马山,西边的碧鸡山,北边的蛇山,南边的仙鹤山,如此诗意地描写自然景观,我敢说,只有“大观者”方能写出如此“大观”之文。像髯翁先生这样以几百字长联名垂千古者,在中外也是凤毛麟角绝无仅有的了。

无独有尓,在中国文坛上,还有一位以“大观”笔写“大观文”的不朽作家,他就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曹雪芹是写“大观文”最深刻的人,在他不朽的传世之作《红楼梦》里,他虚构了一个“大观园”,把中国社会浓缩于一个院内,他描写贾宝玉的癫狂与叛逆,林黛玉的多情善感,晴雯的任性悲情,薛宝钗的知书达理,金钏的血性刚烈,平儿的屈辱忍让,也让我们看到了贾政的严厉,王熙凤的弄权,王夫人的杀戮,贾琏的尔虞我诈,贾珍的人面兽心,贾雨村的钻营贪腐,贾瑞的虚荣贪色,薛番的鲁莽粗俗,贾环的奸诈挑唆……在他匠心打造的人物的形象里,至今能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似的人物,看到相似的嘴脸,这不能不佩服曹雪芹的“大观”之笔。因此,髯翁先生写“大观楼”出“大观联”,曹雪芹写“大观园”奉“大观文”,皆乃“大观者”也。

我看“大观者”,其不仅行文有大视野,文韵有大思想,更有着对生命的大彻大悟,无论是布衣文人孙髯翁,还是出生豪门的曹雪芹,他们共同之处就是对生命的大彻大悟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髯翁先生很会用巧笔,在长联中,他让我们领略了大观楼“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美景之后,笔锋一转,道出了:“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的悲情长叹。曹雪芹构建大观园恢宏的长篇巨著,揭示的主旨也是悲天悯人的“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感叹!两位大观者对生命的悟道,居然有着如此巧合的异曲同工之处,不能不让人惊讶!哎嗨,站在大观楼前说大观者,忧思古人之幽思,难怪苏轼要自嘲“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

昆明慵懒的冬日是如此的温厚,湖面飞翔的红嘴鸥是多么的快意,看着蓝得透底的天空,享受着冬日慵懒的暖阳,我们也该知足了,因为此时北方的天空,寒潮正铺天盖地地肆掠呢!

 

 

捂   雪

 

     

今年冬天可能是个暖冬了,时间已经过了腊月、小寒,也没撞上几个冷天,冬日的太阳整天挂在天上,把日子烤得暖暖的,等日子翻过大寒,春天也就不远了。站在窗前,看着窗外的树木已开始褪去枯黄老旧的冬装,露出了嫩嫩的新叶,总感觉今天的冬天还缺少点什么?哦,对了,今年的冬天少一场雪,记得去年前年昆明的冬天都下了几场雪,唯独今年至今未见雪的光临。

         昆明的冬天少下雪,每逢下雪,人们就像过年一样高兴。去年落雪时的情景犹在眼前,那天,下班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街道上的景物模糊了,整个世界随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在舞动,让人仿佛误入了一个神秘的动漫世界里。小区广场上,孩子们将雪捧在手上高高抛起,散成洁白的礼花在空中潇潇洒洒飘散开来,整个世界变成了快乐喜悦的狂欢节日。

小时候,我也和眼前的孩子们一样喜欢下雪,每逢下雪,再冷也要跑出家门和几个伙伴到雪地上疯上一阵子,那种情景至今没有忘记。下雪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而最令我难忘的恐怕就是“捂雪”了。第一次认得“捂雪”是在七八岁的时候,那年雪下得特别大,整个地面都被雪覆盖住了,走在路上一脚踩下去就是一个雪坑。闲下来的奶奶就领着我们捂雪,她先找来一只大箩筐,用干净的稻草铺在箩筐里,然后找来筲箕锅铲带上我们去铲雪,雪要铲堆在草堆上的干净雪,我们像一只采蜜的小蜜蜂,采满一筲箕雪后,飞回来倒进箩筐里,再端着筲箕飞出去采,当一筲箕一筲箕的干净雪将箩筐装满后,奶奶用平时舂辣椒花椒的石头棒锥像舂米一样把雪舂铁,直到把箩筐装满。奶奶把箩筐抬到房子背后的草堆里用稻草严严实实地将箩筐捂了起来。

时间过得飞快,大寒一过,转眼就立春了,太阳一天比一天热了起来,这时,奶奶领着我们到屋后的草堆前,从草堆里抬出箩筐,扒开盖住箩筐的稻草,这时,晶莹洁白的雪露出了来,奶奶用菜刀将雪切成块,分给我们每个人吃。在那个吃三分钱一根的冰棒也显得奢侈的年代,能在春天里吃到晶莹洁白的雪糕,那是人生最最享受最难忘的事了!

        小时候的美好记忆,让我的内心里总有期盼雪的情结,这天起床来,天气骤然变了,天空里下着雨,往日湛蓝深邃的天穹,被一层厚厚的铅云罩住。打开窗子,一股寒气钻进家来,身子被呛了个寒颤,看着窗外的光景,像是要下雪了!心里这样想着,也就期盼起今年的雪来。谁知天气阴冷了两天后,巴巴等的雪没来,却迎来了一轮太阳。唉!看来今年的雪是不会来了!

 

   

 

 弥 渡 怀 古

 

 

 

弥渡的油菜花不像罗平的油菜花开得浓烈,罗平油菜花铺天盖地满眼绒黄一眼望不到边际,弥渡的油菜花一方块一方块散落在长满青麦和绿豆的旷野里,叠缀成绿一块黄一块的田畴,看上去像一块巨大的织锦铺在大地上。
       去年是这个季节到的弥渡,今年也是这个季节到弥渡,都是油菜花盛开的时候。站在盛开着油菜花的弥渡坝子里,从天边吹来的风,撩过远山,穿过田野,在弥渡红岩长满庄稼的田野里疾飞。弥渡红岩,过去叫白崖,是古代云南白子国都城所在地,清朝时为避“白”字,将白崖改为红岩。虽然改了名字,但终究改变不了白崖作为古代白子国国都的历史。白子国,古代云南一个有考证的王国,兴起于战国,汉武帝时册封为王。据《滇志》记载:“汉元守间,庄峤治滇,仁果治白崖。”这里所说的仁果,就是白子国的首领,其实力范围在今云南大理一代。在这里,历史的大幕一幕幕开启又合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悲剧喜剧。三国时,诸葛亮率军征讨西南夷到了白崖,七擒孟获,赐封白子国国王仁果十五世为酋长赐“张”姓,并收缴兵器化铁铸柱,从此平定了西南夷。唐时,六诏兴起,蒙舍诏势力逐渐强大,白子国最后一个首领张乐进禅让位与皮逻阁,走完了白子国的最后一段路。后来,皮逻阁的儿子阁罗凤在白崖修筑新城,古籍有详细记载:“白崖城在勃弄川,依山为城,高十仗,四面皆引水环流……”
      千年时光一晃而过,曾经辉煌显赫的白崖古城,在历史的尘埃中连半点残壑断瓦也难寻见,只留下眼前这摇曳的油菜花,不由不令人感叹。我实在纳闷,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都,何以嘎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连半点踪影也难寻觅?这不得不感叹时光的残酷!而那些在这片土地上呼风唤雨的英豪们,也早已被世人遗忘,真可谓是万世功勋风吹散矣!呜呼,站在白崖古城遗址,古城当年恢宏的城郭荡然无存难觅踪影,唯有眼前这油菜花,年年岁岁开放在这片土地上。

 

 

 

 

阴 晴 江 南

 

 

晴天的江南水乡是种景致,阴天的江南水乡却又是另一种景致,两种景致都经历了,或许才算真正游过江南水乡。

下午时分,汽车到达苏州古镇同里,一下车,趁着天色未晚,急急忙忙直奔古镇而去。走进傍晚的同里古镇,一条条小河把古镇切割开来,一座座小桥又把古镇连起来,正是一切一连,写就了江南水乡独有的风韵,让小桥流水的姿色显露出她与众不同的特质。

夕阳照耀下的古镇,瓦屋顶上像镀了一层金,踩得光溜溜的石板路上,来来回回地流淌江浙语音,听着愉耳但听不懂其意,这声音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是个真正的外乡人了。

天渐渐黑了下来,河里的游船开始靠岸打烊了,河道两旁的屋檐下,一个个红灯笼嚯地亮了起来,把长长的小河点缀串掇成一条披着金甲的长龙样子,我怀疑自己是不是来到了龙宫里了。

入夜,躺在宾馆的床上,突然听窗外传来雨滴声,完了!下雨了!明天的行程恐怕要泡汤了?但又想,或许这雨下不过天亮,在我们云南,也经常在夜里听窗外的雨声,等天一亮,东方照样是一轮红日。 

然而江南不是云南,天一亮,推开窗子,铅云罩住的天空,雨丝淅淅沥沥挂在天上,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时才意识到时空转换已不是主观意志所能把控的了。

没辙了,只有冒雨游古镇。

雨天的江南水乡其实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它别有味道。走进古镇,依然是小桥和流水,流水轻流,小桥卧波。雨水落在河面上,画出了一个个圆圆的圈,圆圈一圈一圈扩散开来,铺满整个河面,蜿蜒的小河像一条印着暗花的江南蓝染布,好看极了。

雨天古镇的色彩不像晴天那样鲜亮,有些灰黯,但细细看,她其实就是一幅泼洒得层次丰富的中国水墨画,这画虽然不艳丽夺目,但魅力无穷,她有着齐白石笔力的底蕴,又有徐悲鸿笔下的神韵。尤其是古镇的小巷里,因为下雨,突然冒出了一把把雨伞,古镇小巷顿时被渲染得芳香起来……我惊诧,这种景致几乎就是戴望舒先生《雨巷》描写的再生,而能读到这活着的“诗”,全赖于天上淅沥沥的雨啦!

江南水乡的晴天是一种景致,江南水乡的雨天也别有一番景致,只有两个景致经历了,才算真正来过江南。

 

 

 

 

 

周 庄 的 桥

 

 

 

水是周庄的魂,水孕育刻画了周庄的气质,水的灵性濡染出周庄的灵秀。我们的古人喜欢择水而居,居住水边的先人又往往困于水,水阻断了岸与岸之间的交往,挡住了人们自由出行的脚步,聪明的古人不甘困于水,他们造就了桥。

在周庄,水和桥成了周庄最有韵味的风景。走在周庄的石板路上,每隔几十米就有一座桥,这些桥零零总总多不胜举,桥的形状也各式各样,有拱形的,有平板的,它们把周庄水道两边居住的人家连接在一起,接通了人们生活居住的空间,让人们自由来往。在周庄,最多的桥是石拱桥,每走一处,都可见一座座拱形石桥卧在清波上,像一道弯曲的彩虹分外美。坐在柳树下,看着船穿梭于桥下,人行走桥上的景像,感觉它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了。

周庄的桥透着自然的灵气,也散发着文化的气息。柳亚子先生早年与“南社”发起人之一——陈去病等志同道合朋友文人,坐在周庄一座拱桥旁边的“迷楼”上,纵谈国之命运,吟诗作赋,写就大量诗文,后以,诗人们的作品合成出版,取名为《迷楼集》,在当时的文坛影起极大反响。现代著名画家陈逸飞先生的画作《故乡的回忆——双桥》,被美国石油大亨哈默收购,在哈默访问中国时送给邓小平,其画的创作灵感源头就来自周庄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双桥。

走在周庄,偶尔也看得见用水泥砖块造的桥,它看上去更洋气更气派,但于我而言,我更喜欢周庄小河上历经百年乃至千年风吹雨打的石桥,它看上去有些粗糙,在它的石条身上,至今看得到当年石匠们用铁凿子凿出的一条一条痕迹,它的接缝也不是那么完美,有的甚至裂缝很大,但那是古代工匠们一锤一锤凿出来的再生物。大自然生长万物,但生长不出一座雕琢而成的石拱桥,唯有人之精神,方能开凿出这历经百年乃至千不朽的天工之物,让隔断世界的江河变成通途。

 

 

 

 

 

盖 洛 映 象

 

 

盖洛是去挪威哈当厄尔峡湾路上的一个小镇,小镇不大,是个人小盆地,它的底部是一个湖泊,四周被山包围,居民的房屋散落在山坡上。在她四周的山上,有许多滑雪场,一条条银白色的滑雪道从山顶一泻而下,呈现出流线型状,像是给山系上了银色的佩带。

         我们是下午到达盖洛的,走下车来,天蓝得碧透,虽然季节已经进入五月了,可山上仍然覆盖白雪,红色的、黑色的小尖顶木屋散落在雪地上,看上去像个西方童话故事里仙子居住的地方。

        我喜欢水,看见湖水我就忍不住要去水边看看。 通往湖边的路是一条石子路,湖边四周长满了树,湖的四周是被雪冻黄的草坪,踩上去软软的有种欲陷下去的感觉,据说到六七月份草返青时,盖洛的景色更佳。湖里的水很清,岸边还留有没化掉的残雪。虽然天上挂着一轮太阳,但依然感觉很冷,冷得让人觉得太阳也是冰凉冰凉的,倒是这里的空气诱人,深吸一口空气,一股凉气沿着喉咙直抵肺里,舒服极了。我想,在中国息吸多了雾霾的人们不妨到此来洗洗肺不失一件好事,因为盖洛的空气质量实在太好了,据说挪威人寿命长,空气好也是原因之一。

       走在湖边,看着蓝天白云雪山森林,我是久久舍不得离去,无奈一晃太阳就要落山了,只得回旅馆了,就在我转身离去的时候,草地上跑出了几只野兔,白灰斑色的样子,它们或在草地上狂追撒野,或双脚直立嬉闹,根本就无视我们的存在,或许,当黑夜来临我们安然入眠的时候,该是小动物们出来游玩活动时间了。

 

 

 

瑰 丽 峡 湾 

 

       

从挪威一个叫弗洛姆小镇上船,我们登上游览世界最著名的峡湾——松娜峡湾的游轮。          

 松娜峡湾是世界上最大的峡湾之一,是挪威人引以为自豪的神奇之地。峡湾是冰河世纪结冰侵蚀山谷,冰雪融化冲刷走山谷河岸泥土,大洋海水倒灌形成的内陆湖泊和河道,挪威是世界上峡湾最多的国家。

   轮船缓缓启动,远处的蓝天白云、积雪的山顶、嫩绿色森林、碧透的江水叠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彩画,看上去简直要让人醉倒。

    松娜峡湾气势恢宏,两岸匹立着悬崖峭壁,这自然之伟力撕开的山谷,这让我想起中国的三峡,二者彼此有相同之处,也各有差异。三峡两岸悬崖峭壁,奇石狰狞,鬼斧神工,松娜峡湾两岸虽也悬崖峭壁,但没狰狞之面孔。三峡两岸的山顶没积雪,松娜峡湾山顶都戴着一顶银冠,而最大的差异要数二者水源的不同了。三峡是一条内陆江河,水源来自于上游的雪山和汇入的河流,而松娜峡湾的水源虽有雪山融雪,但更多的是来自大洋……

 游轮沿着峡湾行走,两边的景色美不胜收,轮船美移动一米,就是一幅画。在江岸两边,偶尔还可以看见挪威人居住的木屋和礼拜的尖尖教堂。最令人快意的是,在峡湾里,沿途有海鸥陪你游览航行,这些小精灵追随游轮前行,他们快乐地叫着飞想着,给人们增添了不少乐趣。

  我欣赏大自然之美丽,我更赞美它的神奇,既然松娜峡湾联通北大西洋,那么,在远离北大西洋两百公里的地方,我们应该也能感受到大洋的潮起潮落了……

 

                                                   

 

 

银     杏

 

 

在昆明盘龙江边,生长着各种树木,桉树的挺拔,柳树的飘逸,棠棣树的清瘦,她们各显风姿,灼灼飞彩。在江边众多婆娑起舞的树中,我尤喜爱长得笔直的银杏树。

春天的银杏长得很朴质,枝头翠绿的叶子密密扎扎地长着,撑成一顶绿色的叶冠,看上去十分的平凡,在那些高大显赫的树影遮掩下,人们根本看不出她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她本真样子甚至让人忽略了自己的存在。

 时间到了秋天,天气一天天冷了,寒风夹杂着细雨预示着冬天的脚步不远了。这时,银杏树的扇叶和其它树叶开始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当深秋时,柳树桉树们已经开始枯萎落叶了,小草也变得枯黄起来,放眼望去,大自然开始变得萧杀起来,这时,银杏树才开始她人生的辉煌。在寒风的催促下,她的叶子是一天比一天黄了,到了深秋,她的扇叶已经变成了金黄色,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息在树枝上,任凭寒冷在她的枝头横行穿梭。

深秋的银杏树,远远看,金色的树冠像天边的一抹金色的晚霞,在萧条的深秋燃烧着,给死灰色的旷野带来了一抹生机。这时,我喜欢捡一片她随意落下的叶子放在手心看,银杏树叶子的庄重典雅,典雅得摄人心魄,让人不舍。扇形的叶子,鹅黄的颜色不艳也不枯,她的黄别有风韵,是透着庄重高雅品味的黄,是黄得让你的心感到暖暖的黄……

夜里,刮起了大风,寒冷拼命地挤进窗子来,让人感受到冬天的残酷。早晨起床来到江边,远远看,那排燃烧着金黄火焰的银杏树不见了,心里不免有些失落。当我靠近那排银杏树时,我惊呆了,在银杏树底下的路上,一条金色的地毯铺在路上,把路面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原来,昨夜的冷风吹落了满树的银杏叶,形成了眼前这金色的飘带,偶尔还有未落的银杏树叶落下,她像一只金色的蝴蝶扑向大地……

我惊叹,银杏典雅庄重和独特韵味,不仅给这个冬天带来了生机,她的落幕也十分的绚丽精彩,人生当如此,

 

 

 

炒  饵  块

       

 

 

立春一过,离过老年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老年,是民间的叫法,正规应该叫春节。过老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是中国人最为隆重的一顿饭。这天,一家人从早开始忙碌起来,杀鸡宰羊,煎炒炖炸,做一桌山珍海味大鱼大肉的丰盛佳肴,老老少少围在起尽享一年的团圆欢聚。对我而言,年夜饭上许多美味佳肴食过都就忘记了,唯有一道佳肴难以忘怀,那就是炒饵块。

         饵块是云南人原生态食品,外省人把云南的此叫法称为“云南十八怪”之一。其实在云南人概念里,粑粑与饵块是完全不同的两样食品。二者的区分从几个特征可以辨别。从形状上,云南人所谓的粑粑是扁圆形状,像饼子,饵块则是方圆形状,像一块正方形砖头;从用材上,粑粑有米做的有糆做的,比如“官渡粑粑”就是用糆做,“糯米粑粑”则是糯米做,而饵块则一概只用米做。从做工上说,粑粑是把面粉用水糅合了,摊平烤制就成,饵块则是要用碓窝舂黏米做成。小的时候,每逢过春节了,舂饵块的师傅们就会在操场上搭起个棚子,安装起像跷跷板一样舂米的碓窝,要做饵块的人家,就把米抬来交给师傅,师傅安排人淘米,将淘好的米用大蒸子装了,几个壮汉将装米的蒸子抬到锅上将米蒸熟,再将冒着热气散发着香味的米抬到碓窝前交给师傅,师傅首先将蒸熟的米装进碓窝,然后由踩棒槌的人不停地踩动几十次上百次棒槌,待米舂黏了,师傅取出米团,再由做造型的师傅揉成正方的砖头样,这样饵块才算做成。可惜,如今这传统的做饵块工艺早已绝迹了,市场上买的饵块多是机器加工的。 

       饵块吃法很多,可煮了吃,可火烤吃,也可蒸了吃,还有就是我钟爱的炒饵块。

       小时候过年,我都是跟随母亲到外公家过,过年的年夜饭桌上,绝对少不了舅爹炒的炒饵块。炒饵块可是有讲究的,首先将砖块大的饵块切成薄薄的小方块片,然后把暴腌肉、暴腌酸菜切好,准备好豌豆尖、葱、姜、干辣椒、花椒、酱油等,这样就可以下锅吵了。闻着舅爹炒饵块时从锅里飘出的饵块米香,暴腌肉的喷香,豌豆尖清香和辣椒香味,由不得我口水满嘴的跑。等到炒饵块端上桌,眼睛猴巴巴地看着母亲和二孃给我们一个个盛炒饵块,那时口水真要流出来了。

     时光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小时候一家人过年坐在起吃炒饵块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回忆过年吃炒饵块的童年,是在咀嚼人生一段美好记忆。生命有限,时光无痕,如今,外公、母亲、舅爹早已离我远去了,一想到“此生相遇,下辈子不会再相见”的无情,在春节来临之际,也只有回忆吃炒饵块怀念离去的亲人了。

 

 

吃   花

 

 

 

又到了吃花的季节。

春天一到,漫山遍的各种山花在路边,在村口,在地头,在山旮旯里姹紫嫣红地开放起来,花花绿绿红红粉粉的山花开得热闹异常……每到此时,也就到了云南人吃花的季节了。

这几天到菜市场买菜去,集市上卖花的人已多了起来。苦刺花,棠梨花,玉合花、鸡屎臭药花、石榴花、槐花、棕榈树花、松毛尖(其实是松树花)总总拢拢都上了市,为我们准备好了春天“花的盛宴”。

第一次吃花的记忆,是在很小大约三四岁的时候。那时候,家里粮食不够吃,母亲就到田野上采撷一种长在田埂上的小黄花回来,用水洗干净捣碎,将小黄花合进面粉里,做成粑粑让我们当饭吃。黄花粑粑吃起来虽然没有米饭好吃,但对母亲来说,能让养活我们填饱肚子已经是她尽力所能的了。据说,在1962年闹饥荒的时候,这种花还救了不少人的命呢!

吃自己采摘的花是在八九岁的时候,那年的“三月三”,跟随老孃(老姑)她们一群人去“爬龙门耍西山”,从滇池边的西山脚下到山上的龙门有一千多节石阶,当爬到半山腰上累了坐下来休息时,有人发现身边的松树上开出了金黄色的松毛尖,说这“花”可以吃,于是,爬上树去采撷松毛尖,一群人也跟风去采撷,采着采着早已把“爬西山耍龙门”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直到下午回家时,一心想蹬龙门看风景的我,连龙门的影子没见一眼,只是带回来了一包让母亲欢喜不已的松花尖。

在云南人眼里,什么花都可以入口,什么花都能做出一道美味佳肴。数出来的就有好几十种,炒苦刺花、鸡蛋煎玉合花、素炒棠梨花、清炖芋头花、菊花过桥米线……对于我,众多的花菜中,我最喜欢吃的还是苦刺花,这种花在山上随处可见,一般长在路边,花呈白色,小花瓣,小骨朵,开起来像树上落满了一层洁白的雪。这种花性苦堪比黄莲,采摘回家后,用水煮弃苦味,再用清水漂洗,吃的时候将水分挤干,在油锅热的时候放干辣椒和韭菜参与炒熟即可食用。炒熟的苦刺花吃起来苦凉苦凉的,有一种回甘的味道。假若漂洗不好,苦刺花炒出来味道堪比黄莲。不管如何,苦刺花虽苦,但能清肝明目,生津降火去春燥,是一道真正意义上的苦口良药.

吃苦刺花花我想到,人们总是埋怨人生艰辛,其实人生就如吃苦刺花,你只有尝到了苦味,也才知道甜的滋味,未尝过苦味,人生必是不丰满的。苦难是上苍赐给人生另一种恩赐,让你更懂得人生的真谛。也只有经历过苦辣酸甜的人,也才不枉来人间走了一遭!不知我言如何?

                                       

 

 

云  南  樱  花

 

 

 

每年三月份,樱花在昆明的大街小巷轰轰烈烈盛开起来,把个城市渲染得红红火火……说起樱花,大多数人会想到日本,而每每看到樱花,也总以为她是日本樱花,好长一段时间来我就是这样以为的。其实,在昆明我看到的樱花,并不是日本樱花,而是原产于云南的“云南樱花”。

“云南樱花”又名“苦樱桃”、“云南欧李”,产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云南樱花”树高3~10米,属落叶乔木,她与日本樱花的区别可从以下辨认。从花瓣色彩上看,云南樱花色浓,呈粉红色, 日本樱花花色浅,为粉白色;从花型看,“云南樱花”花朵大,为重瓣,日本樱花花朵小,是单瓣;从花期看,云南樱花为2~3个月,日本樱花为3~4个月。“云南樱花”盛花时,满树红粉坠枝头,一团一簇吐着火焰,像傍晚远山天边挂着的一片斑斓彩云,而日本樱花盛开时,则是北海道飘飞的白雪。

在昆明,每到“云南樱花”盛开的季节,从北边的黑龙潭到南边的滇池边,从东边的金马山到西边的碧鸡山,灿烂的樱花随处可见,而樱花开得最璀璨的地方,要数被称为“昆明绿洲”的圆通山公园了。圆通山古称螺峰山,地处昆明中心地带,山上长满绿色树林,宛若城市中的一个绿洲。那里生长着云南面积最大的“云南樱花”,有数千株,每当盛开时,花潮涌动,繁花蔽日。当我第一次看到圆通山樱花盛开的景象时,我是被深深地震撼了,偌大个山坡上,数千株樱花一起怒放,枝头上,密密匝匝挂满了色彩斑斓的樱花,把天空燃烧得一片火红。没有一种花像“云南樱花”这样开得热情奔放,也没有一种花像“云南樱花”这样抱团紧簇挤满枝头。

 “云南樱花”不仅色彩斑斓艳丽独特,她的开放方式也独具一格。常见的花,大多是先叶后花,就如我家里的那株缅桂花,当春天到时,她先长出绿叶,然后慢慢长出骨朵,再长成花瓣,一副慢条斯理的样子 ,真乃“好花还需绿叶配”。樱花则不同,未等叶子出来,樱花就火急火燎地蹦出枝头,轰轰烈烈地开放起来,给人一种横空出世喷薄而发的气势。我是目睹了她精彩的绽放过程。每年的二月下旬,樱花就露出了苞芽,进入三月份,樱花就一团一团一簇一簇的樱花已经红红火火缀满枝头,把半个天空染得赤红一片,当进入四月份,绚烂的樱花开始谢幕了,这时,一片片嫩叶在枝头冒了出来,樱花也就完成了她的绚烂之后归于平凡的轮回。诗人每每以“羞花闭月”来描写花的温柔婉约,樱花没给人一点“羞”的感觉,倒显得十分率真、奔放、刚烈,在我看来,樱花是有着袒露率真情怀的花中另类。

初春的时候,春寒料峭寒气袭人,路过盘龙江边时,看见樱花光裸着身子在寒风中冷得直颤抖,忍不住写了首歪诗慰之 ,录之于下:

 

题早春樱花树

 

欲语清江霾凝泪,

无言黛嶺草铺霜。

冰欺枯影痴眸望,

春促霞飞待艳妆。

 

阳春三月,樱花树已经“待来了彩飞艳妆”,灿灿烂烂地微笑在春天里了。

 晚饭后到盘龙江边散步,远远看到江边那排盛开的樱花树,艳丽的色彩宛若天边腾起了一片火烧云,顿觉这个世界还有一份温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