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束皓的头像

束皓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2/30
分享

那半份菜的记忆

上午去燕郊办点事,办完事已接近中午了,早上没吃饭就出来了,此时感觉肚子也有点饿了,就四处张望附近有没有吃饭的地方凑合对付一口。很巧合的是一抬头就发现马路对面有一个“八匹马小吃城”的招牌,就信步走了过去。

小吃城里面的布局跟一般的写字楼或商业区附近的美食城大同小异,都是中间是一长溜两排桌子,四周围绕着一圈是各地的特色小吃摊位。

进门左手边的第一家摊位,头顶上的招牌写着“我家小厨—小碗菜”,玻璃橱窗内按照种类摆放着几排小碗,碗里是炒熟的菜品,有荤菜和素菜,不锈钢托板的小孔里里不时地有热气冒出,下面应该是有加热的东西在做着保温,以保持碗里的菜不致变冷。

老板看有人走近,就招呼说“荤菜12,素菜8块。”我第一眼就相中了橱窗里的小碗菜。只是想再看看还有没有更喜欢的特色菜系,环绕一圈,又回到了这家橱窗。要了一碗尖椒肉丝,一碗米饭,14块钱,碗里的菜都快冒尖儿了,这分量绝对比一般的盖饭要多得多。

一个人慢慢吃着这小碗的菜,突然想起了多年前在中滩村住的时候,村里有一家“重庆小吃店”,中午和晚上饭点的时候总是人满为患,好多人情愿站着等着别人吃完也愿意在这等待。

我是通过别人的介绍才知道这家店有个特色,店里一进门的墙上挂着一块小黑板,上写着白色的不很规范的粉笔字“本店隆重推出半份菜!”那时好像村里还没有卖盖浇饭的,去饭馆吃饭,一个人也得点上一个菜,一碗米饭或是一瓶啤酒,大多数人点一个菜是吃不完的,走的时候总会剩一些厨余垃圾在桌上。

“半份菜”的推出,解决了两个很实际的问题。第一对顾客来说是经济上的实惠,住在郊区的村里的毕竟不是高收入人群,每天的饭钱还是要算计着花的。第二往大了说是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因为剩菜都进了泔水桶。

听别人说这家饭店自从有这道特色以来,生意比以前是好多了。因为这个饭店是在村里的一个丁字路口的拐角开的,而不像那些开在村外的繁华路段的饭馆,会有过往的客人。开在这里就不具备这些先天的优势,想做好生意主要靠口碑的流传。

我第一次跟别人去的时候,我要了半份尖椒肉丝,重庆菜也挺合我的口味,我就喜欢那个辣味儿。菜上桌才知道,所谓半份菜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半菜,而是一盘菜的大半部分,足以吃上两碗米饭,而价钱却是菜单上的一半。

这里还得交待一句,这里的饭是一元钱管饱,随便你吃几碗,两口大电饭锅就放在厨房的门口外边,自己根据饭量随便盛饭,只是杜绝浪费,米饭是不能剩在桌上的。

也许这就是一种经营之道吧。

那么多的人愿意排队等候吃饭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吃过第一次就不想再去别的饭馆吃饭了,慢慢的也跟饭店老板混熟了,饭店是老两口开的,五十来岁的样子。老板的姓也很奇特,别人问他姓什么,他说姓刁,“刁德一的刁”,这句话总挂在嘴边。

他说自己也才来北京没多久,以前在老家的镇上开小吃店的,今年儿子考上了北京的大学,学校在昌平,老两口心疼儿子的生活,也就跟着过来了。正好赶上路口的这家饭店写着转让,老刁就把它接过来了。想想也确实是这样,以前这家饭馆压根就没什么人吃饭,冷冷清清的不惹人注意。后来我们发现周末的时候(他儿子的学校离这里不远)总会有个小伙子过来帮忙,看样子那就是老刁的儿子无疑了。

四川人很会做泡菜,老刁也是。厨房的案板下边有两个玻璃坛子,随时泡着泡菜,有白萝卜,有仔姜,有青红辣椒,有蒜台,圆白菜等等。对一班特别熟悉的客人在一起喝酒时,老刁会慷慨的奉献出一碗免费的泡菜来给大家做下酒菜,至今回想起那个味儿牙齿还是酸酸的。

老刁的饭店一直开到中滩村拆迁的时候,后来也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兴许又搬到某个流动人口集中的村落,继续发扬他的半份菜去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