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扶光的头像

扶光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05/04
分享

权与钱下的肝胆侠义与穷途末路

在《水浒传》中武松的个人传记里,有两个经典故事,“景阳冈武松打虎”和“西门庆看上潘金莲”,其中前者被选入初中教材,后者被改编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世情小说《金瓶梅》。可见武松传记塑造的成功。

但相比如武松打虎的胆大心细、聪慧机敏、勇猛无比、争强好胜、识时务,西门庆、王婆、潘金莲和武大郎之间的爱恨情仇,我更触动于清河县乡亲的善、张青孙二娘夫妻的义、孟州管营施恩的情、蒋门神和张督监的恶与权,在一桩桩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事件中,感受生活所带来的晴与雨,乐与苦。体悟在坏人当道的社会,与坏人争斗只会遍体鳞伤,戴上虚无法律的枷。为了活命,只能走向反道。

武松曾两次发配,一次是在武松发现西门庆、王婆和潘金莲合谋药毒武大郎后冷静报官却被告知“捉奸见双、捉贼见赃、杀人见伤”,只好出一下策——由邻里见证,怒杀西门庆与潘金莲,带王婆自首,讲明了事情的缘由。判案的县令原受西门庆威胁,今见西门庆已死,又欣赏武松,便将案情归结为叔嫂在祭祀时起了争执,武松误杀嫂嫂,奸夫西门庆敢来强护,才被武松斗杀。此事起因全在王婆。故王婆被判凌迟处死,武松则脊杖四十,刺配孟州牢城。因大家都敬武松是条好汉,皆有在其中帮忙,如东平府府伊派人照看入狱的武松,武松没有“孝敬”管营也有大鱼大肉吃,连判的四十脊杖也是走形式。同时府伊还找京师的朋友帮忙疏通,给他轻判。清河县父老乡亲时不时送钱和酒食,武松这入狱,可谓是豪华级待遇了。在去孟州的路上,随同的两个公人一路也是小心服侍,不敢轻慢。武松也豪气,过村便买酒肉和他两个公人吃。到了孟州牢城,武松没有走人情礼,更是硬气地想受“一百杀威棒”也被找理由给免去了,还莫名其妙地享受了单人牢房,大鱼大肉,沐浴更衣等好事。原来,是管营施恩想找武松夺回被蒋门神所占的快活林而厚待武松。可谓是有权者一喜,下里人皆尊。

而武松的第二次发配,就是因赶走蒋门神而得罪了官高于管营施恩的张督监,以设局“偷财物”将武松押至机密房,收了钱财的知府对武松屈打成招,批头棍如雨点落下,打得武松后背血肉模糊。在这里很有意思,所谓“留得小命在,不怕没柴烧”的思想贯穿全书,不仅是小人在被打时的那句“留我一命”,好汉也是如此,故武松认了这莫须有的罪名。即便有管营施恩的上下打点疏通,但奈何不过张督监的官大,脊杖二十,刺配恩州牢城,由第一次所戴的轻枷也变成了一面七斤半铁叶盘头枷钉。押送的公人也对他不客气,甚至与粗人互使眼色要杀了武松。可谓是当权者一厌,下里人皆恶。武松自受不了这口气,冲回孟州在鸳鸯楼杀了蒋门神和张督监等人后逃走。后奇遇张青夫妇,幸得重获新生,以行者的身份逃命。

两次发配,境遇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是为什么呢?探究起来并不难。就是一句话,“坏人当道,无法无天。”官府腐败,法律制度名存实亡,地方豪强和官吏勾结,欺压百姓,使得普通百姓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获得公正的待遇和保护。武松起初是信任官府的,查明武大郎是被毒害的事实之后毅然选择报官,因为证据不足被拒之后直接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带着王婆自首,服从官府的判决。只因清河县官府治理还算清明,乡亲们也同情武松,孟州管营虽有权有势,却也是一条好汉,武松并未受什么苦。面对牢城的人情世故,武松是不屑的,甚至宁愿受一百杀威棒,也不愿给气焰嚣张的牢狱小卒银两,可谓自尊自强,不卑不亢。可是到了后来,遭张督监陷害之后,面对收了钱财,欲“屈打成招”的知府,也只能忍下这怨气、认下这冤罪名。直到血溅鸳鸯楼,武松才成了真正的“亡命人”。以“行者”的身份活在世界上,更是落草二龙山,成为农民起义的一员。

死比生简单太多了,坏就坏在那个奸佞横行的时代。即便是宋江提出接受朝廷招安,想带着大家走正路,蔡京高俅之流也不会答应。武松意识到了一点,当然,不止他意识到了这一点,但那有什么用呢,时代潮流不可逆,武松看着自己熟悉的人一个又一个沦落到和自己一样的境地,他也就对朝廷彻底失望了。

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到个人的肩上,便是一座山。武松没有成为抗山的人,他是尘埃,是时代数万尘埃之一,风吹到哪就是哪。中间也曾反抗过,但最终还是随了风,无疾而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