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桃乡书生的头像

桃乡书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9/27
分享

小泰山记

小泰山记

小泰山位于千年古城肥城的西北方向,距离大约二十余公里。从山底仰望,山势高耸突兀,植被茂盛,林木葱郁。沿着陡峭险峻崎岖的幽静山路登攀,碎石密布,荆棘掣衣;松柏森森,红花耀目;野卉生香,绿叶亮眼。山上怪石林立,或如伏牛食草;或似猛虎啮人;或如卧佛坐禅;或似观音合掌。硕壮的树根恰似巨蟒粗蛇,从岩缝里,在罅隙间逶迤而出,盘根错节,伸向远方,隐遁在岩石碎土中。

行至半山腰,则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坐卧在平滑的石头上休憩,顿觉松风阵阵,凉意无限。阵阵山风由远及近,如万马奔腾咆哮,如千军厮杀奔突。俯视山下,湖泊棋布,炊烟袅袅,巧妙地点缀着这片神奇的土地。昂首仰望,飞鸟盘旋,扶摇凌虚,深情地凝望着这片多情的土地。山路或随形就势,或斧凿刀削,或条石垒砌,或人工搭建。皆异步异景,可谓是一步一重天,一步一景观。

休息片刻,继续奋力登攀。山势有时陡峭,有时平缓。陡峭处,须敛声屏气,手脚并用,方能通过。平缓处,则如履平川,神清气爽,轻松快意。

耗神费力,接近山顶,只见近处有一方形石屋,坐北面南,可容十数人,里面供奉的是关王。他身披红衣,手握宝器,目光炯炯,神色威严,镇守着一方平安。

绕过小庙,沿羊肠小道下山。行至半山腰,有娲皇殿一处,始建年代无确切文字可考。现存锥形顶建筑三间,全石结构,坐北朝南,单独锥形顶,通面阔十余米,高三米余,进深四米多,每间屋单门。屋顶用石块缩砌攒尖而成,外用砂灰抹平。中间门口上方,阳刻“娲皇殿”三字,落款为大清同治十一年壬申暑月立,内供奉女娲娘。女娲为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人首蛇身,她与伏羲兄妹成婚,后仿照自己模样抟黄土造人,创造人类并建立婚姻制度。而后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炼五彩石以补天,断鳖足以立四极,其高尚行为和伟大精神为后世称颂膜拜。

左侧为文昌殿,供奉文昌神。右侧为山神殿,内奉山神像。娲皇殿门口两边各有石刻古钱币石窗一个,寓意或“财在眼前”或“见钱眼开”或“外圆内方”。殿南东侧有一巨石,上刻“小泰山百果树下女娲洞”字样。右边为吕祖训语,内容为:东离洞口四丈长,乱石以下藏古方。百年青春三代远,而今刻在泰谷嶂。

娲皇殿南不远东侧,有一口古井,井口与地面持平,块石垒砌而成,直径半米有余,深不见底,有人称为“阴阳井”有人称为“八卦井”。据“创修小泰山灵官庙记”记载:此处原有白果树一棵,粗壮茂盛,十几人搂不过来。因此,有人称之为白果井。 或为先人及方外之士生活取水所用。周边几十间房屋现已倒塌,残垣断壁间常有蛇蝎穿行其中,令人心生几分寒意并感慨万千。

再向北不远,这里人迹罕至,树木茂盛,杂草丛生。隐蔽处,有一摩崖石碑,悬空凿刻而成。碑高约2.5米,凿刻深度约有40公分,依崖而造。碑冠二龙缠绕,龙身浑圆,龙鳞历历,龙首昂然,龙须飘飘,凌然欲飞。刻工精美独绝,栩栩如生。碑身几处裂痕,风化严重,字迹模糊不清,依稀辨出落款为明万历29年(1601年)距今420余年。碑体龙首龟身,碑下龟趺,扭头伏地,尾部蜷曲,四肢抓地,头部残缺。这座歪脖子碑与山崖浑然融为一体,既气势磅礴,造型奇特,又技艺精湛,独出心裁,实属罕见之宝物。

山后北麓有一山洞玉皇洞,相对平缓处刻有“鬼斧神工”四个大字。洞口稍西南向,面积百余平方,洞口宽敞高大,洞深三十余米,洞内阴暗潮湿,不时有水珠滴下,叮咚作响。进洞不远处,西壁有一佛龛,内有浮雕观音坐像一尊,头部被凿,身体左半边残缺。石像左侧刻有竖题“香花供养观音菩萨”八字,左侧刻“香花供养”。南侧有石刻一方,上刻:唐代景福三年,贾人被汴军追赶,在此洞中避难,骨肉得存,遂立下志愿,在洞中镌刻观音菩萨石像一尊,虔心供养,终脱离苦海并刻一百余字记于后代。据此记载:观音像凿刻于唐代景福三年,周边题刻,均为后来避难者或好事者刻涂。由此向北,石壁上有凿刻有五尊造像,坐西面东,三尊佛像均为坐像,两尊侍童为立像。造像风化严重,面部残缺不全。北侧又有石刻一方,上题“佛洞记”字样,风化严重,字迹模糊。为大明万历三年王朝用题写。大意为:有一姓张名目王的贫道士,跣足蓬头垢面,身边挂缕,云游到洞,见山景清趣,人烟罕至,路径崎岖,于是修命养性,夜诵经文,日间刨地,栽种杂果数棵,遍食野菜精黄,清虚冷淡,寂寞苦行三年,化愚成贤,拖赖十方。洞中创建有殿宇,造玉帝三观一堂,完满其成善事,千古留名,万古不朽,开列于后。最里面有玉皇大帝神像,神像后还可进入一段,但光线黑暗,深不可测。玉皇洞洞壁圆滑,天然形成,位置隐蔽,环境清幽,古人在此避难清修实为最佳去处。

从玉皇洞踅回,至碧霞宫脚下,有一通高大石碑,歇山碑帽,临险而立,岿然不动。通体无字,堪与泰山无字碑相媲美。

正东方,有象征性的十八盘,至山门共有五十八级台阶。山门由条石垒砌,门额刻有“碧霞宫”三个大字。碧霞宫旧称“石庙”,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整体坐落在一大块岩石上面,石块砌体,圆锥屋顶,以条石扣拱而成。坐北朝南,两间相连,东西长约五米,南北宽约四米,前厦用八根方形石柱支撑,檐廊顶部条石砌筑,砖砌圆式顶,中间竖刻“小洞天”三字,东侧横刻“五行一气”,西侧为“三元同心”。八根抱厦石柱,造型规矩讲究,分别用行草,隶书体刻四副楹联:仙佛频来可云洞天福地,人神共羡堪拟蓬岛瀛洲;五老同心造出婆娑世界,三清一体静修自在之天;泉美林秀何处再觅佳境,水抱山环此地即是蓬莱;碧落千层元气半照肥邑,霞光万道君民共仰泰山。南面墙上砌着数块石碑,为不同时期修缮纪事。西墙上嵌有石刻两方,南侧为万历元年修建娘娘宫记。北侧镌刻薛“道光宗派”图及信众题名。碧霞宫西面一间供奉碧霞元君,东边供奉太上老君。内部墙壁和屋顶,混合有木梁架空构造,还有石柱顶立。以石块扣顶缩合逐级攒尖而成,外观看似简单,实则结构巧妙。

据《岱览》载:陶山东崦风味峰迤,南为报恩岩,岩东南为小日观,又南,为小泰山,岑崿绝类,岱顶上有石庙祠,元君岁六月六日远近村民祈赛于此。

小泰山不仅有“十八盘”,还有舍身崖、天街、望海石。故登小岱岳有登东岳之感。每逢正月初六和六月六日,举办庙会,游人云集,山乡沸腾。

小泰山因有老奶奶而极富灵性,并且这里风景秀丽,祥云瑞蔼,紫气氤氲,山环水抱,实为旅游祈福之圣地。

碧霞宫后面的山崖上,平地里长出一条貌似“竹笋”的怪石,与山体分离,仿佛从崖缝里长出,意境无穷。山顶有几处圆形石槽,像石臼也像旗杆座,更有人称它为天池。此处四周有石寨,本人查阅相关史料,窃以为应是当年黄巢起义军所留痕迹。奇怪的是山顶风大日晒,又久旱未雨,石臼内依然清水满盈,令人啧啧称奇。

从碧霞宫后绕过杂草怪石,一人工搭建的云梯横亘眼前。下临深壑,上与云齐。须紧握扶手,目不转睛,方能到达后山。山上有一段齐长城,墙体部分坍塌,依然倔强地挺立在岁月风尘里。抚摸着斑驳厚重的墙体,往事悠悠,仿佛听到守护疆土战士们的阵阵呐喊声、厮杀声。仿佛看到戍守将士们枕戈待旦的那双警觉的眼睛。仿佛也感受到他们祈愿和平,盼望与家人团圆的迫切心情!

披荆斩棘,历经险难,终于登上北山,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山高人为峰”。翘立顶峰,极目北眺,黄河似玉带缠绕,蜿蜒东流。粼粼波光映照着日影千束,闪闪烁烁,如梦似幻;屹立山峦,送目南望,汶水如锦衣裹身,逶迤西淌,盈盈秋水折射出霞光万道。影影绰绰,摇曳憧憧。

黄河与汶水,源头不同,流向各异。一条奔涌东去,一条缓缓西流。最终汇合流注于苍茫的大海,恰似源源不断的中华文明,既兼容并蓄又特色鲜明!

山前怀儿,有一小山似的巨大封土堆。松柏累累,遮天蔽日。山鸟盘旋,乌鸦栖息。疑为古代坟冢,料想,这里环山抱水,藏风聚气,不愧为风水绝佳之地,也难怪被后人怀疑、猜度。试想,这么宏伟的工程,若非王侯将相,抑或是富商巨贾,又有几人能有如此大的财力物力呢?

山的背面,悬崖峭壁上,还分布着大小不一的诸多洞穴。这些天然形成的洞穴,有的仍留存着人类生活过的痕迹。或曾为先人遮风避雨,或躲避瘟疫战乱,或躲避官府追杀,而寻求过片刻安宁。而那些石刻造像则造型精美,形象逼真,匠心独运,功力非凡。或庄重,或慈善,或拈花,或微笑。各具神态,各有风格。有些洞穴,则成了鸟兽们的天堂,它们或飞进或走出,自自然然,从从容容,相安无事,互不打扰。这些镶嵌在山体上的洞穴,又仿佛是自然的眼睛,深邃,透彻。黑色的眸子,无奈地回望、凝视着过往与曾经。深情地注视、观瞻着现在与未来,见证着沧海桑田,世事变迁。

小泰山是一部书,手擎如椽之笔,难以摹写她的厚重与博大;小泰山是一幅画,荟萃丹青妙手,难以绘就她的美丽与俊秀!

2021.8.28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