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同林的头像

孙同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4/13
分享

春三鲜

三鲜

春天里,能称得上鲜的菜蔬很多,如马兰头、菊花脑、枸杞头、芦蒿、香椿、豌豆苗……都是春天餐桌上的“常客”。但是,在如东乡里,能称鲜且性野的当数荠菜、小蒜和黄花儿。

一、荠菜

如东乡下曾流传“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的民谚,虽然的是荠菜花的美丽,但也离不开荠菜的美味。

几场春雨过后,原本匍匐在地的荠菜便渐渐转了颜色,从枯褐变得绿里透红,农人最清楚,这种荠菜才是最本色也是最具本味的。

荠菜是一种极为普通的野菜,如东人亦称其为地菜。或许是因为吸吮了沉睡一冬的地气,荠菜便富含营养成分,并且具有药食两用的效果,因此人们又说三月荠菜当灵丹”。

自古以来,荠菜就是农家菜。《诗经•邶风•谷风》中说:“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尔雅》里对荠菜有过这样的记载:“荠味甘,人取其叶作菹及羹亦佳”。宋代诗人陆游在《食荠十韵》中写道:“舍东种早韭,生计似庾郎。舍西种小果,戏学蚕丛乡。惟荠天所赐,青青被陵冈。”从陆游的诗中我们仿佛看到,宋时的荠菜就已经遍布于山坡之上了。与陆游同代诗人苏轼亦赞美荠菜是“天然之珍。”清代郑板桥有诗云:“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清兴不辜诸酒伴,令人忘却异乡情。”在郑诗,荠菜是带有乡情味道的。

荠菜生性顽劣。在早春的乡野上,到处都有它的身影。惊蛰前后,田野上采挖荠菜的人很多。事实上,荠菜不叫采,也不叫挖,不叫摘,而叫挑,“丫头片儿,挑荠菜儿”,是旧时老人的说法,也是男孩子攻击女孩的“草言”。女孩子都是挑荠菜的好手,而且,乡人认为,女孩挑的荠菜好吃,鲜!

小时候的我曾混迹于女孩子群里挑荠菜,那时野地里荠菜极多,尽管男孩们笨,懒,但每次能够满载而归。荠菜味冲,屋子里只要放上一篮子荠菜,整个屋子便氤氲在春天的气息里了。

吃荠菜,还是陆游有一套。“小著盐醯助滋味,微加姜桂发精神。风炉歙钵穷家活,妙诀何曾肯授人。”烹饪荠菜他有独到的技术,却不轻易示人。

荠菜可下酒。辛弃疾有“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元人谢应芳也在《沁园春·壬》中说:“新年好,有茅柴村酒,荠菜春盘。”

将荠菜濯洗干净,佐以肉条蛋皮等,春卷皮儿一卷,煎成黄澄澄的春卷儿,那是色香味俱佳的,不过,那是后来的吃法我们小时候吃得比较多的是清炒荠菜,尽管缺盐少油,但那个鲜味不减。家里来,用荠菜炒百页,或者荠菜烧鸡蛋汤等等,这都是春天的味了。

现在,市场有大棚荠菜,这种荠菜棵大叶阔,色泽嫩绿,看上去很美,但吃在嘴里远不及野地里“挑”回来的荠菜味儿正,于是知道,荠菜还是野的好。

人们喜欢野荠菜,不仅仅因为野地里荠菜的味道鲜美,还包含着到野地里挑荠菜时的那种意境:在暖暖的田野上,眼观八方寻觅,走走停停低头弯腰收获的是荠菜,抬头远眺放飞的是情怀不经意间觅得一份悠闲与宁静,收获一份喜悦与回味。

二、小蒜

小蒜,或称小根蒜、野蒜等等。

小蒜跟大蒜同宗,但小蒜跟大蒜又有不同,大蒜多为单株,小蒜却很少有单个生长的,一出苗就是一蓬一簇。小蒜叶呈墨绿色,嫩油油的,一位乡土诗人说小蒜“能挤得出春色来”。小蒜的叶小,有点像韭菜,但它是中空的,小蒜的根茎有点似大蒜,又没有大蒜的气味那般浓浊。跟韭菜比,它多了野性;与大蒜比,它多了娇气。生长在野地里的小蒜,看上去一蓬,似可随手出,但当你真想扯它时,却又扯不出来,非得用小锹挖,而且要深挖。这时你会发现,初长成的小蒜的地下部分很长,白白亮亮的,每一根上都连着一粒小小蒜头,带着长长的胡须。一则关于小蒜的谜语很有意思:“一个老汉真可爱,上胡子绿下胡子白,若问他家哪里住,不在屋里在野外。

我的母亲曾是制作“小蒜菜”的好手。小蒜挖回家,择好洗净,小蒜就变得有了楚楚动人的模样。母亲小蒜切碎拌盐,醮上香油,坐在饭锅上炖熟,就是一碗很下饭的“菜肴”。或者,母亲用它煮成小蒜饭,味道更是香美,如果在里面加点肉丁,那就有点奢侈了。

至今记得母亲做的一道小蒜特色美食——小蒜煎鸡蛋。小蒜煎鸡蛋的菜,在我们家只能在过节或者谁过生日才会为我们做上一回。有一年春天,我患了虐疾,每天的上午好好的,到了中午就犯病,浑身无力,吃不下饭,更谈不上下午上学了。有一天,母亲突然说她找到了一味好药,能治我的病。中午,母亲拿出一把新挖的小蒜,切得细细的,打两只鸡蛋在里面,放上细盐,用筷子“啯笃啯笃”地攉一攉,再倒入油锅里,只听“滋溜——”一声,小蒜的香气就出来了我被那声音和香味一刺激,一个激灵,突然就有了食欲。当母亲把小蒜煎鸡蛋盛到盘子里的时候,我已经迫不及待地走到灶台前,我一下子就把两只小蒜煎鸡蛋吃掉了。母亲见我想吃,就又为我煎了一只,我又把它们吃了。就这样,小蒜煎蛋治好了我的病。后经查证,小蒜果有医用功能,可治脾胃虚寒吐泻腹痛毒虫咬伤食积等等。

有些年小蒜多,母亲会把小鞋菜,将其封闭在咸菜子里,等到一个多月以后,开坛一闻,香气扑鼻。绿色的蒜叶变成了黄色蒜头没变白绿相间变成了黄白夹缠。整个秋春天的餐桌上,一日三餐,小蒜蘸黄豆酱,略带辣味的小蒜加上酱的浓郁香气,即刻会打开你的所有味蕾,让你的食欲大振。在菜蔬缺乏的早春,那些靠力气干活的农家人因小蒜的调味,都会多吃几碗饭

小蒜是儿时餐桌上的必备野蔬,现在又成了许多宾馆高级宴会上的调味菜,一锅煲了很久的老汤,取几根小蒜,切碎,丢入滚烫的汤锅中,盈盈然的绿白小蒜在锅中翻滚,鲜美的汤味瞬间扑入鼻息。给人一种感的生活艺术。

三、黄花儿

黄花儿原本属于“野菜”系列,但经过人们家养,渐渐去了野性,有了点“家菜”的意思。

如东人的黄花儿,在大上海叫草头,她出自苜蓿,是苜蓿的嫩头儿。苜蓿属豆科植物,俗名为金花菜、三叶草、四叶草、草头芽、紫苜蓿等等。在儿时春天的记忆里,黄花儿占据了很大空间。

陆游有一首《书怀》诗:“苜蓿堆盘莫笑贫,家园瓜瓠渐轮囷。但令烂熟如蒸鸭,不著盐醯也自珍。”诗中道出苜蓿的美。

黄花儿的吃法很多,可以凉拌、清炒、炒鸡蛋、炒肉类、煮鱼、做包子或饺子或馄饨馅、烙饼、包春卷、做汤、煮粥、做饭、煮粥、做汤、酿酒、腌渍等等,在如东乡间,黄花儿以生吃凉拌最多。

黄花儿有一种懒人吃法——苜蓿小米粥,将苜蓿用剪刀剪去根部、理净后,清洗干净,等小米粥煮得差不多的时候,下入苜蓿敞开锅煮熟即可,便成秀色可餐的翡翠黄花儿

前辈们沿袭下来的“草头腌齑”颇是好吃做法是将黄花儿剪摘下来,洗净晾干,入瓮腌制,一层黄花儿一层盐,用木棒出汁,后续层叠,待瓮满时,用一块塑料布封口扎紧,过二十天左右,打开坛瓮,将腌汁逼去,再拌盐,装入小瓮,称“复腌”。复腌后封口,这样过十来天就可启封,吃一点一点,再封放好。这样成的黄花儿,咸中有微甜,酸中有滋润,口感爽脆,下饭下粥均可。

凉拌嫩黄花儿最好。傍晚,放学回家,看母亲在抐(方言,揉搓)黄花儿,母亲将洗净的黄花儿拌上盐,在盆子里慢慢地揉搓、挤捏,又逼去青汁,放在碗里,滴几滴麻油,这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碗温润如玉的珍品,未吃就先有了一种享受了。

“吃鱼不如取鱼乐”,这是母亲对吃的态度。家里每有了一件成果,她必是要先送一些给别人的,每年春天,送一些黄花儿给没有种黄花的人家,捎一点黄花儿给城里的亲戚,成了母亲掐黄花儿的乐趣。

黄花儿鲜过以后,地里的农活便多了起来。

三鲜

春天里,能称得上鲜的菜蔬很多,如马兰头、菊花脑、枸杞头、芦蒿、香椿、豌豆苗……都是春天餐桌上的“常客”。但是,在如东乡里,能称鲜且性野的当数荠菜、小蒜和黄花儿。

一、荠菜

如东乡下曾流传“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的民谚,虽然的是荠菜花的美丽,但也离不开荠菜的美味。

几场春雨过后,原本匍匐在地的荠菜便渐渐转了颜色,从枯褐变得绿里透红,农人最清楚,这种荠菜才是最本色也是最具本味的。

荠菜是一种极为普通的野菜,如东人亦称其为地菜。或许是因为吸吮了沉睡一冬的地气,荠菜便富含营养成分,并且具有药食两用的效果,因此人们又说三月荠菜当灵丹”。

自古以来,荠菜就是农家菜。《诗经•邶风•谷风》中说:“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尔雅》里对荠菜有过这样的记载:“荠味甘,人取其叶作菹及羹亦佳”。宋代诗人陆游在《食荠十韵》中写道:“舍东种早韭,生计似庾郎。舍西种小果,戏学蚕丛乡。惟荠天所赐,青青被陵冈。”从陆游的诗中我们仿佛看到,宋时的荠菜就已经遍布于山坡之上了。与陆游同代诗人苏轼亦赞美荠菜是“天然之珍。”清代郑板桥有诗云:“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清兴不辜诸酒伴,令人忘却异乡情。”在郑诗,荠菜是带有乡情味道的。

荠菜生性顽劣。在早春的乡野上,到处都有它的身影。惊蛰前后,田野上采挖荠菜的人很多。事实上,荠菜不叫采,也不叫挖,不叫摘,而叫挑,“丫头片儿,挑荠菜儿”,是旧时老人的说法,也是男孩子攻击女孩的“草言”。女孩子都是挑荠菜的好手,而且,乡人认为,女孩挑的荠菜好吃,鲜!

小时候的我曾混迹于女孩子群里挑荠菜,那时野地里荠菜极多,尽管男孩们笨,懒,但每次能够满载而归。荠菜味冲,屋子里只要放上一篮子荠菜,整个屋子便氤氲在春天的气息里了。

吃荠菜,还是陆游有一套。“小著盐醯助滋味,微加姜桂发精神。风炉歙钵穷家活,妙诀何曾肯授人。”烹饪荠菜他有独到的技术,却不轻易示人。

荠菜可下酒。辛弃疾有“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元人谢应芳也在《沁园春·壬》中说:“新年好,有茅柴村酒,荠菜春盘。”

将荠菜濯洗干净,佐以肉条蛋皮等,春卷皮儿一卷,煎成黄澄澄的春卷儿,那是色香味俱佳的,不过,那是后来的吃法我们小时候吃得比较多的是清炒荠菜,尽管缺盐少油,但那个鲜味不减。家里来,用荠菜炒百页,或者荠菜烧鸡蛋汤等等,这都是春天的味了。

现在,市场有大棚荠菜,这种荠菜棵大叶阔,色泽嫩绿,看上去很美,但吃在嘴里远不及野地里“挑”回来的荠菜味儿正,于是知道,荠菜还是野的好。

人们喜欢野荠菜,不仅仅因为野地里荠菜的味道鲜美,还包含着到野地里挑荠菜时的那种意境:在暖暖的田野上,眼观八方寻觅,走走停停低头弯腰收获的是荠菜,抬头远眺放飞的是情怀不经意间觅得一份悠闲与宁静,收获一份喜悦与回味。

二、小蒜

小蒜,或称小根蒜、野蒜等等。

小蒜跟大蒜同宗,但小蒜跟大蒜又有不同,大蒜多为单株,小蒜却很少有单个生长的,一出苗就是一蓬一簇。小蒜叶呈墨绿色,嫩油油的,一位乡土诗人说小蒜“能挤得出春色来”。小蒜的叶小,有点像韭菜,但它是中空的,小蒜的根茎有点似大蒜,又没有大蒜的气味那般浓浊。跟韭菜比,它多了野性;与大蒜比,它多了娇气。生长在野地里的小蒜,看上去一蓬,似可随手出,但当你真想扯它时,却又扯不出来,非得用小锹挖,而且要深挖。这时你会发现,初长成的小蒜的地下部分很长,白白亮亮的,每一根上都连着一粒小小蒜头,带着长长的胡须。一则关于小蒜的谜语很有意思:“一个老汉真可爱,上胡子绿下胡子白,若问他家哪里住,不在屋里在野外。

我的母亲曾是制作“小蒜菜”的好手。小蒜挖回家,择好洗净,小蒜就变得有了楚楚动人的模样。母亲小蒜切碎拌盐,醮上香油,坐在饭锅上炖熟,就是一碗很下饭的“菜肴”。或者,母亲用它煮成小蒜饭,味道更是香美,如果在里面加点肉丁,那就有点奢侈了。

至今记得母亲做的一道小蒜特色美食——小蒜煎鸡蛋。小蒜煎鸡蛋的菜,在我们家只能在过节或者谁过生日才会为我们做上一回。有一年春天,我患了虐疾,每天的上午好好的,到了中午就犯病,浑身无力,吃不下饭,更谈不上下午上学了。有一天,母亲突然说她找到了一味好药,能治我的病。中午,母亲拿出一把新挖的小蒜,切得细细的,打两只鸡蛋在里面,放上细盐,用筷子“啯笃啯笃”地攉一攉,再倒入油锅里,只听“滋溜——”一声,小蒜的香气就出来了我被那声音和香味一刺激,一个激灵,突然就有了食欲。当母亲把小蒜煎鸡蛋盛到盘子里的时候,我已经迫不及待地走到灶台前,我一下子就把两只小蒜煎鸡蛋吃掉了。母亲见我想吃,就又为我煎了一只,我又把它们吃了。就这样,小蒜煎蛋治好了我的病。后经查证,小蒜果有医用功能,可治脾胃虚寒吐泻腹痛毒虫咬伤食积等等。

有些年小蒜多,母亲会把小鞋菜,将其封闭在咸菜子里,等到一个多月以后,开坛一闻,香气扑鼻。绿色的蒜叶变成了黄色蒜头没变白绿相间变成了黄白夹缠。整个秋春天的餐桌上,一日三餐,小蒜蘸黄豆酱,略带辣味的小蒜加上酱的浓郁香气,即刻会打开你的所有味蕾,让你的食欲大振。在菜蔬缺乏的早春,那些靠力气干活的农家人因小蒜的调味,都会多吃几碗饭

小蒜是儿时餐桌上的必备野蔬,现在又成了许多宾馆高级宴会上的调味菜,一锅煲了很久的老汤,取几根小蒜,切碎,丢入滚烫的汤锅中,盈盈然的绿白小蒜在锅中翻滚,鲜美的汤味瞬间扑入鼻息。给人一种感的生活艺术。

三、黄花儿

黄花儿原本属于“野菜”系列,但经过人们家养,渐渐去了野性,有了点“家菜”的意思。

如东人的黄花儿,在大上海叫草头,她出自苜蓿,是苜蓿的嫩头儿。苜蓿属豆科植物,俗名为金花菜、三叶草、四叶草、草头芽、紫苜蓿等等。在儿时春天的记忆里,黄花儿占据了很大空间。

陆游有一首《书怀》诗:“苜蓿堆盘莫笑贫,家园瓜瓠渐轮囷。但令烂熟如蒸鸭,不著盐醯也自珍。”诗中道出苜蓿的美。

黄花儿的吃法很多,可以凉拌、清炒、炒鸡蛋、炒肉类、煮鱼、做包子或饺子或馄饨馅、烙饼、包春卷、做汤、煮粥、做饭、煮粥、做汤、酿酒、腌渍等等,在如东乡间,黄花儿以生吃凉拌最多。

黄花儿有一种懒人吃法——苜蓿小米粥,将苜蓿用剪刀剪去根部、理净后,清洗干净,等小米粥煮得差不多的时候,下入苜蓿敞开锅煮熟即可,便成秀色可餐的翡翠黄花儿

前辈们沿袭下来的“草头腌齑”颇是好吃做法是将黄花儿剪摘下来,洗净晾干,入瓮腌制,一层黄花儿一层盐,用木棒出汁,后续层叠,待瓮满时,用一块塑料布封口扎紧,过二十天左右,打开坛瓮,将腌汁逼去,再拌盐,装入小瓮,称“复腌”。复腌后封口,这样过十来天就可启封,吃一点一点,再封放好。这样成的黄花儿,咸中有微甜,酸中有滋润,口感爽脆,下饭下粥均可。

凉拌嫩黄花儿最好。傍晚,放学回家,看母亲抐(方言,揉搓)黄花儿。母亲将洗净的黄花儿拌上盐,在盆子里慢慢地揉搓、挤捏,又逼去青汁,放在碗里,滴几滴麻油,这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碗温润如玉的珍品,未吃就先有了一种享受了。

“吃鱼不如取鱼乐”,这是母亲对吃的态度。家里每有了一件成果,她必是要先送一些给别人的,每年春天,送一些黄花儿给没有种黄花的人家,捎一点黄花儿给城里的亲戚,成了母亲掐黄花儿的乐趣。

黄花儿鲜过以后,地里的农活便多了起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