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姜虎成的头像

姜虎成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805/28
分享

让优雅和风骚的气质成为新时代文人的特征

我走在某晚的夜色中,忽然诗兴大发,边走边现场创作了《夜吟》这首古体诗,即:“夜色流霓彩,心情如文采。写诗不用笔,任尔驰骋猜。问君何所猜?那人心出差,低眉弄无语,酥指端向禅”。前蜀代诗人卢延让有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代诗人皮日休有云“吟安五个字,用破一生”;唐代诗人贾岛有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代诗人杜牧有云“欲识为诗苦,秋霜若在心”;唐代诗人顾文炜有云“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唐代诗人孟郊有云“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唐代诗人杜甫有云“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在中国古诗词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炼字名句。在这些炼字名句中,无不渗透了他们创作每一首诗歌的心路历程。那么,其中有一个关键的词语叫“苦吟”,在起重要的作用。再把“苦吟”词语进一步地精炼,就是“吟”字。 什么叫“吟”?吟(yín):形声,从口,今声。“唫”为“吟”的本字。本义:呻吟、叹息。详细解释:①、常用于表示声调抑扬地念。如:~咏。②、叹息,痛苦的声音:~啸(a.悲哀愤慨地长叹;b.吟咏)。呻~。~诵。~味(吟咏玩味,体味)。~讽(吟咏讽诵)。③、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名称:秦妇~。鸣,叫:风~。猿~。④、英文解释:(吟咏)chant;recite。(呻吟) groan; moan。 

上述开首《夜吟》,就体现在一个“吟”字上。 古代大多数诗人们在作诗时,不是先用笔写诗。而是先在口中和腹中“吟”了之后,才用笔诉诸于文字。据我推测和想象:古代诗人吟诗的过程,大约有这样一些动态性的情状:其一是来回踱步;其二是捻须目注;其三是摇头晃脑;其四是抚酒弄茶。而我在“吟”《夜吟》时,是在“来回踱步”的过程中完成的。在我个人看来:一个“吟”字体现了两种态度和精神。其一:体现了古代诗人在对待作诗时的认真态度和求实精神。其二:体现了古代诗人在作诗时的优雅心态和风骚气质。 代诗人贾岛的“推敲”的典故,就是源于这种写作的过程。

有人问我:姜老师,我们的现代生活还需不需要这种优雅心态和风骚气质?我回答:肯定需要。不仅肯定需要,而且还要发扬光大。为什么?因为这种心态和气质,正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诗词中最美的审美心态和审美情绪。在当下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既要提倡有效率性,或者效益性的快生活节奏,也要提倡有优雅心态和风骚气质的慢生活节奏。如果我把优雅心态和风骚气质,注入到“慢生活”里,是不是增加,或者增强了它们的美学意识和文学意蕴呢? 

因此,我提倡:将古代诗人作诗时体现出来的优雅心态和风骚气质,注入我们的现代生活中,注入我们的现代生活中的“慢生活”中,注入我们的现代生活中的“慢生活”中的文化审美意识中。优雅心态和风骚气质,对于我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文化很重要。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文化,我们不要只是停留在书本里,或者让它躺在辞典里。而是要让它们绽放出优雅心态和风骚气质。我们不仅要用优雅心态和风骚气质,去吟颂它们,还要用优雅心态和风骚气质,去来作诗和作文。

与此同时,还要让它从吟诵中,从创作过程中走出来: 走进我们的新时代,走进我们的新生活,走进我们的新心态,走进我们的新情感,走进我们的新文化,并将此转化成我们,或者我们民族文化内在的优雅心态和风骚气质。优雅心态和风骚气质,早就是我们中华诗词文化中固有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是我们老祖宗经过了几千年的文化洗礼和沉淀后,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审美气质的文化性特征。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和精华的今天,我们决不能把中华传统诗词文化中的本质性的东西给遗忘掉了。期望我们的艺术家们和作家、诗人们,务求以优雅的文字和风骚的文采,展现出新时代文人的形象和风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