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林葆的头像

林葆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2/09
分享

惶惶飘逝

1600多年前,一位年富力强的县令在人生的关隘处长嘘一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背起行囊义无反顾地揖别衙门,重归故乡,踏上芳草小径,与山水为伍,花鸟相伴,放松心情看南山云霭养东篱新菊。那声长嘘声音清脆,穿越时空,千载之下令多少人为之感慨又彷徨。那声叹息在青山绿水、园中蔬与圃中菊之间萦回,没有惊落那许多在风中摇曳的花瓣与绿叶,却震撼了人世间的大大小小的名利客。我这个在禅机玄响与红尘利禄之间踟蹰、惆怅的性情中人,却从这声呔息中感受到了这位超然物外的乡人内心的几分沉重几分无奈。

士大夫有谁心甘情愿地于红尘中退隐田园?即使是遭受挤兑也不会轻易舍去灯红酒绿与无限风光。陶渊明真的悟透禅机,皈依自然么?我一直心存疑云。别以为啸傲江湖或归隐山水就是高人,世事洞明,大彻大悟。红尘万象的诱惑力,毕竟强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许多功名利禄者的雄心被蚕食,都是岁月的功夫或是自我意气用事的结果,迫不得已而择之。

隐者,有真隐、假隐。散怀山水,把生命放回天地间而不以主宰自居,将人生化为风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真正的散淡者千百年来有几人?那些辞官不归心,遁匿而依恋万物者,不过是在一面归隐的旌幡下苦苦地煎熬,何谈散淡人生,寄情自然?他们在凛然的表象内裹着后悔与呔息,常会在告别热闹之后将孤独和追念的思绪催逼到心头,一次次地使往事如烟云浮上心头锁向眉间。尽管那“闲云野鹤与逍遥”成了退隐者的终极追求,但那都是失去荣华富贵之后无可奈何的选择。得意与失意,意气风发与壮志难酬,激扬文字与忏悔自扪是两极人生。在二者之间选择,有谁甘心选择默默无闻而不抢占指点江山,豪情如海呢?即使佛门净界也忘不了清规戒律作铭,时时提醒,处处掣肘。何况在我们这个千百年来一贯受从礼从制、尊卑有别的文明教化的烟火人间,世世代代的学子逃不脱求取功名的命运。取天下之大不韪谈何容易!

陶渊明是晋朝名臣陶侃的后代。为官清廉的曾祖父除了留下美名之外,再没有一点荫庇的条件,甚至还将一条为官为人的清规高悬在他的头上。他的舍与取能随心所欲么?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与众不同的是没有被风尘消损个性。他虽生于家道中落时期,但他从没有淡忘那分由先辈建树的荣耀,甚至非常看重陶侃留下的那分傲然。他不屑那些权贵门阀,同样权贵门阀也不屑原本根基就不深厚的陶氏家族。陶侃寒门居功,位及高官,但在那个门阀观念极盛的时代如此也改变不了世人与权贵们的取舍标准。陶侃就是陶侃,没有显赫的条件。而陶渊明却从不肯降低自己的身价,不肯“摧眉折腰侍权贵”,仍然以陶侃后裔自居天下。所以他从没有放弃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抱负。然而,傲骨铮铮的陶渊明又与仕途的险峻格格不入。他禀性率真,将干事业与阿谀奉承区分得清清楚楚,因此,他想施展抱负却找不到支持与响应。他追求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的理想,始终是一片云烟。

可以想象,从《桃花源记》中的一个充满梦想的年轻人,到在人生最佳时期重归田园的学子隐士,他历经了多少坎坷。这其中有宦海的妖风鬼雨,有人生中最可怕的利用与陷害,也有秉性难移的自我障碍……这一切令陶渊明都无法战胜。他生性桀骜不驯,不如愿时便撒气,回家去,不干了,不能把自己化入时代潮流的禀性,注定了他想做官又必然要失败的命运。在江州做祭酒时,他感到不舒畅不顺心,毫不犹豫地辞官归里。在他的人生指南上,只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唯一选项。当他觉得自己的一些宏图大志不能得以实现时就选择不干。他把官场想得太干净,也把个人的才智经伦想得太重要,他甚至抱着“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天真,根本不懂芸芸众生,少他也不过是苍海少了一粒细沙,众山缺了一棵小草,绝非天柱折,天将倾,是那少不得的独一无二、有如“仲尼不出万世如灯黑”一样厉害的济世之才。第二次出仕来到江陵,做了荆州和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又觉得自己与一个有野心的人为伍,非是同志,“道不同不相为谋”再次离去。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辞官归里,最终托足息影的原因也是由于自己的孤傲。督邮是上级派来的,官不大,衙门高。假如陶渊明稍敛自傲,稍作应酬也不至于气得辞官。督邮是乡里小儿,小人得志,这类鼠辈也不是绝无仅有,官场中随处可见。督邮的傲慢不是自身所有,而是由当权者宠爱所至。你陶渊明不当县令并不能迫使当权者撤换督邮,或是可以使当权者觉得你陶渊明就是比督邮重要,权衡再三而择你。洞悉历朝历代,官府衙门没有小人当差,官场就没有生气。小人当差,大人开怀。小人或曰宦海痞子在官场中是不能少的,他们是味精,是粘合剂,将那些自恃高才的人物粘在一起,既看他们撕扯捕杀又为他们的精彩表演跑龙套,这样官场才变得紧凑,变得惊心动魄,才能锻炼人,让人体察到什么是人生况味。陶渊明对此却不能融入自己,锻炼自己,除了显得孤傲、幼稚、最终辞官回家之外还能创造什么引人入胜的情节?

一个“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英雄豪杰,忽然间只能与山水为伍与花草相伴,只有诗情没有豪情,撕心裂胆的失落感缠绕终生。最叫人不可思议的是,聪明而高傲的陶渊明,一生都没有搞清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用时尚话来说,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他以为出仕就是那种荷锄植桑莳麻的轻松,如同种菊看山那么闲然,随心所欲。一旦被人掣肘,一旦在他说种菊别人却下令栽枳时,便感到天昏地暗,岁月蹉跎。“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慨慨然,悻悻然。自认为是胸怀大志,理想抱负弥天的高才,偏偏读不懂世事文章。热衷于走上仕途却对熙熙攘攘的仕途中波谲云诡不能从容应对,甚至不屑那些原本很普遍的尔虞我诈的现象,自织罗网。一腔豪情,满怀壮志,念念不忘出仕又不能吃一堑长一智,总结经验,而是放任个性,孤芳自赏……陶渊明一身的悲剧色彩。他渐渐地被他朝朝暮暮心系的官场上的人挤出了界外也不知修正自己,反认定那是尘网。争不过人挤不过人,便找出个“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理由,收拾行囊以田园将芜,稚子倚门为借口黯然归去。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并没有做到自甘沉冥,一心投迹故山,莳花弄草,木石与居,麇鹿与游,仰面青天,看浮云舒卷……那般的得山水文章而忘却长安道,而是在莳弄花鸟草木中时时掀动红尘恋情。他一边歌唱大自然的奇妙,排解心中的愁绪,一边又时时刻刻不忘表露“壮志未酬”的苦衷,甚至在种豆时也要抒发一下“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实在不能满足已是虚幻的理想,便自我检讨,向子女们大诉“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有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念在心,若何可言。”舔犊、感伤之情,着实令人为之洒一掬同情之泪。而内心的矛盾、苦闷、甚至自责也溢于言表,使人仿佛目睹那憔悴的身影临风伫立,涕泪吧嗒……

在文学的史册里,陶渊明书写了闪光的一页,但他的归隐之举却没有值得可圈可点之处。创造世外桃园,常令人艳羡;毅然归隐田园,常使人赞赏,然而陶渊明并不是大彻大悟之人,他是和泪而归,他是归隐后不断愧疚不断思念的落泊之士。一个明明在官场上被人挤兑得败下阵来的人,归隐田园又不能做到处穷处达,无往而不适,真正的泊然处世,而是殷忧内结,教人如何肃然起敬?

归去来兮……声音中含几分颤栗,几分忧伤,仿若秋风落叶,老马长嘶,在浩然长空,无边宇宙间惶惶飘逝……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