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心刚的头像

王心刚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4/01
分享

美丽新村大胜坡

这是新春的早晨。太阳刚升上来,原野一派朦胧,远山托举太阳,山体更加明晰,山的走向因为阳光的分割一目了然:半是金黄,金黄的明亮;半是昧暗,仿佛画家信手泼上的水墨,新鲜,还透着水的痕迹。

田野已经醒来。新嫩的草儿铺满田埂。草叶上挂着露珠,好晶莹,好圆润。滚圆的透明,在叶面上晃荡,这般叫人爱不释手。一只鸟迎着太阳飞起,飞得辽远,飞得利落。天空看不到它的痕迹。

走过田野,一个人慢慢地在天光下瞭望,心里充满惬意。我是喜欢早春的原野的。是的,非常喜欢。这里的一切好像刚被洁净的春水洗涤过。嫩绿的草叶已经爬起,一点一点地,布满沟沟壑壑。仿佛朱自清笔下的春天。

我要说,这是我的春天,大胜坡的春天。

太阳越来愈高,愈来愈明亮。怀着愉悦的心情,慢慢地,我信步走进大胜坡。我的眼里,草叶是愉悦的,小鸟是愉悦的,太阳的光辉下劳作的农人也是愉悦的。太阳勾勒出他们质朴的脸,一半金黄,一半阴凉。

一个人在地里唱起了《桃花红杏花白》,苍凉、辽远、沉郁。我的心飞腾起来。越飞越高,越飞越高。啊,这是我的大胜坡的早晨。

踏进新村的牌楼大门,放眼望去,只见右边山坡上耸立着高高的六角亭。它格外醒目,也格外新颖。太阳照着它,你看到的是金色的顶子,金黄黄的,富有质感,金碧辉煌,这仿古建筑因为阳光而更加厚重,更加年代久远。

拾阶而上,抬头仰望,望远亭三个大字映入眼帘。啊,村民们常常说起的望远亭就在这里。

望远亭由六根圆柱支撑,亭顶飞檐翘角,别致而雅观。初春的阳光洒落在亭顶上,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朱红色的圆柱在阳光下泛着红光,显得格外耀眼。周边熬不过严冬的草坪,正在渐渐醒来,你看,刚刚吐出的嫩芽多么鲜嫩。

望远亭的碑石上镌刻着大胜坡的辉煌历史,此亭是为纪念大胜坡而建。昔日太平天国太平军在此曾大胜清军,因叫“打胜坡”,后又称作“大胜坡”。

很早就听父辈们讲述,过去的大胜坡高高耸立,登顶方觉四野低,马尾山与黄梅县城、芭茅山与濯港、大河铺与苦竹街、五祖寺与杉木乡、方圆数十里尽收眼底。此坡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与陈友谅、太平天国起义军清军、中国军民与日寇、国共双方的军队均在此上演过可歌可泣的战争故事。

一九三八年九月中旬,黄梅军民为保卫家园与日本侵略者在这里浴血奋战十多日,三个月后逃亡他乡的难民返乡时,见到昔日美丽的大胜坡满目疮痍,白骨遍野,惨不忍睹。

一九四零年十二月,当时在邹碾活动的新四军游击队队员们,在这里痛击过日本鬼子。

绕行观看大胜坡新村,今日的大胜坡不再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也不再是排兵布阵的制高点,而是有着居民楼数百户,这些楼宇设计新颖,亮丽夺目。村中道路纵横交错,敬老院,幼儿园一应俱全。是和谐社会大家庭中一处难得的风景点,也是一处供村民休憩、居住、养老的绝佳场所。

在这里,老人们有的演练身段,学着黄梅戏腔,抑扬顿挫;有的团坐在一起,演说着幸福和安详,没有闲言碎语,没有污秽的声腔,都是来自心房的赞扬,容颜里露出灿烂的笑容,流淌出盈盈的慈祥。在这里,幼儿们有宽敞明亮的幼儿园,稚嫩的读书声悠扬朗朗,幼师们用纯正的普通话,教育着祖国的曙光。在这里,成年人奋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情地发挥出自己的聪明睿智,建设着舒适安乐的家乡。在这里,荡漾着社会主义崭新的风尚,奏响着共产主义道德的新乐章,处处吹拂着和谐的芬芳。

这就是我们梦寐以求,期盼已久的新农村大胜坡。观看许久,我流连忘返。大胜坡,仿佛一首歌,一首昂扬向上的旋律、高亢明亮的歌,在她的美妙旋律里,我和游人一样,醉了,深深醉了,醉在金色的阳光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