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温皓然的头像

温皓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文学评论
201809/07
分享

论《红楼梦》的新时期续书创作——以女作家温皓然为考察中心

                 熊立娟


今人为《红楼梦》作续除了要在红学家们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续写,符合基本的红学常识规范外,也会面临网友、媒体等多种隐形读者的评价,故而要续出切合原著本意,又能文采斐然、好评如潮的续作就更是难上加难。温皓然的续作以至情至性、丰厚的国学底蕴著称,赢得了极大的关注。作为70后实力派作家,温皓然的修养是多方面的:书画、音乐、建筑、美学……这些深厚的积淀一旦融合,化成了文字,便构成了一种惊艳的、浩瀚的大美。因此,温皓然的续书便有了超越前人的独特的文化意义,正如当代《红楼梦》续书研究的拓荒者赵建忠教授所评价的那般:“《红楼梦续》是温皓然‘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轻’”,“是两百年来《红楼梦》续书史上最优秀的一部”

新时期以来,《红楼梦》续书的创作大概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借题发挥、抒写怀抱”型;第二种以“探佚学”的成果为前提对红学有一定研究的张之、周玉清可为代表,这类续书的出现影响到旧版《红楼梦》电视剧对于原著八十回后的处理;第三种则是融合前两类续书模式之长并在此基础上有创造性发展,以温皓然的续书为代表

温皓然的续书,毫不夸张地说是继承了曹雪芹《红楼梦》的精华,同时又传达出自我遗世独立的情怀,尽管温续的主要内容基本也遵循了考证、探佚的规范,然而却体现了作家独特的创作手法,创作主旨是普世化构建因而她的作品更具有深刻形而上意味就形式而言,温续又兼具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在艺术旨趣上,“温续红楼”具有佛学梦幻色彩与诗才画笔意境。她那古典唯美、深闳简约的文笔为读者展现了一个魔幻而又真实鲜活的“红楼续梦”。温续所执着追求的叙述风格又是雍容典雅中透着犀利敏锐,她笔下的人物也因此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同时也为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找到了诗意的栖居地,在似梦非梦中给予世人独特的悲剧之美的体验文学语言的绘画美在于语言的形象性,而语言形象性关键在于对象具体化,意念的知觉化。体现绘画美的语句,使我们在经验记忆基础上,再现出客观事物表象,使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浮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产生莱辛所讲的那种“逼真的幻觉”,从而将我们带到广漠空间之中,温皓然的续作正是巧妙地运用文学语言的绘画美,为读者再现了一幅“红楼”大结局,字里行间无处不是浓浓的诗意之美,洋溢着对大观园儿女的疼惜之情,也在诗情画意之间犀利地折现出对于人生悲剧命运的哲思。

温皓然的续书以其善于摄取人物神髓的文笔,为读者阐释了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的人生哲思,其中描述元春喜得龙胎之后贾府喜气满堂的画面正是如此

看不尽玉女调金鼎,天妃捧玉盘;杯凝红琥珀,袖拂碧琅玕……忽然之间一阵怪风,吹得满天云翻雾滚……转眼又是水澄珠莹,云散天明了。

这里以三幅画面诠释了宝玉的心路:第一幅是展现了皇上的恩赐,奇珍异宝和荣华富贵的渲染,荣国府上上下下欢声笑语,但在这幅极度富贵而人人欢喜的画面之下则是宝玉的无心眷顾第二幅画仅仅几个字便再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势,展现了爱博而心劳的宝玉偷偷溜出家门前往水月庵望芳官的迫切心情,为了安慰佳人风无阻;第三幅则是雪霁天晴,胜利在望。即将到达目的地,宝玉心情大好则是用“水澄珠莹,云散天明”点出,借用绘画中的构图和透视,以多彩的画面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没有浓彩重墨和精雕细琢,寥寥数语却能调动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并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又传达了“一花一世界”的佛思

温续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极大瞩目,不得不提的是其文本的诗歌作品。作家本人便是一位诗人,她的诗作清新脱俗,情致深远。其中大观园众姐妹竞作诗钟的场景,可谓融情入景,以景写诗,大笔如椽。再来看她为林黛玉代笔的《十独吟》:

千年烟水泣枯鱼,一代兴亡付废墟。纵使重华留帝阙,湘妃深夜亦唏嘘

前尘如梦亦如烟,锦瑟无声廿五弦。已在高楼最高处,浮云依旧满苍天

雨霁天青柳叶香,残花有泪付斜阳。升帘怅望终无赖,一片闲云锁梦乡

87版电视剧本也曾有《十独吟》,不过是以李清照、冯小青为命名的诗歌,网友也有附和之作,但诗歌的旨趣大大异于曹公,宝玉本是“古今不肖无双”的封建家庭的“孽根祸胎”,诗歌却把他塑造成专会讲些好话来“讨老太太的喜欢”的孝子贤孙,这种“大不近情理”的续貂文字,正是与曹雪芹之意不可企及也。温皓然所作《十独吟》则力求贴近曹公原意,再现了黛玉的真情实感被誉为宝玉的娥皇的黛玉是用尽一生的泪水来报恩的千年的烟水也不能安慰河里的枯鱼,深夜里唏嘘不止的湘妃让人魂伤。第一图画传达的是无限的绵绵相思和感知悲剧命运而无法改变的无奈;第二幅则是借用李商隐的纯美之锦瑟典故,传达黛玉的明洁之心,尘埃落定却依旧是浮云满天。这是一幅隐现离合,不可端倪的图画;第三幅,作家读者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斜阳下的独自幽咽图,都说“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然升帘怅望之后,依旧是无尽的孤独

天外嫦娥不可窥,推窗一任晚风吹。芙蓉花下芙蓉诔,洒泪千行却为谁

君行万里几时归,池上荷花自在肥。忍看春来春又去,芭蕉不展恨芳菲

清心一片命何孤,如水如冰在玉壶。莫怅深宵人不寐,梦中仍见百花枯

接着,作家进一步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未说先咽、物是人非的哀婉画境——因感念晴雯的逝去而悲叹自我命运,以及对于生命中所预示的生无所依的惧怕。天外的嫦娥遥不可窥,推开窗户,萦绕耳边的是挡不住的流言蜚语,唯有在芙蓉花下吟唱绝世祭文,这样悲痛的画面没有一字是“独”,但给读者的画面却是孤独守灵者的独舞;第五幅则是和续书故事紧密相联的思君之情,宝玉被官派送嫁离京,在日日思念宝玉的同时又饱受“金玉良缘”的困扰。在花谢花飞花满天的画面中,感叹人生若飘絮,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只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悔恨。这幅图则是独对荷花芭蕉思君图;第六幅图以清冷三更的敲钟声,传达黛玉矢志不渝的情思。生本孤独,桑梓难得再回,遥远的家乡能有一抔黄土来埋葬芳魂吗?这是一幅深夜思乡图,标格独高,贞洁自守,深深的孤独和寂寞让人由衷为之神伤

池塘几度叹微波,沧海桑田复奈何?春雨每嫌千树少,秋风犹恨一枝多

一轮明月出山阿,千古清光剩几多?天地茫茫人尽老,今宵谁复伴姮娥

秋色秋声亦可怜,园中落木欲翩翩。清风来去终无力,不送飞花上九天

飞雪满身风满衣,禅灯渔火尽依稀。蓬莱未有归来者,一入蓬莱便忘机

心比比干多一窍的黛玉是何等的聪明灵透,上苍赋予她独特的才情,必然也给了她多愁善感的性子。这里第七幅画是展示黛玉独自站在风雨中悲泣的画面紧接着第八幅画慨叹年华易逝、流年似水,茫茫天地之间,似乎都充盈着刻骨的孤独。即便是仙子嫦娥,也只能在冷寂的广寒宫中寂寞地独自悲叹。第九幅秋风图,满园落叶翩翩欲飞,来去无力的清风却最终无法将它们送上九天去,这幅绝美的“病西施”的飞白图尤为让人动怜。最后一幅图画则是梦里乡,梦非梦、仙非仙,逃不过的,依然每个人今生的定命。

全诗切合题目的“独”,以十幅不同的画面来展现兰心蕙质、冰清玉洁的才女闺秀的内心吟唱恰是大观园里真实的黛玉。同时,又以梦幻而又真实的画面赋予黛玉新的内涵,凸显红楼女子的孤苦无依如同浮萍般的人生

再看

无根树,花正幽,贪恋红尘谁肯休?浮生事,苦海舟,荡来飘去不自由。无边无岸难泊系,长在鱼龙险处游。肯回首,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

温续中这一段乃是黛玉仙逝,临终与宝玉梦中相会,警幻对于人世间无常的感叹以警示世人的风景图为黛玉和宝玉的恋情作结,也暗示了宝玉的佛缘和未来的坎坷命运。可谓伤心而悟道之语。因诗句是警幻仙子所叹诵,故而又是站在一位世外仙人的角度来阐释茫茫生的“烦恼无尽”和“苦海无边”的。

温续中为读者展现的诗意多彩的画面无不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好的文章如同好的音乐一样可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温续继承了曹雪芹诗意的文笔和中国古典诗歌独有的音乐美,用动听的旋律娓娓诉说着红楼儿女们的谜一样的故事文本中描写湘云攀树一幕,生动再现了一首雏鸟归巢之歌,这首动听的乐曲正是湘云的思念父母之歌。湘云为了一只雏鸟,不顾大家闺秀的身份,奋力挽救,只为一睹幼鸟重回母亲怀抱的刹那。且看文本描述

大鸟倏忽抖开双翅,飞落地上,在幼鸟身边唧唧喳喳一阵后,又嗖的一翅,冲天而去。幼鸟一跃一跃,跳到树根下,急抖两翅,却只扑腾了几下,飞不到两块砖高,就又掉将下来,几乎淬在旁边的一口深坑之内。大鸟在上头一阵乱鸣乱叫,急抖翎羽,复又一翅飞了下来。幼鸟抖动稀疏之翼,接三连二的试去,终是无益

这里着重描写了大鸟在雏鸟掉下树去后的急切姿态,以母子间的鸣叫声和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营造出极度紧张的氛围。幼鸟离开母亲的惊慌在“唧唧喳喳”、“扑腾”等词语中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不禁为鸟担忧起来。而这对于湘云这个“襁褓之间父母违”之人,又怎能不感同身受呢?于是她“索性解衣绾袖的走过来助力”,甚至不惜爬树送幼鸟还巢:“凝神一路向上攀爬,又似乎怕那大鸟飞来叨了手,时而藏头缩颈,百般小心,花蝶簪叮叮乱颤,玉步摇摆摆摇摇,腰间环佩呤呤乱鸣。”通过湘云衣饰的响动,鲜活地展示出其救鸟心切的急迫心情,又从侧面折射出了她为人的真淳可爱。鸟儿母子团圆,也正是湘云内心的渴望,在一段急促转缓的音律中,湘云内心的惬意与读者内心之惬意,巧妙自然地融为一体

其次这一幕又以节奏的回环往复来创作出音乐美,开始是湘云和宝琴听见一阵“尖锐的鸟鸣声”,勾起读者的好奇心;接着是看到大鸟和幼鸟“一上一下对望着呼啼”,湘云忍不住前来帮忙,却招来了大鸟的叼啄,节奏又开始拉紧;趁大鸟不注意之时,湘云一把夺过幼鸟,一路攀爬而去,众人则是看得“心惊胆丧”,如同弹奏一首流水击石,乐曲到了高潮便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众人屏息静待,湘云安全着地又是一派欢声笑语。如同听一首古典名曲《梅花三弄》,开首的一段是低音曲调,传达出来肃穆深沉的情感,深邃的音调仿佛破空而来的天籁,直入人心,好像冬天雪地的阴沉、寒冷浸透了人的心扉;接着乐调徐徐展开,声音渐趋空灵,人的感觉也逐渐的轻盈虚飘幽美清旷的乐声,让人进入了空明超脱的境界。再到后来的缠绵密切,影涵万象——在反复中透出变化,余味无穷可谓一唱三叹,通过回环往复的节奏展现画面的转换,恰切地体了乐中带画、画中有声的功效。

总之,温续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曹雪芹的伤感唯美,也在有意突破传统结构模式在继承原著多线并进的叙述结构上也有自己的创新,拓出自我新的风格首先,她的续书罗列了时空的多种可能性替代传统的单一线性逻辑,形成曲径通幽的梦幻建筑结构。既和原著多线并进的叙述结构相联,又加入新时代后现代化的魔幻艺术走入温续红楼如同欣赏一座宏伟高大的佛塔,美轮美奂又让人醍醐灌顶。温续中不再局限黛玉和宝玉的情感纠葛,而是着力塑造了贾府的衰败,这不同于以往续书中贾家得罪皇上导致衰亡,而是因为朝中的奸臣陷害元妃也不再是弃妇形象,皇帝在元妃薨因思念郁郁而终。且看文本中描述薛蟠再度惹祸和元妃被害之事

贾琏浑然不知所云,只说:“快别打岔,赶快支银子出来要紧!我可是万不得已了,才跟你开这个口。娘娘的事,眼下只有到内监里头打听去,没有银子是万万不行的。”

文本巧妙地借用贾琏之言阐述四大家族面临的极大的困境,为救薛蟠中了忠顺王爷的诡计,恰恰这时元妃的生死难测。贾府生死存亡这样的大事,作家却以贾琏和王熙凤的吵架轻轻透出,举重若轻却给读者带来别样的欣赏感触

其次是梦叠梦的嵌套结构。如同建筑的空间序列,是由石、亭、台、柱等构建组成,它们的组合便形成一定的节奏,如苏州园林最大的特色是营造戏剧性的气氛,有时是昏暗压抑,而后又豁然开朗。有时刚感觉四周景物小巧精致,而后又突然转入怪石嶙峋古木参天之处,移步异景,错落有致。温续中以独具特色的梦境组合成理想的国度,给人以哲理的启示。正如闫立飞所说:“从某种程度上说,温皓然在现代的镜像中创造了新的‘太虚幻境’和幻想的‘大观园’。无须考证其现实性特征,单单这样的繁复纷纭、色彩绚丽的‘想像的花园’就足以让人感叹其工程的浩大和运思的奇异。”文本中较为精彩的是史湘云情定卫若兰之绮梦、秋桐悔过念佛之奇梦、宝玉魂牵潇湘之惊梦,以及元春冤魂劝说贾政之噩梦。“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以诸多的梦境展示了红楼的辉煌不过是过眼云烟,黄粱一梦,发人深省。作品借助了建筑结构的有机组合呈现出一个精彩绝伦的红楼美景,为红楼残梦补上完美的一笔,让红楼票友们一饱眼福的同时又为红学创作再创高峰。且看文本中秋桐之梦

只见一座高山,阴风飒飒,黑雾迷空;山峰尖耸,犹如刀箭一般。前面一座桥,寒风滚滚,血浪滔天。又见无数夜叉鬼卒,赤发獠牙,各执锤棍,恶狠狠两边排列;多少牛头马面,持铣拥旄,悬鞭仗剑,气昂昂狰狞把守。又有无边孽魂冤魄,脱皮露骨战兢兢,折臂断筋血淋淋,上有神将夜叉击顶碓面,下有无数毒蛇恶怪争抢分食……只见那镜台高有一丈,镜大十围,碧沉沉琉璃造就,光闪闪灵丹炼成,面东悬挂,上横七字:“孽镜台前无好人”,一时多少恶魂厉魄,无须加刑,只往镜前一照,皆已自败从前行迹

以秋桐之所经历的奇幻的梦境,展现了作家心目中的“地狱”之苦,大有告诫世人之意,“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万两黄金带不来,而今唯有孽相随”。在结构上作家采用多重对比、夸张描写,以及层层递进的渲染的手法,读来气势强烈,给予读者的震撼也就如同过山车一般,在相当魔幻的惊悚之后达到情感和价值观的飞跃。

赵建忠在谈到《红楼梦》续书创作问题时有段话讲的非常到位:曹雪芹的残缺文本呈现出来的开放性可以调动任何人的参与性阅读,作为形象思维的创作特点更可以充分恣意想象,艺术理论中讲的这种召唤结构”是不大讲究逻辑甚至是非理性的,倘用学术的标准和眼光去要求文学,显然违背了创作规律。正是《红楼梦》这种类似“维纳斯的胳膊”一样的残缺美,引起广大“红迷”的猜测推想。新时期《红楼梦》续书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但就具体内容和艺术风格看还是鲜少有能称得上优秀的作品,温续以其独有的叙述风格起到了方向标的作用,代表并引领了新时期《红楼梦》续书的方向,在历史叙述的缝隙中纵横驰骋、大展身手,创作才华得以充分发挥,突破了原著的“锁链”束缚,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展示出“自己的红楼自己的梦”同时不违背已有主流红学研究成果的前提下,续出了时代意义和主体精神

总之,温续以其独有的诗意文笔,为读者展现了一有声有色完美的红楼续梦,在梦幻和真实交互的意境中,让读者得到深刻的启示,这是温续独有的魅力,众多红学家也为之称叹。

 

作家简介:熊立娟,天津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文学评论家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